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高二政治上学期同步课堂(统编版必修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 展
方法论: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022·安徽蚌埠·一模)如何快速鉴别有毒蘑菇,是世界性 难题。在云南楚雄等地俗称“麻母鸡”的鹅膏中,多个种 可食用,但其中的灰花纹鹅膏却有剧毒。快速锁定此类剧 毒蘑菇,对预防中毒有重要意义。经多年技术攻关,昆明 植物研究所发明了,速检测试剂盒,针对鹅膏环肽毒素, 可通过显色反应,快速完成检验工作,现已投入使用,填 补了该领域的空白。这表明( ) ①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②基于实践获得的认识对实践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③人类的实践水平取决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 ④实践的需要推动着人类的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① 二胎政策的实践让我们 对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原 因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也给后续生育政策制定 怎样的启发?
② 二胎政策并没有达到预 期效果是否意味着它的 实施没有意义?
结论①:二胎政策的实践,加上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认识到政策限制
只是影响生育率的痛点之一,教育、医疗才是影响生育率的源头问题。所以后续 政策的制定需要有更有效的配套措施。才能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确保三胎 政策的落实。
思考:中国航天发展史告诉了我们什么? 1.认识的含义?2.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认识与实践(认识论)
1、认识的含义和类型 (1)认识的含义
对象:自然界、人 类社会、人的思维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主体:人 (而非动物)
性质:积极的 (不是被动的)
注意:认识与意识本质上是一样的,区别在于:意识相对于物质 而言,属于唯物论范畴;认识相对于实践而言,属于认识论范畴。
②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这意味着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
动。③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中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2.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如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等)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在阶级社会 中,主要表现为 阶级斗争
变革社会的实践 (如革命和改革、国家方 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等)
嫦娥四号通过对着陆区地形地貌、矿物组份等进行科学探测与 研究,将为月球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极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分析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四个方面?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
,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A实践产生新问题新要求推动探索研究 B认识工具延伸人类的认识器官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 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自主学习
1.认识的含义。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2.实践的含义、基本形式,特点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ONTENTS
01 认识与实践 0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在当代中国,主要表现为在 社会各方面的改革
科学实验
自然科学实验,如太空育种实验等 社会科学实验,如高考改革试点等
3.特点
①客观物质性
➢ 构成要素(主体+ 客体+手段)都是 客观的
➢ 实践的过程及结果 受客观事物及其运 动规律制约
②主观能动性
➢ 是人有目的、有 意识的活动
➢ 给客观世界打上 人的活动烙印
表象
基于知觉在头脑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成的感性形象。(想
起好朋友就能想到这个特点)
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 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 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内涵
理性 认识
形式
概念 判断 推理
是对事物的本质的概括和反映,是同类事物 的共性、一般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热情、 自信、严谨、吝啬、自我)
(2)认识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 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内涵
感性
认识
感觉
形式
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 个别属性的反映;(身材高大、有酒窝、短
头发、声音洪亮)
知觉
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 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外在特点的综合)
在概念基础上对事物的区分和识别(领导 力强、文采出众、能言善辩、擅长体育)
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由已知的推出未知的 思维活动。(未来会成为律师)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2023·广东·模拟预测)2022年6月16日,中国科学院化学 研究所研究员郑健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 上发表了新成果。该工作在常压下通过简单的反应条件, 创制了一种新型碳同素异形体单晶——单层聚合C60。这是 一种全新的簇聚二维超结构,这种新型碳材料在非线性光 学和功能化电子器件方面具有巨大应用前景。这说明( ) ①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创造出新的物质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 ③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为实践服务才有真正的意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2·河北保定·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烟粉虱是迄今唯一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超级害虫”,其已知“菜 单”包括600种以上植物,同时又能传播300余种病毒,极易暴发成灾。早 在2001年,中国农科院张友军团队就开始在全国各地进行烟粉虱的监测、 预警和防治工作,这些工作繁杂而被动,虽有成效,但烟粉虱为害多种作 物暴发成灾背后的机制仍不清楚,早期效果并不完全理想。现代生物信息 学和分子生物学以及生物化学、转基因、生物学测定等为研究突破带来了 可能。2013年开始,张友军团队运用最新技术手段,首次完成了烟粉虱全 基因测序的工作,发现烟粉虱“盗用”了植物源PMaT解毒基因变成自己 的BtPMaT1基因,由此获得了对大多数植物“免疫”的本领,烟粉虱的秘 密,第一次暴露在人类的眼前。这一发现,是现代生物学诞生100多年来, 首次研究证实植物和动物之间存在功能性基因水平转移现象。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说明我国科学家团队是如何揭 示烟粉虱极易暴发成灾的背后真相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客观事物
实践 (桥梁) 主观认识
本身不能“自言其明”
多数人公认的观点 权威的话 科学理论 原有的认识
本身无法证明
主观认识、 认识的对象 都不能充当标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
①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是认识的目的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实传践回是了世认界识第的一来张源近距离拍摄
的月背影像图,人类第一次获得了对月球背面的认识。 以前有人猜测在月球的背面存在大片海域,这次通过嫦娥四号
探测器登上月球背面传回的月背影像图,证明月球的背面没有海, 而是一块块高地。
嫦娥四号“鹊桥”中继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率先掌握了地 月中继通信技术,探月背面的工具越来越先进,对月球背面的认识 越来越深刻。
二、实践的含义及特征
≠主观世界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注意: 主体
实践有三层含义:
对象
自 然 界
人 类 社 会
性质:直接现实性活动,把观念的 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的活动
(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非主观思维活动
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公共参与】结合中国的飞天成就,坚持科学实践观,激发对祖国
的自豪之情。
思维导图
探 索
人的认识 从何而来





认识 实践
含义
两个阶段 根本任务 是什么 形式 特点
实践与认识 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在实践中追求 和发展真理
认识对实践 的反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来源只有一个,途径有两个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学习目标
课 标
明确认识的含义和分类,理解实践的科学内涵,明确实践的特点,
要 能够区分现实生活中实践的不同类型,阐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核 【政治认同】明白中国的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中国实
心 际实践的结果。
素 养
【科学精神】明确人们只有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的结果加 以对照,才能检验认识是否准确反映了客观事物。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注意:区别认识的来源和途径
认 直接经验

通过学习知
途 间接经验 — 识或从别人

那里获得
通过实践 获得
通过实践 获得
实践是 认识唯 一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亲身参加 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根本途径);二是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不管是直 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答案】①烟粉虱在生产中的危害需要科学的解决方案, 张友军团队着眼于实践中的问题与要求,不断推进自己 的科学探索与研究。②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 导作用,张友军团队用现代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等 学科的科学理论指导烟粉虱科研,推动了研究工作的深 入。③实践的发展给张友军团队提供了的先进的技术手 段,使他们完成了烟粉虱全基因测序的工作,从而使烟 粉虱极易暴发成灾的背后真相,第一次暴露在人类的眼 前。。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结论②:失败乃成功之母,通过二胎政策的实施,暴露出政策制定者对我国人
口问题认识的不足,才能调整认知,修正完善后续生育政策。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工具 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③社会历史性
➢ 实践是处于一定社 会关系的人的活动
➢ 不同历史发展阶段, 实践活动的内容、 形式、规模和水平 各不相同
((2022·辽宁·二模)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所 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于2021年5月15日着陆于火星北半 球的乌托邦平原南部并对其展开巡视探测活动,截至8月26 日,其在火星表面已经巡视探测了1000米以上,获得了巡 视地及其附近的火星表面详细数据并传回地球,提升了人 类对这颗红色星球的认识。材料表明( ) ①科学实验是人们改造世界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实践为人们提供新的工具,拓展了人类认识 ③探测火星所获得的知识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具有历史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谢谢!
课堂小结
认识与
实践
人的 认识 从何 而来
实践是 认识的 基础
①含义——
依赖
1、认识 ②两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①含义
发展、深化
2、实践 ②基本形式
③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