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理论指导:病理性色素——脂褐素

合集下载

病理学知识要点

病理学知识要点

病理学知识要点1.萎缩:概念:是指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的体积缩小过程,还常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分类:(1)全身性萎缩;(2)局部性萎缩:①营养不良行萎缩、②压迫性萎缩、③废用性萎缩、④神经损伤性萎缩、⑤内分泌性萎缩。

病理变化:萎缩器官或组织体积缩小、重量减轻、颜色变深或呈褐色。

当萎缩伴有间质结缔组织增生时,质地可变韧。

萎缩器官的包膜可因结缔组织增生而稍增厚。

镜下,萎缩器官的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兼有细胞数目减少,间质结缔组织略有增生。

萎缩细胞胞浆浓缩,核深染,包浆中常可见褐色颗粒,称脂褐素。

脂褐素是萎缩细胞胞浆中的自噬泡消化细胞后残存的小体。

当这种脂褐素明显增多时,器官可呈棕褐色,故有褐色萎缩之称。

2.化生概念: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而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

分类:(1)鳞状上皮化生:柱状上皮(子宫颈管和支气管粘膜的腺上皮)、移动上皮等化生为鳞状上皮。

(2)肠上皮化生:萎缩性胃炎时胃黏膜的腺上皮发生的肠上皮化生。

(3)结缔组织和支持组织化生:在间叶组织中,纤维组织可化生为软骨组织或骨组织(如骨化性肌炎时骨组织形成)对机体的影响:利害兼有。

以呼吸道粘膜柱状纤毛上皮的鳞状上皮化生为例,利:化生的鳞状上皮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局部抗御环境因素刺激的能力。

害:①减弱了粘膜的自净机制。

②化生的上皮细胞可以恶变,如支气管粘膜柱状上皮鳞化后可能发生鳞状细胞癌。

3.变性概念: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障碍所致的某些形态学变化。

常见类型及其病理变化:(1)细线粒体肿胀外,内质网可解体、离断和发生空泡变。

细胞胞浆异常疏松透亮,细胞肿胀体积超过正常细胞的2-3倍——气球样变(病毒性肝炎的肝细胞气球样变性)。

(2)脂①②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排列,状似虎斑——虎斑心。

③基底部。

(3)玻璃样变性:在细胞或间质内出现红染、均质、半透明的蛋白性物质。

①②血管壁玻璃样变性:良性高血压病时的肾、脑、脾及视网膜等处的细动脉。

脂褐素

脂褐素
脂褐质色素与寿斑
医学上称“脂褐质色素”,俗称老年斑,由此认为,寿斑并不表示高寿,倒是衰老的象征。 随着人的平均年龄的增长,专家们发现寿斑在老年人中并不普遍,仅占27%。
脂褐质色素与衰老
脂褐质色素是细胞氧化后的产物,一旦聚集过多便影响脏器功能,使人渐渐衰老。很少有人知道,皮肤上的老年斑还会在人们看不到的脏器上留下痕迹并造成危害。比如出现在脑细胞上,便会引起智力和记忆力的减退;聚集在血管壁,则会发生血管纤维性病变,引起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
是蓄积于胞浆内的黄褐色的微细颗粒,电镜下显示为自噬溶酶体内未被消化的细胞器碎片残体,其中50%为脂质。附睾管上皮细胞、睾丸间质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的胞浆内正常时便含有脂褐素。
现代医学已经证实衰老的“元凶”就是自由基——在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生的带有不对称电子的原子或分子。自由基侵害人体细胞产生致衰因子MDA,致衰因子MDA进一步侵害细胞生成脂褐素,脂褐素沉积在人体细胞,造成细胞损伤。
编辑词条
脂褐素
脂褐素(lipofuscin)
又称老年素。沉积于神经、心肌、肝脏等组织衰老细胞中的黄褐色不规则小体,内容物为电子密度不等的物质、脂滴、小泡等,是溶酶体作用后剩下不再能被消化的物质而形成的残余体。其积累随年龄增长而增多,是衰老的重要指征之一。见于浅表皮肤者俗称“老年斑”。能用苏丹黑染色,西夫氏过碘酸反应阳性,紫外线照射时发射的荧光波长最大值在430~490nm,可显示微弱溶酶体酶活性。
坚持锻炼身体。经常锻炼能明显推迟衰老,因而也能推迟老年斑的形成。
细嚼慢咽多咀嚼。据专家调查,演员和歌唱家面部老年斑的发生,比普通人要推迟8———10年。专家称,这应归功于他们有更多面部肌肉运动,因此,人们只要每天咀嚼口香糖10———15分钟,或在进餐时细嚼慢咽,也可以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和皮肤代谢,推迟老年斑的发生。

细胞可逆损伤:病理性色素沉着(含铁血黄素)

细胞可逆损伤:病理性色素沉着(含铁血黄素)

细胞可逆损伤:病理性色素沉着(含铁血黄素)
人体内的内源性色素:含铁血黄素、脂褐素、黑色素及胆红素等外源性色素:炭尘、煤尘和文身色素等
某些色素增多,积聚在细胞内外称病理性色素沉着
含铁血黄素(Hemosiderin)
镜下,呈金黄色或褐色颗粒,被普鲁士蓝(Prussian blue)染成蓝色。

含铁血黄素存在,表明有红细胞破坏和全身性或局限性含铁物质的剩余。

巨噬细胞破裂后,此色素也见于细胞外。

生理情况下,肝、脾、淋巴结和骨髓内有少量
病理情况:陈旧性出血或出血性疾病,含铁血黄素蓄积
含铁血黄素沉着:慢性肺淤血,肺泡腔内有大量巨噬细胞吞噬降解红细胞,胞质内形成许多金黄色或褐色的含铁血黄素颗粒。

(完整版)病理学笔记(全面、重点)

(完整版)病理学笔记(全面、重点)

病理生理学笔记(重点)绪论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医学基础学科,揭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转归。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第一节适应适应:细胞和其构成的组织、器官能耐受内外环境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

在形态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

一、萎缩(atrophy):是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器官的体积缩小。

病理改变:肉眼—小、轻;镜下—实质细胞缩小、减少;间质增生1、生理性萎缩:人体许多组织、器官随着年龄增长自然地发生生理性萎缩。

如老年性萎缩2、病理性萎缩:(1)营养不良性萎缩:可分为局部营养不良性萎缩和全身性营养不良萎缩,后者如:饥饿和恶性肿瘤的恶病质,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萎缩。

(2)压迫性萎缩:如:肾盂积水引起的肾萎缩。

(3)废用性萎缩:即长期工作负荷减少所引起的萎缩。

(4)神经性萎缩:如:神经损伤所致的肌肉萎缩。

(5)内分泌性萎缩:如:垂体肿瘤所引起的肾上腺萎缩。

二、肥大(hypertrophy):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不是数目的增多)。

1、代偿性肥大:细胞肥大多具有功能代偿的意义。

2、内分泌性肥大:由激素引发的肥大称为内分泌性肥大。

3、生理性肥大:妊娠期妇女子宫增大。

4、病理性肥大:高血压病心肌肥厚—晚期心力衰竭。

三、增生(hyperplasia):实质细胞的增多,可导致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1、生理性增生:生理条件下发生的增生。

女性青春期乳腺的发育。

2、病理性增生:在病理条件下发生的增生。

雌激素异常增高,导致乳腺的增生EF:肥大和增生是两个不同的过程,但常常同时发生,并且可因同一机制而触发。

例如,妊娠期子宫既有平滑肌细胞数目的增多,又有单个平滑肌的肥大。

对于不能分裂的细胞(如心肌细胞),则只会出现肥大而不能增生。

四、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

是由于组织内未分化细胞向另一种细胞分化的结果,通过改变类型来抵御外界不利环境的一种适应能力。

病理理论3

病理理论3

病理学理论【名词解释】化生:是指一种分化的成熟细胞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

修复:损伤造成机体局部细胞和组织丧失,由领近的成体干细胞分裂增生,对所形成的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

异型性:由于分化异常,肿瘤组织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风湿病:是一种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炎性疾病。

心瓣膜病:指心瓣膜因后天性疾病或先天性发育异常造成的器质性病变,表现为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严,二者可单独发生,也可合并存在,是最常见的慢性心脏病之一。

大叶性肺炎:是主要由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个肺段乃整个肺叶的急性纤维性炎症。

肺肉质变:由于肺泡内纤维素渗出多,中性粒细胞渗出少,蛋白水解酉每不足以将纤维素完全溶解吸收,而肉芽组织机化,病变肺组织变成褐色肉样纤维组织,伴随终生。

小叶性肺炎:是主要由化脓菌感染引起的以细支气管为中心蔓延至所属肺小叶的多灶散布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病变的常见传染病。

假小叶:是由广泛增生是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

分割包绕肝小叶或在生性肝细胞结节,所形成的大小不等、圆形排列紊乱的肝细胞团,是肝硬化的重要形态学标志。

假小叶的特点:1.肝细胞排列紊乱,既有变性、坏死的肝细胞,又有再生肝细2、中央静脉偏位、缺如或有两个以上3、有时可见汇管区也被包在假小叶内肺心病:肺源性心脏病指支气管-肺组织或肺动脉血管病变所致肺动脉高压引起的心脏病。

绪论1.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①活体检查②尸体剖验③动物实验④组织培养与细胞培养⑤病理学常用观察方法:(1)大体观察(2)组织学观察(3)细胞学观察(4)超微结构观察(5)组织化学(6)免疫组织化学2.病理学的发展简史:①18世纪中叶,意大利医学家莫尔加尼创立了器官病理学。

②19世纪中叶,德国病理学家魏尔啸创立了细胞病理学。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一、细胞和组织的适应1.萎缩: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第九版病理学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考点剖析

第九版病理学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考点剖析

第九版病理学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考点剖析内容提要:笔者以步宏、李一雷主编的病理学第九版教材为蓝本,结合40余年的病理学教学经验,编写了第九版病理学各章必考的考点剖析,共十八章。

本章为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

本章考点剖析内容全面、新颖,有重点难点、名词解释(39)、简述题(17)、填空题(10)及单项选择题(45)。

通俗易懂,便于记忆。

适用于本科及高职高专临床、口腔、医学、高护、助产等专业等学生学习病理学使用,也适用于临床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人员及研究生考试人员使用。

目录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第一节适应第二节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和机制第三节细胞可逆性损伤第四节细胞死亡第五节细胞老化重点难点掌握:细胞和组织适应性变化的概念、常见类型和病理改变;细胞和组织可逆性损伤(变性)常见类型(细胞水肿、脂肪变、玻璃样变)的概念、原因、发生机制和形态变化;凋亡的概念、形态特征及发生机制;坏死的概念、类型、病理变化和结局。

熟悉:淀粉样变、黏液样变、病理性色素沉着和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和病理变化。

了解:细胞和组织损伤的超微结构表现与机制;各种病变对机体产生的影响;细胞老化的概念、形态特征及发生机制。

一、名词解释(39)1、适应(adaptation):是指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的持续性刺激和各种有害因子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称为适应。

2、萎缩:是指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称萎缩。

3、肥大:是指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可以由实质细胞体积增大所致,也可以是数量的增加。

4、增生:是指细胞有丝分裂活跃而致组织或器官内细胞数目增多的现象。

5、化生:是指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是干细胞转分化的结果。

6、变性: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

7、细胞水肿:是指能引起细胞液体和离子内稳态变化的损害,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细胞膜Na+-K+泵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含水量超过正常。

病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病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病理过程:是指存在于不同疾病中可共同具有的一组功能、代谢和形态变化,其本身不具特异性,是组成疾病的基本成分。

病理状态:是指相对稳定或发展极慢的局部形态变化,常是病理过程的后果。

脑死亡:指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停止。

一旦出现脑死亡,就意味着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脑死亡已成为近年来判断死亡的一个重要标志。

萎缩:是指正常发育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的体积缩小。

脂褐素:常出现在萎缩细胞的胞浆中,呈褐色颗粒,尤其多见于心肌细胞及肝细胞内。

是由于自噬泡消化萎缩细胞的细胞器碎片后形成的残存小体。

可使器官或组织的颜色变深或呈褐色。

肥大与增生:细胞、组织或器官因适应环境的改变而体积增大称为肥大,通常是由组成的细胞体积增大所致。

器官或组织内实质细胞数目增多使该组织器官增大称为增生。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由于适应环境改变或受理化因素刺激而转变成另一种相似性质的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

变性:指由于物质代谢障碍而致细胞功能下降并出现一系列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某些正常物质的数量显着增多。

一般为可复性变化。

细胞水肿(颗粒变性、水样变性、气球样变性)、脂肪变性(虎斑心)、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粘液样变性、病理性钙化病理性钙化:在骨和牙齿以外的组织内出现固体状钙盐沉着,称病理性钙化。

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坏疽:较大面积坏死并伴不同程度腐败菌感染,使坏死组织呈黑褐色者称为坏疽。

机化:由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血栓及其他异物)的过程称为机化。

肉芽组织:即旺盛增长的幼稚结缔组织,主要由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以及一定量的炎细胞构成。

因肉眼形态呈鲜红色,颗粒状,质地柔软,似鲜嫩肉芽,故名肉芽组织。

动脉性充血:因动脉血流入过多而引起的器官或组织血管内血量增多称为动脉性充血。

静脉性充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静脉和毛细血管内,使局部组织或器官含血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或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2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2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2(总分:100.00 ,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7,分数:21.00)1. 化生(分数: 3.00 )正确答案:()解析:化生是指一种已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而转化成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的过程。

2. 变性(分数: 3.00 )正确答案:()解析:变性是指由于某些原因引起细胞的物质代谢障碍,使细胞或间质内出现了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异常增多的现象。

3. 坏死(分数: 3.00 )正确答案:()解析:坏死是指活体局部组织和细胞的死亡。

其主要表现为质膜崩解、结构自溶,细胞的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等组织、细胞的自溶性变化,坏死周围组织常有炎症反应。

4. 坏疽(分数: 3.00 )正确答案:()解析:坏疽是指局部大块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细菌感染,坏疽一般分干性坏疽、湿性坏疽和气性坏疽三种类型。

5. 凋亡(分数: 3.00 )正确答案:()解析:凋亡主要是指活体内局部组织单个细胞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不破裂、不自溶、无炎症反应。

故又称固缩性坏死。

似树叶的枯萎凋谢过程,又称凋落或程序性细胞死亡。

6. 虎斑心(分数: 3.00 )正确答案:()解析:虎斑心是指心肌脂肪变性,见于左心室内膜下心肌和乳头肌,变性心肌呈黄色条纹状与暗红色心肌相间,似虎皮斑纹。

7. 肉芽组织分数: 3.00 )正确答案:()解析:肉芽组织是由新生的毛细血管、纤维母细胞和各种炎细胞组成,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

二、填空(总题数:6,分数:12.00)8. 肉芽组织由1、 2 和 3 组成。

(分数: 2.00 )解析: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炎细胞9. 病理性萎缩根据原因分为1、2、3、 4 和 5 五种类型。

(分数: 2.00 )解析:营养不良性萎缩压迫性萎缩失用性萎缩神经性萎缩内分泌性萎缩10. 常见的变性有 1 、 2 和 3 。

(分数: 2.00 )解析: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11. 最容易发生脂肪变性的器官是 1 。

病理学辅导资料:病理性色素沉积

病理学辅导资料:病理性色素沉积

病理学辅导资料:病理性色素沉积组织中可有各种色素沉积,其中有的来源于机体自身,称为内源性色素,如含铁血黄素、胆色素、脂褐素、黑色素等;有的则来自体外,为外源性色素,如炭末及纹身所用的色素。

常见的病理性色素沉积有以下几种:(1)含铁血黄素:含铁血黄素是由铁蛋白微粒集结而成的色素颗粒,呈金黄色或棕黄色而具有折光性。

颗粒大小不一,是巨噬细胞吞食红细胞后在胞浆内形成的一种色素,为血红蛋白被巨噬细胞溶酶体分解而转化所成。

由于铁蛋白分子中含有高铁(Fe3+),故遇铁氰化钾及盐酸后出现蓝色反应,称为普鲁士蓝或柏林蓝色反应。

细胞破裂后,此色素亦可散布于组织间质中。

左心衰竭时,在发生淤血的肺内可有红细胞漏出肺泡中,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形成含铁血黄素。

这种细胞可出现于患者痰内,即所谓心衰细胞。

当溶血性贫血时有大量红细胞被破坏,可出现全身性含铁血黄素沉积,主要见于肝、脾、淋巴结、骨髓等器官。

(2)胆红素:也是在吞噬细胞内形成的一种血红蛋白衍生物。

在生理情况下,衰老的红细胞在单核吞噬细胞中被破坏,其血红蛋白被分解为珠蛋白、铁及胆绿素,后者还原后即成为胆红素,进入血液。

血中胆红素过多时则将组织染成黄色,称为黄疸。

胆红素一般呈溶解状态,但也可为黄褐色折光性小颗粒或团块。

在胆道阻塞及某些肝疾患时,肝细胞、毛细胆管及小胆管内可见许多胆红素。

黄疸明显时,胆红素颗粒亦可见于Kupffer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并可在肾小管腔内形成胆汁管型。

但人体因有血脑屏障的保护,胆红素通常不能进入脑和脊髓,而在新生儿则由于血脑屏障尚不完善,故在高胆红素血症时,大量胆红素可进入脑细胞内,使其氧化磷酸化过程受障,能量产生受抑,细胞乃发生变性,引起神经症状。

肉眼观可见多处神经核(豆状核、下丘脑、海马回等)明显黄染,故称之为核黄疸。

(3)脂褐素:为一种黄褐色细颗粒状色素,其成分约50%为脂质,其余为蛋白质及其他物质。

脂褐素颗粒为细胞内自噬溶酶体中的细胞器碎片发生某种理化改变后,不能被溶酶体酶所消化而形成的一种不溶性残存小体。

病理学名解134个名词解释总结

病理学名解134个名词解释总结

病理学名解1适应(adaptation):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的持续性刺激和各种有害因子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称为适应。

2萎缩(atrophy):是指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3褐色萎缩:肌纤维变细,核两端的肌浆内有褐色颗粒,为脂褐素,心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褐色萎缩:脂褐素因为萎缩而沉积在心肌细胞内,外观看上去心脏体积减小;重量减轻;包膜皱缩;心外膜血管迂回;色泽晦暗呈褐色。

4脂褐素:细胞内未被消化彻底消化的富含磷脂的膜包被细胞器残体。

5肥大(hypertrophy):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6增生(hyperplasia):细胞有丝分裂活跃而致组织或器官内细胞数目增多的现象,称为增生,常导致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和功能活跃7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称为化生。

8鳞状上皮化生:柱状上皮(如气管和支气管的腺上皮)移行上皮等化生称为鳞状上皮化生。

鳞状上皮化生:鳞状上皮化生:由于慢性炎症和其他原因损伤,其他上皮转化为鳞状上皮的现象。

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长期吸烟等。

9肠上皮化生:慢性胃炎时,胃黏膜上皮转变为含有帕内特细胞或杯状细胞的小肠或大肠黏膜上皮组织。

10假幽门腺化生:胃窦、胃体部腺体由幽门腺所取代。

11变性(degeneration):细胞的可逆性损伤的形态学变化称为变性,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12气球样变:细胞水肿时,若水钠进一步积聚,则细胞肿大明显,细胞基质高度疏松呈空泡状,细胞核也可肿胀,胞质膜表面出现囊泡,微绒毛变形消失,其极期称为气球样变。

13脂肪变(fatty change或steatosis):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称为脂肪变。

病理学试题库带答案1

病理学试题库带答案1

病理学(临)名词、判断一、名词解释:1、适应:适应是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产生非损伤性应答反应,并得以存活的过程,形态学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2-萎缩-萎缩是发育正常的器官和组织,其实质细胞体积缩小,可伴有细胞数量的减少。

萎缩的细胞细胞器减少,功能减弱。

3-肥大-肥大是组织的实质细胞内细胞器增多引起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4-增生-增生是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目增多引起组织、器官体积增大。

5-脂肪变-脂肪变是非脂肪细胞的胞质内甘油三酯蓄积,细胞内出现脂滴或脂滴明显增多,主要见于肝、心、肾等实质器官。

6-虎斑心-虎斑心是心肌脂肪变性时,左心室内膜下和乳头肌处心肌呈黄色条纹,与正常的暗红色心肌相间,状似虎皮斑纹。

7-玻璃样变-玻璃样变是细胞内、纤维结缔组织内或细动脉壁有蛋白质沉着和蛋白变性等,HE染色呈均质、红染、半透明状,是一组物理性状相同、发生组织、原因、发生机制、化学成分各异的病变统称。

8-坏死-坏死是活体内局部细胞的死亡,在水解酶的作用下所出现的细胞崩解、结构自容、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等形态学变化,并出现局部急性炎症反应。

9-液化性坏死-液化性坏死是坏死组织呈液态,并可形成坏死囊腔的一类坏死,见于坏死组织中蛋白质较少、脂质多或水解酶多的组织坏死。

10-脂褐素-脂褐素是细胞自噬溶酶体未被消化的细胞器碎片的残体,位于细胞质内,HE染色呈黄褐色颗粒状,主要见于萎缩的细胞。

11-机化-肉芽组织长入坏死组织、纤维素性渗出物、浓缩的脓液、组织内的血肿、血栓和异物等无生命物质并将其取代,这个过程称为机化,最后形成瘢痕组织。

12-瘘-坏死组织分离、排出,形成缺损。

两端开口的通道样坏死性缺损称为瘘管,即瘘。

13-化生-是指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而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

化生通常只发生在同源性细胞之间,可能与干细胞调控分化的基因重新编程有关,属细胞的转型性分化。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其任务是按照现代医学模式应用各种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为疾病诊断、治疗和临床护理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病理学主要从形态学角度、功能和代谢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二、课程教学目标1、用现代医学模式阐述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解释疾病过程、局部与整体、形态与功能、损伤与抗损伤的辩证关系,为临床工作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

3、掌握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熟悉常见病的形态、功能、代谢的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了解病因与发病机制。

4、学会病理标本、切片的观察方法及动物实验的基本方法,有较强的基本技能,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结构本学科教学内容分为两大模块。

病理学包括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两个模块。

病理解剖学侧重从形态变化阐述疾病的本质。

病理生理学侧重从功能和代谢变化阐明疾病的本质。

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形态结构功能及代谢变化相互影响密切联系,因此两个模块是不可分割。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本大纲对教学要求的层次表述1. 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指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

熟悉: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叙述和解释。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解决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应用问题。

2. 对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操作和熟练操作两个层次。

会:指能够运用所学的技能进行独立操作,并能正确完成指定任务。

熟练:指能够连贯娴熟地完成操作,并能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操作流程,能解决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准确完成操作任务。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基础模块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续表第二章:损伤的修复续表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续表第四章:炎症续表第五章:肿瘤续表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第七章:环境性急诊的救护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第九章:淋巴造血系统疾病第十章:免疫性疾病第十一章:泌尿系统疾病第十二章: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疾病第十四章:神系统病第十五章:传染病第十六章:寄生虫病五、教学实施1. 教学建议(1)教学时数安排建议基础模块学时安排建议实施学分制的学校,按16~18学时折合2学分计算。

重庆医科大学病理英文名词解释

重庆医科大学病理英文名词解释

一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其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活体组织检查biopsy: 对活体组织采取局部切除、钳取针吸等方法进行病理分析,协助临床诊断判断病情的过程脂褐素(lipofuscin):是蓄积于胞浆内的黄褐色的微细颗粒, 电镜下显示为自噬溶酶体内未被消化的细胞器碎片残体。

附睾管上皮细胞、睾丸间质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的胞浆内正常时便含有脂褐素变性(degeneration):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发生障碍所致的某些可逆性形态学变化。

表现为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有各种异常物质或是异常增多的正常物质的蓄积,每伴有功能下降。

萎缩(atrophy):是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缩小,可以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肥大(hypertrophy):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称为肥大。

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称为化生。

水样变性(hydropic degeneration),是细胞轻度损伤后常发生的早期病变,好发于肝、心、肾等实质细胞的胞浆。

细胞水肿的主要原因是缺氧、感染和中毒。

玻璃样变性hyaline degeneration 在常规HE切片中细胞内或细胞外组织变成均质、红染、毛玻璃样的形态称为玻璃样变性。

脂肪变(fatty change):细胞浆内甘油三酯(或中性脂肪)的蓄积称为脂肪变或脂肪变性(fatty degeneration)。

起因于营养障碍、感染、中毒和缺氧等。

多发生于肝细胞、心肌纤维和肾小管上皮。

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 当器官原有严重淤血时,血管阻塞引起的梗死,或是组织较疏松,梗死初期疏松的组织间隙内可容纳多量漏出的血液,当组织坏死吸收水分而膨胀时,也不能不漏出的血液挤出梗死灶外,称为出血性梗死。

脂褐素染色

脂褐素染色

胶原纤维染色一、胶原纤维的分布和组成成分胶原纤维是结缔组织中的三种纤维之一,分布最为广泛,含量最多。

主要分布于真皮、腱、韧带、骨、透明软骨、动脉、肠壁、子宫和基底膜等。

胶原纤维具有韧性大,抗拉力强的特点。

胶原纤维单位主要由纤维母细胞合成。

二、胶原纤维染色的应用胶原纤维染色在病理诊断上主要用于鉴定梭形、纤维形细胞肿瘤的组织来源;常常要在纤维、平滑肌和神经三者之中作出选择。

还能使用于其他的情况下,如观察动脉硬化的心脏,在HE切片中,心肌内散在的小疤痕灶和心肌均被染作红色,而作胶原纤维染色可将胶原组织和上肌明显地区分开来。

早期肝硬化用胶原纤维染色,也可使小叶之间少量增生的胶原纤维突出地显示出来。

三、胶原纤维染色的方法1.Van Gieson苦味酸酸性复红法2.Siriured染色法3.Lillie改良Van Gieson法4.Clark改良Van Gieson法5.Biebric猩红染色法6.显示胶原纤维、细胞和肌肉的新染法四、胶原纤维的常用染色:胶原纤维在HE染色法被染成粉红色,除此之外,它还可以用一些阴离子的染料来进行染色,如用淡绿可把它们染为绿色,用甲苯胺蓝可将其染为蓝色,在网状纤维染色中,如不加以处理,它又可被染为棕黄色。

常用的特殊染色法有Van Gieson.Masson和Mallary等方法。

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中,胶原纤维由于含的负电荷过多,常导致某些非特异性的染色,应特别注意。

Van Gieson(V.G)染色法I. 试剂的配制:weigert氏苏木素A液:苏木素 1g (haematoxylin)无水酒精100mlB液:30%三氯化铁4ml (ferric chloride)蒸馏水95ml盐酸1mlII.Van Gieson氏液A液:酸性品红1g(acid fuchsin)蒸馏水100mlB液:苦味酸饱和水溶液,(1.22%)(picric acid)注意事项:1、Weigert氏苏木素临用前取A液和B液等份混合,几个小时内用完,最长不得超过一天。

兽医病理学:5、第三章 病理性物质沉着

兽医病理学:5、第三章 病理性物质沉着

脂褐素
3、黑色素
垂体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黑色素细胞刺激素
酪氨酸酶
酪氨酸
3,4-二羟苯丙氨酸(多巴)
二羟吲哚
黑色素细胞
黑色素
胆红素
一、钙化(calcification)
(一)概念 钙化(钙盐沉着)是指钙盐在骨组织以外的组织细胞
内沉着的现象,根据其来源和发生机理,分为营养不 良性钙化和转移性钙化。 钙盐的沉着主要是磷酸钙和碳酸钙,在HE染色切片中 被染色成深蓝色的颗粒状或片块状。当采用特殊染色 方法---vonkossa染色时,呈黑色。(冯库萨染色)
当钙盐沉着量的颗粒或团块。
有时整个坏死灶都发生钙化,此时病变部 质度坚硬,刀切时有磨砂声,不易切开, 触之有砂粒感。例如,马的肝脏内常见有 大量的钙化寄生虫小结节,称为砂粒肝。
显微镜下:初期见有微细尘粒状的钙盐散在于坏 死组织中,在苏木素伊红染色时呈深蓝色。
病理性物质沉着
(一)病理性色素沉积
• 1、含铁血黄色(hemosiderin)
血红蛋白 Fe2+ 铁蛋白颗粒 蛋白质 Fe2+变高铁 亚铁氰化钾&HCl 变蓝
(布鲁氏蓝反应)
Hemosiderin
2、脂褐素(lipofuscin)
退化的细胞器
溶酶体
自噬溶酶体
未被消化的细胞器碎片 lipofuscin
硅沉着肺
硅结节内见蓝染颗粒状钙盐沉着
(二)分类
1、营养不良性钙化 多发生于有营养不良的组织、坏死组织及病理
性产物内,如结核和鼻疽的坏死灶、梗死灶、 血栓、组织内死亡的寄生虫(旋毛虫、囊虫、 马肝寄生虫结节)、钙皂等。 营养不良性钙化时,血液钙盐含量正常。
眼观:

脂褐素——精选推荐

脂褐素——精选推荐

脂褐素
对于即含有脂质成分,又显示为棕褐色的色素称为脂褐素,常在老年人的心肌细胞,肝细胞,肾上腺皮质的网状带等地方见到,脂褐素的形成可能是由于细胞中的吞噬体的形成是由于细胞中的自噬溶酶体酶未能将某些细胞碎片消化掉,而这些细胞碎片发生了某些化学物理变化而形成了一种不溶性的小体,在上述的细胞中沉淀下来。

脂褐素可分为早期和晚期两种,早期的脂褐素由于保持了脂类的染色特性可用Sudan黑B法来给予显示,晚期的脂褐素由于被氧化后失去了苏丹染色的特性,固而不能用苏丹染色法来进行显示,但却可用PAS反应或Schmorl反应来显示。

(一)PAS反应:
1、0.5%高碘酸水溶液
2、Schiff氏试剂的配制
配法:取一个500ml的三角烧瓶,装入200ml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

取出后加入1g的碱性品红,摇晃片刻,让其溶解,此时溶液为深红色。

待冷却至50℃左右时,过滤该溶液,然后加入1N的盐酸20ml或浓HCL2ml,再加入1.5g的偏重亚硫酸钠,混合后塞紧瓶塞,放于暗处过夜,第二天可见溶液为淡黄色,即可加入1g活性炭,摇晃之后静置30min过滤,此时溶液应完全无色,闻之有一股刺激气味,存放于4℃冰箱中。

步骤:
1、切片脱蜡至水,
2、0.5%或1%的高碘酸处理10min,
3、水洗,继用蒸馏水洗,
4、于Schiff氏液中避光浸染10-20min,
5、0.5%的偏重亚硫酸钠水溶液染3次,每次30s,
6、流水冲洗5~10min,
7、用明矾苏木素浅染3-5min,
8、水洗,常规处理。

结果:脂褐素呈大小不一的粉红至红色颗粒,位于细胞浆中,细胞核呈蓝色。

脂褐素三种染色方法比较

脂褐素三种染色方法比较

脂褐素三种染色方法比较董愉;张芬芬;吴惠群;梁英杰【摘要】目的比较显示脂褐素的3种特殊染色方法,探讨哪一种方法更适合应用于临床病理诊断.方法分别采用三氯化铁-铁氰化钾、醛品红和PAS 3种特殊染色方法,检测HE染色石蜡切片中呈浅棕色或金黄色的颗粒是否为脂褐素.三氯化铁-铁氰化钾染色的脂褐素呈蓝黑色颗粒,醛品红染色的脂褐素呈深紫色颗粒,PAS染色的脂褐素呈红色颗粒.结果通过3种染色结果的比较,发现三氯化铁-铁氰化钾染色对比清晰,定位准.结论三氯化铁-铁氰化钾、醛品红、PAS三种染色均可用于显示脂褐素,但三氯化铁铁氰化钾染色方法优于其他两种.【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年(卷),期】2016(025)006【总页数】3页(P559-561)【关键词】脂褐素;三氯化铁铁氰化钾染色;醛品红染色;PAS染色【作者】董愉;张芬芬;吴惠群;梁英杰【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广州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广州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广州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广州51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1脂褐素沉积在人体各组织器官细胞中,常见于肝脏、肾脏、心肌、肾上腺与神经细胞,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周围。

在HE染色中,脂褐素和某些其他色素一样呈浅棕色或金黄色的颗粒,不容易区分。

在临床病理诊断中,往往需要证实这些色素是否为脂褐素,以便辅助病理诊断。

用特殊染色技术可以证实这些色素是否为脂褐素。

常用的脂褐素特殊染色方法有多种,各有其优点和不足。

本文对常用的三氯化铁-铁氰化钾、醛品红、PAS 3种脂褐素染色方法进行比较,探讨哪一种方法更适合应于临床病理诊断。

1 材料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2016年上半年HE染色中含有黄棕色或棕褐色色素的病例8例,常规脱水石蜡包埋,行连续切片,切片厚度为4~5μm。

将3张连续切片分别进行三氯化铁-铁氰化钾、醛品红和PAS染色,3种染色所用试剂均为本科室自行配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