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文献阅读综述[技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
注意瞬脱和情绪变化的关系
原作者:Jun I.Kawahara·Hirotsune Sato
注意瞬脱和情绪变化的关系文献综述
提要
课题研究的意义
注意力资源部署受很多因素影响,内部状态影响认知系统的执行能力,情绪状态属于内部状态,因而影响注意力的部署。

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注意瞬脱上的情绪状态应该用心理与生理的二维观解释还是应该用注意力与情绪之间的特殊联系解释说明。

涉及到的前沿理论
主要理论研究:关门理论瓶颈理论暂时性失控理论注意资源耗竭理论
关门理论
关门迟缓假说(the sluggish-gate idea)是Chun和Potter (1995) 、Shapiro 和Raymond (1994)等提出的,他们认为在加工第一目标刺激表征时注意门径开启,第一目标刺激的加工是迅速的,而门径的关闭却有迟缓,因此,紧接着第一目标刺激便能够进入到注意门径中,当获得足够的注意资源,两个目标刺激就会共同得到加工,并且整合在同一个注意单元。

关门理论主要涉及到两个关键的概念:注意门径和注意单位。

作为早期AB 理论的辅助性假设,关门迟缓假设强调了短时注意连续加工的时程包容性,这种思想也为之后发展的理论提供了基础。

(吴瑕,张明 2011
瓶颈理论
注意瞬脱的瓶颈理论的相关研究包括高级中枢加工瓶颈形成的两阶段模型、中枢干扰理论、TLC 假设和注意的延迟投入假设;目标选择的控制瓶颈形成的输入过滤器与目标模板假说。

当然瓶颈理论也还存在一些局限,瓶颈理论虽然可以解释注意瞬脱的一些主要理论,但是还有一些注意瞬脱的现象却不能解释。

(张明,王凌云 2009)
暂时性失控理论
Di Lollo 等发现,当连续呈现三个种类相同的目标刺激(字母),第三个目标刺激的正确报告率并没有下降,然而当第二个目标刺激换为数字时,第三目标刺激的报告率也没有下降,并出现注意瞬脱现象,由于这个结果无法用注意资源耗竭理论和瓶颈理论来解释,为此,Di Lollo 等就提出了暂时性失控理论。

(邓晓红,
张德玄,周晓林 2008)
注意资源耗竭理论
该理论主要包括注意滞留模型和干扰模型,注意滞留模型认为,RSVP的目标刺激加工需要经过两个阶段,在第一目标刺激的第二阶段的加工完成前呈现第二目标刺激时,第二目标刺激的第二阶段的加工中所得到的注意资源就会减少,从而产生注意瞬脱。

资源耗竭理论认为,在整个注意加工过程中,有限的注意资源分配给了前面的目标刺激,注意资源的耗竭是注意瞬脱产生的主要原因。

(邓晓红,
张德玄,周晓林 2008)
资料范围及来源
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

通过输入“关键词”和“文章名”进行搜索,用精确匹配,共搜集到并应用相关文献37篇。

正文
已有成果分类介绍
认知心理学方面
研究证明注意力资源的部署是由各种外部因素决定的。

空间领域
通常认同这样的观点,就是消极的情绪和狭窄的注意焦点相联系,而积极地情绪会和宽广的注意焦点相联系
注意瞬脱的试验中
在临时视觉选择中,慢性的消极情绪状态不会起到影响作用。

概括介绍和重点介绍
研究实验
自变量:疲劳状态。

[完成心境状态图(POMS)和JYZ的焦虑量表(STAL).]
因变量:注意瞬脱的大小
控制变量:社会和认知的两阶段面试(TSST实验的程序)
实验假设
如果情绪状态和注意瞬脱之间联系的二维模型是正确的,Jefferies等研究者的研究体制中相同的象限内注意瞬脱的大小将会随着悲伤情绪的减小而减小,或者保持不变存在于平静情绪中。

这两种情况非此即彼,如果真的是属于情绪状态的独特的联系将注意力通过独特的联系与情绪建立,那么疲劳将会在悲伤和平静状态中有不同的影响效果。

实验过程
在CRT监控器上呈现刺激,刺激是相同大小的黑色数字和字母,每个刺激67ms,间隔33ms,10题/s。

两个不同的目标,随机的选择印刷的大写字母,以流动的形式嵌入I,O,Q和Z。

第一个目标尽可能以平等的速度经过第六到第十二个题之间。

在测试的最后允许对唾液皮质醇通过TSST程序的感应,反应它的发展变化并延伸到每一个层面。

实验结果
注意瞬脱的大小和第二次STAI成绩有紧密联系,
rp=.27,p=.03,第二次POMS成绩显示活力指标r=-.39,p=.001.这些结果表明两组前测成绩的不同不影响情绪状态和注意瞬脱之间的联系。

生理和心理的二维观体制过于简单,情感状态和注意之间依靠特殊的联系建立关系
总结
该研究成果的主要特点
整合起来,现在的研究结果是和以前的研究一致的(e.g.Jefferies et al.,2008;MacLean et al.,2010),在注意瞬脱的调控上有重要影响。

现在的结果,尽管,不符合二维观点的视角,提议暂时注意的情感效应能依据生理和心理的二维观解释。

根据上文上文的分析,如果二维观是正确的,我们预测疲劳不会再注意瞬脱中增加(Feldman Barrett & Russell,1998;Jefferies et al.,2008).这是因为疲劳和悲伤处于相同的象限(见Fig.1),这降低注意瞬脱,还因为根据Jefferies et al.当刺激减小,没有发现注意瞬脱的增量。

因此,疲劳增加注意瞬脱的发现支持了情感状态和注意之间依靠特殊的联系建立关系的观点。

换句话说,生理和心理的二维观体制过于简单。

现在的结果也间接地支持了Schwabe 和Wolf(2010)的研究,这证明了是情感与注意之间特殊的联系,而不是压力影响注意瞬脱。

研究趋势及价值
典型的消极刺激与较大的注意瞬脱相联系并成正比。

在激烈的情绪状态中,积极地情绪产生较小的注意瞬脱,消极的情绪状态产生较大的注意瞬脱。

现代的研究证明原来关于消极情绪损害注意力的选择是种过于简单的视角。

相比于平静状态,焦虑的情绪状态更容易增加注意瞬脱。

注意瞬脱效应在健康人群中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工作记忆、对
分心刺激的抑制能力、意向聚焦、情绪状态和人格等方面。

在Anderson和Phelps(2001)的研究中发现,若以情绪刺激作为T2,它们诱发的情绪加工可以影响并削弱注意瞬脱,出现注意瞬脱的对抗效应。

研究发现,负性词语的注意瞬脱对抗效应受到知觉负载水平的制约。

情绪效价相对于从杏仁核情绪唤醒的机制出发的唤醒度更影响并调制注意瞬脱的对抗效应。

原来以情绪文字研究中调制注意瞬脱的是唤醒度是因为唤醒度和效价对记忆巩固的影响机制不同。

唤醒度的加工与杏仁核及肾上腺素系统密切相关,对注意和记忆有重要作用,能吸引更多注意资源,调节情绪信息进入意识注意,并促进情绪信息的记忆巩固。

效价也能刺进记忆巩固,但主要依赖于控制编码,并表现为意识控制下的精细加工对记忆巩固的促进作用。

对抗也称拮抗作用。

指一种物质的作用被另一种物质所阻抑的现象。

对抗(antagonism)在生态学中指生活在一起的两种不同种类的生物,一方或双方遭受损害的关系。

对抗通常是不同生物为占据同一生态位的结果。

可分为:一种生物收益而另一种生物遭受损害的侵害(exploitation)如寄生、捕食;一种生物遭受损害而另一种生物不受影响的抗生(antibiosis);两种生物相互施加不利影响的竞争(competition)
情绪的效价分为正性和负性的情绪,即对情绪属性的自我评估
情绪唤醒度情绪在多大程度上激活的程度指标,如微笑,大笑,狂笑,歇斯底里
根据过度投入理论,积极情绪之所以能对抗注意瞬脱是因为个体对刺激流多度投入注意资源而造成的。

注意资源在分配时发生了过度投入,造成分心刺激也进入了中枢加工通道,干扰了T2的记忆巩固,诱发了注意瞬脱。

而正性刺激诱发的积极情绪引起了一种弥散性注意,使分心刺激进入中枢通道的概率大大降低,而对T2的注意时间范围则得到了扩展,产生注意瞬脱对抗相应。

情绪的效度和唤醒度对注意瞬脱的调制作用介于早期注意阶段与中暑加工阶段之间。

有关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研究发现,若以熟悉的情绪单词作为T2,注意瞬脱则可提前出现至120~270ms之间的早期注意阶段(Keil et al.2006)现已发现后补P3能较好的反映中枢系统注意瞬脱注意分配和工作记忆巩固的情况,且能显示情绪对注意瞬脱的影响(Martens et al.,2006;Trippe et al.,2007)
情绪对注意瞬脱的对抗效应主要源自效价而不是唤醒度,表现为正性图片诱发的积极情绪在对抗注意瞬脱,效价对注意瞬脱的调制作用主要体现为中枢加工
阶段对工作记忆巩固的影响,在早期注意阶段,情绪因素对注意瞬脱的影响不大。

参考文献
[1] 陈宏王苏妍. 视觉注意瞬脱实验范式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12
[2] 张德玄邵丽萍周晓林. 空间注意能够促进知觉表征进入工作记忆来自注意瞬脱的证据.心理科学,2007
[3] 李永瑞张厚粲女子足球运动员注意瞬脱特征的实验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4] 朱湘云刘昌. 注意瞬脱的神经机制及其理论解释.心理科学进展,2006
[5] 陈宏王苏妍. 视觉注意瞬脱实验范式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12
[6] 张明王凌云. 注意瞬脱的瓶颈理论.心理科学进展,2009
[7] 张德玄邵丽萍周晓林. 空间注意能够促进知觉表征进入工作记忆:来自注意瞬脱的证据.心理科学,2007
[8] 张明王凌云. 注意瞬脱的瓶颈理论.心理科学进展,2009
[9] 孙晓张庆林知觉负载对情绪词语注意瞬脱对抗效应的影响机制
[10]陈江涛唐丹丹刘聪丛陈安涛注意瞬脱效应的个体差异
[11]李维认知心理学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
[12]邓晓红张德玄周晓琳.2008.注意瞬脱的暂时性失控理论.心理科学
[13]魏景汉罗跃嘉.2009.事件相关电位原理与技术.北京科学术版社
[14]Ashby,F.G.,Isen,A.M.,&Turken,A.U.(1999).A nenuropsychological theory of positive affect and its influence on cognition.Psychological Review,106,529-550.doi:10.1037/0033-295X.106.3.5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