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雕塑材料从载体走向自我艺术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雕塑材料从载体走向自我艺术表现
作者:文兰
来源:《美术界》 2011年第12期
TEXT / 文兰
从雕塑发展史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雕塑家对雕塑材料利用的历史。
由此知道雕塑的存在依托
于雕塑材料的存在,所以对雕塑材料的运用在雕塑的形成时期就已经开始了,随着人类生产力
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的发展,用来做雕塑的材料也随之变得多样起来,尤其是现代主义雕塑
出现之后。
一、现代雕塑的材质是从对材料的不同尝试开始的
从著名雕塑家布朗库西在成熟时期的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波西尼小姐像》中可以看出雕
塑家对材料的不断创新尝试。
1910 年到1933 年间,布朗库西用多种材料为这位小姐制作了一
些肖像。
用黄铜、大理石、石膏以及传统的泥稿,反复对一个题材进行尝试。
现在保存下来的
有六件,其中有三件是用大理石制成,另三件为铜像。
据资料显示布朗库西最满意的是黄铜铸像,它表面采用抛光处理,呈现黄铜的反光,而头发部位采用锈蚀法使之呈现出黑色,这种强
烈的色彩和肌理对比使这尊塑像成为了二十世纪的经典雕塑。
这件作品既有现代雕塑的简化风格,又表达了肖像的内在性格特征。
用鹅蛋脸强调了她的美丽,抛光黄铜的表面处理使这件作
品一反传统的雕塑材料处理方式,发挥出了黄铜材料本身的材质美。
在布朗库西的雕塑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材料的反复尝试和运用,以期达到最佳的雕塑效果。
二、与传统的雕塑相比,现代雕塑和后现代雕塑在传统题材上更关注发挥材料本身的美现
代雕塑之父罗丹的大理石雕像《沉思》,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在正方形基座上雕刻着一个秀
美而淳朴的女性头像,看到这个雕像,就会记住作品中的那个美丽面庞,看到雕像观者似乎都
会和她一样低着头默默地沉思,似乎在做一个思想的驰骋。
而在这美丽的面孔下面,却是一块
粗粗凿成方形的石头。
罗丹曾经解释说,他是想要集中表现雕像的“冥想”,因而放弃了一切
与此不相关的东西。
从这个雕像我们可以看出罗丹已经达到了他的想法,就在一块大理石雕像
上面,尽管这个雕像还只是一个头像,但观者不会在乎这个,也不会在乎这个雕像是不是具有
其他部分,仅仅那个眼神就给了我们很多的想象空间。
同时我们也会看出细腻的面孔和粗糙的
背景相依托存在,这种对比完全成立,毫无瑕疵,使人们在看到这件作品的时候,注意力会完
全被这个美丽女性的面孔所吸引,会随着她的沉思冥想而驰骋在自己的想象中。
罗丹的这个雕塑作品对发挥雕塑材料本身的美方面做出了很大胆的尝试,雕塑表面的光滑
和粗糙的肌理对比让人心动。
在罗丹的雕塑作品里看到了现代雕塑观念里对材料本身美的一种
肯定和赞颂,雕塑材料是雕塑语言的直接体现者,雕塑材料在现代主义雕塑阶段得到了较好的
扩展,尤其是对雕塑材料本身美的发展,这种美的体现也主要通过材料本身能创造出的肌理材
质美效果来发展的。
雕塑作品的形态也好,内涵理念也好都离不开具体材料来承载,因此对材
料的不断尝试探索都是雕塑家不变的追求主体,特别是后现代雕塑和当代雕塑。
例如川籍雕塑
家朱成的作品《璇玑》,像织布机一般的构成形态,雕塑材料用了现代的不锈钢和铝合金,时
代味十足,但看雕塑形态又是有深刻内涵的,反映出了工业化社会的典型特征,创作者的思想
意图通过作品和观者达成了一致的交流。
后现代主义雕塑和当代雕塑在对材料的选择上和传统
的雕塑相比,关注较多的是材料本身后面的意义。
这时的雕塑更多是靠雕塑材料的运用来说明
雕塑作品的意义。
雕塑材料已然成为了能让观念得以传达的最好形式之一,包括能利用到的各
种具象和抽象的雕塑材料及雕塑材料的构成形式。
雕塑材料运用几乎成了雕塑家手中的思想工具,没有哪一个历史时期的雕塑家能像现在这样挥洒自如的运用各种雕塑材料。
这时候雕塑的
材料与观念的传达成了雕塑作品的主要课题,虽然雕塑不以表面肌理形式为最终目的,但它却
必须借助于雕塑材料以及雕塑材料的表面肌理形式来传达作品的理念,从而雕塑材料的运用具有了强烈的针对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特点。
三、雕塑材料的艺术形态美
拿我国来说,以玉石来作雕塑材料应该是最古老的雕塑形式之一。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出现了玉制工具。
从商周时期开始,玉被认为是珍贵物品及君子形象的象征,玉制品更成了贵重的礼品和装饰佩件。
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奖牌上就镶嵌了玉。
这些都来自于玉石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形态美特征。
川籍雕塑家朱成的作品《喜》《怒》《哀》《乐》中运用了“古铜钱”、“老麻将”、“私印章”、“木活字”四种不同的具有文化背景的特殊材料,形成了作品表面不同形态的肌理,作者正是用这种独特的雕塑材料的艺术形态美表现了其雕塑作品的新创意。
当某种材料被雕塑家选中,用到一件雕塑作品中时,这种材料本身或者与别的材料就共同成为了一种雕塑艺术语言,同时也就构成了雕塑作品的外表艺术特征。
在传统雕塑艺术中,人们对材料的使用还局限于材料的本身,材料的自我艺术表现能力还没有被完全体现出来,也就是说,材料只是起到一个媒介的作用,不存在对材料进行艺术表现的问题。
随着雕塑材料的广泛性的到来,特别是现代的雕塑材料选择利用上,材料已经成了雕塑的一种主体表现语言,尽管这种语言有时还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雕塑材料实际上已经可以独立地表现某种思想观念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随之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对世界和物质的认识和看法也在发生不断变化,这一切也迅速改变着人们对雕塑艺术的看法。
这种改变也使雕塑家对材料的认识和选择上表现得直接而明显,“让材料自己说话”几乎成了每一个雕塑家在创作时首先考虑的因素。
使雕塑作品更加客观化,以期达到最大程度地展现材料自身的魅力,将“话语权”交给材料,让材料用最纯粹的语言表现主题。
处于时代迅速变革的今天,雕塑艺术正以它独特而鲜明的构成形式渐渐地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非高高在上。
正是这种“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时代特征,使得当代雕塑及其雕塑的表现形态都具有了无限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黄宗贤,吴永强.中西雕塑比较.2003
[2]瞿小实,张丹.雕塑.2001
[3]朱伯雄.世界美术名作鉴赏辞典汇.1991
[4]朱成.朱成个人作品集.2005
[5]沈越.金属雕塑的创新形式.装饰.2003.4
[6]吴丹.试论当下雕塑发展中的材料观的转变.艺术教育.2007.5
[7]陈云岗. 关于雕塑的材料教学. 西北美术.2006.1
[8]郑建启.解析工业设计应用材料的质感设计.武汉工业大学学报.2000
[9]孙振华.雕塑空间.2001
[10]刘心武.材质之美. 2002
[11]龚云表,李远涛.西方雕塑这棵树.2004[12]王黎明.西方现代雕塑.2001 【文兰,四川理工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