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下册期中探究精选试卷达标训练题(Word版 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科学下册期中探究精选试卷达标训练题(Word版含答案)
一、探究题
1.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进行一组光的直线传播的综合实践活动。

(1)如图甲通过三个小孔去观察烛焰,若要看到烛焰,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
(2)如图乙所示是用易拉罐做的简易针孔照相机,利用它观察窗外景物时,人的眼睛对着膜进行观察,可以看到_____(选填“倒立的实像”、“倒立的虚像”或“正立的实像”);将针孔照相机靠近窗外景物时,膜上所成的像__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某课外生物科技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①取5个同样大小的小花盆,分别装满同样的沙土,并编号。

②将一个刚出芽的马铃薯块茎切成同样大小的5块,每块马铃薯上都有一个芽眼。

将这5块马铃薯分别埋进5个小花盆的沙土中5cm深。

③把5个花盆照下表的要求分别培养,并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花盆编号培养条件
1号室温20℃,光照充足,适量浇水
2号室温20℃,光照较暗,适量浇水
3号室温0℃,光照充足,适量浇水
4号室温20℃,光照较暗,大量浇水,堵死盆底排水孔
5号室温20℃,光照较暗,不浇水
(1)其中1,2号花盆组合可用来探究_____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1、3号花盆组合可用来探究_____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2)马铃薯的这种繁殖方式属于_____。

(3)4号花盆中的马铃薯最终死亡的原因是_____。

(4)小陆认为该实验设计是否存在缺陷?_____她的理由是:_____。

3.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

(1)小恺设计了四种开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如图所示。

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

第一次小恺用了A方案进行了实验,他想探究的是_____对光斑形状的影响。

接下来小恺用剩余3组方案进行同一目的的实验,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_____(选填“B、C、D、无”)
(2)小恺在研究距离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时,用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孔的卡片甲对着太阳,当卡片距离地面足够近时,光斑呈_____形,将卡片逐渐远离地面时,光斑逐渐变_____(选填“亮”或“暗”)。

4.如图(甲)所示是小明利用透明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如图乙,实验中选择刻度尺这一实验仪器,是为了比较像与物________关系;
(2)实验时,小明应在________(选填“A”或“B”)侧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3)小明将蜡烛A逐渐靠近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4)如丙图所示,玻璃板向蜡烛A倾斜放置,为了与A所成像重合,蜡烛B需移动到桌面的________(选填“上方”或“下方”)。

5.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中:
(1)为了能使像清晰地成在光屏的中心位置,如图所示,要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_。

实验过程中,随着蜡烛的燃烧,光屏上的已不再光屏中心,为了使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心,应向______(选填“上”或“下”)移动光屏。

(2)实验过程中,如果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光屏上的像_____。

A.只出现烛焰像的上半部分 B.只出现烛焰像的下半部分
C.出现烛焰完整的像,但像更小了 D.像仍然是完整的,且大小不变,只是变暗了(3)在实验中,记录的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
焦距/cm次数物距
u/cm
像距
v/cm
像的性质
虚实大小倒正
f=a 14513实…………22020………………3b45实…………41625………………
①表格中有几项内容漏写了,请你帮助填补:a=______;b=_______。

②实验中第2次所成的像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第1次所成的像。

③把蜡烛调到距离透镜8cm的位置时,发现无论怎么移动光屏,光屏上始终得不到像。

为了观察到这时所成的像,眼睛和蜡烛应该在凸透镜的______(“同”或“异”侧)。

6.(1)如图,一束光射入水中,在水底形成光斑。

画出水面的反射光线和水中的折射光线_________;
(2)如图所示,光线射到某平面镜上,使其沿水平方向传播。

请在图中画出所需平面镜的位置(要求保留必要的作图痕迹)_________;
(3)在如图甲中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物体AB的像_________;
(4)如图为一辆轿车的俯视示意图。

O点为司机眼部所在位置,司机在右侧的后视镜AB(看作平面镜)中能看到车尾C点。

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画出司机眼睛看到C点的光路图
_________;
(5)如图所示,一束光线垂直入射到1
4
圆形玻璃砖的平面上,请画出光线通过玻璃出射到空
气中的光路图_________。

7.小安和小博班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小安和小博商议,先用眼睛来观察一下凸透镜成像的各种情况。

于是,他们先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0cm处,小博负责将蜡烛从透镜一侧50cm处逐渐向透镜靠近,小安从另一侧透过透镜观察烛焰,并按照观察到的像的大小进行编号,然后整理记录观察到的几个像的情况如图乙所示。

请问以下哪些像是虚像________;
(2)在图甲所示的实验中,已经在光屏上呈清晰的像,现保持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为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在凸透镜左侧附近安装一个焦距适当的________透镜(选填“凸”或“凹”);
(3)在图甲中的光屏上已经呈清晰像的情况下,实验中有一只小蜜蜂误入停在了凸透镜上(如图丙所示),则对光屏上的像会造成什么影响?________(选填序号)。

A.像的上半部有残缺,但亮度变亮
B.像的下半部有残缺,亮度不变
C.像大小形状不变,亮度不变
D.像大小形状不变,但亮度变暗
8.实验桌上有A、B两个能正常使用且体积较小的手机,一个装有适量水的圆柱形玻璃容器、一个金属刀,满足实验要求的塑料袋、泡沫塑料、细线若干,小明利用上述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水能够传声,小明的主要实验步骤知下:
①将A手机放入塑料袋,用细线封口,手提细线,将装有手机A的塑料袋浸没在容器内的水中且不接触容器。

②用手机B拨通手机A.小明听到了手机A发出的声音。

于是小明认为:水能够传声。

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__________
(2)请你针对小明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写出改进措施:________
9.为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小勇同学在同一块海绵上做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来进行研究。

(所用每块砖的重力和型号大小都相同)
A.一块砖平放在海绵上 B.两块砖叠放在海绵上 C.一块砖竖放在海绵上
(1)小勇是通过观察_____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

(2)观察比较图A、B的情况可知,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有关;比较图A、C的情况可知,压力的作用效果与 _____有关。

(3)以上这种研究方法在科学探究中属于 _____法。

10.食盐我们每天都摄入,爱思考的小明想,浓度的盐水会不会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呢?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设计了以下探究实验:
(1)实验步骤:
①取两个培养皿分别编号甲、乙,底部垫有四层纱布。

向甲培养皿倒入一定量的低浓度盐水:向乙培养皿倒入___,作为对照组;
②甲、乙培养皿分别加入正常的饱满水稻种子100粒。

每个培养皿不能只用一粒种子的原因是___;
③置于25℃和有充足空气的相同环境下培养。

每天观察一次,连续7天记录水稻种子的萌发情况。

(2)实验结果:甲组水稻种子的平均发芽率为92%,乙组水稻种子的平均发芽率为93%;(3)得出结论:低浓度的盐水不会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

小华认为实验存在不足,小明得出的结论并不准确,小华的理由是___。

11.某同学发现虫蛀过的绿豆有些能发芽,有些不能发芽,便产生了探究的想法。

他将30粒正常绿豆种子均分为三组,其中一组不作处理,其余两组进行不同部位的钻孔处理(钻孔不影响未处理部分的结构),将三组种子置于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实验结果如下表:(图甲为绿豆种子,图乙为种子内部结构)
组别现象日期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
完整的种子
从a端钻孔至恰好破坏
图乙中的结构②
从b端钻孔,与第二
组等大
5月13日均长出根,平均
1mm;无叶长出
无根长出;无叶长出
均长出根,平均
3mm,无叶长出
5月17日根平均长度9mm;均
长出叶,平均6mm
有3粒种子长出根;
无叶长出
根平均长度11mm;均
长出叶,平均7mm
5月21日均长成幼苗,平均高度
32mm
根萎缩;无叶长出
均长成幼苗,平均高度
35mm
苗。

(2)比较第一和第三组实验可知,第三组种子还能萌发成幼苗,这是因为________,从种子萌发速度看,破损的种子更快,因为种皮破损的种子更有利于吸收________。

破损的种子在自然环境中的出苗率是否更高?该同学又开始了新的探究……
12.小明同学对种子的萌发非常好奇,于是动手做了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①取2个广口瓶,将脱脂棉花塞入瓶内
②将10粒绿豆种子放在盛有水的杯子中浸泡一夜后,各取1粒放入培养瓶中,然后小心地往里加水至刚好覆盖绿豆种子,分别在瓶外壁做上记号A、B
③将A培养瓶放在温暖有光处,B培养瓶放在相同温度的黑暗处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同学的实验目的是:探究________。

(2)小明同学的实验设计存在不足,请指出一处不足,并改正________。

(3)小明改进实验后,每天记录观察,发现光照处和黑暗处种子萌发的过程都如下图
通过实验:小明得出结论:种子的萌发________(填“需要“或者”不需要“)光。

小明还观察到,放在黑暗中的培养瓶萌发出来的幼苗和我们平时吃的绿豆芽比较相似,颜色较浅,阳光下萌发的绿豆芽颜色较绿较深,说明幼苗的健康生长________(填“需要”或者“不需要”)光。

(4)在土壤处发芽的绿豆胚芽是钩状,这种形状有什么意义?________。

13.按要求完成下列光路图
(1)如图甲所示,有一束与水平面成30°的光斜射入水中,请画出反射光线(标出度数)及折射光线;_________
(2)小明家的窗户正对着一幢大厦,大厦的镀膜玻璃外墙作用相当于平面镜,会把太阳光反射到小明家,这是一种光污染。

请画出一条由太阳(S点)发出,经过玻璃外墙反射到小明家窗户(A点)的光线。

_________
14.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

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

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

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图)。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

共做10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操作不当有关? ________ 。

(2)小明改进后,重做了实验,获得了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12345678910平均值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cm)单

7978828073848482818080


2023242424252222212523
①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________来反映的。

②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15.小郦同学为了探究温度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某品种小麦种子800粒,培养皿(直径90毫米),脱脂棉,自动恒温箱,蒸馏水等。

实验过程:
步骤1:取培养皿6只,在沸水中煮沸一段时间再冷却,编号为A、B、C、D、E、F;将脱脂棉在开水中浸泡后冷却,再平铺在培养皿内。

步骤2:挑选600粒种子并随机分成6等份,然后再均匀地摆放在6只培养皿内,盖上
盖,放到6只温度不同的自动恒温箱内,每隔一天检查并适时喷水。

步骤3:_____。

步骤4: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请回答:
(1)完成步骤3:_____
(2)帮助小郦设计一个实验数据记录表。

_____(不需写出具体数据)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探究题
1.三个小孔与烛焰、眼睛在同一条直线上倒立的实像变大
【详解】
(1)[1]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可以知道,当三个小孔与烛焰、眼睛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我们就能看到后面的蜡烛;
(2)[2]易拉罐简易针孔照相机,利用它观察窗外景物,实际是利用了小孔成像,人的眼睛对着膜进行观察,可以看倒立、缩小的实像;
[3]将针孔照相机靠近窗外景物时,膜上所成的像是变大的。

2.光照温度无性繁殖缺氧,无法进行呼吸而死是每种条件下只提供了一个材料,容易出现偶然性
【分析】
此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题目,涉及植物的无性繁殖以及探究实验等的知识,解题时从确定、控制变量,设置对照实验方面切入。

【详解】
(1)通过分析题中的探究实验方案可知,1号和2号是一组对照实验,除了光照这个条件不一样,其他条件都一样,变量是光照,因此探究的是光照这个环境条件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1号和3号的变量是温度,是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的是温度这个环境条件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2)由题意可知,马铃薯是用地下的块茎直接繁殖出新个体,没有经过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属于无性生殖。

(3)4号花盆中大量浇水,并将盆底的排水孔堵死,使其被淹,导致马铃薯缺氧,无法进行呼吸而死亡。

(4)本实验的设计存在缺陷,因为每一组只提供了一个材料,实验中容易出现偶然性,很容易因其他因素影响实验结果。

【点睛】
解此题的关键是掌握植物的无性繁殖以及探究实验的相关内容。

会分析实验方案,结合题意答题。

3.小孔形状无正方形暗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小孔成像的相关知识。

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小孔成像成的是实像。

【详解】
(1)小恺设计了四种开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实验中的变量是开的小孔的形状不同,所以他想探究的是小孔形状对光斑形状的影响。

剩余的3组方案BCD因为随着卡片乙向左移动,孔的形状发生了改变,不符合要求,故选无。

(2)小恺在研究距离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时,用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孔的卡片甲对着太阳,当卡片距离地面足够近时,光斑呈孔的形状,即正方形。

将卡片逐渐远离地面时,光斑逐渐变暗,因为像距变大,像变大,即光斑的大小变大,由于通过的光线相同,光斑变大,亮度变暗。

【点睛】
掌握小孔成像的原理和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4.到平面镜的距离 A 不变上方
【详解】
(1)[1]如图乙,刻度尺可以测量长度,实验中选择刻度尺这一实验仪器,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2)[2]实验时,蜡烛A所成的像经平面镜反射后,会出现在蜡烛A的同侧,故小明应在A侧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3)[3]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是等大的,故小明将蜡烛A逐渐靠近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不变。

(4)[4]玻璃板向蜡烛A倾斜放置,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可知,此时成像在桌面的上方,因此为了与A的像重合,蜡烛B需移动到桌面的上方。

5.同一高度上 D 10 13 大于异
【分析】
(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桌面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心;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偏高,若要使烛焰成像在光屏的中心,应将蜡烛向上调,这样像会向下移动。

(2)当将凸透镜的部分遮住时,凸透镜仍能成完整的像;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头;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和幻灯机;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凸透镜所成虚像与成像物体位于凸透镜同侧。

【详解】
(1)[1]为了能使像清晰的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要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烛焰中心的高度降低,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在光屏的上方。

要想使像重新回到光屏的中心,应将光屏向上移,或凸透镜向下方移动。

(2)[3]挡住透镜上半部分,下半部分仍能折射光线成像,所以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完整的,只是会聚光线比原来变少,像变暗了。

(3)①[4]由第2次实验数据可知
u=v=20cm
应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故凸透镜焦距,f=10cm。

[5]第1次实验中,u=45cm,v=13cm,由于折射光路可逆,v=45cm时,u=13cm。

②[6]第1次实验最后,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第2次实验中,物距等于像距,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③[7]当把蜡烛调到距离透镜8cm的位置时,即蜡烛放焦点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承接到这个虚像,像和物同侧,为了观察到这时所成的像,眼睛和蜡烛应该在凸透镜的异侧。

6.
【详解】
(1)[1]过入射点垂直界面作出法线,根据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在空气中法线左侧作出反射光线,并使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根据入射光线、折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在法线左侧的水中斜向下作出折射光线,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如下图
(2)[2]由光反射定律知道,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先做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的平分线,然后再过入射点作这个角平分线的垂线即可,如下图
(3)[3]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AB 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如下图
(4)[4]先延长AB,然后作C点关于AB的对称点,然后连接OC′(即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光线的方向,再连接C点和反射点(即入射光线),并标出光线的方向,如下图
(5)[5]光从空气垂直入射到玻璃界面上,传播方向不变,当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

在作图时,注意先做出法线。

7.6 凹 D
【详解】
(1)[1]实像是倒立的,虚像是正立的,在乙图中,4和6中的像都是正立的,是虚像。

(2)[2]将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即物距增大,根据物远像近小可知,此时像距变小,即成像在光屏的前面,要使像向后移动到光屏上,就要使光线发散,因此需要安装一个合适的凹透镜。

(3)[3]实验中有一只小蜜蜂误入停在了凸透镜上,它会遮住部分入射光线,但是像的大小和形状不变,只是亮度变暗,故ABC选项不符合题意,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8.手提细线,听到的声音不能排除是固体传声使用能浸没在水中且不沉底的物体放置手机
【详解】
(1)小明将A手机放入塑料袋,用细线封口,手提细线,将装有手机A的塑料袋浸没在容器内的水中且不接触容器,用手机B拨通手机A,小明听到的声音可能是通过液体传来的,也可能是通过细线传来的,因此得出水能够传声的结论有些牵强;(2)为了防止细线传声,实验中不能用手提细线,应该使用能浸没在水中且不沉底的物体放置手机.
【点睛】
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9.海绵变形的程度压力大小受力面积控制变量
【解析】
(1)海绵是比较容易发生形变的,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海绵的形变程度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2)AB两图,受力面积是相同的,压力的大小是不同的,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压力大小的关系;
AC两图,压力的大小是相同的,受力面积的大小是不同的,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
(3)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是两个,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和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采用控制变量法.
10.等量的清水一粒种子具有偶然性没有明确说明低浓度盐水的具体浓度
【分析】
(1)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有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种子不在休眠期。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

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3)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详解】
(1)①该实验所探究的问题是低浓度的盐水会不会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呢?所以,该实验的变量是低浓度盐水。

向甲培养皿倒入适量的低浓度盐水,作为实验组;向乙培养皿倒入等量的清水,作为甲培养皿的对照组。

②因为所使用的水稻种子不一定都能萌发,每个培养皿不能只用一粒种子,而是放入相同正常的饱满的水稻种子100粒,是为了避免偶然性对实验结论的影响。

(3)该实验没有明确说明低浓度盐水的具体浓度,所以实验结论不准确。

【点睛】
对照实验的对照组和实验组只能有一个变量。

11.胚轴剩余的子叶仍能保证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水分
【分析】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3)甲图中从a端钻孔至恰好破坏图乙中的结构②胚轴,从b端钻孔破坏的是一部分④子叶,乙图中①胚根、②胚轴、③胚芽、④子叶。

【详解】
(1)胚是种子的主要结构,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子叶四部分。

第一组、第三组有胚轴,种子萌发发育成幼苗,第二组无胚轴种子不能发育成幼苗。

所以对比三组实验结果可知,缺失②胚轴会导致种子无法发育成幼苗。

(2)第一组子叶完整种子萌发,第三组种子子叶不完整种子萌发。

因此比较第一组和第三组实验可知,第三组种子还能萌发成幼苗,这是因为剩余的子叶仍能保证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从种子萌发速度看,破损的种子更快,因为种皮破损的种子更有利于吸收水分。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对照实验中变量的唯一性以及种子的结构。

12.种子的萌发是否与光照有关取1粒种子太少,具有偶然性,改成各取5粒种子(或种子品种太单一,不具有普遍性,选取不同植物种子实验)不需要需要利于植物钻出土壤时保护幼叶
【详解】
(1)A、B两组温度、水分相同,但是A组有光照,B组没有光照,黑暗中,因此两组作对照实验,可以探究种子的萌发是否与光照有关。

(2)各取1粒放入培养瓶中,然后小心地往里加水至刚好覆盖绿豆种子,分别在瓶外壁做上记号A、B,取1粒种子太少,具有偶然性,可以改成各取5粒种子。

(3)由图中可以发现处于黑暗中的种子也可以萌发,因此说明种子萌发不需要光照,阳光下萌发的绿豆芽颜色较绿较深,光照下的幼芽发育的很好,说明幼芽的健康生长需要光。

(4)在土壤处发芽的绿豆胚芽是钩状,减少对土壤的摩擦,利于植物钻出土壤时保护幼叶。

13.
【详解】
过入射点做法线,由于入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为30°,所以入射角为60°,根据光的反射规律做出反射光线,反射角为60°,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作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