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高中语文溪鳗同步练习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选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学生
《溪鳗》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禅让阐释忌惮箪食壶浆殚精竭虑
B.潺湲猿猴缘分源远流长百喙莫辩
C.唆使辛酸疏浚逡巡不前怙恶不悛
D.嗔怪谨慎瞋视文思缜密镇定自若
答案:C
解析:【分析】A项,“箪”和“殚”均读“dān”,“禅”读“shàn”,“阐”读“chǎn”,“惮”读“dàn”;B项,“喙”读“huì”,其余读“yuán”;C项,分别读:suō、suān、jùn、qūn、quān;D项,“嗔”和“瞋”都读“chēn”,“慎”读“shèn”,“缜”读“zhěn”,“镇”读“zhèn”。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
要求学生平时对字形相近,字音相近、或者两者兼有的字,以及多音字的每种读音,要明确区分、准确记忆。
2.下列加线成语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危害的紧要关头,有极少数干部,或无动于衷,或畏葸不前,其所作所为,与共产党员、人民公仆的身份极不相称。
B.在学校举行的元旦文艺晚会上,我们班女生自编自演了一个话剧,两位同学将剧中人物演得绘声绘色,博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C.听说这位气功大师一发功疾病就能消除,今天会了他一下,果不其然,他没有那么大的能耐。
D.开会时,常常遇到老板不满意某位同事的报告或观点,或会议进行一半时,同事因意见不同而造成尴尬的气氛。
身为与会者的你,该怎么打预防针,好打破僵局,继续进行会议呢?
答案:A
解析:【分析】B项,“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
用在这里形容人的表演不妥。
C 项,果不其然:果然,表示符合听说的情况,与后文的“没有那么大的能耐”矛盾。
D项,打预防针:比喻提前打招呼,作好思想准备,以防患于未然。
此处应用“打圆场”。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弄错的常用成语的辨析掌握情况。
要求学生平时对这些成语的意思进行准确记忆,并区分与之意思相近的成语的意思,多进行相关地练习。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她在上届奥运会上获得了乒乓球女子单打金牌,在本届奥运会上再次蝉联这个项目的冠
军。
B.看着新买的29英寸的大彩电,老朱不由感慨万分,十几年前,买一台小小的12英寸彩电也要
1 800元,而且还凭票供应,排队购买。
C.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不断上涨,引起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下降,造成工农业生产成本大幅提高,给世界经济复苏蒙上了一层阴影。
D.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答案:B
解析:【分析】A项,“蝉联”的意思就是“多次”,如果说“再次蝉联”就应该至少是连续第三次获得了,但事实并非如此。
C项,语序不当或不合逻辑,应先造成“生产成本大幅提高”,再“引起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下降”。
D项,“此”指代不明。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经常出现的语病的分析辨别能力。
要求学生平时教材中提供的成分残缺、词序不当、搭配不当以及表意不明四大类型的语病准确掌握,还要掌握其中一些小的分类。
另外,平时多读优秀作品,培养语感,提高做题能力。
4.填入下文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海面上的巨浪猛烈地撞击着岸边的岩石。
它那愤怒的咆哮声有时像大炮轰发,,,,, ,海风狂卷,海涛怒立,冲激着灯塔下的石矶。
①有时又像远处的人声嘈杂②继而又像长叹的声音,或者也像一种呜咽③以至完全寂静
④再后来又是一阵猛厉的大声,惊心动魄⑤像森林呼啸
A.②⑤①④③
B.④⑤①③②
C.①⑤③④②
D.⑤①③②④
答案:D
解析:【分析】①前语境的落脚点为“像大炮轰发”,与①“人声嘈杂”不吻合,排除C项。
与②“像长叹”或“呜咽”也不吻合,排除A项。
③“以至完全寂静”肯定不行。
④“再后来……”和前语境的“有时……”不吻合,排除B项。
只有⑤“像森林呼啸”和“像大炮轰发”吻合,选D项。
④“再后来……”正好放在最后,“猛厉的大声,惊心动魄”和后语境的“海风狂卷,海涛怒立”正好吻合,证实必然选D项。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正确排列句子顺序的能力。
要求学生平时多读好书,多做相关的练习题。
另外,要注意题干中某些句子中的内在联系,以及出现的提示性的词语。
5.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倔强/坚强蛮横/纵横泥土/拘泥
B.诽谤/菲薄淘汰/陶冶濒临/颁布
C.给予/供给畸形/崎岖证券/案卷
D.废品/消费竣工/逡巡蔚蓝/欣慰
答案:A
解析:【分析】A项,jiàng/qiáng,hèng/héng,ní/nì;B项,fěi,táo,bīn/bān;C项,jǐ,jī/qí,quàn/juàn;D 项,fèi,jùn/qūn,wèi。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多音字字音的掌握情况。
要求学生平时对字形相近,字音相近、或者两者兼有的字,以及多音字的每种读音,要明确区分、准确记忆。
6.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书籍具有不朽的本质,在人类所有的奋斗中,唯有书籍最能经受岁月的磨蚀。
庙宇与雕像在风雨中颓毁坍塌了,而经典之籍则与世长存。
伟大的思想能挣脱时光的束缚,即使是千百年前的真知灼见,时至今日新颖如故,熠熠生辉。
只要拂动书页,当时所言便洗耳恭听。
时间的作用淘汰了粗劣制品。
就文学而言,只有经典明言(明智睿哲的话)方能经久传世。
A.与世长存
B.真知灼见
C.熠熠生辉
D.洗耳恭听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洗耳恭听:专心听讲(请人讲话时说的客气话)。
此处可用“犹如亲闻”等。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弄错的常用成语的辨析掌握情况。
要求学生平时对这些成语的意思进行准确记忆,并区分与之意思相近的成语的意思,多进行相关地练习。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某制药公司在上海、重庆、贵州等地分别设立了办事处,主要推销用于治疗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的该公司生产的胶囊。
B.中国政府已与包括美国、意大利、印度、希腊等多个国家签署了防止盗窃、盗掘和走私文物的双边协议,共同致力于促进文物返还的国际合作。
C.记者日前通过调查发现,中国人不爱喝牛奶的原因主要是人们的饮食习惯还没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应改变所致。
D.西安市卫生局出台的《医务人员十条禁令》,无疑给医生念了“紧箍咒”,约束了其在上班期间的行为,对避免医疗纠纷的减少有重要作用。
答案:B
解析:【分析】A项语序不当,“用于治疗糖尿病的……的该公司生产的胶囊”应为“该公司
生产的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胶囊”;C项句式杂糅,应删除“的原因”或“所致”;D项“避免”与“减少”连用,不合逻辑。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经常出现的语病的分析辨别能力。
要求学生平时教材中提供的成分残缺、词序不当、搭配不当以及表意不明四大类型的语病准确掌握,还要掌握其中一些小的分类。
另外,平时多读优秀作品,培养语感,提高做题能力。
8.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风刮来的泥沙已将它弥合。
②船底,一道裂缝从船头直达船尾。
③歇脚的鸟儿将湖里的鱼虾变成白色粪便,屙在上面。
④废弃的木船俯在岸边的山坡上,在草和灌木丛间悄悄朽烂。
⑤一枝野菊花从中长出来,在船肚上举着几朵金黄。
A.④②①③⑤
B.④②③①⑤
C.③⑤④②①
D.④③②①⑤
答案:A
解析:【分析】注意事理逻辑以及关键词“裂缝”与“弥合”,“屙在上面”与“从中长出来”等。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正确排列句子顺序的能力。
要求学生平时多读好书,多做相关的练习题。
另外,要注意题干中某些句子中的内在联系,以及出现的提示性的词语。
9.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峥.嵘狰.狞慎.重缜.密周全
B.诅.咒趔趄.狙.击神情沮.丧
C.讥诮.眉梢.俏.丽峭.拔刚劲
D.辍.笔啜.泣拙.劣相形见绌.
答案:B
解析:【分析】A项,zhēng,zhēng,shèn,zhěn;B项,zǔ,qie,jū,jǔ;C项,qiào,shāo,qiào,qiào;D项,chuò,chuò,zhuō,chù。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
要求学生平时对字形相近,字音相近、或者两者兼有的字,以及多音字的每种读音,要明确区分、准确记忆。
10.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京剧《霸王别姬》是梅派经典剧目,首演至今,将近一个世纪的传承,一代代的青衣花旦,都是拾人牙慧,不敢越雷池半步。
众所周知,梅兰芳先生是京剧界最锐意的改革者,梅先生的
戏从不因循守旧,每部作品都有大尺度创新,20世纪初,梅先生排演了大量的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独树一帜,他吸收上海文明戏在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饰方面的手法,应用到他的创作中去。
京剧因为梅兰芳的改革而达到了巅峰。
A.拾人牙慧
B.因循守旧
C.独树一帜
D.巅峰
答案:A
解析:【分析】A项,不合语境,“拾人牙慧”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也比喻吸取别人的语言和文字。
后句讲的是“创新”,与之搭配的应为“亦步亦趋”,意思是由于缺乏主张,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
B项,因循守旧:死守老一套,缺乏创新的精神。
因循,沿袭;守旧,死守老的一套。
含贬义。
C项,独树一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
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
树,立;帜,旗帜。
D项,巅峰:事物发展的最高峰。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弄错的常用成语的辨析掌握情况。
要求学生平时对这些成语的意思进行准确记忆,并区分与之意思相近的成语的意思,多进行相关地练习。
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考古学家对两千多年前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新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墓主所处时代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B.纵观科学史,科学的发展与全人类的文化是分不开的,在西方是如此,在中国也是如此。
C.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所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
D.王林待在实验室里半个月,好像与世隔绝了,所以他回到家,强迫着自己看了十天的报纸。
答案:B
解析:【分析】A项,语序不当,“两千多年前”应在“文物”之前。
C项,结构混乱,暗换主语,“使读者感到”的主语应该是“《我所知道的康桥》”,不是上一分句的“读者”。
D项,不合逻辑:句子无必然的因果关系,“所以”是强加因果;表意不明:“看了十天的报纸”有歧义,是“看了十天”,还是一下子看了“十天的报纸”?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经常出现的语病的分析辨别能力。
要求学生平时教材中提供的成分残缺、词序不当、搭配不当以及表意不明四大类型的语病准确掌握,还要掌握其中一些小的分类。
另外,平时多读优秀作品,培养语感,提高做题能力。
12.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悼.念/桂棹.瞥.见/蹩.脚揠.苗助长/偃.旗息鼓
B.陨.石/殒.命房檩./仓廪.无稽.之谈/缉.拿归案
C.混沌./馄饨.伶俜./聘.礼稗.官野史/不无裨.益
D.镂.刻/佝偻.敛.裾/潋.滟不可估量./量.体裁衣
答案:B
解析:【分析】A项,dào/zhào,piē/bié,yà/yǎn;B项,yǔn,lǐn,jī;C项,dùn/tun,pīng/pìn,b ài/bì;D项,lòu/lóu,liǎn/liàn,liang/liàng。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
要求学生平时对字形相近,字音相近、或者两者兼有的字,以及多音字的每种读音,要明确区分、准确记忆。
1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据报道,北京大学将在全校实施“学生学业会商制”,对符合其标准的十类学生进行会商,引起了舆论的广泛争议。
“会商制度”是否是洪水猛兽,尚未知晓。
对于制度制定者而言,他们对思想偏激的学生的关注不是异想天开式的杞人忧天,而是有现实的必要性。
当然,“会商制度”也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后果,当学生因为忌惮被“会商”而墨守成规,他们就不愿意表达自己,生怕走到太“偏激”的地方。
A.洪水猛兽
B.异想天开
C.杞人忧天
D.墨守成规
答案:D
解析:【分析】A项,洪水猛兽:比喻极大的祸害。
B项,异想天开: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
C 项,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忧虑。
D项,墨守成规:比喻思想保守,抱住老规矩不肯改变。
应为“畏首畏尾”(比喻疑虑太多,胆小怕事)。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弄错的常用成语的辨析掌握情况。
要求学生平时对这些成语的意思进行准确记忆,并区分与之意思相近的成语的意思,多进行相关地练习。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印度公益组织要求印度代表团联手与谈判各方合作,在德班会议上消除包括绿色气候基金争议在内的分歧,并达成共识。
B.据苏州市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之一、剧装戏具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李荣森调研统计,剧装制作总成本的60%来自刺绣。
C.警察牌号车接送单位职工孩子上下学,表面上看是为社会分忧,实则是权力支配下的谋求私利,“警用校车”还是不要的好。
D.复旦大学将试行“推优直选”在全国录取试点生的办法,即由中学校长推荐优秀学生、大学综合评价后录取的人才选拔模式。
答案:C
解析:【分析】A项,成分赘余。
可删去“联手”。
B项,表意不明。
“第一批……传承人”有歧义。
D项,语序不当。
应为“将在全国试行”。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经常出现的语病的分析辨别能力。
要求学生平时教材中提供的成分残缺、词序不当、搭配不当以及表意不明四大类型的语病准确掌握,还要掌握其中一些小的分类。
另外,平时多读优秀作品,培养语感,提高做题能力。
15.用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句子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①打个比方,学习有点像风,我们肉眼看不见风,而是根据刮风的结果(如树枝摇动)来判断风的强度的。
②同样,我们也只能通过测量学习的结果来判断学习是否发生以及学习的性质。
③正因为如此,学习与成绩之间有时可能会存在不一致性。
④也就是说,学习本身是无法直接测量的,我们能够测量的只是学习结果。
⑤学习是一种在学习者内部发生的事情。
A.⑤④①②③
B.⑤④②①③
C.④⑤③①②
D.④⑤③②①
答案:A
解析:【分析】⑤④阐述学习与测量的关系,①打比方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②③分析得出结论;有“总—分—总”的逻辑顺序。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正确排列句子顺序的能力。
要求学生平时多读好书,多做相关的练习题。
另外,要注意题干中某些句子中的内在联系,以及出现的提示性的词语。
二、填空
16.林斤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专业作家。
1923年6月1日出生。
温州人。
中学时代曾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5岁离家独立生活。
1945年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1949年后到北京市文联创作组从事剧本创作,1956年出版了第一本书——戏剧集。
答案:浙江|《布谷》
解析:【分析】林斤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专业作家。
1923年6月1日出生。
浙江温州人。
中学时代曾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5岁离家独立生活。
1945年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1949年后到北京市文联创作组从事剧本创作,1956年出版了第一本书——戏剧集《布谷》。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
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
17.林斤澜近年写了一系列以农村为背景的短篇小说,1987年结集为出版,一时为人传诵。
这些作品语言凝练、含蓄,兼溶温州方言于其中。
作者以浓缩的结构、突兀跌宕的情节,白描出一系列人物形象。
答案:浙江|《矮凳桥风情》
解析:【分析】林斤澜近年写了一系列以浙江农村为背景的短篇小说,1987年结集为《矮凳桥风情》出版,一时为人传诵。
这些作品语言凝练、含蓄,兼溶温州方言于其中。
作者以浓缩的结构、突兀跌宕的情节,白描出一系列人物形象。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
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①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②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苏轼《赤壁赋》) ③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
(《诗经·氓》) ④,何时可掇?,不可断绝。
(曹操《短歌行》) 答案: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明明如月|忧从中来
解析:【分析】名句默写的要求是一定要准确,不能漏字、添字,错字等。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言名句的能力。
要求学生再平时的学习中,重点把握文章中的重要句子的意思,并且还要准确无误的默写出来。
19.下面这则邀请函有三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邀请函
贵校第五届艺术节将于9月24日~30日举行。
我们向教育系统的各位领导、教师及各位家长、校友发出鼎力邀请。
届时,您会欣赏到花的绽放,舞的优雅;您会聆听到琴的悠扬,歌的高亢。
这里洋溢着青春的激情,激荡着创造的魅力;这里是心灵驰骋的原野,是放飞梦想的蓝天。
同行在热情相邀,孩子在期待,母校在召唤。
恭候您的惠顾!
××中学
2014年9月10日①将改为;
②将改为;
③将改为。
答案:贵校|我校|鼎力|诚挚|惠顾|光临
解析:【分析】邀请函是一种实用性的公文,它在撰写时要求语言要得体,语气要委婉,格式要正确。
比如,我方邀请对方,靠头就不能说贵校,应该说我校;鼎力一般搭配的是相助,而不是邀请;等等。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能否灵活地运用得体、简明、连贯的语言来交流的能力。
要求学生平时对此种类型的题要多练习,提高做题效率。
2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①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杜牧《阿房宫赋》)
②子曰:“,。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
③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
河东凶亦然。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④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李密《陈情表》)
答案:舞殿冷袖|风雨凄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解析:【分析】名句默写的要求是一定要准确,不能漏字、添字,错字等。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言名句的能力。
要求学生再平时的学习中,重点把握文章中的重要句子的意思,并且还要准确无误的默写出来。
三、问答题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寂寞中的叩门声
冯骥才
唐先生坐在那张高背的皮椅子上,抽着烟斗。
他显得疲惫不堪,软弱无力,身子坐得那么低,好像要陷进椅子里似的。
那样子,仿佛一连干了三天三夜的重活,撑不住了,瘫在了这儿。
他的眸子黯淡无神,嘴角下那一对喜悦的酒窝不见了。
天才入秋,他就套上两件厚毛衣,当下还像怕冷似的缩着脖子。
屋里静得很,家具上蒙了一层薄薄的尘土,显然好几天没有擦抹过,没有客人来。
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还是那个曾请他刻烟斗的艺术处处长定的。
那位处长本来挺喜欢他的画,但为了迎合上边某种荒谬的理论,为了自己在权力的台阶上再登一级,亲手搞掉他。
一下子,他又失去了一切……喧闹的人声从屋内消失,好似午夜后关了门的
小饭铺,静得出奇。
而玻璃书柜的第一层上还摆着几只名人和要人请他雕刻的烟斗。
这几只烟斗刻得精美极了,却放在那里,没人来取。
这时,他听到有人轻轻叩门。
已经许久没听过这声音了。
他撂下烟斗,趿拉着鞋去开门。
打开门,不禁惊奇地扬起眉毛。
原来一个人抱着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
因花枝太长,抱花盆的人努力耸着肩,把花盆抱得高高的,遮住他的脸,但枝梢还是一直拖到地上。
啊,是老花农——老范!不用说,肯定是他来了。
他总是在这种时候出现;而在自己春风得意之时,他却悄悄避开了,并且总是不声不响地用一片真心诚意对待自己。
唐先生感到一阵浓郁的花香,混着一股淳厚的人情扑在身上,心中有种说不出的乱糟糟的感触。
嘴里忙乱地说: “老范,老范,快请进,请进……好,好,就放在地上吧!这花儿开得多好!好大的一盆,重极了吧!”
来人把花儿放在地上,直起腰。
他看了不由得一怔,来人竟不是老范。
他不认得。
是一个中等个子的青年人,穿件黑布夹祅,装束和气质都像个农民。
手挺大,宽下巴,一双吊着的小眼睛,皮肤黑而粗糙;鞋帮上沾着黄土。
“你?”
“俺是您认得的那老范的儿子。
”
唐先生听了,忽觉得他脸上某些地方确实挺像老范。
忙请他坐,并给他斟了杯热茶。
“你爹还好吧!这两天,我还正想去看他呢!”唐先生这话真切不假,毫无客套的意思。
不料这青年说:“俺爹今年夏天叫雨淋着,得了肺炎,过世了。
”他的声音低沉。
但好像事情已过了多日,没有显得强烈的悲痛与难过。
“什么?他?!”唐先生怔住了。
“俺爹病在炕上时,总对俺念叨说,唐先生最爱瞧凤尾菊。
这盆是他特意给您栽的。
他嘱咐俺说,开花时,他要是不在了,叫俺无论如何也得把花儿给您送来。
”
唐先生听呆了。
他想不到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事,一个对于他无足轻重的人,竟是真正尊重他、真心相待于他的人……他心里一阵凄然,不知该说些什么话。
他下意识地习惯地从茶几上拿起烟斗,可是划火柴时,手颤抖着,怎么也划不着。
那青年一见到烟斗,忽然像想起什么似的说:
“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刻的烟斗吗?您曾经送给过他一只烟斗吧!他临终时对俺说:‘你记着,俺走的时候,身上的衣服穿得像样不像样都不要紧,千万别忘了把唐先生那只烟斗给俺插在嘴角上。
’”
“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
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其实他都听见了。
那青年又说了一遍。
他的脑袋嗡嗡响,却一个字儿也没听见。
直到现在,唐先生的耳边还常常响着那傻里傻气的“美,美呀!”的苍哑的赞叹声。
他后悔,当初老花农向他要烟斗时,他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他……
(节选自《雕花烟斗》,有删节) ⑴小说中的老花农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参考答案:老花农是一位种花手艺精湛,钟情于艺术,纯朴善良,无论唐画家处于顺境或逆境,都真诚相待,始终如一,执着于友谊的劳动人民形象。
⑵解释下列句子的含意。
①这几只烟斗刻得精美极了,却放在那里,没人来取。
②直到现在,唐先生的耳边还常常响着那傻里傻气的“美,美呀!”的苍哑的赞叹声。
答案:①揭示了唐先生失意之后的社会处境,如精美的烟斗一样无人问津。
②写出了画家到最后才明白,真正理解他、懂他的,是这个真正追求艺术的老花农。
⑶综观全文,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答案:①交代人物处境,描写人物的颓废状态。
②紧扣文章题目中的“寂寞”二字,在与下文的对照中彰显主题。
③为主要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⑷本文写了雕花烟斗的故事,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认识。
答案:深刻意蕴:①人在逆境中才认识到生活中最珍贵的不是名誉、地位,而是质朴的友谊;
②为了权力、地位不可失去人性的本真;③不能因境遇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
情感取向:对虚荣、自私、趋炎附势的批判,对质朴、高尚灵魂的赞美。
题
解析:【分析】⑴解析:小说对老花农的描写不多,主要是侧面描写,但人物形象的性格还是很鲜明的,如对人真诚,不攀附权贵,纯朴友爱等,根据小说的具体内容分析。
⑵解析:含意的理解要能结合具体内容读出言外之意,小说所写的发生在“文革”时期的故事,考生不是很熟悉。
如第(1)句“却放在那里,没人来取”,是没人敢去,表明了唐先生的处境。
第(2)句写出了唐先生的醒悟,真正理解和尊重自己的是普通花农。
⑶解析:主要从情节、人物、主题三个方面分析。
⑷解析:“雕花烟斗”好似一块试金石,在特殊时期,他就试出了人间百态,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批评和对人性美好的赞美。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主题以及文章结构上的特点今夕分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