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心中的那盏灯读《一盏一盏的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吴非主编《一盏一盏的灯》一书有感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盲人点灯的故事。

在漆黑的路上,一个盲人正打着灯笼前行。

因为这盏灯光的照耀,夜行的人们看清了道路和方向。

有人好奇地问,既然自己看不到一丝光亮,为什么还要打着灯笼呢?这位盲人说道:我在
黑夜里行走,从来没有被人碰到过。

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

盲人
点亮的这盏灯,在照亮别人的同时,更照亮了自己。

吴非老师主编的《一盏一盏的灯》一书,收录了十多个省市各学段教师的六十个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一线教师的思考与智慧。

他们用自己的真情,讲述了自己从教过程中印象深刻的
一节课、一个案例、一段经历。

阅读这些故事的过程,仿佛就看到一盏盏的灯在逐次点亮,温
暖着人们的心灵,让人感受着教育工作的幸福。

一盏灯,温暖人心
教师像什么?有人说教师是园丁,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人说教师是春蚕、蜡烛,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赞美老师的这众多比喻之中,吴非老师认为“灯”这个比喻最为贴切。

当我们在黑夜里前行,如果有一盏灯在前方隐约地点亮,我们就会看到希望;当我们在辛勤的劳作之后返回家中,看到窗口那柔和的灯光,立刻就会品味到幸福的滋味……而教师,就应该
成为学生心中的那盏灯,让学习的过程更加温馨,给学生的心灵带来温暖。

不拖堂,应该成为教师的好习惯。

但当一个孩子正在努力组织语言、想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的时候,下课的铃声响了,教师该怎么办?是立刻打断孩子的发言,结束这节课的内容,还是
坚持让孩子将要说的话说完?黄雅芸老师就遇到了这样一个难题,而且还是在一次明确规定拖
堂就扣分的大奖赛的课堂上。

她坚定地选择了后者,继续给这个孩子一分钟的时间,鼓励他把
话说完整。

黄老师坚信,只有今天让孩子慢慢地把话说完整,将来他的发言才会准确简练、既
精彩又睿智。

和是否获奖相比,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信心更加重要。

小学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儿童节,班级里有一个合唱节目,班主任袁媛要求大家统一服装,女孩子们都换上亮闪闪的七彩裙。

一位女同学从来不穿裙子,其他女同学都已经换好了装,她仍然
穿着那条洗的发白的牛仔裤。

耐心地说服,没用;当着全班同学们发脾气,没用;将她拉到办
公室逼着换,孩子无奈换上了裙子。

这时袁老师惊讶地发现,女孩子的腿上有一大块黑色的胎记……合唱的时候,这个女孩是穿着牛仔裤上场的,虽然站在最后一排,但她的脸上洋溢着快
乐的笑容。

元旦前夕,一个毕业几年的学生到学校里来看望袁佳老师,让袁老师很感意外。

这是一个自己中途接班的高三年级的学生,自己给他们上课的时间不长,对这个同学也没有很深刻的印象,
他为什么会想到来看我?这位同学说,不如意的时候,会想起您的笑容,那是一种温暖的动力。

“我的笑容竟有这等魔力?”那年您不是动了一次手术吗?但你只休息了两天就来给我们上课了,更奇怪的是,你始终微笑着,脸上丝毫看不出半点病容,全班同学都很佩服您!袁老师听了非
常的感慨,一个小小的微笑竟有如此的魅力,并在若干年之后积淀成了一股催人勇往直前的力量。

教师,应该成为温暖学生心灵的一盏灯。

让在成长旅途中跋涉的心灵有一个慰藉,让学生感到疲惫的时候有一个温暖的依靠。

一盏灯,指引道路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为了使他人幸福而奉献出自己的精神力量,并由此享受到高尚的、
无私的欢乐——这种榜样是照耀青年一代生活道路的强大的光源。

让学生在刚刚开始认识生活
的时候,就能遇到一位可敬爱的老师,这种学校才会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


每个教师,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灯。

你亮一点,孩子就能走的远一点;如果你过于暗淡,孩子可能就不得不徘徊。

作为教师,应该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强大光源,坚持正确的教育观,恪守教育常识,具有人道精神,培育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教师要有文化判断力,在大是大非面
前坚定立场,在多元化的价值追求方面明辨是非,用自己挺直的腰杆和教育的光辉,照耀孩子
人生的道路。

魏洁老师接手这个小学毕业班的之后,发现班级里有一个留过三级的15岁的孩子,数学成绩
极差,应用题不会分析数量关系。

魏老师找他聊天,他的一句话让老师格外酸楚:“老师,我笨,我学不会应用题。

”魏老师去家访,才知道该同学的父母在菜场的旁边开了一个小面店,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孩子正帮着父母算账收钱。

顾客报出所消费的类型,他很快就通过心算报
出钱数,而且正确无误。

能连续做出如此复杂的运算,为什么不会算应用题?魏老师有了办法,从孩子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给他编制作业,让他尝试着做。

孩子逐渐有了兴趣,后来遇到难题
的时候自己还知道先转换成“卖面条”的情境,在给出答案……终于有一天,孩子说出这样的话:“老师,原来应用题并不难啊。


周五放学的路上,李刚老师看到一个学生站在路边在翻自己的口袋,还原地打转,好像在找什么。

李老师过去询问才知道,这位同学掉了一元钱,无法乘车回家。

李老师给了他一元钱,让
他早点回家,他非常感激地说,老师,我会还你的。

一个多星期之后,李老师在校园里再次看
到了这个学生,但他丝毫也没有还钱的意思。

找到一个没有他人的地方,李老师问他是否忘记
了什么事情,提问了几次,他才说忘了还老师的一元钱了。

李老师对他说,老师知道你不在意
这一元钱,老师也不在乎,但自己既然承诺要还,就一定要说话算数……
读李老师讲述的这个故事,我心里很有感触。

一个老师追着学生去讨一元钱,是否显得太小家子气?恰恰相反,这正是对孩子爱的表现,是在给孩子指引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

我们都在痛
斥今天的社会缺乏诚信、很多商家违背诺言等等,为什么不在孩子成长的阶段就让他们保有诚
信的品格,让他们能庄重地履行自己的诺言呢。

当我们将一盏盏灯点亮,讲诚信、守德的光辉
播撒在每个孩子的心田的时候,我们还会为未来的社会担心吗?
一盏灯,照亮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这行职业和劳动工艺的精神基础和哲学基础就是这样:为了在学生眼
前点燃一个知识的火花,教师本身就要吸取一个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脱离那永远发光的知识
和人类智慧的太阳。

”吴非先生也说:教师比学生善于学习,他才有资格“教”,因而才可能是“师”;也只有比学生更清楚学习的作用,他的“教”才可能是有价值的。

随着孩子们离开学校,和任课教师渐行渐远,那些所教过的课程会逐渐被学生所淡忘,但老师们的职业精神,对学科的热爱和好奇心,在教育领域的进取心和学习态度,不断反思的专业习
惯等等,都会放射着永恒的光芒,照耀着学子们前行的道路。

这是因为,每一盏灯,照亮的首
先是自己。

教师自身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

因为车祸,王平在六岁的时候就剩下了一条腿。

在艰难的求学过程中,她有一个梦想挥之不去,那就是做一名教师。

她刻苦学习,并积极争取,终于在老校长那里找到了一份代课教师的活儿。

课上的很好,学生也爱听,可是右手拄着拐杖,左手往黑板上写字实在是别扭,于是就自己尝
试用残下肢压住拐杖,用右胳膊夹住拐杖移动,在身子移动的同时,右手迅速落笔,写出连贯
的粉笔字。

先是教英语,后来又教语文、政治,这对一个肢体残疾,又是代课教师的她来说是
多大的压力。

她经历过在楼梯上摔倒滚下的苦楚,经历过在沼泽地里找寻学生的焦虑,感受着
相邻乡亲以及孩子和家长情真意切的问候,品味着一届届学生成长的快乐和幸福。

她永远直立
的姿态,她不屈不挠的精神意志和品格,让孩子们明白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曾做过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的陈日亮老师,在学校里一做就是52年的时光。

他以一直不停地学
习的姿态和习惯,告诉学生好教师应该是怎样的。

他一直坚持读书,不仅每天要挤出一个多小
时的时间读,周末还是自己雷打不动的读书日。

他还养成了动笔写作的好习惯,通常会在口袋
里装着一个本子,随时摘记点什么;外出排队的时候,就拿出来翻看一番;发现了什么新鲜的
词语,立刻记录下来。

还随时记录读书的心得体会,捕捉住稍纵即逝的灵感。

他还注重说话的锻炼,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和建言献策更加准确简练、从容得体。

一个好教师就是这样的人,他精通自己所教的科目据以建立的那门科学,热爱那门科学,并了解它的发展情况——最新的发现、正在进行的研究以及最近取得的成果;他永远不会说:我的知识已经积累够用一辈子了。

他一生都在为上好一节课而准备着;他如饥似渴地读书,把读书作为精神的第一需要;他对学生怀着真挚诚恳的感情,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一盏一盏的灯》吴非/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