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中国江永女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中国江永女书
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中国江永女书女书,作为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种女性文字,它起源于中国南部湖南省的江永县,所以又名江永女书。
以前在中国湖南省江永县及其毗邻的道县、江华瑶族自治县的大瑶山和广西部分地区的妇女之间流行、传承的神秘文字。
在广东、湖南和广西交界的边陲之地——江永,在岭南山脉和萌诸岭山脉的山谷深处,几股深山峡谷中清凉的溪水汇成了潇江源头。
在源头上方,有一处四面环水的人间仙岛,在长年与外界隔绝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说。
这个令人惊叹的小岛保留着母系社会遗留下来的世界唯一女性文字——女书。
这里也是一个女性的心灵家园,据说,这个岛屿对女性特别钟爱,从踏上小岛的第一步起,女性便容光焕发,光彩照人。
女书园是女书岛上的核心,它体现了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女书园设有女书学堂、女红厅、女书书画厅等展示厅。
關於女書的起源,學者眾說紛紜,民間傳說也不是一種,在江永流傳較為廣泛的有四種:
第一種:相傳女書是瑤姬借用天書改編過來的。
瑤姬是誰?瑤姬是王母娘娘的幺女,名叫幺姬。
後因下凡遊覽人間,迷戀上江圩普美村的秀麗風光,便偷偷地住了下來。
因王母娘娘的仙境叫瑤池,因此她告訴凡人:她的名字叫瑤姬。
瑤姬不僅花容月貌,而且聰明伶俐,深得王母寵愛。
平時瑤姬的言行舉止,活潑任性。
她要做的事,誰也不敢阻攔,就是王母也得讓她三分。
一天清晨,宮女們都未曾起床,瑤姬卻早已梳洗完畢。
掀開霞帳,推窗啟戶,只見人間一派明山凈水,鳥語花香,田園阡陌,泉美林秀,炊煙嫋嫋,人流熙熙攘攘,比起天宮要自由得多。
瑤姬早想離開煩悶的天宮,尋一清靜處逍遙自在。
如今下界的美景展現在眼前,撩得她心神激蕩。
她決計到那裏去探個新奇。
於是瑤姬離開了天宮,足踏祥雲,飄飄然下到一個地方,原來是一個地廣人稀的都龐嶺腹地、風光迤麗的水鄉,這就是普美村。
瑤姬與下界的人語言概不相通,可是凡人待客特別講究禮儀。
尤其是姑娘們人人心靈手巧,個個聰明能幹。
雖然語言不通,但都相處甚好。
人間的姑娘們擅長描花鄉朵,紡織花帶、花被。
她們織繡的繡鞋花、衣邊花、頭巾簡直比天上的彩霞還要絢麗美妙。
姑娘們穿上自己紡織的五彩衣裳,燦如明霞若天仙。
瑤
姬佩服得五體投地,於是拜她們為師。
瑤姬覺得這裡的姐妹什麼都好,就是沒有文化,不識字,言不達意,意不能書。
瑤姬想幫助她們提高言情記事的能力,便回到了天廷,把一套複雜的天書搬了下來。
姐妹們雖然想學,但一個個目不識丁。
瑤姬又把這深奧的天書一一簡化,並與女紅刺繡結合起來,用當地的土語讀唱,使這些貌若天仙的姐妹們一個個能識善寫,作詩繪畫,讀唱自如。
自此,這個改變了的天書在女人中間傳遞,男人不屑一顧,也不識用,因此就定名為“女書”。
第二種:九斤姑娘創造的。
傳說很久以前,上江圩一農婦生下一個女嬰,體重九斤,故取名為九斤姑娘。
九斤姑娘自幼天資聰敏,紡紗績麻,織布繡花,無所不會,無所不精。
她還異想天開地造出了寫土話的女字。
所以義年華在回答來訪者時說:“只聽前人講古話,九斤姑娘最聰明,女書本是姑娘做,做起女書傳世間。
”
第三種:胡妃子編寫的。
傳說宋朝時荊田村出了一個才貌雙全的女子名叫胡玉秀(有的說叫胡秀英),後補選入宮為妃。
進宮後不久,遭冷遇,苦悶異常。
她想寫信回家傾吐苦情,又怕太監發現。
於是心生一計,根據女紅編了一套文字,以歌咏體寫在手絹上捎歸,並囑咐親人:要斜
著看,要用土話的音來讀。
於是這種文字就在婦女中傳開了。
第四種:傳說是盤巧創造的。
很久以前,桐口出了個心靈手巧的姑娘名叫盤巧,她三歲會唱歌,七歲會繡花。
她唱的歌令人陶醉,繡的花能以假亂真。
後來她被官府劫往道州。
為了向家人報信,她煞費苦心,根據女紅圖案造出字來,寫了一封信讓一條愛犬帶歸。
同村的女友費了很長時間才把信解讀出來,從此這種文字就代代相傳下來了。
儘管說法不一,但有一點是相同的:江永女書是女子創造的,反映了婦女們的心態。
難怪義年華說:“男兒有志在千里,嬌娘豈可讓鬚眉?”
女書脫胎于方塊漢字,是方塊漢字的變異。
經過研究,女書基本單字共有1700多個,其中借源於漢字而造的佔80%,暫不明來歷的自製字僅佔20%。
女書字的外觀形體呈長菱形的“多”字式體勢,右上高左下低。
斜體修長,秀麗清癯。
乍看上去,好似甲骨文,又有許多眼熟的漢字痕跡。
關於女書所記錄的語言,近幾年經過語言專家的調查研究確定,它既不是湘語、西南官話,也不是瑤語;而是一種流行在江永一帶的漢語土話。
與漢字是表意文字不同,女書則是一種單音節音符字的表音文字。
女書是當地鄉村婦女,特別是中老年婦女的文化工具。
女書具有獨特的社會功能,基本用於創作女書作品、記錄女歌,一般為七言詩體唱本。
每篇長的可達四五千字,短的只有幾十字。
女書作品一般書寫在精製手寫本、扇面、布帕、紙片上。
女書具有文字學、語言學、社會學、民族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多方面的學術價值,因而被國內外學者嘆為“一個驚人的發現”、“中國文字史上的奇跡”。
女书:传女不传男
女书的使用者、欣赏者乃至创造者都是普通女性。
女书的文字形似汉字,但与汉字不同。
其形体倾斜,略呈菱形。
笔画纤细飞扬,自由舒畅,当地妇女把它叫做“长脚文”。
女书的书写款式与中国古代书法相同,上下留天地,行文自上而下,走行从右至左,通篇没有标点符号和横竖笔画,均由点、圈、撇、捺、折5种笔画组成。
旧时当地才情女子采用这种男人不识的文字互通心迹,诉说衷肠,将其刺绣、刻划、书写于纸扇巾帕女红,传记婚姻家庭,社会交往,幽怨私情等内容。
女书传承是母女世代传袭,上辈传下辈,传女不传男。
女书被发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随后这一消息公之于世,引起中外震惊。
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惟一的女性文字,被人们称誉为神奇、独特的文化现象,属于稀世文物。
江永“女书”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植根甚古、牵涉面甚广的神奇文化现象。
湘江上的一座小岛--江永县普美村,是近代江永“女书”的发源传承地。
江永县准备在这里建一个“女书文化村”,对濒临失传的“女书”进行原生态的抢救保护。
两年前,随着女书最后一位幸存者、九十多岁的阳焕宜老人的去世,女书许多没有破译的秘密成了未解之谜。
采访高银仙的孙女胡美英时,她说,女书老艺人相继去世,现在能阅读和书写女书的人越来越少了,仅剩几个人。
由于经费、人力、机构、体制等多方面原因,女书资料收集整理困难,女书遗物散失严重,女书不知道还能传承多久。
“世界上的文字千百种,唯有女书最稀奇……”来自湖南省江永县64岁的周惠娟老人,身着鲜艳的绣花民族服饰,在武汉东湖梅园,用家乡独特的“女书”方言,唱起了女书歌谣,深深吸引着众多游人。
“三八”国际妇女节期间,在湖北武汉举办的“中国女书艺术展暨女书梅花笔会”上,来自湖
北、湖南、山东、山西等地200多件女书艺术品,让人们穿越时空,再度领略到这一濒临灭绝文字的独特魅力。
中国女书艺术展组织者之一、武汉大学女书研究中心主任宫哲兵教授表示,中国女书这一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是中华历史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随着研究抢救女书热潮的兴起,必将会重新绽放出芬芳。
神秘女书走出深闺被称为“世界妇女的圣经”8日,武汉大学女书研究中心主任宫哲兵教授主持编写的《女书通》出版发行。
此书辑录869个女书标准字,将女书文字规范化,女书读音汉语拼音化,以便更多的人学习掌握女书。
在武汉东湖梅园举行的《女书通》首发式上,宫哲兵教授对记者谈起了发现、研究、抢救女书的经历。
1982年,宫哲兵在湖南省江永县的一个偏僻乡村里,偶然看到一封奇特的书信,蓝色的布帕上面,满是蚂蚁一样奇怪的字。
字体倾斜修长,呈菱形框架,有些字像花带、花被上的图案。
老人何西静告诉说,这是年轻时结拜姊妹们写下的,称为“女书”。
他立即迷上了这种神秘的文字,并发表研究论文,将其介绍到国内外。
之后,江永女书在全世界引起轰动,并吸引了大批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据宫哲兵等有关女书研究专家推断,这一古老的文字兴盛于明清时期,主要在湖南江永县上江圩、允山、桃川、黄甲岭乡及其毗邻的道县新车乡等地的妇女中流传,是当地女性之间使用、描写
女性生活的特殊文字,男人不识,故称“女书”。
这种音节文字大约有千把单字,每个音节表示一组同音不同意义的语词,可以完整记录当地的方言土话。
据了解,女书的产生与当地姊妹结拜的习俗有关,其功能主要是满足结拜姊妹之间交流感情、互通信息的文字交际需求。
在漫长的岁月里,妇女们用女书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有叙事诗、抒情诗、敬神诗、结交书、哭嫁歌、通信、山歌、儿歌等。
女书作品,几乎全是诗歌式文体。
女书字体苗条修长,倾斜而呈菱形框架,笔划纤细飞扬,自由舒畅,仿佛轻歌曼舞的姑娘。
妇女们用各色丝线把字绣在巾帕、枕头、帽子、扇面上,十分精美。
宫哲兵谈到,文字是文明的起源之一,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妇女很难享受正规的文化教育,中国妇女也在几千年的时间里被剥夺了学习文字的权利。
女书的出现代表了世界女性文明的开始。
通过这种独特的交流方式,女性在男权思想主宰的世界里创立了她们自己隐秘的语言空间,表达着对女性独立的渴望,因此,法国一位女权主义者认为,“‘女书’是世界妇女的圣经”。
中南民族大学女书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庆福说,自古以来,人们通常多关注中原文化,而对南方文化研究甚少。
作为举世罕见的文化现象,女书可让人们了解到许多南方文化信息,对文字学、语言学、历史学、民俗学等多种学科领域都极具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