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6_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_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时作业人民版
一、选择题
1.金冲及等主编的《毛泽东传(1949—1976)》中记述:“1952年夏秋之交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三个超出预期的变化:一个是国民经济任务的提前完成;另一个是工商业产值中国营产值超过了私营产值;再一个是农村中互助合作事业普遍发展起来。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加快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
B.完成了对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C.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工业体系
D.为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供了依据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国民经济恢复的良好成绩,这使中国加快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故选A。
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B项错误;“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标志着新中国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工业体系,C项错误;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D项错误。
2.观察下图,图中的②对应的行业应该是( )
我国“一五”计划预算总支出百分比
A.工业B.农业
C.交通D.教育
答案:A 解析:“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柱状图中的②对应的行业应该是工业,故选A。
农业不是优先发展的对象,B项错误;交通不是“一五”计划发展的重点,C项错误;教育也不是“一五”计划发展的重点,D项错误。
3.1953年10月,全国粮食会议作出了在农村实行计划收购、在城市实行计划供应也即“统购统销”的决定。
这一决定的实行( )
A.推动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的完成
B.保障了工业化的战略实施
C.缓解了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当时正值“一五”计划的开端,此措施的实施保证了工业化建设的实施,因此B项说法正确。
4.某证件的文字是:“兹有顾福初君依章于1955年9月6日报名入社,共投股田7亩2分3厘3毫折合6股7分,特发给此股单为证。
”对此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说法正确的是( ) A.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B.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
C.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D.农民获得土地经营自主权
答案:A 解析:1955年顾福初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反映了三大改造的历史事件,其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故选A。
三大改造后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民未获得土地的所有权,B项错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没有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项错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配合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农业高级社,农民没有获得土地的经营自主权,D项错误。
5.“鉴于苏联在这个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我们必须更多地注意处理好国家同农民的关系。
合作社同农民的关系也要处理好。
在合作社的收入中,国家拿多少,合作社拿多少,农民拿多少,以及怎样拿法,都要规定得适当。
”这段话
( ) A.标志着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B.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
C.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考
D.推动了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提出
答案:C 解析:由材料“鉴于苏联在这个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我们必须更多地注意处理好国家同农民的关系。
合作社同农民的关系也要处理好。
在合作社的收入中,国家拿多少,合作社拿多少,农民拿多少,以及怎样拿法,都要规定得适当”可知,体现了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考,故选C。
题干材料提到合作社,所以应该是发生在1953年三大改造开始后的事情,A项错误;1958年,全国大办人民公社,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八字”方针,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6.在新中国的某个时期,农村出现了“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的现象。
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进行土地改革运动
B.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C.掀起“大跃进”高潮
D.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答案:B 解析:1958年,全国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其特点是“一大二公”,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与材料“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的意思相符,故选B。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领导和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变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与材料意思不符,A 项错误;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主要涉及生产力方面,与生产关系调整的关系不大,与材料意思不符,C项错误;1978年以后,全国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项错误。
7.下图为中国1952~2002年城市化率曲线图,其中城市化率出现最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三年困难时期人口大量减少
B.国民经济调整精简城镇人口
C.城市知识青年大量上山下乡
D.“左”倾错误导致工业生产缩减
答案:B 解析:根据图片可知,城市化率出现最大幅度下降是在1962年前后。
1960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大跃进”运动时期农轻重比例失调的状况进行调整,发展轻工业和农业,控制重工业的发展速度,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随着重工业比重的下降,城镇人口比重也下降,故选B。
三年困难时期是1959~1961年,时间不符,且人口减少与城市化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A项错误;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出现在“文革”期间,时间不符,C项错误;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是在经济建设方面纠“左”的表现,D项错误。
8.1961年,陈云通过对青浦县的实地调研,向中央递交了《母猪也应该下放给农民私养》《种双季稻不如种蚕豆和单季稻》《按中央规定留足自留地》等报告。
这次调研活动( )
A.纠正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偏差
B.响应了经济战线“大跃进”的号召
C.体现了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反思
D.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展
答案:C 解析:分析材料信息可见,“1961年”即新中国成立后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陈云在实地调研后向中央递交的报告中提出允许农民发展饲养母猪等家庭副业、保留自留地和农村拥有部分生产自主权,体现了中央领导人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反思及对过分强调“一大二公”的“左”倾做法的纠正,故选C。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处于“一五”计划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展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均与材料反映的时间不符,故A、D两项错误;“大跃进”运动体现了盲目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等“左”倾错误的泛滥,与材料信息相反,故B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生产资料的进口一览表
材料二196022.2亿卢布,增加粮、棉、油等主要农副产品基本补给。
但是日用工业品和矿产品大体照旧。
”对东欧的欠账,粮、油也予以缓还。
1961年2月,中央规定了如下进口次序:“第一,粮食;第二,化肥、农药、药品、油脂;第三,用于加工成品出口的原料和化工材料;第四,政治照顾性的物资;第五,橡胶、石油、铜、铝、钢材、尖端技术和国防所需器材、工业设备。
”3月8日,外贸部进一步明确规定:当年只订购前三类进口物资,对四、五类暂停进口。
——摘编自尚长风《三年困难时期
中国粮食进口实情》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生产资料的进口商品结构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特点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此变化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国家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
答案:(1)特点:进口商品主要是生产资料,比重大;出口商品以农副产品为主。
影响:弥补了我国工业落后的不足;有利于工业化建设的进行;客观上推动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促使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2)变化:减少了生产资料的进口,粮食等生活资料加大进口、减少出口。
原因:工业化建设已取得初步成就;“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内经济困难;为解决粮食短缺而调整了国民经济各部门比重。
(3)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内经济发展状况;国家内外发展战略需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