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复习知识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复习知识点
一、选择题
1.如图表示甲、乙两个双胞胎个体发育的部分过程,据图推断甲、乙两人一定()
A.同为男性B.同为女性C.性别相同D.性别不同
【答案】C
【解析】
由图可知,甲、乙两个双胞胎是由同一个受精卵一分为二后,两部分分别发育而成的,因此属于同卵双胞胎。

同卵双胞胎的性染色体是相同的,性别也是相同的,至于是男是女要看是哪种类型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

故C符合题意。

点睛:人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同卵双胞胎的性染色体是相同的,因此其性别也一定相同。

2.下列有关生物遗传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不同的基因含有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信息
B.染色体数目的稳定对生物的遗传具有重要意义
C.变异的存在使生物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成为可能
D.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导致了生物的进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1)遗传是指亲子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在性状上的差异。

(2)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生存环境变化是自然选择的根本原因(外因),弱肉强食即生存竞争是自然选择的方式,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详解】
A.不同的基因含有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信息,正确。

B.染色体数目的稳定对生物的遗传具有重要意义,正确。

C.变异的存在使生物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成为可能,正确。

D.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而环境的改变才导致了生物的进化,错误。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3.研究发现,人的酒量大小与基因有关.若体内缺乏某种显性基因(用C表示),会导致酒精的彻底分解受阻而易脸红,这样的人酒量较小.那么()
A.该事例表明基因是位于染色体上的DNA片段
B.喝酒不易脸红的人能够产生两种比例相同的配子
C.喝酒易脸红的人的子女体细胞中至少有一个基因c
D.若某人喝酒易脸红,则其父母必有一方喝酒易脸红
【答案】C
【解析】
若体内缺乏某种显性基因(用C表示),会导致酒精的彻底分解受阻而易脸红,这样的人酒量较小。

由此可见:喝酒易脸红的基因是cc。

该事例不能表明基因是位于染色体上的DNA片段,A错误;喝酒不易脸红的人的基因是CC或Cc,可见喝酒不易脸红的人能够产生一种配子或两种比例相同的配子;喝酒易脸红的基因是cc,只能够产生一种的配子,B 错误;喝酒易脸红的基因是cc,其子女体细胞中至少有一个基因c,C正确;喝酒易脸红的基因是cc,其父母的基因可能都是Cc、Cc,都表现为喝酒不易脸红,D错误。

4.如图表示人的生殖发育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f中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等于a和b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之和
B.经过A过程后,a和c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C.c的染色体可以表示为22+Y
D.f的性别主要由父方决定
【答案】D
【解析】
正常人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相等,都是为23对,A错误;
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因此c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比a体细胞中的少一半,B错误;
男性体细胞内的染色是组成为22对常染色体+XY,其中XY为一对性染色体,男性在形成生殖细胞精子时,成对的染色体要分开,故形成的精子中染色体组成有两种:22条常染色体+X和22条常染色体+Y,C错误;
人的性别主要由父方决定,D正确。

5.某家庭白化病的性状表现如简图所示,用A、a代表控制该病的显、隐性基因。

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子代正常孩子的基因组成一定是AA
B.亲代的基因组成一定是Aa
C.出现白化病是发生了变异,与基因遗传无关
D.通过该简图无法判断出正常与白化病的显性与隐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如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

生物体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亲代个体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详解】
根据表中信息分析白化病,A表示正常基因,a表示白化病基因。

父母正常,子代有患白化病的孩子,因此患病的基因组成为aa,父母的基因组成为Aa,遗传图解如图:
子代正常的基因组成为AA或Aa,故A错误;根据A的解答可知,亲代的基因组成一定是Aa,故B正确;出现白化病是发生了变异,由隐性基因控制的,与基因遗传有关,故C错误;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

子代有白化病(由隐性基因a控制)患者,其体细胞中的白化病基因组成为aa,由此可知白化病属于一种隐性遗传病,从图表可以推测,正常肤色为显性性状,故D错误。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相对性状、变异的概念、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之间的关系。

6.“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其实,万条枝条及其绿叶,都是由哪一部分结构发育而来的?()
A.芽B.根C.茎D.叶
【解析】
【分析】
叶芽的结构如下:。

【详解】
由分析可知:生长点可以使芽轴不断伸长;叶原基将来发育成幼叶;幼叶将来发育成叶;芽轴将来发育成茎;芽原基将来发育成侧芽;一个枝芽就发育成了枝条。

所以说万千枝条及其绿叶,都是由芽发育而来的。

【点睛】
芽的结构是考查的重点,要分清叶芽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及作用。

7.当一对基因中,一个是显性基因,一个是隐性基因时,生物表现出
A.无规律B.中间性状C.隐性性状D.显性性状
【答案】D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基因的显隐性及其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只要能掌握基础知识,便可轻松作答。

【详解】
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两个都是显性时,表现显性性状;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时,才会表现出隐性性状,D正确。

【点睛】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

8.鸡蛋(卵)受精后,将发育成雏鸡的结构是()
A.卵黄B.卵白C.胚盘D.系带
【答案】C
【分析】
卵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是卵壳,最外层;卵壳膜,紧贴卵壳有保护作用;卵白,卵壳膜与卵黄膜之间,为胚胎发育提供水和营养物质;胚盘,卵黄表面中央有一圆盘状的小白点;气室,在卵的钝端内(大头),两层膜之间常分开形成一个小气室,贮存空气,供胚胎发育时的呼吸;卵黄系带,卵黄的两端由浓稠的蛋白质组成卵黄系带,它使卵细胞维持在蛋白中心,起着缓冲作用,防止卵的震荡;卵黄位于细胞的中央,呈黄色,是胚胎发育的主要营养物质;卵黄膜,卵黄的外面有保护作用,相当于细胞膜。

鸡卵结构如图:
【详解】
A、卵黄为胚胎发育提供主要营养物质。

B、卵白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物质和水分。

C、胚盘内有细胞核将来发育成胚胎。

D、系带固定卵黄。

因此鸡蛋(卵)受精后,将发育成雏鸡的结构是胚盘.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鸟卵的结构。

9.人类体细胞中具有23对染色体,则人的精子、神经细胞、卵细胞、肌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依次为
A.23条、46条、46条、23条B.46条、92条、46条、92条
C.23条、23条、23条、46条D.23条、46条、23条、46条
【答案】D
【解析】
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

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

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成单存在。

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人的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因此,人的精子、神经细胞、卵细胞、肌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依次为23条、46条、23条、46条。

10.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称为
()
A.人工选择B.生存竞争C.遗传变异D.自然选择
【答案】D
【解析】
【分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
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即过度繁殖。

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

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故D符合题意。

【点睛】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基础,环境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

11.有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移到瑞典的南部栽培,这里气候比较寒冷,最初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增高。

人们对这一事实做出以下几点解释,其中错误的是()
A.三叶草要生存下去,就得为了获得能量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
B.为了对抗寒冷的环境,三叶草产生了耐寒性变异
C.不耐寒的三叶草个体被自然淘汰
D.三叶草耐寒性的增强是寒冷环境对三叶草定向选择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自然选择只选择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通过多次选择,使生物的微小有利变异通过繁殖遗产给后代,得以积累和加强,使生物更好的适应环境,逐渐产生了新类型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对环境能适应的,被淘汰的生物是对环境不适应的。

所以说变异不是定向的,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进化的方向。

【详解】
A.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因此任何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即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A正确。

BCD.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首先,原产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的耐寒性存在差变异,有的耐寒,有的不耐寒。

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移到气候比较寒冷的瑞典南部进
行栽培,最初三叶草茎叶的产量很低,表明三叶草不适应瑞典南部的环境;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是因为不耐寒的个体被淘汰,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下来,在繁衍的过程中,将这种耐寒的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耐寒个体。

这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是寒冷的天气若干年来定向选择的结果,B错误;CD正确。

【点睛】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12.首先在实验室里模拟大气成分,利用火花放电,形成简单有机物的科学家是()A.达尔文B.米勒C.巴斯德D.奥巴林
【答案】B
【解析】
【分析】
美国学者米勒首先在实验室模拟大气成分,利用火花放电形成简单有机物。

【详解】
在研究生命的起源中,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设计了一个实验装置,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泵入一个密闭的装置内,通过火花放电,合成了氨基酸,证明了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有可能的这一结论。

为原始地球条件下可产生氨基酸提供了证据。

故选B.
13.下列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力,因而会导致种内、种间出现生存斗争
B.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变异的有利和不利与生物的进化无关
C.自然环境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D.现代物种的多样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源于达尔文于1859 年发表的《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
达尔文认为,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力,即过度繁殖;而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因此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即生存斗争,A正确;生物界普遍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生物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B错误;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C正确;生物生存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因此现代生物的多样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点睛】
此题考查了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14.曾登上加拉帕戈斯群岛,并探究了各岛屿上地雀进化的情况,后来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的科学家是()
A.范•海尔蒙特B.达尔文
C.米勒D.巴斯德
【答案】B
【解析】
【分析】
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

曾乘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

出版《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

创立了自然选择学说。

【详解】
比利时的海尔蒙特,做过一个有名的“柳树实验”:在盛有200磅干土的瓦罐中,栽上一棵5磅重的柳树苗,罩上瓦罐后只用水灌溉,5年后树和落叶总重169磅3盎斯,干土只少了2盎斯。

当时他误认为柳树增加的重量只能来源于水,而不知空气中二氧化碳所起的作用,A错误;达尔文,在探究生物进化奥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贡献,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B正确;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证明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C错误;巴斯德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微生物只能来自微生物,而不能凭空产生。

他做的一个最令人信服、然而却是十分简单的实验就是“鹅颈瓶实验”,还发现了酵母菌以及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D错误,故选B。

【点睛】
掌握生物学中著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

15.图所示的进化树,简要表示了几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从进化树我们可以推测
()
A.f一定是单细胞生物B.在地层中出现最早的生物是e
C.较a和e而言,a、b间的亲缘关系更近D.a一定比c复杂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

分析进化树可以得出,f是a、b、c、d、e五种生物的共同祖先,在地层中出现的最早;a
和b在同一分支上,a和c不在同一分支上,所以较a和c而言,a、b间的亲缘关系更近;c一般应该比a高等。

【详解】
A.进化树表示几种生物的进化过程示意图,从图中可以得出f→b→a;f→e→d→c。

因此a、b、c、d四种生物的共同祖先是f,但不能说明f一定是单细胞生物,A错误。

B.从图中得出f最古老,因此在地层里出现最早的生物是f,B错误。

C.从图中得出生物进化的历程是:f→b→a,f→e→d→c。

因此,在b和c二者中,与a生物亲缘关系最近的生物是b,C正确。

D.据图f→b→a比f→e→d→c的进化历程短,因此可推测,c比a高等,D错误。

故选:C。

【点睛】
读懂生物的进化树是解题的关键。

16.下列关于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的性状只由基因控制B.基因控制的性状在后代中都能表现出来C.有多少基因就控制着多少性状D.每一个基因都控制着一定的性状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可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通常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或更多对等位基因控制,性状分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可以表现出来,据此答题。

【详解】
A.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外界环境也能影响生物性状,A错误。

B.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性状分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可以表现出来,B 错误。

C.基因与性状之间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C错误。

D.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每一个基因都控制着一定的性状,D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与性状的关系,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的概念,掌握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7.下列哪项不属于无性生殖()
A.用马铃薯块茎来繁殖
B.枣树周围地面上冒出许多枣树苗
C.用茎尖来繁殖植物体
D.将种子种下去,长出植物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看是否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过程。

【详解】
无性生殖是指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选项A、B、C都是由母体直接产生的新个体属于无性生殖,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种子繁殖是通过开花、传粉并结出果实,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属于有性生殖。

故D是有性生殖。

【点睛】
此题考查的是对无性生殖的认识。

18.蝗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是()
A.卵、若虫、蛹、成虫B.卵、若虫、成虫
C.卵、蛹、若虫、成虫D.卵、蛹、成虫
【答案】B
【解析】
【分析】
昆虫的发育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的过程是: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不完全变态发育的过程是:卵→若虫(幼虫)→成虫。

【详解】
蝗虫属于昆虫,其发育是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相似,只是大小、翅膀有无、生殖器官等发育程度不同。

不完全变态发育经历卵、若虫(幼虫)、成虫三个时期。

因此蝗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是卵→若虫(幼虫)→成虫三个时期。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昆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和完全变态发育的不同。

19.下列有关生物的生殖方式,不属于无性生殖的是( )
A.用马铃薯块茎繁殖新植株B.用蒜瓣繁殖新植株
C.用君子兰的幼叶培育成新的植株D.试管婴儿的诞生
【答案】D
【解析】
【分析】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有性生殖、无性生殖的特点。

【详解】
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

无性生殖的关键在于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方式,如嫁接、扦插、压条、克隆、组织培养等。

用马铃薯块茎繁殖新植株,用蒜瓣繁殖新植株,用君子兰的幼叶培育成新的植株属于无性生殖,试管婴儿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有性生殖。

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20.青蛙是蚊子的天敌,它们的幼体都生活在水中,二者生殖发育的相同之处是()A.有性生殖B.体外受精
C.体内受精D.完全变态发育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变态发育指动物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所出现的一系列显著变化。

【详解】
青蛙的变态发育过程为: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青蛙是体外受精;蚊子的发育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可见青蛙和蚊子的相同之处是都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有性生殖,A正确。

【点睛】
掌握两栖动物和昆虫的生殖发育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