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刚:一个纯粹而狭隘的语文老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羊刚:一个纯粹而狭隘的语文老师作者:梁建伟
来源:《精品》2017年第12期
羊刚,1957年9月生,现为浙江省湖州中学语文教师、校教科室主任,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省中语会副理事长、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
在教学一线打拼30余年,形成了“和”“实”“活”“畅” 的教学风格,近年重点研究基于语文学习力培育的活力课堂。
“他注定不会因为做课或制造一些教学事件而成为教学明星,也不会因为追逐某一流行理念而成为风云人物。
这不符合他的教育理念及人生哲学。
他是一个把根扎在自己的课堂、自己的学生中间的纯粹的语文教师。
”
浙江大学的刘正伟教授曾这样评价一个他非常欣赏的老师,言语之间是无比的赞叹。
这个人便是羊剛,浙江省湖州中学的语文特级教师,从教37年,他在那张三尺讲台上留下了自己的青春和足迹,也留下了桃李满天下。
羊刚这样评价自己:“我是一个纯粹而狭隘的语文老师。
”这是对刘教授评价的最好注脚。
在3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他获得过无数的荣誉,但从来没有离开黑板与粉笔之间,他用自己默默的执着践行着“如何成为一个纯粹而狭隘的老师”。
当他走下讲台时,他可以自豪地对自己说,我做到了。
阴差阳错当了老师,却是最被看好的一个
从1980年9月1日登上三尺讲台,一直到2009年3月因身体原因戛然而止,羊刚在近30年的教学生涯中,一直教两个班学生的语文,班主任做了22年。
因为实在太热爱教师这个岗位了,他从讲台上退下后不肯闲着,就退至旁听席,观看年轻同事的语文课,看他们怎么上课,偶尔忍不住了,还要去客串一回,过把瘾。
他的这种闲不住,让学校里的不少年轻老师受益匪浅。
不能上正课了,他就在学校里教一门语文知识拓展类选修课,仍一心经营着自己的语文天地,并把一群群爱好语文的孩子们领进来。
羊刚对语文的挚爱,还有他对教师这份职业的奉献和坚持,源自当年的一次阴差阳错。
他原先并没有选择当老师,但那一次让他走上了教师这条路,成为最被看好的那一个。
1977年恢复高考,羊刚参加了,从一个“知青”变身为浙江师院金华分校(后归入浙师大)的“大学生”。
羊刚说,他当初填报的志愿是南京大学的哲学系和杭州大学的政治系,“我之所以不能如愿,可能跟我属于‘可教育好子女’有关,因而被降档录取了。
”
这件事被羊刚当时的老班长笑谑过:“见过不懂政治的,却没见过像羊刚那样不懂政治的。
”
对羊刚的一生来说,这份阴差阳错可能是最好的一次机缘。
在金华分校的3年时间里,硬是让他这个不太甘愿当中学语文老师的人,真心相信了“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甚至还内心里暗下决心要去承担变革语文教学的使命。
毕业前夕,在浙江永康的一所中学实习期间,带队的一位中文科老师当着众多同学的面说了这样的话:“要论当老师,这届学生中以后就看羊刚的了。
”回校以后,班主任赵老师也在私下里表达了相似的看法。
这样的话,是对一个还没有走出校园的学生最高的评价和期待,在那个“最狂妄的年龄”里,怎么能不让羊刚热血沸腾呢?
一个人要脱颖而出,怎能没有两把刷子呢
羊刚的中学语文老师生涯是从双林中学开始的,跟所有的新老师一样,一切要从头开始。
天下老师千千万,最后能脱颖而出的那些人,靠什么?
从教的头5年,羊刚只做这样几件事:第一件,听课、开课。
“我把学校里所有语文老师的课听了个遍,有的老师不愿意被人听课,我就在门外偷听。
我每学期还主动要求开两节公开课。
”说起那时候的事,羊刚还是蛮感慨的,“其实,新老师的课并不会受人关注,除非你诚恳邀请;同行听了课,也不会轻易指点,除非你虚心请教。
除了同组的老师,县里两位教研员在我从教第一年都分别被请来听了3次课,他们的热情鼓励和精心指点让我知晓了课堂教学的‘规矩’。
”
羊刚说,第二件事就是学历进修。
他在业余时间完成了本科函授学业,当时还兼着电大《现代汉语》课,所以对语言类的课程特别用心,王力的《汉语史稿》读了几遍,能搜罗到的大学汉语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全部通读。
第三件事,拼命练好基本功。
“普通话等级测试92.25分,市青年书法比赛二等奖就是那段时间打的基础,当时还想在5年内公开发表一篇散文或小说习作,可惜到2000年才勉强圆梦。
”
那时候的羊刚,初生牛犊不怕虎,敢打敢拼,除了打好自己的底子外,还想方设法寻找提高自身水平的机会。
1984年,湖州市中语会要开年会,羊刚想参加,可参加年会需递交论文并经审核通过才行。
“我得知消息时,距截止日期仅3天,怎么办?我想起当年6月份参加郊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作文阅卷,看到学生作文内容空泛雷同、胡编乱造的现象严重,认为可以谈一谈这个问题。
这三天很受煎熬,从构思到完稿,每天都折腾到次日凌晨两三点。
躺在床上,还不敢合眼,因为一合上眼,就感觉脑袋膨胀起来,像箩筐甚至像房间那么大……我终于如期交出了文章,一周以后得到回音,教研室唐郁文老师在我的手写稿上批了‘重稿’两个字发回来,让我油印120份。
”
于是,羊刚便成了这一届年会中最年轻的代表,并在会上作了发言。
发言结束走下讲台时,唐承彬、蒋传一两位特级教师迎了上来。
唐老师说“希望你一发而不可收”,蒋老师说的居然是“向你学习”,“两位前辈的鼓励让我很兴奋,此情此景,至今回想,心里还是热乎乎的。
”
后来,这篇名为《帮助学生建立读者意念》的习作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1985年第6期。
同年,羊刚进入市“教坛新秀”行列。
30多年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语文是什么?语文怎么教?
在大学毕业前夕,学校的老师曾这样嘱咐一众毕业生:“语文教学少慢差费,且积重难返,以后千万不能像以前教过你的语文老师那样上课,不能搞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艺术特色的程式化教学,不能搞满堂灌,但应该怎么做,老师也教不了什么,要靠你们在实践中探索创新。
”
羊刚想起了一位诗人说的:“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
”这个嘱咐给羊刚的整个职业生涯涂抹上了一层浓重的理想主义和使命意识的底色。
当时他就这样觉得,他来到这世上,就是为了探寻改变“少慢差费”“程式化”的语文教学之路的。
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羊刚一边从前辈身上学习,一边自我摸索为实现这个理想努力着,他要寻找并解决两个问题:语文是什么?语文怎么教?
1986年上半年,羊刚得到了一个重要的进修机会,到浙江省教育学院“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班”脱产学习3个月。
进修期间,他们遍访浙沪语文教学名家,到华东师大二附中听陆继椿的课,让他很震撼。
陆继椿老师的课,题为《太阳的光辉》,作课前演讲的学生汩汩滔滔说了18分钟才止住,结果课文学了一半,下课铃就响了。
“今天就学到这里,明天继续。
”陆老师说完就走,全不在意。
羊刚很诧异,追到办公室问:您倡导“一课一得”,这节课内容没完成,怎么算有“一得”?陆老师回答:“一课”不是机械的一课时,两课时掌握比喻论证,也是“一课一得”。
至于学生愿意说,就要让他说,语文教学不正要学生能说会写吗?何况,这位学生的演讲用的就是比喻论证,跟课文学习完全有关呀。
羊刚见陆老师带回办公室的只有课本,又问:您有没有写教案?陆老师答没写教案。
“教材就是我自己编的,写一般的教案没必要,上完课后觉得什么应该记下来,就写一点。
”眼里有学生,腹中有教材,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谁说不是呢?
进修回来,羊刚的胸襟放宽了,眼光放远了,教学上的追求与前几年全然不同,“脱颖而出”似是顺理成章。
一级教师(1987)、省教坛新秀(1988)、市“十佳青年”(1989),职称、榮誉纷至沓来。
1992年被评为省优秀中青年教师并出席代表大会,从省委书记手中接过获奖证书时,他已从双林中学调入省重点湖州中学。
顺风顺水七八年,羊刚的再一次觉醒是在湖州长兴开的一节公开课,课题是朱自清的散文《绿》。
一位听课教授,用1分钟罗列了这节课的10大优点,却用30分钟解剖教学失误。
这次公开课被痛批,深深刺痛了羊刚。
“于是,我拼命读书,每天坚持两个小时,不放弃任何一个进修的机会,但后来我才明白,仅仅用这种方式去获得职业尊严是做不到的。
”
他有点恍然大悟,“在教授们读书、研究的时候,我在做什么?我在备课!据浙江省中语会的调查,高中教师上课和备课的时间比是1:4~1:5;我在批作文、写评语,我每周要批改200本作文,没有两个工作日批改不完,准备一次像样的作文讲评,一天又耗进去了;我在上课、在辅导学生,在参加教研活动。
我每天都很忙,跟教授们一样忙,我不可能向他们那样读全集,读整套的书,作纯学术的研究。
但是,也正因为我在备课、上课、批改、辅导,我应该了解学生,我给中学生讲朱自清,也可以有教授们不具备的优势。
所以,我的读书、研究应该聚焦学生,专注课堂,探寻教学规律。
术业有专攻,此言是极。
”
2000年,羊刚评上了“特级教师”。
随后,“新课改”开始了,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
作为亲历者,他多次登上省新教材培训的讲台,被聘为省新课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
2006年浙江正式采用新课标,启动新课改,他作为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从2004年起就参与了教材选定、教学指导意见撰写等工作。
2012年至今,依托浙江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裴娣娜教授领衔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点)课题“基础教育未来发展新特征研究”,着重研究“语文学习力”的内涵和结构要素,并主持研制了“语文学习力研究牵头学校”湖州中学的“语文学科课程建设纲要”。
他对学生说:不管做什么行业,要做里头语文最好的
作为一名教师,他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我教过的学生以后可能从事不同的行业,他有可能做程序员,那就做程序员里语文最好的,他也有可能做清洁工,那就做清洁工里语文最好的。
”羊刚对每一届学生都是这样的交代。
每一个羊刚教过的学生,对他在语文课堂上的风趣、幽默念念不忘,毕业以后还会经常回忆起课堂上的那些美好片段。
“我带的学生作业比较少,但是考得还不错。
”羊刚这样总结自己的语文课,在高考的压力下,他把这种平衡做得非常出色。
“不喜欢填鸭式的教育模式,我总想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羊刚的课堂上,风花雪月,吟诗作对,是常事;自主学习、自由发挥是方法。
听着他的课,上语文课是一种享受。
羊刚带的每一个班都会成立文学社、诗社,班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要记随笔,学生之间的作文可以相互点评……这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他的学生不可救药地爱上文学、爱上写作、爱上语文。
在羊刚的语文教学生涯中,令他至今都记忆犹新的是2003届学生的一堂写作课。
当时班上的每一位学生都写了一篇文章,按照发表的标准,自编了一本作文选。
他突然想到,可以开一堂作文打磨课。
在课堂让学生相互校对、推敲和修改。
“这堂课学生特别认真,一字一句推敲,从被动的接受老师的评语到主动去寻找文章的瑕疵,写作就是这样一件快乐的事情。
”通过修改和提炼,学生对写作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羊刚觉得这种主动的学习就是他想传递给学生的态度。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羊刚名师团队中,他一直传播这样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
他认为老师的工作,是帮学生打开一扇窗,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世界。
“学习语文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看书应该是每个人都喜爱的。
”羊刚说,只要热爱生活,就爱看书、爱语文。
在羊刚的每一堂课上,他都全情投入,一堂课下来经常汗水浸湿后背。
学生也享受地学习,很少有开小差的。
“我把学生开小差当成是对老师无声的抗议。
”羊刚说,一定是自己的课堂魅力不够,才会让学生觉得乏味。
上课是件力气活,但因为年轻时记忆力好,对于学生的提问经常能串联出一大串的知识,信手拈来的学问,对于他和学生来说是一大快事。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这是羊刚形容自己和学生关系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