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文化中的亲和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学校文化中的亲和力
作者:胡艳娜
来源:《河南教育·中旬刊》2008年第12期
摘要: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科研与管理中所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传统、校风校貌等。
学校文化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高举亲和力这一道德旗帜,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努力推动和谐校园的创建。
关键词:学校文化;亲和力;德育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创造——享受——再创造的动态过程,需要通过反复积淀、升华,才能呈现出其特有的生命力。
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并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学校文化的亲和力,推动和谐校园的创建,最终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一、学校文化的解析
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科研与管理中所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传统、校风校貌等。
学校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学校文化是物质形态的内涵及其表面附着物所包含的文化,包括校园布局、建筑雕塑风格、校园绿化美化、环境卫生和各种学校活动的设施。
校园物质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
良好的、富有个性的校园环境,能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2.学校文化是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机构、行为规范,是学校教育管理思想、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的精华。
学校的制度文化具有强烈的规范性、组织性、秩序性,对于规范师生的言行,维护学校良好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秩序,培养师生良好的品行,督促师生完成教学科研任务,搞好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学校文化是学校内除去物质、制度以外所有精神活动的成果,包括学校成员的群体思想意识、心理素质、人生态度、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等,它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独特、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办学理念,其所具有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学校与时俱进、昂
扬向上的精神财富,对于形成积极向上、开拓进取、团结有序、和谐宽松的育人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亲和力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指南针
亲和力指能使关系亲密融洽的作用力。
在一所学校中,物质与人的亲和程度以及制度、精神与人的亲和程度往往决定着学校文化亲和力的强弱。
就学校而言,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就是培养亲和力,让学生健康成长、和谐发展、顺利成才。
1.亲和力是一种奉献
教育应该是阳光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应该是爱的使者。
教师的亲和力本质上是一种爱的奉献,只有发自肺腑地爱学生,才能真正地亲近学生。
爱学生,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动情之爱胜于空洞的说教,通过爱来让学生明白事理,师生关系融洽,亲和力自然就会增强。
2.亲和力是一种民主
亲和力是一种民主、平等的思想,所以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并把自己视为与学生一起在求知道路上探索的同志,从而形成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把教育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应该实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和学生要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亲和力是一种责任
教师的生命是一团火,教师的生活是一曲歌,教师的事业是一首诗。
在教师火一样的生命力、诗一般的事业中,蕴藏着教师对事业的执著和热爱,饱含着教师对学生的深情和责任。
“知之者莫如好知者,好知者莫如乐知者。
”教育过程应该成为师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可以在无形中把责任转化为亲和力。
4.亲和力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纽带
在亲和力的塑造中,学校还应该发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作用,只有三者同步和谐,教育效果才能发挥得更充分,才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学校应与家庭建立和谐的关系,加强家长和学校的沟通与联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
在组织和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
育工作中,学校要以服务者的身份,启发家长学习和运用教育科学教育子女的自觉性,调动家长以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的积极性。
学校要发挥教育的亲和力作用,还必须积极主动地争取社会各方面的配合,使学校教育和社会服务协调统一、互相配合。
学校教育要与社会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功能,让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公民道德的作用潜移默化地深入学生心灵。
三、亲和力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培养良好的亲和力既是当今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也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更是检验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准。
1.坚持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
教师的文化价值可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传递社会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传承者。
作为有亲和力的教师,应该真诚地认可学生的每一点儿进步,对学生的失误和不佳表现能够宽容理解,并给予明确的指引。
教师也是学校文化的创造者。
学校教师群体文化总是决定着学校的价值体系,决定着学校文化。
因此,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理解教师,尊重教师,关爱教师。
学生学习活动的文化价值基本可概括为:认识生命的意义,不断超越自我,提高生命的价值;对生活充满期望,能够以健康心态面对人生的困难,并以创造性的智慧和胆识让生活丰富而多彩;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与他人和谐相处,在推动社会和谐中成为具有个性特征和充分自由发展的人。
学生所具有和表现出的文化信息,是学校文化的载体。
发挥学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可促使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全面了解并掌握学校文化的优势和不足。
所以,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的文化建设,并以先进文化引导学生的文化选择与创新。
2.坚持教师和学生是塑造学校文化亲和力的主体
在学生的心目中,好教师的标准是:教学方法好;知识广博,平易近人;实事求是,严格要求;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对人对事公平合理;诚实守信,言行一致;有政治头脑,关心国家大事;等等。
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值是一个综合指数。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
由此可见,亲和力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教师教学才能的基础和补充。
具有亲和力的教师,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获得学生的宽容和理解,达到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最佳状态。
教师不仅要关爱优秀学生,更要关爱那些学习困难、表现落后的学生。
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亲和力,才能使自己成为学生信赖、敬佩、爱戴的良师益友。
因此,作为教育者,教师有责任找到一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并以一种积极的方式生活。
教师只有拥有较强的亲和力,才会拥有宽广的胸怀,才能真诚地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教师要处理好师生关系,除了要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练好教学基本功外,还要不断激发自己的亲和动机。
3.坚持以人为本,开拓创新,高举亲和力的旗帜
在学生个性发展方面,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发展,要用亲和力的感染力宽容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失范行为,让学生在感动中接受教育。
在教育者自身方面,也应完成先做人后育人的过程,让亲和力深深植根在工作理念中。
教育者应该系统地钻研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青年学、美学等多学科综合知识,不断提高自身在理论水平、专业水准、工作艺术等方面的素养,以此来稳定自身在德育过程中的亲和力状态。
参考文献:
[1]邓秋元.学校文化要有亲和力[N].中国教育报,2005-12-13.
[2]成尚荣.学校文化的目光应投射在哪里[N].中国教育报,2005-06-21.
[3]余永权.教师的亲和力是教学成功的基础[J].基础教育研究,2007,(7).
[4]樊有发.学校管理中的亲和力[J].现代学校管理,2006,(10).
[5]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责编:晓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