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景德镇昌河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景德镇昌河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陶:另一种火焰
张毅
①走近陶器必须经过这样的路途:几场大雪、经年不止的战争、寂静的村落、三两文人骚客、青驴、浩瀚的河流,最后到达一片久久不熄的火焰。

②一些人影晃动着,那是一些面孔黝黑的窑工,深陷的眼窝充满渴望。

他们裸着上身,表情木然,脸呈陶色,青灰间夹杂着怀旧气息。

这是陶器出生地:火是父亲,土是母亲,窑工是始作俑者,他们身边是零乱的刀具、陶器的碎片以及淬火后的水汽。

那里布满火的痕迹以及窑工模糊的身影。

窑的高温足以使物质改变性质,如同人类从最初物质的火上升为精神的“火”,这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③火一直在燃烧。

自从有了火,水变得情意绵绵,波澜不惊,水有了上溯的愿望。

窑工的手到达之后,土被唤醒了。

土开始有了感情。

土在艺人手中飞速旋转。

④在火的背景下,土和水合成一体,水来土屯变成一句空话。

这些土已不是那些土,这些水在火的照耀下被赋予一种穿越时空的重托——以陶的形式固定下来,保存或者被打碎。

这应是一段心灵的旅程,遥远得没有时间和地点。

陶安然地坐落在时间深处,使我们洞见远古的工艺过程和生存状态。

⑤它一直缄默在历史的唇边。

我知道这些沉睡的物品一旦被惊醒,那场大火就会从几千年前的黄昏一直烧到今天的黎明。

水、火、土,中国阴阳五行中的三种相生相克的元素在这里融为一体,重新拥有了自己的形状、情感与记忆,陶记载着一个民族向上爬行的文化轨迹。

五千年是一层厚土,中间泥沙俱下,优秀的土留了下来,被艺人传递着。

宁为瓦全,不为玉碎。

陶是一种来自民间的物器,与土为伍,漠视朝廷。

谁在皇族的陵墓里见过陶片?古朴的陶,永不言语的陶,给我们一些民间质朴的启示,也暗含了道家浑然天成大美不言、返朴归真的精神。

⑥陶是一件历史的静物。

⑦在机械制作取代手工的今天,克隆已使艺术失去自己的遗传密码。

科学对自然的毁灭性破坏或许多少年后才能印证。

我们这个时代功利性太强,手艺无奈地在民间流落成一种遥远的手势,闪现在远古的记忆里。

⑧我手上有几件陶器,一直摆放在书橱显要的位置。

它源于老家一个普通的村落,它时刻提示文明在进化过程中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又带走了什么。

陶的形状让我想起人,想起古代的仕女图。

想起安格尔的
《浴》中玉女肩上托着的陶、流动的水。

陶模仿女人的姿态,暗示了善与阴柔美。

陶让我想起一句俗语:放得开、收得住。

有时还让我想起菩萨,陶有佛相,一味地平静,什么也不说,但什么都有。

对手工制品的喜爱,让我常游走于陶器之间,它们带着民间个体的审美倾向与情感,这是克隆工序无法取代的。

⑨在今天,工匠传统已几近丧失。

每当看到非洲和印度的匠人在简陋的作坊里敲打铜器,坚守着几千年一直不变的工序,心里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在这里,工匠精神与民族文化有一种血脉关系——那是一种看不见的传承。

城市街角一个现代陶艺工作室,周围的装饰显示了时光的痕迹和人类对虚拟精神的向往——这已不是几千年前的陶艺现场。

我常来这里模仿古人的工序与水土接触。

我需要一种心境,在真实与虚构中间。

⑩我的手在水土之间有一种颤栗——这是因为东方艺术而产生的精神颤栗。

在这里,那些自然物质和我一起沿着精神的河流迅速回到祖先的年代。

久久抚摸一只陶罐,我的手被烘烤着。

古老的火焰使我感到陶的硬度与深度。

感觉土在上升,水在回溯,而火的燃烧愈加纯粹与完美,在超越现实的层面上。

我们必定要经过昨天的生活。

⑪陶带着远古土地的清香,在我们身上留下历史的花纹。

那是一种典雅与神秘、变幻与静止、永恒与刹那间的波动——古老的波动。

它们在几千年前的土层下散发着民间的光芒。

⑫在我心里那是不能转手倒卖的东西,因为没有一双异族的手可以托起它,它固有的造型与质地始终呈现着东方的神韵。

(选自《当代散文》2020年第4期,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第①段开头艺术化地浓缩了陶的产生背景、沧桑变迁和顽强的生命历程,呼应文题,总领全文,蕴含了作者复杂的情感。

B. 文章第②段“窑工制陶”的场面描写渲染了窑工制陶的原始古朴的氛围,为表现陶的精神品格提供背景。

C. 第⑨段中我看到非洲和印度的匠人在简陋的作坊里敲打铜器,心中涌起莫名的感动,感动于他们的坚守,同时对他们悲惨的命运表示同情。

D. 这篇文章在艺术表现上融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为一体,描写细腻、情感充沛,给人很多哲理的启迪。

2. 文中画线句子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请作简要分析
(1)陶是一件历史的静物。

(2)在我心里那是不能转手倒卖的东西,因为没有一双异族的手可以托起它,它固有的造型与质地始终呈现着东方的神韵。

3. 文章以“陶:另一种火焰”为标题,有什么深刻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所谓言官,是指拥有上疏言事和弹劾官员权力的官员,包括监官和谏官,合称台谏。

监官就是职司监察的官员,主要秉承皇帝旨意监察各级官吏;谏官则是负责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谏、促其改正的官员。

随着皇帝集权的强化,谏官制度自元朝以后便遭到虚置甚至废止。

不过,监官却承继言官的传统,兼负谏官的职责。

在明代,这种现象尤其明显。

明代言官由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御史两大块构成。

明代言官制度既具有专业性督察和通盘性监督并举的特点,又具有“位卑权重”的特点。

一般而言,六科给事中是对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督,属于专业性督察;都察院御史则对全国官吏和一般机关进行监察,属于通盘性监督。

这是大面上的专与通的结合。

实际上,在六科和都察院中,也有“专”与“通”结合的特点。

六科给事中虽然针对六部事务进行专门性监察,但也对其他事务进行通盘性的监督。

如洪武间,工科给事中陈洽等人上疏称:如果大臣犯了重罪,虽蒙皇帝恩宥,上朝时不宜仍列本班,必须稍加降抑,以示劝惩。

显然这不是对工部事务作监察,而是对刑部和礼部事务进行督察。

因此,明代言官既有专业分工,又不受分工的限制,可以自由发挥纠弹和监察功能。

而且,明代都察院与六科互不统属,可互相弹劾,彼此制约。

明代言官的两大主体——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均只是正七品官员,但却拥有对上至内阁首辅,下至州县官吏进行弹劾和纠察的权力。

特别是六科,虽然官员品级很低,但却是个独立的机构,无上级机关掣肘,可以有效实行监察。

明代言官之所以设计成位卑权重的模式,与传统言官制度一样,主要是考虑到监察的有效性,如果言官地位很高,他就会“爱惜羽毛”和“明哲保身”,不愿冒政治风险去监察他人,以免受到还击。

地位低的言官,会在“赤脚的不怕穿鞋的”心理驱使下,孤注一掷地弹劾权臣,即使被贬也损失不大;若冒险成功,则一战成名,名利双收。

明代统治者正是考虑到这种因素,故将言官设计成“位卑权重”的状态。

明代的六科给事中,针对六部的专门事务进行专业督察,虽然级别很低,但却是独立机构,不隶属任何机构,如此才能行使监察之权。

我们今天在完善监察制度时,也应该让监察机构拥有独立的地位,不受上级机关的掣肘,以便更好地发挥监察职能。

明代言官制度,是君主与儒臣双方协商和博弈后建立起来的,由于缺乏人民群众的介入和参与,因此最终难以起到更大的作用。

当今,在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应该在设计监察制度时,引入人民群众的力量,对政府官员实行民主监督,这样才能有望克服传统言官制度的弊端。

(摘编自谢贵安《明代言官制度的历史镜鉴》,《人民论坛》2018年5月12日)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的言官由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御史两大块构成,他们都属于监官,可监察官吏,也有劝谏君主之责。

B.明代的六科给事中属专业性督查,却并不局限于此;明代都察院御史既做通盘性监督,也做专业性督察。

C.明代统治者主要是考虑到监察的有效性,因此将言官设计成“位卑权重”的状态。

D.我国当今监察制度如果借鉴明代让监察机关独立的经验,并引入人民群众力量,就能克服传统言官制度的弊端。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总分总结构展开,在提出言官制度的论题后从两个方面展开分述明代言官制度的特点,最后阐述写作意图。

B.文章第二段举明朝洪武年间工科给事中陈洽等人上疏的例子,意在说明明代的六科给事中有监督刑部和礼部的督察。

C.文章第三段“爱惜羽毛”“赤脚的不怕穿鞋的”这些论述语言生动活泼,把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具体,饶有趣味。

D.文章思路清晰,有理有据,并且能够和我国当代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来挖掘传统言官制度的现代意义。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明代言官的构成来看,明代只有监官而没有谏官,这是皇帝集权弱化的结果。

B.明代都察院与六科互不统属,可互相弹劾、彼此制约,这有助于强化监察效果。

C.之所以言官地位过高会导致其顾虑重重,不利于监察工作,是因为明代言官“位卑权重”。

D.明代言官制度忽视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有很大历史局限性,因此是落后的无借鉴意义的制度。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色朗读者
范承刚
李德才去世两个月了,整个阳高县城都在谈论他的死亡,人们用一种混杂着伤感和戏谑的口吻回忆着这位71岁老人的一生。

穿过时的军装,戴一身的毛泽东像章,李德才是阳高县的名人。

县城的人们能轻易地给他画一幅肖像:五短身材,大眼粗眉,大檐帽永远端正,墨绿军衣颜色早褪,全身满缀着四十多枚明晃晃的毛主席像章。

他总是推着一辆吱呀作响的红旗牌28自行车,车后贴着三块写满毛主席语录的纸板,车前挂着一张脸盆大小的毛主席画像——画像被老人当作了车牌。

县城里的人大多能清晰地回忆起他的声音:洪亮,亢奋。

激动时,他会咧开干裂的大嘴,露出两排蛮横而不齐整的黄牙,双手像杨树枝一样摇摆。

30年来,李德才如布道师一般,不厌其烦地寻觅着人群最密集处,开启他激昂而冗长的演讲。

演讲的内容只有一个:红色语录。

政府大院前,他对着来来往往的公务员高呼:“只有落后的领导,没有落后的群众!”
体育场里,他跑着步,一遍遍地大喊:“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田畔地头,他笑着热情鼓励田里的农民:“备战备荒为人民!”
就连在街头有人打架,他也会冲上前,拦下两人,正经严肃地表示:“要文斗,不要武斗……”
更多的时候,人们会看见李德才站在县政府门口,针砭时弊,指点江山。

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仍怀抱着坚硬的革命情怀,并试图影响他人。

有时,他也会得意自夸:“马克思的博才,毛泽东的天才,刘少奇的文才,周恩来的人才,张春桥的口才,都不如阳高的李德才!”
小城里的人很早就窃窃私语,说李德才“精神有毛病”“学毛主席语录走火入魔了”“陷在旧时代里出不来了”……
平日里的李德才和善、勤快,言语清晰,种菜为生,他卖菜羞于与人讲价,遇见老人还免费赠送,这让他仅能勉强维持温饱;农闲之时,他常推着个小推车走街串巷,收捡人们丢弃的毛主席像章或其他“文革”遗物,最终收集了一两百个像章,装满一个小布袋。

在这些之余,他穿上军装,戴上毛主席像章,便又成了人们眼中那个精力充沛、脾气粗暴、爱管闲事的李德才,他有了最为著名的一句口头禅:“该治理整顿了!”
面对着几个正没收小贩推车的城管,他大喊着:“你们是要为人民服务的!不是来给人民添乱的!”
在书店,他生气地指着书架说:“《盗墓笔记》,怎么能卖这种大毒草?”
遇见酗酒的人,他会走过去,劝对方:“喝酒适量,好好生活。


挂满像章的李德才总是自豪地走在阳高的大街小巷,高声背诵着熟悉的词句。

人们最后一次看见他站在政府门前,是在2009年旧城改造的开始之时。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旧城改造中,最让李德才痛心疾首的,则是县文化馆的消失。

那是李德才心中的圣地,他曾在这里哀悼毛主席的去世,也最爱在此发表演说。

李德才最终发觉他无力阻挡文化馆的被拆。

2011年冬日的某一天,有人看见李德才站在文化馆的瓦砾堆里,低着头,茫然地发着呆。

在他身后,高高竖立着“阳高CBD商业核心地”的广告招牌。

而更让他陷入莫名愤怒的,则是毛主席像章的被盗。

70岁之后的李德才,患上了高血压及脊椎病,引发了双手强烈的麻木疼痛。

他无法再骑车,也不能再种菜,只能靠着微薄的田租和低保生活。

这些像章被他视作珍宝,平时用毛巾擦拭得发亮,并小心地装在一个布袋里。

最近几年,红色纪念品成为了利润丰厚的商品,曾有人想要购买李德才的像章,却被他用“斗私批修”狠狠顶回。

他只会偶尔挑选一两个,送给为他看病的医生,或曾帮助过他的人。

不料2011年12月,在他外出闲逛时,盗贼撬开了铁锁,拿走了布袋,李德才只留下了身上带着的二十余个像章。

李德才病倒了……
在人生的最后几天里,李德才似乎陷入了对未来的莫名恐慌。

邻居最后一次看见李德才,他低声且恍惚地说:“我手麻,手麻,以后怎么办……怎么办……”
二十多年来,李德才就像怪异的雕塑般出现在阳高街头,他的死在小县城里泛起波澜。

一些人议论纷纷,更多的人则沉入了一种复杂而奇特的情绪中。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综合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生动传神地刻画、展现了一位典型的人物形象。

B. 挂满伟人像章的李德才在阳高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然而没有人能够理解李德才那些怪异的举止。

C. 李德才长期生活在贫困和孤独之中,晚年又疾病缠身,红色像章被盗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去世。

D. 本文讲述了一个特殊时代背景中的故事,由表及里的地刻画了人物性格,选材独特,立意新颖,给读者以思考。

8. 最后一段划线部分写到阳高人对李德才老人的议论,试分析其作用。

9. 文章标题为“红色朗读者”,有人认为可以改为“中国的别里科夫”。

你同意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南宫生传
高启
南宫生,吴人。

伟躯干,博涉书传。

少任侠,喜击剑走马,尤善弹,指飞鸟下之。

家素厚藏,生用周养宾客,及与少年饮博游戏,尽丧其赀。

逮壮,见天下大乱,思自树功业,乃谢酒徒去,学兵,得风后①《握奇》阵法。

将北走中原,从豪杰计事,会道梗,周流无所合。

遂溯大江,游金陵,入金华、会稽诸山,渡浙江,泛具区②而归。

家居以气节闻,衣冠慕之,争往迎候,门止车日数十辆。

生亦善交,无贵贱,皆倾身与相接。

有二军将恃武横甚,数殴辱士类,号虎冠。

其一尝招生饮,或曰:“彼酗,不可近也。

”生笑曰:“使酒人恶能勇?吾将柔之矣。

”即命驾往,坐上座,为语古贤将事。

其人辣听,居樽下拜,起为寿,至罢会,无失仪。

其一尝遇生客次,顾生不下已,目慑生而起。

他日见生独骑出,从健儿,带刀策马踵生后,若将肆暴者。

生故缓轡当中道路,不少避。

知生非懦懦,遂引去,不敢突冒呵避,明旦介客诣生谢,请结欢。

性抗直多辩,好箴切友过。

有忤已,则面数之,无留怨。

时藩府③数用师,生私策其隽蹶④多中。

有言生于府,欲致生幕下,不能得,将中生法,生以智免。

家虽以贫,然喜事故在,或馈酒肉,立召客与饮
啖相乐。

四方游士至吴者,生察其贤,必与周旋款曲,延誉上下。

所知有丧疾不能葬疗者,以告生,辄令削牍疏所乏,为请诸公间营具之,终饮其德不言。

故人皆多生,谓似楼君卿、原巨先而贤过之。

久之,稍厌事,阖门寡将迎。

辟一室,庋历代法书周彝汉砚唐雷氏琴,日游其间以自娱。

素工草隶,逼钟、王,患求者众,遂自秘,希复执笔。

歆慕静退,时赋诗见志,怡然处约,若将终身。

赞曰:生之行凡三变,每变而益善。

尚侠末矣!
(选自明代高启《高太史凫藻集》,有删节) [注]①风后:传说是黄帝时的一个人物。

②具区:太湖的古称。

③藩府:指元朝末年张士诚占据苏州,称吴王。

④隽蹶:胜败。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用周养宾客用:因为
B. 生亦善交,无贵贱无:无论
C. 带刀策马踵生后踵:脚后跟
D故人皆多生多:赞美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南宫生准备往北到中原去,追随豪杰们图谋大事业,正赶上道路不通,各处游走遇到很多中意之人。

B. 南宫生在家乡一向以有气节出名,士大夫们都仰慕他,他也愿意结交他们。

C. 对两位蛮横的武官,南宫生先是以理服人,再示强不惧,故意抗衡,逐个制服了他们。

D. 南宫生精通草书和隶书,但苦于索求的人太多,就隐藏不露,很少再拿笔写字。

1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逮壮,见天下大乱,思自树功业,乃谢酒徒去,学兵,得风后《握奇》阵法。

(2)生非懦懦,遂引去,不敢突冒呵避,明旦介客诣生谢,请结欢。

13. 文末说“生之行凡三变”,请简要概括说明南宫生一生经历的三次变化。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秋思①
陆游
雁阵横空送早寒,白头病叟住江干。

风林脱叶山容瘦,霜稻登场②野色宽。

万里关河惊契阔,一尊邻曲话悲欢。

书生饿死寻常事,那得重弹贡禹冠③。

【注】①这首诗作于陆游因不得重用辞官闲居山阴期间。

②霜稻登场:即晚稻收割后都堆到了晒场上。

③贡禹冠:即贡禹弹冠。

贡禹与王吉友善,汉元帝时,王吉被召任谏议大夫,贡禹听到这个消息,就把自
己的官帽取出,弹去灰尘,准备戴用,果然没多久贡禹也被任命为谏议大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联写“秋”,境界苍凉,后两联写“思”,感情深沉。

写景抒情,妙合无垠。

B.颈联写诗人惊觉与沦陷的国土阔别已久,无奈中只能自斟自饮唱歌解忧。

一个“惊”字,把对别离的感慨写得淋漓尽致。

C.诗歌借用贡禹弹冠的典故,感叹自己没有机会像贡禹那样重回官场为国效力,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郁闷和不得志的心境。

D.全诗首句入韵,中间两联对仗工稳;语言苍劲生动,彰显清旷淡远的诗歌风格,充满苍凉的人生感慨。

15.请结合全诗,赏析颔联中“瘦”和“宽”二字的表达效果。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鴳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2)《庄子·逍遥游》描写迁徙南溟的大鹏击水之广、飞升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逍遥游》中宋荣子能够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面是福州市“城市名片”对联征集活动的获奖作品,其下联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上联:商贸繁荣两塔擎天光禹域
下联:□□□□ 三山载福毓榕城
A. 人杰地灵
B. 四季如春
C. 人文鼎盛
D. 海西明珠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认真观察下图,按要求回答问题。

使用过的口罩要妥善处理
(1)请简要概括上图的主要内容,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字数不超过50个字。

(2)拟写一则宣传语,号召大家妥善处理使用过的口罩。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列这则材料,按后面的要求作文。

一个人或一群人,一组镜头,一幕场景,一番经历,一段历史,一种思想……世间万象,人生百态,总有些人、事或物触动过我们的心灵,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感受:观赏优美的景象,是感受生活;享受浓浓的亲情,是感受生活;追求远大的目标,是感受生活;遭遇痛苦挫折,是感受生活……
请根据你对材料理解,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同时对他们悲惨的命运表示同情”是错误的。

这里主要是说工匠精神与民族文化有一种血脉关系——那是一种看不见的传承,而不是要表现对他们悲惨的命运表示同情。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理解句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然后在联系文章的主旨来探寻句子的所蕴含的情感内容。

第⑥段说到“陶是一件历史的静物”,这句话实际上是对第⑤段的总结,而第⑤段说到陶记载着一个民族向上爬行的文化轨迹。

五千年是一层厚土,中间泥沙俱下,优秀的土留了下来,被艺人传递着,这里面优秀的土,实际上指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陶又是一种来自民间的物器,所以这种文化又是民间的。

最后又说到陶暗含了道家浑然天成大美不言、返朴归真的精神。

所以整句话是在说陶记载了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以及暗含了浑然天成大美不言、返朴归真的精神。

文章最后一段说到“在我心里那是不能转手倒卖的东西,因为没有一双异族的手可以托起它,它固有的造型与质地始终呈现着东方的神韵”,“不能转手倒卖的东西”就是本文所说的陶,“不能转手倒卖”说明它的珍贵,并且“没有一双异族的手可以托起它”,说明它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它代表的是民族文化。

所以这句话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就是在“我”心中那具有中国古老民间文化的陶是任何外来文化都不可代替的,因为它代表的是民族文化。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小说标题内涵的能力。

探究小说的题目的内涵,要在理解标题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看起有无象征意义,深层含义,并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创作意图,看标题有无揭示主题和暗示作者创作意图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