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临床医学检验技士专业知识-17-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级临床医学检验技士专业知识-17-2
(总分:39.5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总题数:29,分数:29.00)
1.利用黏附贴壁法可以从单个核细胞中去除
∙A.单核细胞
∙B.浆细胞
∙C.血小板
∙D.粒细胞
∙E.吞噬细胞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单核细胞具有吸附于固相表面的特性,把单个核细胞放于玻璃或塑料平皿内,于37℃孵育一定时间后,吸附于平皿壁上的细胞即为单核细胞,未吸附的细胞即为淋巴细胞。
2.关于脑膜炎球菌抵抗力,正确的是
∙A.对低温耐受力强
∙B.室温下3小时死亡
∙C.对青霉素不敏感
∙D.对常用消毒剂不敏感
∙E.抵抗力较一般细菌强
(分数:1.00)
A.
B. √
C.
D.
E.
解析:脑膜炎球菌抵抗力弱,对寒冷、日光、热力、干燥、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均敏感。
对磺胺、青霉素、链霉素、金霉素均敏感,但容易产生耐药性。
3.溶血空斑试验检测的是下列哪类细胞的功能
∙A.T淋巴细胞
∙B.巨噬细胞
∙C.NK细胞
∙D.B淋巴细胞
∙E.LAK细胞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溶血空斑试验是将抗体生成细胞和红细胞混合于凝胶薄层中,抗体生成细胞所释出的抗体与周围红细胞结合,在补体作用下形成溶血空斑,从而进行定量计数。
主要用于检测B淋巴细胞分泌抗体的能力。
4.补体总活性测定采用
∙A.凝集法
∙B.沉淀法
∙C.溶血法
∙D.电泳法
∙E.标记法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血清补体活性测定常用血清总补体溶血活性(CH50)测定。
5.中性粒细胞杀菌功能的检测方法是
∙A.硝基四氮唑蓝还原试验
∙B.白细胞计数
∙C.溶血空斑试验
∙D.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E.补体介导的细胞毒试验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硝基四氮唑蓝是一种水溶性的淡黄色活性染料,当其被中性粒细胞的酶还原后,则变为非水溶性的蓝黑色甲臜(Formazan)颗粒,沉淀于胞浆内。
当机体受细菌、真菌和寄生虫感染时,嗜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明显增强,还原NBT的能力亦随之增高,但病毒性感染或非感染性疾病则不增高,故可利用NBT还原试验作为诊断全身性感染的一种辅助方法,并作为判定嗜中性粒细胞杀菌功能的指标。
6.关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优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敏感度高,仅次于酶免法
∙B.试剂稳定无毒害
∙C.测定用时短
∙D.测定项目多
∙E.可自动化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敏感度比酶免法高很多。
7.最常见的沙门菌感染是
∙A.食物中毒
∙B.败血症
∙C.肠热症
∙D.腹泻
∙E.毒血症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最常见的沙门菌感染是食物中毒。
8.Ⅳ型超敏反应中应用最广泛的皮肤试验是
∙A.白色念珠菌皮肤试验
∙B.毛发菌素皮肤试验
∙C.结核菌素皮肤试验
∙D.SK-SD皮肤试验
∙E.斑贴试验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凡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的机体,会产生相应的致敏淋巴细胞,具有对结核分枝杆菌的识别能力。
当再次遇到少量的结核分枝杆菌或结核菌素时,致敏T淋巴细胞受相同抗原再次刺激会释放出多种可溶性淋巴因子,导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巨噬细胞在局部集聚,导致浸润,属于Ⅳ型超敏反应。
9.鉴别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与肺炎链球菌最可靠的方法是
∙A.糖发酵试验
∙B.革兰染色镜检
∙C.菌落特征
∙D.胆汁溶菌试验
∙E.血琼脂平板上溶血特征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鉴别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与肺炎链球菌最可靠的方法是胆汁溶菌试验,菊糖发酵试验也可用于鉴别此两种菌。
10.Levey-Jennings质控图中,警告线为
∙A±1SD
∙B
∙C
∙D
∙E
(分数:1.00)
A.
B. √
C.
D.
E.
解析:Levey-Jennings质控图中,以X±2SD为警告线。
11.属于自然被动免疫的是
∙A.经隐性感染或患病后获得免疫力
∙B.经注射类毒素获得免疫力
∙C.经注射丙种球蛋白获得免疫力
∙D.经注射细胞因子获得免疫力
∙E.经胎盘、初乳获得免疫力
(分数:1.00)
A.
B.
C.
D.
E. √
解析:机体因接受外来免疫物质从而产生对某种或某些疾病的免疫力,叫做被动免疫。
被动免疫也分人工的和自然的两种。
经过胎盘或初乳传给婴儿的免疫抗体,使新生儿在6个月内对某些传染病有一定的免疫力,叫自然被动免疫。
12.各型链球菌中,致病力最强的是
∙A.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B.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C.D组链球菌
∙D.丙型链球菌
∙E.B组链球菌
(分数:1.00)
A.
B. √
C.
D.
E.
解析:各型链球菌中,致病力最强的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13.保虫宿主在流行中起作用的寄生虫病是
∙A.旋毛形线虫病
∙B.似蚓蛔线虫病
∙C.钩虫病
∙D.蠕形住肠线虫病
∙E.毛首鞭形线虫病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14.最易发生变异的呼吸道病毒是
∙A.鼻病毒
∙B.麻疹病毒
∙C.呼吸道合胞病毒
∙D.流感病毒
∙E.腮腺炎病毒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最易发生变异的呼吸道病毒是流感病毒。
15.在观察有折光力的微生物时,应用的显微镜是
∙A.普通显微镜
∙B.荧光显微镜
∙C.暗视野显微镜
∙D.倒置显微镜
∙E.照像显微镜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暗视野显微镜常用来观察未染色的透明样品。
这些样品因为具有和周围环境相似的折射率,不易在一般明视野之下看得清楚,于是利用暗视野提高样品本身与背景之间的对比。
这种显微镜能见到小至4~200nm的微粒子,只能看到物体的存在、运动和表面特征,不能辨清物体的细微结构。
16.下列属于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试验的是
∙A.吲哚试验
∙B.甲基红试验
∙C.七叶苷水解试验
∙D.硝酸盐还原试验
∙E.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细菌对于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代谢原理为:不同种类的细菌分解蛋白质的能力不同。
细菌对蛋白质的分解,一般先由胞外酶将复杂的蛋白质分解为短肽(或氨基酸),渗入菌体内,然后再由胞内酶将肽类分解为氨基酸。
具体试验方法有:①明胶液化试验;②吲哚试验(靛基质试验);③硫化氢试验;④尿素酶试验;
⑤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⑥氨基酸脱羧酶试验。
17.为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医院应做到
∙A.重视医护人员的医德及专业知识教育
∙B.控制消毒灭菌的质量
∙C.合理使用抗生素
∙D.建立控制医院感染的制度
∙E.以上都是
(分数:1.00)
A.
B.
C.
D.
E. √
解析:为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医院应做到重视医护人员的医德及专业知识教育,控制消毒灭菌的质量,合理使用抗生素,建立控制医院感染的制度。
18.下列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疾病,不包括
∙A.剥脱性皮炎
∙B.毒素休克综合征
∙C.假膜性肠炎
∙D.蜂窝织炎
∙E.大叶性肺炎
(分数:1.00)
A.
B.
C.
D.
E. √
解析: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化脓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可引起局部化脓感染,也可引起肺炎、伪膜性肠炎、心包炎等,甚至败血症、脓毒症等全身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力强弱主要取决于其产生的毒素和侵袭性酶。
19.夜现周期性是指
∙A.蠕形住肠线虫夜间产卵
∙B.微丝蚴夜间出现于末梢血液中
∙C.微丝蚴夜间滞留于肺血管内
∙D.蚊夜间吸血而传播微丝蚴
∙E.以上都不是
(分数:1.00)
A.
B. √
C.
D.
E.
解析:
20.对腺病毒进行血清型鉴定通常采用
∙A.ETA
∙B.中和试验
∙C.补体结合试验
∙D.红细胞吸附试验
∙E.免疫荧光试验
(分数:1.00)
A.
B. √
C.
D.
E.
解析:对腺病毒进行血清型鉴定通常采用中和试验。
21.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因素是
∙A.内毒素
∙B.外毒素
∙C.侵袭酶类
∙D.菌体成分
∙E.溶血毒素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因素是菌体成分。
22.移植类型中临床最常见的为
∙A.自体移植
∙B.同系移植
∙C.同种移植
∙D.胚胎组织移植
∙E.异种移植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同种移植指供、受者属同一种属,但遗传基因不相同的个体间的移植,同种异体移植为临床最常见的移植类型。
23.关于丝虫生活史的描述,错误的是
∙A.成虫寄生于淋巴系统
∙B.微丝蚴具有夜现周期性的特点
∙C.微丝蚴在蚊体内经发育和繁殖后传播给人体
∙D.蚊是中间宿主
∙E.微丝蚴不是丝虫病的感染期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24.旋毛形线虫的感染是由于
∙A.媒介昆虫叮咬
∙B.食入被感染期卵污染的食物
∙C.感染期幼虫经皮肤侵入
∙D.感染期卵经空气吸入
∙E.生食或食半生动物的肉
(分数:1.00)
A.
B.
C.
D.
E. √
解析:
25.使用Levey-Jennings质控图,下列失控的是
∙A.1次结果处于2SD
∙B.2次结果连续处于一侧的2SD之内
∙C.2~3次结果连续偏向横轴的一侧
∙D.3~4次结果连续偏向横轴的一侧
∙E.5~7次结果连续偏向横轴的一侧
(分数:1.00)
A.
B.
C.
D.
E. √
解析:使用Levey-Jennings质控图一般认为:①一次超出3SD;②连续二次超出2SD;③3~5次连续处于一侧的2SD之内;④5~7次连续偏向横轴的一侧,均为失控。
26.VITAL全自动血培养仪,仪器使用荧光法检测,其中荧光强度
∙A.递减
∙B.递增
∙C.先递减后递增
∙D.先递增后递减
∙E.不变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培养瓶有需氧和厌氧培养瓶等。
仪器采用荧光法(荧光递减)全自动检测,每隔15分钟读取每一瓶的荧光读数。
自动处理数据,当荧光的光度与对应时间的曲线出现明显倾斜时,检出阳性血培养瓶。
27.与A组链球菌无关的疾病是
∙A.猩红热
∙B.脓肿
∙C.脓毒血症
∙D.食物中毒
∙E.风湿热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A组链球菌是人体的重要致病菌之一,该菌有多种毒力因子(M蛋白、脂磷壁酸、酶、毒素),可引起多种感染,包括咽炎、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脓疱病、丹毒)、软组织感染、心内膜炎、脑膜炎、产褥期脓毒病、关节炎,产毒素的菌株引起的感染可导致猩红热或更严重的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28.双扩平板法测量两种不相关成分的抗原时,沉淀线应为
∙A.二条直线相交叉
∙B.二条弧线完全融合
∙C.二条弧线部分融合
∙D.二条弧线不连接
∙E.二条直线平行
(分数:1.00)
A. √
B.
D.
E.
解析:双扩平板法测量两种不相关成分的抗原时,二条沉淀线应呈直线相交叉。
29.风湿病血清学诊断法是
∙A.肥达反应
∙B.抗O试验
∙C.外斐反应
∙D.瓦色曼试验
∙E.结核菌素试验
(分数:1.00)
A.
B. √
C.
D.
E.
解析:风湿病血清学诊断法是抗O试验。
二、(总题数:6,分数:10.50)
∙A.毛蚴孵化法
∙B.透明胶纸法
∙C.粪便直接涂片法
∙D.集卵法
∙E.饱和盐水浮聚法
(分数:2.50)
(1).钩虫病的最佳检查法是(分数:0.50)
A.
B.
C.
D.
E. √
解析:
(2).肝吸虫病的最佳检查法是(分数:0.50)
A.
B.
C.
D. √
E.
解析:
(3).鞭虫病的最佳检查法是(分数:0.50)
B.
C. √
D.
E.
解析:
(4).蛲虫病的最佳检查法是(分数:0.50)
A.
B. √
C.
D.
E.
解析:
(5).蛔虫病的最佳检查法是(分数:0.50)
A.
B.
C. √
D.
E.
解析:
∙A.葡萄糖氧化酶法
∙B.亚硝基铁氰化钠法
∙C.吲哚酚法
∙D.pH指示剂蛋白质误差法
∙E.亚硝酸盐还原法
(分数:1.50)
(1).有关尿干化学检测原理蛋白质测定用(分数:0.50)
A.
B.
C.
D. √
E.
解析:蛋白质测定用pH指示剂蛋白质误差法。
(2).有关尿干化学检测原理酮体测定用(分数:0.50)
A.
B. √
C.
D.
E.
解析:酮体测定用亚硝基铁氰化钠法。
(3).有关尿干化学检测原理亚硝酸盐测定用(分数:0.50)
A.
B.
C.
D.
E. √
解析:亚硝酸盐测定用亚硝酸盐还原法。
∙A.异型淋巴细胞
∙B.巨核细胞
∙C.环形铁粒幼红细胞
∙D.多核巨细胞
∙E.网状组织细胞
(分数:1.50)
(1).恶性组织细胞病特征性细胞是(分数:0.50)
A.
B.
C.
D. √
E.
解析:多核巨细胞是恶性组织细胞病的特征性细胞。
(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特征性细胞是(分数:0.50)
A. √
B.
C.
D.
E.
解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出现较多的为异型淋巴细胞。
(3).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可能出现的细胞(分数:0.50)
A.
B.
C. √
D.
E.
解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可出现环形铁粒幼红细胞。
∙A.采用化学发光剂作为酶反应底物
∙B.用化学发光剂直接标记抗原或抗体
∙C.抗体包被在磁颗粒表面
∙D.发光底物是二价的三联吡啶钌
∙E.以荧光物质标记抗体
(分数:2.50)
(1).免疫荧光技术采用(分数:0.50)
A.
B.
C.
D.
E. √
解析:免疫荧光技术常以荧光物质标记抗体,用于抗原的定位和检测。
(2).电化学发光免疫采用(分数:0.50)
A.
B.
C.
D. √
E.
解析: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中常使用三联吡啶钌标记Ab,通过Ag-Ab反应和磁珠分离技术,根据三联吡啶钌在电极上发出的光强度对待测的Ag或Ab进行检测。
(3).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采用(分数:0.50)
A.
B.
C. √
D.
E.
解析: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常把抗体包被在磁颗粒表面,增加了抗体的吸附量,使反应速度加快,也使清洗和分离更简便。
(4).化学发光免疫采用(分数:0.50)
A.
B. √
C.
D.
E.
解析:化学发光免疫采用化学发光剂直接标记抗原或抗体。
(5).化学发光酶免疫采用(分数:0.50)
A. √
B.
C.
D.
E.
解析:化学发光酶免疫采用化学发光剂作为酶反应底物,与酶标抗原或抗体复合物进行反应。
∙A.白蛋白降低
∙B.γ-球蛋白升高
∙C.单胺氧化酶增高
∙D.ALT升高
∙E.AFP升高
(分数:1.50)
(1).肝细胞损伤,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时(分数:0.50)
A.
B.
C.
D. √
E.
解析:肝细胞损伤,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时,肝细胞细胞质内ALT释放入血,血清ALT升高。
(2).肝硬化时免疫功能异常表现在(分数:0.50)
A.
B. √
C.
D.
E.
解析:肝硬化时抗原刺激脾、淋巴结等免疫组织,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于是产生了大量免疫球蛋白,γ-球蛋白增多。
(3).原发性肝癌时表现最明显(分数:0.50)
A.
B.
C.
D.
E. √
解析:原发性肝癌时,AFP含量增高,对原发性肝细胞癌有较大的诊断价值,但AFP不高者不能排除原发性肝癌。
∙A.LT(不耐热肠毒素)
∙B.ST(耐热肠毒素)
∙C.SLT(志贺样毒素)
∙D.CFA(定居因子)
∙E.LPS(脂多糖)
(分数:1.00)
(1).能引起霍乱样腹泻且不耐热的致病物质是(分数:0.50)
A. √
B.
C.
D.
E.
解析:能引起霍乱样腹泻且不耐热的致病物质是LT(不耐热肠毒素)。
(2).能黏附于肠道黏膜的致病物质是(分数:0.50)
A.
B.
C.
D. √
E.
解析:能黏附于肠道黏膜的致病物质是CFA(定居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