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区杨家岩矸石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变形监测总结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矿区杨家岩矸石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变形监测总
结报告
变
形
监
测
总
结
XX冶金地质工程公司
XX煤矿区杨家岩矸石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项目部
二0XX年X月
XX煤矿区杨家岩矸石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
变形监测总结
报告编写:
审核:
XX冶金地质工程公司
XX煤矿区杨家岩矸石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项目部
二0XX年X月
目录
1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1.1 任务由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目的与任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滑坡概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交通地理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气象水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未定义书签。
1.6水文地质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未定义书签。
1.7 防治工程概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未定义书签。
2监测执行的技术规范与依据_____________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监测内容、监测方法和工作量布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3.1 监测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3.2 监测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3.3 监测时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3.
4 监测周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3.
5 监测的等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3.6 布设监测工作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4 监测工程实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4.1 要紧技术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4.2 监测工作实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4.2.1全站仪观测作业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4.2.2全站仪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3全站仪差分改正数的运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4全站仪监测数据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未定义书签。
4.5拉裂缝监测技术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未定义书签。
4.6变形值的统计规律及成因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未定义书签。
4.7险情预警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未定义书签。
4.8 信息反馈制度的建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未定义书签。
4.9 应急预案的制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0 滑坡险情的应急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监测数据成果统计与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5.1 全站仪监测数据成果统计与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5.2拉裂缝监测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
6 宏观巡查监测结论与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
7 监测结论与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
8 监测平面布置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
9 监测点布设特点断面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
一、工程位置
杨家岩煤矿矸石山对外交通有矿区至广元城区公路并与外围干线
连接,矿区至广元老城区13km,至绵广高速路口5km。
二、地势地貌
杨家岩矸石山要紧为广元煤矿弃渣,自解放前就开始堆积,要紧形成于上世纪60-80年代,现堆积体已形成一长850m的岭状山体。
由于受原始地势操纵,堆积过程中均采纳逐级后退的方法进行,即每级堆积一定高度后停止,又后退一步重新建一堆积场,开始新的堆积。
目前整座山体共有5个堆积体,每个堆积体呈锥形,首尾相叠,顶部为平台,早期堆积目前开挖后原貌被破坏,较为零乱。
堆积体宽70-120m,最大堆积厚度约55m左右。
总堆积方量约280万m3。
目前各期堆积体周边自然休止角40-45°,处于自然稳固状态,仅前缘开挖临空面大于70°,易沿临空面形成潜在滑动面,故以此界面作为潜在变形区,在自然休止角与临空面倾角之间搜索出潜在滑塌面,目前在临空面上的坍塌,一样变形面坡度在50°左右,故以此面作为不稳固滑风光。
三、地质条件
早期堆积体一样通过自燃后成绛红色,近期堆积体一样呈黑色,物质组成直径10cm左右的矸石占40%左右,细颗粒占60%左右,早期堆积体结构相对密实,近期堆积体结构松散。
四、滑坡治理与滑坡监测
滑坡体治理工程采纳削方、挡土墙、排水沟等方案进行综合治理等工
作,于2020年1月2日进场对滑坡体削方、挡土墙、排水沟工程施工,2020年4月底治理工程全面终止。
该段滑坡体治理开工以来,同时按技术要求实施对滑坡体滑坡的全程监测,包括地表面位移监测、沉降监测、裂缝监测和简易的标识标志监测等,以把握滑坡体滑坡动态,操纵治理施工活动带来的超量位移,确保施工安全和滑坡体的稳固。
为把握灾难滑坡体的滑坡情形,保证处治的顺利进行,提供准确可靠的测量数据,依照灾难体的具体情形制定其施工期间的滑坡监测方案。
五、测量技术依据
①«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②«工程测量规程»(GB50026-93)
③«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
④«国家三角测量和周密导线测量规范»
⑤本段治理设计相关技术要求和«滑坡监测方案»
六、监测内容、监测方法和工作量布设
6.1 监测内容
依照现场实际,确定此次监测包括地表大地变形监测,地表裂缝监测,巡视监测。
6.2 监测方法
①各观测点的水平位移用光电极坐标法测量;
②垂直位移采纳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③地表拉裂缝监测用游标卡尺量测或钢尺量测的方法进行作业。
6.3 监测时刻
监测工作从2020年1月2日至2020年4月30日。
6.4 监测周期
①大地变形观测
一样每周监测一次,如因天气变化增加至每周两至三次。
②地表变形拉裂缝观测
与地表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同步进行。
③巡视监测
与地表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同步进行。
6.5 监测的等级
按«工程测量规范»中导线测量5″级精度执行(即:测角中误差5″,测距中误差15mm)。
用于监测变形观测点所需的基准点,按«建筑变形测量规程»三级精度执行(即:沉降观测时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1.5mm,平面位移观测点坐标中误差≤10mm)。
6.6 布设监测工作量
按现场踏勘后实际情形布设工作量,共布设地表变形拉裂缝监测点共7个。
共布设基准点、工作点共3个。
七、监测工程实施
7.1 要紧技术要求
监测点观测位移重量中误差不得大于±4.2mm。
用全站仪观测按有关规程、规范的技术要求见表
水平角测量方向观测法限差〔〞〕〔表4-1〕
距离测量的技术要求(表4-2)
表2-9 垂直角及高差测量技术要求〔表4-3〕
D为测距边长度(Km)。
前方交会法观测技术要求〔表4-4〕
7.2 监测工作实施
7.2.1全站仪观测作业要求
〔1〕角度测量
a、角度测量应在目标成象清晰稳固的有利观测时刻进行,最好在可控环境中进行,视线距周围障碍物应超过0.5m;
b、观测过程中应注意始终保持照准部水准气泡居中,气泡居中假设超过一格,应在测回间重新整置仪器;
c、仪器的转动应平稳,匀称,照准目标时,应按规定方向旋转;
d、为排除或减弱全站仪的度盘分划长短周期误差、测微器分划误
差及行差的阻碍,或为排除或减弱度盘分划误差的阻碍,在观测时,应使水平角观测各测回平均的分配在度盘和测微器的不同位置上;
e、操纵网观测应采纳双照准法,在半测回中每个方向连续照准两次,并各读数一次;每站观测中,应幸免两次调焦,当观测方向的边长悬殊较大、有关方向应调焦时,应采纳正倒镜同时观测法,现在可不考虑两倍视准误差2C变动范畴;关于大倾斜方向的观测,应严格操纵水平气泡偏移,当垂直交超过3°时,应进行仪器竖轴倾斜改正。
〔2〕距离测量
a、测距前,应预先将仪器、气压表、温度计打开,使其与外界条件相适应,通过一段时刻后再观测;温度计宜采纳通风干湿温度计,气压表宜选用高原型空盒气压表;
b、在测回始末,分别在测线两端上测定温度和气压数据,温度读至0.2°C;气压读至0.5mmHg。
读取气象元素时,气压表应置平,防止指针搁滞,温度计须悬挂在离地面约1.5m左右或全站仪近似同高,不受阳光直射、受辐射阻碍小和通风良好的地点,所测气象元素的互差,温度不应超过1°C,气压不应超过3 mmHg。
c、测距仪应在呈象清晰、气象条件稳固时进行,雷雨前后、大雾、大风、下雨、下雪和大气透亮度专门差时,不应进行观测,晴天作业时应对全站仪和反射镜进行遮阳,不宜顺光、逆光观测,严禁将仪器照准头对准太阳;
d、测线离地面或障碍物宜在1.3m以上,测站不应设在电磁场阻碍范畴内;
e、测距时严禁有另外的反射镜位于测线或测线延线上,对讲机临时停止通话;
f、观测读数时,信号指示器指针应在回光信号范畴内;
j、测距过程中,当视线被遮挡显现粗差时,应重新启动测量;
h、每次作业后,作业人员应对仪器及附件进行清点,爱护和擦拭,但注意手指不能触及镜头和反射棱镜。
〔3〕三角高程测量
垂直角施测四测回。
距离、垂直角均应往返施测。
其测距技术要求按技术要求表中相应等级执行。
垂直角测回较差及指标差较差均不大于15″
八、监测数据成果统计与分析
8.1 全站仪监测数据成果统计与分析
监测点JC1
监测点观测数据成果表
监测点时刻位移曲线图
从期间监测数据分析,监测点JC1的水平位移变形差不多上比较稳固
,没有出现连续变形加速现象,到目前为止差不多稳固;垂直位移在2020年8月有突然变形加剧现象,变形达到10mm左右,但在随后的监测过程中变形趋势没有连续进展下去,到目前为止变形差不多稳固。
监测点JC2
监测点观测数据成果表
监测点时刻位移曲线图
监测点JC2在整个监测周期中,除了个别监测周期中有变形加剧现象外,整个过程变形都比较稳固,变形量也专门小,到目前为止,变形收敛。
监测点JC3
监测点观测数据成果表
监测点时刻位移曲线图
从数据分析,监测点JC3的垂直位移在整个监测周期中变形都比较小,水平位移在2020年初显现一定的变形加剧现象,在随后的监测过程中又慢慢的出现变形收敛迹象,到目前为止,变形进展差不多稳固。
监测点JC4
监测点观测数据成果表
监测点时刻位移曲线图
从监测数据分析,监测点在监测周期中段有较大的变形起伏现象,但变形量比较小,到监测周期终止后,变形差不多收敛
监测点JC5
监测点观测数据成果表
监测点时刻位移曲线图
从监测数据分析,监测点JC5水平位移在2007年初有起伏现象,但到监测周期终止,变形收敛;垂直位移在整个监测周期中变形比较平稳,变形量也较小。
监测点JC6
监测点观测数据成果表
监测点时刻位移曲线图
监测点JC6在整个监测周期中,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都呈起伏变形现象,变形量较小,差不多稳固。
监测点JC7
监测点观测数据成果表
监测点时刻位移曲线图
从监测数据分析,监测点JC7在整个监测周期中变形量专门小,差
不多稳固。
监测点JC8
监测点观测数据成果表
监测点时刻位移曲线图
从监测数据数据分析,监测点JC8在监测过程中水平位移的变形量较
小,垂直位移在2020年底显现过波动,但到监测周期终止后,变形收敛。
监测点JC9
监测点观测数据成果表
监测点时刻位移曲线图
从监测数据分析,监测点JC9的水平位移在2020年2月份显现变形加剧,但在随后的监测周期中变形专门稳固,变形量也专门小,差不多稳固;垂直位移在2020年8月到2020年底都出现变形加剧现象, 但在随后的监测过程中逐步变形收敛。
监测点JC10
监测点观测数据成果表
监测点时刻位移曲线图
在整个监测过程中,监测点的变形量都专门小,差不多稳固监测点JC11
监测点观测数据成果表
监测点时刻位移曲线图
在整个监测过程中,监测点JC11的变形量都专门小,处于差不多稳固状态。
监测点JC12
监测点观测数据成果表
监测点时刻位移曲线图
在整个监测过程中,监测点JC12的变形量都专门小,处于差不多稳固状态。
通过期间对四面山滑坡治理工程成效监测,从监测数据上分析,各监测点都没有显现连续变形加剧现象,直到监测合同到期为止,各监测点差不多出现变形收敛,说明滑坡体到目前为止处于差不多稳固状态;
5.2拉裂缝监测结论
本次工程的拉裂缝属群防群测监测,通过期间的监测数据能够反映
出各拉裂缝在监测过程中没有显现明显的加宽延伸变形迹象,说明滑坡体在治理后没处于差不多稳固状态。
6 宏观巡查监测结论与分析
在整个监测过程期间,我单位监测项目部针对四面山场镇滑坡组织了多次宏观巡查监测,巡查期间没有发觉滑坡体上〔包括地表排水构,地表土层,树木植物,地表构建筑物〕等有专门变形情形显现。
【宏观预警判定标准】
滑坡进入临滑时期,具有明显的宏观先兆,这些宏观先兆易于捕捉和直观,往往是滑坡预报的坚实依据。
①滑坡后缘形成弧形拉裂圈,两侧形成纵向剪张裂缝,后缘与两侧裂缝差不多贯穿,滑坡整体切割边界形成,滑体显现明显的后缘壁,前缘鼓胀,鼓胀裂缝或羽状裂缝,及前端滑床岩层显现倾角变陡、或挤压褶皱、挤压裂缝和挤压破裂等现象。
②滑坡体发生局部小崩小滑,且日趋频繁现象。
③地下水突变,如突然消逝,突然涌水和翻动水,滑体上部水干涸,下部出水,剪出口潮湿、浸润或泉水出露等预示着滑面贯穿。
④地声和地热等现象显现,滑坡临滑时期时滑体往往发生岩土体破裂声响,剪出口显现热气和热浪等专门情形。
⑤滑体上的动物显现明显专门;这是因为动物的感官一样对突然显现的和具有一定变化速率的环境刺激信号容易产生敏锐反应。
鼠、鸟、鱼等处于特定的生活环境〔如贴近地面、穴居、水生等〕,可优先于人
觉察到可听声范畴内的前兆地声信号的微振动信息。
紧密注意滑坡体周围地理环境变化,准确把握滑坡信息,对检验滑坡治理工程成效,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极其重要。
7 监测结论与建议
本次四面山场镇滑坡治理工程成效监测工程,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监测方法和监测精度满足规范要求,监测成果数据资料准确可靠,为滑坡治理工程成效、工程质量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通过对四面山场镇滑坡的治理工程成效监测,从监测数据上分析,治理后滑坡体在初步验收合格后的三个水文年成效监测中没有显现连续变形加剧情形,各监测点变形差不多收敛,在考虑测量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情形下,能够判定,治理后滑坡处于相对稳固状态。
宏观巡查监测中也没有发觉滑坡体有新的专门情形显现,建议有关部门连续进行滑坡的群防群测工作,确保万无一失。
综上所述,XX四面山场镇滑坡在治理后处于差不多稳固状态,说明设计可行,施工合理,达到治理成效。
8 监测平面布置图
9 监测点布设特点断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