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重点实验题汇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重点实验题汇总
1.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
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
由静止下滑,当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
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如图。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_进行速度计算
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_________(填“大”或“小”),以_________测量
时间的误差。

(填“减小”或“增大”)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υAC偏_________。

(填“大”或“小”)
(4)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_________m/s,小车通过全过程的速度大小变化情况是_________(填“变大”“不变”“变小”)。

(5)能否将小车放置B点,让小车由静止释放来测量小车下半段的行驶时间?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从A、B两套器材中任选一套来完成实验。

(实验室已准备多套A、B装置)
(1)甲、乙两组同学用同样多且初温相同的温水进行实验,加热所用的酒精灯也相同,结果甲组同学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用时较短,则甲组选择的是________(选填“A”或“B”)套装置。

(2)乙、丙两组同学选用相同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实验,并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绘制了如图C所示的a、b两条曲线(a表示乙组的,b表示丙组的),由图象可知,他们两组测得的水的沸点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图________(选填“D”或“E”)所示的情形可表示水正在沸腾。

(3)他们两组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所用的时间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写一个即可)。

(4)小明同学在家中观察水壶中的水沸腾时,发现从壶嘴喷出一股“白气”,但在最靠近壶嘴的地方反而看不见“白气”,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是某同学做海波熔化的实验装置,下表是实验过程中记录的数据。

(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乙中完成海波的熔化曲线。

(2)通过分析可知,海波的熔点是_________℃,海波在熔点时的状态为___________________。

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当烧杯中的冰块有大半熔化时,试管中的冰_________。

A.熔化一部分
B.全部熔化
C.不熔化
D.无法判断
4.在探究热现象的实验中,小明用烧杯、试管、温度计、圆底烧瓶等器材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小明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

该物质在BC段处于_________(选填“固体”、“液体”或“固液共存”)状态,此过程中物质的内能_________(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比较图乙中AB段与CD段可知,质量相同的冰和水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加热时间不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用如固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纸板上留有小孔的目的是_________,实验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分析FG段会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一条)。

(3)小明用图3所示的烧瓶将水加热至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水会停
止沸腾。

再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发现水又重新沸腾了,这是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某同学将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纸板ENF放置在平面镜上,如图甲所示。

(1)纸板E、F面在同一平面上,使一束光贴着纸板EON沿某一角度入射到O点,纸板FON上没有观察到反射光,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正确操作实验,并在纸板上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如图乙所示.取下纸板,接下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并比较__________________。

(3)纸板ENF是用两块纸板连接而成的,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图所示的甲、乙两图分别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将点燃的蜡烛A整立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跟它完全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样操作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也证明了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调整蜡烛、透镜和光屏到图乙所示位置时,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此时甲、乙两图中平面镜与凸透镜所成像的不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逐渐向凸透镜的焦点靠近,要想在光屏上观察到清晰的烛焰的像,则光屏应从图乙的位置向_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所成像的大小将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如图1所示,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_cm。

(4)实验前,小明发现所成像在光屏上的位置如图2,则他应首先向_________调整光屏,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蜡烛局凸透镜25cm时,移动光屏,使光屏上成倒立、_________的实像,生活中的____________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6)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靠近凸透镜放上一个老花镜,则发现像变得模糊了,若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这时应适当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才可能重新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7)若用不透明的纸板将透镜左部挡住一半,在光屏上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得到烛焰完整的像。

7.小明想知道酱油的密度,于是他和小华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下实验: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_________处,然后调节_________________直至天平平衡。

(2)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7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酱油,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将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酱油的体积如图乙所示,则烧杯中酱油的质量为_________g,酱油的密度为_________kg/m3。

(3)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酱油密度会_________(偏大/偏小)。

(4)小华不小心将量筒打碎了,老师说只用天平也能测量出酱油的密度。

于是小华添加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和适量的水,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你补充完整。

①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m0
②将一个烧杯__________________,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1
③用另一个烧杯装满酱油,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为m2
④则酱油的密度表达式ρ=_______________(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
(5)小明针对(4)中小华的实验设计进行评估后,认为小华设计的操作过程有不妥之处,你认为该不妥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某同学要测量一石块的密度.他按以下设计的步骤进行了实验:
A.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并记下水的体积V1;
B.将石块用细线系好后慢慢地放入量筒中(忽略细线的体积),并记下体积V2;
C.将石块从量筒中取出直接放到已经调好的天平上测得了石块的质量m。

(1)由图甲、乙可知,该同学测得石块的体积为_________cm3。

(2)如图丙所示是使用托盘天平时的实验情景,请你指出存在的两处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纠正错误后,测得的石块质量为54g,由此计算出石块的密度为_________kg/m3。

(3)按此步骤测得石块的密度值比真实值________(选填“大”或“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步骤A中“适量的水”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用手边的铅笔可以做很多物理小实验。

(1)如图甲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cm,铅笔的长是_________cm。

(2)如图乙所示,手指压铅笔尖感到疼,因为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一根橡皮筋水平匀速拉动放在桌面上的一本书,然后在书下垫几支圆铅笔,再匀速拉动,如图丙所示。

根据_________比较两种情况下摩擦力的大小,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图丁所示,用两手指水平压住铅笔的两端。

铅笔静止时,两手指对铅笔的压力_________平衡力(选填“是”或“不是”)。

用力压时,两个手指的感觉不同,说明在压力一定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5)握在手心里的铅笔温度上升,这是用____________方式增大了铅笔的内能。

(6)把铅笔尾竖直插入水中,笔尾在水中的位置越靠近水面,受到水的压强越_________。

10.将一个薄钢条的下端固定,分别用不同的力去推它,F1=F3=F4>F2,使其发生如图所示的形变,试分析实验的结果。

(1)分析比较图甲、乙中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比较图_________中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分析比较图甲、丁中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题(1)、(2)、(3)中的结论可得出一个总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此次探究活动中用到的方法是()
A.控制变量法
B.物理模型法
C.转换法
11.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的实验中,按照如图7.3-15甲所示,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并记录在表格中。

(1
(2)如图甲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___N;
(3)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在图乙中画出重力与质量的关
系图象;
(4)由此可知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_________。

12.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材料(如毛巾、棉布、
木板等),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三次实验现象如图
所示,比较小车沿水平面运动的距离。

请你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后回答:
(1)实验为了让小车受到不同的阻力,采用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得出科学结论,三次实验中应使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时的速度_________(相等/不等),即让小车从滑下。

(2)三次实验中,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阻力最大的是第________次,实验结论是: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________,速度减小得越________,运动的距离越________。

进一步推理可知,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即小车不受摩擦力),则小车会在水平面上做________________运动。

(4)在此实验中用到的科学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5)在水平面滑行的小车受到的重力和小车对水平面的压力是_________力,_________力和_________力是相互作用力(作用力反作用力)。

13.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在两个力的作用下,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是平衡力。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_________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甲、乙两组同学分别选择器材后,设计组装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老师指出乙组同学选择的器材更加合理,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探究力的大小对二力平衡的影响时,若左右两边的钩码个数不相等,小车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保持平衡。

这说明两个力必须大小___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才能使小车平衡。

(4)保持F1与F2相等,用手将小车扭转到图丙中的位置,松手后,小车将无法在此位置平衡。

实验中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满足哪个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探究“是否只有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才能使物体保持平衡”,同学们在上面步骤的基础上,用锯条将小车从中间锯开,这样小车将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保持静止。

这说明:只有当两个力作用在_________(选填“同一”或“不同”)物体上,才能使物体保持平衡。

14.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_________(选填“必须”或“不必”)沿水平方向拉着物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_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在四次实验中,滑动摩擦力最小的是_________(选填“甲”、“乙”“丙”或“丁”)。

(3)比较甲、乙实验,是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__有关;比较乙、丙实验,是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以上两空选填“压力”或“接触面粗糙程度”)(4)比较甲、丁实验,发现甲实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于丁实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小明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你认为他的结论是___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5)小明要对实验装置进行改动,如图2所示,重复实验,发现效果更好。

实验中,小明_________(选填“一定”或“不一定”)要匀速拉动长木板。

15.小明同学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用小桌、砝码、海绵做了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中用_________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2)通过甲、乙实验能够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想继续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应再做图_________(填“丙”或“丁”)所示实验。

(4)图丙和图丁小桌对下面物体的压强p丙_________p丁。

16.如下图是同学们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情况的六幅图,除②图杯中装的盐水外,其余杯里装的都是
水。

请你仔细观察这六幅图后回答:
(1)实验前要正确安装压强计并检查压强计的气密性。

若压强计的气密性很差,用手指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橡皮膜时,发现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变化________ (选填“大”或“小”)。

把调节好的压强计放在空气中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该_________。

(2)比较①②两幅图,可以得出:液体内部压强大小跟液体的_________有关;
(3)比较⑤⑥两幅图,可以得出:液体内部压强大小还跟液体的_________有关;
(4)比较③④⑤三幅图,可以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徐亮同学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在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圆柱体,当圆柱体下表面与水面相平时开始缓慢下降,直到与烧杯底接触为止,如图甲所示。

(1)圆柱体的重力G=_________N;
(2)圆柱体浸没在水中后所受浮力F浮=_________N;
(3)比较(b)、(c)两图可得:浸在同一种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跟_________有关;
(4)比较_________图可得:当圆柱体浸没在水中继续下沉的过程中,受到的浮力不变;
(5)徐亮完成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后,把水换成另一种液体重复上述实验,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如图乙所示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与物体下降高度h的F-h图象。

那么,物体浸没在这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F浮′=_________N。

实验表明,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还跟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另一种液体的密度ρ液=_________kg/m3。

18.为了探究物体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同学们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装置来进行实验。

(1)图甲是让不同质量的小球沿同一光滑斜面从B处由静止自由释放,然后分别撞击到放在同一水
平面上的同一木块,木块在水平面运动一段距离后静止时的情景。

为什么让小球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据此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是让质量相同的小球沿同一光滑斜面分别从A、B处由静止自由释放,然后分别撞击到放在同一水平面上的同一木块,木块在水平面运动一段距离后静止时的情景。

据此你能得出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实验装置的水平面如果绝对光滑,还能得出结论吗?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后,同学们联想到在许多公交事故中,造成安全隐患的因素有汽车的“超载”与“超速”,进一步想知道,在影响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中,哪个对动能影响更大?于是利用上述器材进行了实验测定,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a)为了探究“超载”安全隐患,应选择_________两个序号的实验进行比较
(b)为了探究“超速”安全隐患,应选择_________两个序号的实验进行比较。

分析表格中对应的实验数据可知:_________对物体的动能影响更大,当发生交通事故时,由此造成的危害更严重。

19.在探究弹性势能跟哪些因素有关时,小明提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簧被压缩的程度有关;
猜想二: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簧的材料有关。

为此,小明选用材料不同的两根弹簧A和B(长度和粗细相同),小球、木块和长刻度尺各一个,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实验中,木块起始位置相同.最后得出实验记录表。

(1)由于弹性势能的大小不便用仪器测量,本实验把弹性势能的大小转换为测量木块移动的距离,这种研究方法叫转换法.下列实验中用到此方法的是_________。

(填序号)
①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②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属性”
(2)请将探究猜想一的方案补充完整:
将________________(“两根不同”、“同一根”)弹簧压缩_________(“相同”、“不同”)长
度,放手后,小球被弹出,测出推动木块移动的距离进行比较。

(3)弹簧将小球弹开的过程中,是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成小球的_________能。

(4)为了探究猜想二,可选用实验次数②和________的数据进行计较分析,若________________,说明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簧的材料有关。

20.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进行了如下实验步骤:
a.把杠杆的中点支在支架上,这时发现杠杆左端高、右端低,则应该把杠杆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_________位置平衡;
b.把钩码挂在杠杆的两边,改变钩码的个数和位置,使杠杆恢复平衡,记下两边的钩码的重,读出两边的力臂,获得一组实验数据;
c.改变力和力臂数值,再做两次实验;
d.算出各次实验的动力乘以动力臂和阻力乘以阻力臂的数值,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请将步骤a补充完整;为什么要让杠杆在如此平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调好的杠杆如图乙,用弹簧测力向上拉动杠杆使其水平平衡,每个钩码重2N,则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_________N。

(3)如图丙,当弹簧测力计由M位置倾斜至N位置时,用力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会变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实验步骤c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_;(只填代码)
A.减小摩擦对实验的影响
B.使每组数据更准确
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D.获取多组数据,寻找普遍规律
(5)实验中测得的数据如表所示
距离。

”这个结论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符,原因是实验过程中_________。

A.没有改变力的大小
B.没有改变力的方向
C.没有改变力的作用点
D.没有改变平衡螺母的位置从而让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21.小明在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所用装置如图所示,实验中每个钩码重2N,测得的数据如下表:
(1)在实验中,测绳端拉力F时,应尽量竖直向上_________拉动弹簧测力计且在拉动过程中读数。

(2)第1次实验测得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____(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若不计绳重与摩擦,动滑轮重为_________N。

(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第2次实验是用_________图做的;第4次实验是用_________图做的。

(选填“a”、“b”或“c”)
(4)分析第1、2次实验数据可知:使用同一滑轮组_________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分析第1、3次实验数据可知: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动滑轮个数越多(即动滑轮总重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____________。

(5)分析第3、4次实验数据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被提升的高度_________。

(6)由表中实验数据分析可知,同一动滑轮,所提升物重增大,机械效率将_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第11 页共1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