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案(无答案) 鲁教版(2021年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广饶县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案(无答案)鲁教版
山东省广饶县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案(无答案)鲁教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山东省广饶县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案(无答案)鲁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山东省广饶县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案(无答案)鲁教版的全部内容。
1
繁盛一时的隋朝
课题繁盛一时的隋朝
课
型
新授执笔人
审核人
级部审
核
时间第 1 周第 1 导学稿教师寄
语
学习目标
1、掌握隋朝建立和统一、隋朝大运河的构成等相关史实。
2、培养分析史料得出结论的能力;从比较中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3、认识隋文帝的励精图治对隋朝的繁荣所起的推动作用;认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它的开通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教学过程
2
【自主活动】
1、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年,北周外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
都,杨坚就是帝。
(2)隋朝的统一:年,隋军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政
权,南北重归统一。
(3)隋朝的繁荣
①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运河的开通
①目
的,。
②时间人物: 年, 征发几百万农民,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
3
河。
③三点四段五大水系:大运河以___ 为中心,北起____(今北京市),
南至_____ (今杭州市),由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全长两千多公里.
④地位和作用:
地位:大运河是。
作用: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
【探究活动】
活动一:分析隋朝统一南北的原因有哪些?隋朝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
活动二:分析下列图表,得出结论,然后概括一下这些结论体现了隋朝社会经济的什么特征?导
致隋朝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4
时间隋初隋盛时结论
人口三千多万人四千六百万人人口激增
垦田一千九百多万顷五千五百多万顷垦田扩大
粮仓长安太仓洛阳含嘉仓;洛口仓粮仓丰实
特征:社会经济繁荣。
因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提倡节俭、以身
作则。
活动二:通过看书、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隋炀帝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动脑筋:想想看,隋炀帝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当堂检测】
1.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却光芒四射。
”下列对“光芒四
5
射"的理解不正确的是(B)
A.使南北重新统一
B.隋炀帝的励精图治
C.隋炀帝的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D.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2.隋朝最终完成国家统一是在 ( )
A.581年 B.589年 C.605年 D.608年
3.他在位时开创科举、开凿运河,造福后世。
他好大喜功、不惜民力,结果落了个万世唾骂的
恶名。
这里说的“他”是( )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汉献帝 D.隋炀帝
4.大运河连接淮河与长江的一段是( )
A.通济渠 B.永济渠 C.江南河 D.邗沟
5.一位外国人曾描述大运河:“由广州通向北京,其长度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其实,大运河
的南北两端应该是( )
A.扬州、北京 B.杭州、北京 C.杭州、扬州 D.广州、北京
6.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20分)
6
材料一:“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
材料二:“北达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
请回答:
(1) 材料一说明隋朝经济的特点是怎样的?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4分)
(2)材料二评价的对象是什么?评价者是什么态度?(4分)
(3)这条“渠"是什么时候开凿的?(2分)开通它的目的是什么?(2分)开通后有什么作用?
(2分)它的规模如何?(2分)是哪位皇帝时期开通的?(2分)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