部编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 13.1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作业与测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时间:40分钟分值:40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①小二独自一个也似伏侍不暇。

那跟来的人讨了汤桶,自行烫酒。

②长安四年(704年),由于张易之和张昌宗两兄弟在武则天的下嚣张跋扈,到了天下人“毁之”的地步,武则天为了保全他们的性命,被迫退位。

③因为得不到当朝者的赏识,林冲空有一身好却得不到施展。

A.穿行庇护功夫 B.穿行庇祐工夫
C.穿梭庇护功夫 D.穿梭庇祐工夫
答案 C
解析①“穿行”指从空洞、缝隙、空处通过。

无“来来回回”之义。

故选有“来来回回”之义的“穿梭”。

②“庇护”有袒护、保护之意,用于人对人,含有贬义;“庇祐”有保佑之意,用于神灵对人。

句中强调武则天对他们的袒护,选用“庇护”。

③“功夫”指本领、造诣,而“工夫”指时间、时候。

句中强调本领,故选用“功夫”。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为什么《水浒传》里血腥场面那么多,但是大家都觉得很快意呢?那是因为每个人内心里都有压抑,通过这种场面使内心的压抑都释放出来了。

B.《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走上反抗道路的重要章节,也是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最典型的例子。

C.从火烧山神庙一事中可以看出,林冲的遭遇以及与此相关的内心思想的变化,没有无一不跟这伙奸贼的阴谋联系在一起。

D.林冲被残酷的现实步步紧逼,虽忍辱求全而不可得,终于投奔梁山,走上反抗的道路,杀死仇敌,成为起义军中著名的首领。

答案 B
解析A.去掉介词“通过”,否则没有主语。

C.多层否定引起语意混乱,删除“没有”。

D.语序不当,将“杀死仇敌”调至“终于”后。

3.本文揭示了林冲从委曲求全到被迫反抗的转变过程及原因。

下列各句是林冲不同阶段的语言描写,反映出林冲什么样的内心活动,从句后的答案中分别选择恰当的项。

(3分)
①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两个。

( )
②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 )
③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
( )
A.心地善良,为人正义 B.安分善良,认识糊涂
C.忍无可忍,感到不平 D.奋起反抗,报仇雪恨
E.委曲求全,得过且过 F.逆来顺受,随遇而安
答案①B②F③D
解析结合文中语境进行理解,可以准确把握林冲的内心活动。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恰当的一组是(3分)( )
相比之下,有些地方的“实事”就不那么实了。

①有些事情看起来规模宏大,②由于脱离了现实,财力不堪其负,弄得劳民伤财,群众③没有受益,④加重了负担。

总之,把事办实办好,摆正眼前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还要求领导摆正“低处”和“高处”之间的关系。

A.虽然但是不但反而
B.虽然甚至固然因而
C.尽管但是固然因而
D.尽管甚至不但反而
答案 A
解析第①、②处之间是转折关系,据此可排除B、D。

第③、④处是递进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据此可排除C。

所以选A项。

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原来这董超、薛霸自从开封府做公人,①,回来被高太尉寻事,刺配北京。

梁中书因见他两个能干,就留在留守司勾当。

②。

A.①林冲被押解去沧州路上相害不得
②今日又差他两个监押卢俊义
B.①押解林冲去沧州路上害不得林冲
②今日又差他两个监押卢俊义
C.①林冲被押解去沧州路上相害不得
②卢俊义今日又由他两个监押
D.①押解林冲去沧州路上害不得林冲
②卢俊义今日又由他两个监押
答案 B
解析第①处前后语境都是以“董超、薛霸”为陈述对象,所以应选“押解林冲去沧州路上害不得林冲”;第②处看似是一个独立句,实际上应与前面的句子相照应,陈述对象为“梁中书”,所以应选用“今日又差他两个监押卢俊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14分)
林冲见差拨
只说公人将林冲送到沧州牢城营内来,营内收管林冲,发在单身房里,听候点视。

却有一般的罪人,都来看觑他,对林冲说道:“此间管营、差拨,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

若有人情钱物送与他时,便觑的你好;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

若得了人情,入门便不打你一百杀威棒,只说有病,把来寄下;若不得人情时,这一百棒打得七死八活。

”林冲道:“众兄长如此指教;且如要使钱,把多少与他?”众人道:“若要使得好时,管营把五两银子与他,差拨也得五两银子送他,十分好了。


正说之间,只见差拨过来问道:“那个是新来配军?”林冲见问,向前答应道:“小人便是。

”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骂道:“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却来唱喏!你这厮可知在东京做出事来,见我还是大剌剌的。

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文,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的顽囚!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

少间叫你便见功效。

”把林冲骂得一佛出世,那里敢抬头应答。

众人见骂,各自散了。

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赔着笑脸,告道:“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言轻微。

”差拨看了道:“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林冲道:“只是送与差拨哥哥的;另有十两银子,就烦差拨哥哥送与管营。

”差拨见了,看着林冲笑道:“林教头,我也闻你的好名字,端的是个好男子!想是高太尉陷害你了。

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

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若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

”林冲笑道:“总赖照顾。

”差拨道:“你只管放心。

”又取出柴大官人的书札,说道:“相烦老哥将这两封书下一下。

”差拨道:“既有柴大官人的书,烦恼做甚?这一封书值一锭金子。

我一面与你下书。

少间管营来点你,要打一百杀威棒时,你便只说你‘一路有病,未曾痊可’。

我自来与你支吾,要瞒生人的眼目。

”林冲道:“多谢指教。

”差拨拿了银子并书,离了单身房,自去了。

林冲叹口气道:“‘有钱可以通神’,此语不差!端的有这般的苦处!”
原来差拨落了五两银子,只将五两银子并书来见管营,备说:“林冲是个好汉,柴大官人有书相荐,在此呈上。

本是高太尉陷害,配他到此,又无十分大事。

”管营道:“况是柴大官人有书,必须要看顾他。

”便教唤林冲来见。

且说林冲正在单身房里闷坐,只见牌头叫道:“管营在厅上叫唤新到罪人林冲来点名。

”林冲听得叫唤,来到厅前。

管营道:“你是新到犯人,太祖武德皇帝留下旧制:新入配军,须吃一百杀威棒。

左右与我驮起来。

”林冲道:“小人于路感冒风寒,未曾痊可,告寄打。

”牌头道:“这人见今有病,乞赐怜恕。

”管营道:“果是这人症候在身,权且寄下,待病痊可却打。

”差拨道:“见今天王堂看守的,多时满了,可教林冲去替换他。

”就厅上押了帖文,差拨领了林冲,单身房里取了行李,来到天王堂交替。

差拨道:“林教头,我十分周全你。

”林冲道:“谢得照顾。


(选自《水浒传会评本》第八回,有删节)
6.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写了林冲发配沧州,初入牢营的一段情节,作者将笔墨集中在对林冲见差拨的细节描写上。

B.由于被高太尉陷害,林冲一进牢营就得到了“一般的罪人”的同情和细心照料,却遭到差役的辱骂和恐吓。

C.小说通过对管营、差拨等人相互勾结欺压犯人的具体描写,形象地反映了牢营的黑暗现实。

D.小说借“有钱可以通神”这句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也表达了林冲的感慨和无奈。

答案 B
解析“遭到差役的辱骂和恐吓”是因为林冲未及时送上银两,这些与林冲遭高太尉陷害不构成因果关系。

所以B项错误。

7.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答案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

(2分)对比法(讽刺的方法)。

(1分)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如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贼骨头”等,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

(2分)
解析对“差拨”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通过文中相关的语言、细节等描写概括、归纳。

8.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赔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摇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

”试就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

(6分) 答:
答案两种身份:教头身份和配军身份。

(2分)四种性格和心理:谨慎小心,沉着冷静,隐忍顺从,顾及颜面。

(4分)
解析对这句话的理解,应放在全文的语境中,注意“等他发作过了”“赔着笑脸”等描写。

林冲有这样的表现,恰恰是林冲极为复杂的身份和性格心理使然。

9.“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的说法流传甚广,这句俗语分别说明了这两部名著的什么特点?对两类人分别有怎样的提醒?(5分)
答:
答案《三国演义》中有谋之士奇谋妙计层出不穷,甚至尔虞我诈、背信弃义的奸计也屡见不鲜;提醒老年人处世坦然大度,莫用心机。

(2分)《水浒》中英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崇侠尚义,甚至好勇斗狠;提醒年轻人遇事冷静沉着。

(3分)
解析对《三国演义》《水浒》两部名著的解读的角度很多,但具体到这句俗语,与老、少两个年龄段联系起来,解读的角度就明确了;《三国演义》中的智谋、奸诈、背信弃义对老年人有负面影响;《水浒》中的侠义、鲁莽对年轻人有负面影响。

可从这些角度对两类人进行提醒。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
人类为什么要有底线?为了生存。

人,是社会的存在物。

任何人,都不能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

所以,只有让别人生存,①;让别人活得好,自己才能活得好。

希望所有的人都活得好,甚至为了别人的生存放弃自己的利益,这是“境界”。

至少不妨碍别人的生存,②,不破坏社会的环境,这是“底线”。

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或要有,③。

因为底线是基础,是根本,是不能再退的最后一道防线。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防线失守,全盘崩溃。

答案①自己才能生存②不侵犯别人的利益
③底线却不能缺失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①句所在的复句有对举形式,比照着即可填入适当的内容。

②句必须结合前后文内容仿写。

③句是对上一句的转折,可由“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或要有”和“因为底线是基础”来推断出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