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说课稿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说课稿
一)说教材
《桃花源记》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选有五篇文言文,针对文言文课标已明确指出: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乃《桃花源诗》的序文),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陶渊明之所以能在文中写出这样一个美好社会,同他本人的经历也有密切关系。
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起来。
陶渊明在农村过了几十年的隐居生活,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淳朴的老百姓在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比在官场和那些醉心功名利禄的人相处,心情要愉快得多。
这些都说明了陶渊明对当时政治黑暗的社会极为不满,对广大农民有深厚的感情。
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
它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给读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读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二)说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这篇课文还是比较浅显易懂,文意理解相对简单,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
因此,我设置了以下目标:
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②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③联系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的实际: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
1、赏读法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和平宁静,怡然自乐般的社会。
它是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
因此,我把本节课设计为赏析课,以“美”为突破口,开展教学,突出重点。
2、讨论探究法
根据新课标理念,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了贯彻这一思想,同时有效地突破难点,我设计让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启发学生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现实的。
学法:
1、诵读法
2、想象法
3、自主、合作、探究式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习,摄取知识,培养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朗读为纽带,以桃源…美‟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其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第一环节:自学检测。
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补充相关知识。
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外查阅资料的习惯。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展示预习成果,互相补充,使之对作者、背景有较充分的认识,有利于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教师可以简要补充,并对学生进行肯定表扬,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
检查学生读准音,读顺句,对句读加以点拨,为学生课堂正确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利用多媒体,配音、配画引导学生读准音,读出韵味,增加课堂吸引力。
第二环节:小组合作。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字、词、句的含义。
为减低难度,可以分段进行。
学生课堂讨论,合作探究词句的含义。
这是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
学生充分利用小组集体的智慧,相互学习,集中疑点当堂提出,其余小组可以代答,教师只在有代表性的问题上启发或解答,始终使学生充当课堂的主人。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大胆、细心的作风,独立发表见解的胆识。
教师对于课堂活动积极的学生要加以肯定,培养他们的信心。
第三环节:归纳总结。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基础知识,检查学生掌握情况,作到及时反馈。
题目应该眉目清楚,按实词、虚词、特殊用法、句子,分门别类,利于学生掌握。
第四环节:质疑探究。
教师采用二种方法:
1穿越时空,感受桃源。
现场做一期访谈节目,请个别学生充当文本中人物角色,接受其他学生的采访,问题预设有
(1)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
(2)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
(3)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
(4)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7)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线索、层次,环环相扣,达到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2深入思考,探究主题。
学生讨论,主要利用多媒体出示这几个问题:
(1)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存在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够更好、更深刻得理解课文。
]
(2)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探究性学习。
另外也是语文课程与历史课程的沟通,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1.请你为桃花源拟一句广告词。
2、制作知识积累卡:可以摘抄文中优美诗句、成语,也可以把本节课的心得体会、学习的方法写出来。
3.如果你在学习生活中感到困苦,在现实社会感到愤懑失望,那么学学陶渊明,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我心中的‘桃花源’”吧!(本周周记)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完成,让每个人都能尝试成功的喜悦。
同时它既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教师在评讲作业时,学生们又可以资源互享。
学生根据学习重点、难点自行设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东晋:战火连绵,民不聊生。
桃源:风光美丽,生活和乐。
对黑暗现实的厌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板书根据直观性原则,简洁明白,能体现了文章的主要脉络,学生能从中抓住要点和精髓,深入理解全文,把握人物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