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五单元复习检测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五单元复习检测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梁思成先生在世的时候,曾经感慨:城市里到处是房子,而没有建筑。
的确,在城市
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首先发现,和世界那么多号称国际化大都市相比,我们似乎最缺
少的就是高楼大厦,于是,人配衣服马配鞍一般,我们越来越重视城市的外观,于是便越
来越倾心倾力地盖房子。
城市建设仅仅沦为梁思成先生批评的住人的房子,恰恰淹没了人
本身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主体性位置。
楼房可以是城市最为直接醒目的外观,重视它,也没什么错。
但城市的本质从来都是
人的精神的外化。
有多少不同的精神风貌,就会有多少不同的城市景观,并不只是豪华的
外观所能够呈现出来的。
人们经常称赞城市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正是对这种美的理想追求,使得城市成为了人的精神的载体,并得以艺术性的外化和升华。
在现代化的行进途中,城市精神,或曰城市文化的体现,首先需要对在城市建设中如此低劣而拥挤在一起的房子
说不,而多建设一些富于艺术气质的建筑,如北京的“鸟巢”、上海的“东方明珠”、苏
州贝聿铭新设计的博物馆等。
城市精神,或曰城市文化的另一方面体现,还应该在于城市管理的大气,它的眼界,
它的以人为本,尤其是对下一代的关怀方面。
毋庸讳言,我们许多城市的公共设施、公共
交通和公共天地,并没有真正充分地为公众服务,不少公园的门票一涨再涨,博物馆更是
绝少对儿童免费开放。
城市之所以不能够完全听凭经济的管理,还需要文化的领引,就在
于文化更有益于世道人心以及对下一代心灵的滋润。
城市管理中所体现的公共关怀丰富细致,是一座城市精神与文化品质的提升与彰显。
城市精神与文化,最终要落实在人的身上,人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直接影响着城
市的品质与风貌。
人与城市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不断提升人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才
能够不断提升城市的精神高度与文化的海拔线。
说到底,重视城市精神的建设,其实关系
着城市建设的最终归宿。
1.下列关于“城市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精神,首先需要对在城市建设中低劣而拥挤在一起的房子说不。
B.城市精神还体现在它的眼界,它的以人为本,尤其对于下一代的关怀方面。
C.不断提升人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才能够不断提升城市的精神高度与文化的海拔线。
D.北京的“鸟巢”、上海的“东方明珠”等一些富于艺术气质的建筑不能代表城市精神。
解析:由第二段最后“多建设一些富于艺术气质的建筑,如北京的‘鸟巢’、上海的‘东方明珠’、苏州贝聿铭新设计的博物馆等”可知D项表述错误。
答案:D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梁思成先生感慨的城市里到处是房子,而没有建筑,是说城市建筑没有城市精神。
B.城市建设中有如此低劣而拥挤在一起的房子,是说建筑质量低,规划不合理。
C.人们经常称赞城市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就是因为城市建筑流畅有精神美感。
D.城市公园和博物馆向公众尤其是向孩子们开放,是良好城市精神的体现。
解析:B项,“城市建设中有如此低劣而拥挤在一起的房子”不是说“建筑质量低,规则不合理”,而是说城市建设缺少艺术气质。
答案:B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先生所说的我们似乎最缺少的就是高楼大厦,是指城市建设缺少艺术性。
B.城市的本质从来不都是人的精神的外化,因为人的喜好有相同和相似的地方。
C.作者建议城市管理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多一些公共关怀,尤其是要给下一代多一些心灵的滋润。
D.越重视城市精神建设,城市就越有风格品位和艺术性。
解析:B项,分析错误,在第二段中,作者说“城市的本质从来都是人的精神的外化”。
答案:B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屡次辞官的陈中行
陈遇,字中行,先世曹人。
高祖义甫,宋翰林学士,徙居建康,子孙因家焉。
遇天资沉粹,笃学博览,精象数之学。
元末为温州教授,已而弃官归隐。
学者称为静诚先生。
太祖渡江,以秦从龙荐,发书聘之,引伊、吕【注】、诸葛为喻。
遇至,与语,大悦,遂
留参密议,日见亲信。
太祖为吴王,授供奉司丞,辞。
即皇帝位,三授翰林学士,皆辞。
乃赐肩舆一乘,卫士十人护出入,以示荣宠。
洪武三年,奉命至浙江廉察民隐,还赐金帛。
除中书左丞,又辞。
明年召对华盖殿,
赐坐,命草《平西诏》。
授礼部侍郎,兼弘文馆大学士,复辞。
西域进良马,遇引汉故事
以谏。
除太常少卿,固辞。
强之,不可。
最后除礼部尚书,又固辞。
帝沉吟良久,从之。
自是不复强以官。
帝尝从容言欲官其子,遇曰:“臣三子皆幼,学未成,请俟异日。
”帝
亦弗强也。
遇自开基之始,即侍帷幄。
帝尝问保国安民至计,遇对:“以不嗜杀人,薄敛,任贤,复先王礼乐为首务。
”廷臣或有过被谴责,遇力为解,多得全释。
其计画多秘不传,而宠
礼之隆,勋戚大臣无与比者。
数监幸其第,语必称“先生”,或呼为“君子”。
命爵辄辞,终成其高。
十七年卒,赐葬钟山。
节选自《明史二十三》
【注】伊、吕:伊尹、吕尚姜子牙。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徙居建康,子孙因家焉家:安家。
B.奉命至浙江廉察民隐隐:疾苦。
C.学未成,请俟异日俟:等待。
D.命爵辄辞,终成其高成:成功。
解析:D项,“成”,成就。
答案:D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陈遇受到尊敬的一组是3分
①元末为温州教授已而弃官归隐
②乃赐肩舆一乘,卫士十人护出入
③西域进良马,遇引汉故事以谏
④帝尝从容言欲官其子
⑤廷臣或有过被谴责,遇力为解
⑥语必称“先生”,或呼为“君子”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解析:①主要叙述陈遇厌倦官场;③说明陈遇深谋远虑;
⑤表明陈遇为同僚挺身而出。
排除这三句即可。
答案:B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遇沉稳专一,博览群书,喜欢用《周易》卜筮,在元朝时就曾做过温州府学的教官。
B.太祖曾多次授予陈遇要职,但均被陈遇婉拒。
陈遇这样做是为了保持自己清高的
操守。
C.陈遇遇事能够冷静睿智,西域进献良马,他立即引用汉朝旧事为例对皇帝加以规劝。
D.陈遇因多有建树,深受皇上器重和朝臣们的爱戴,就连太监们都多次到府上拜望。
解析:D项,不正确,文中“数监幸其第”意为“皇帝多次到陈遇府中探望”,“监”与“幸”同义,意为“皇帝到某处”。
答案:D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太祖渡江,以秦从龙荐,发书聘之,引伊、吕、诸葛为喻。
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计画多秘不传,而宠礼之隆,勋戚大臣无与比者。
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翻译语句时,要重点把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和文言虚词的用法,这两句话中翻译
的重点是“以……荐”和“引……为喻”,以及“计画”“隆”等。
答案:1太祖皇帝统兵渡江南下,由于秦从龙举荐,朝廷发诏书聘请陈遇,把他说成
伊尹、吕望、诸葛亮。
2陈遇的计谋策略大多秘而不传,而他受皇帝恩宠礼遇之高,就连
有功劳的外戚大臣也不能和他相比。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8—9题。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请结合一、二两句诗简析。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达了诗人旅愁思归的感情。
“万里”、“长江”写诗人远在异乡、归路迢迢
的处境;“将归”“已滞”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忧伤。
9.三、四两句诗是写景,其作用是什么?请具体说明。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山中》诗,是王勃旅蜀后期的作品。
王勃被逐出沛王府后,无所事事,
本想借着蜀地山水名胜以消解胸中的积愤。
实际上,南国物候也为诗人增添了不少的乡思
和烦忧。
这首诗大约作于乐山一带,抒发强烈的乡思和羁旅之哀愁。
答案:三、四两句所写之景映衬了一、二诗句所写之情。
诗人扣住“山”“风”“叶”等意象,写出了秋风萧瑟、秋山座座、黄叶飘零的景象,映衬了诗人的旅思乡愁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滕王阁诗》
2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
__________,端居耻圣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________,________。
陶潜《归去来兮辞》
答案:1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2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3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乙选考题
请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
得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城市里的鸟
或许是早年生活在乡间的缘故,我对天天可见的鸟熟视无睹;到了城市之后,见到的
鸟相对少了,反而关注起鸟来,对鸟的身影和鸣叫变得日益敏感起来,只要看到一只鸟或
听到几声鸟鸣便会冒出一些惊喜和感慨。
城市里的鸟是越来越多了。
城市里的鸟小巧玲珑,模样俊俏,多属燕雀之类,常见的
有燕子、麻雀、黄莺、画眉、八哥、鸽子等,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小鸟。
有些鸟是不会
进城的,像高飞的鹰、清高的鹤、孤独的乌鸦、夜行的猫头鹰和迁徙的大雁,在城市里是
难觅其踪迹的。
鹰爱在云霄间翱翔,它的视野里是高山和大海,而城市在它眼里显得那样
渺小,没有它盘旋的空间。
高贵且潇洒的鹤,爱在清清的湖水里觅食,在清澈的湖面上映
照自己的倩影。
乌鸦这蒙冤的鸟,它深知人类对它的偏见,只有在黄昏的乡间的老树上哀
叹自己的命运。
猫头鹰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到庄稼地里捉老鼠,而城市的老鼠却躲在阴沟、墙角,况且城市里的霓虹灯会让猫头鹰昏眩。
大雁的命运是整日奔波。
在深秋的子夜,我
常可以听到大雁迁徙时发出的鸣叫,悲凉而沧桑。
为什么城市温暖的夜,留不住大雁的脚
步呢?
城市里的鸟喜欢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从屋檐的这头走到那头,或做一个小小的滑翔
便停了下来。
有时候它们会飞到巷子里的地面上觅食,胆大一些的鸟还会飞上住户的阳台
和窗台。
更多的时候,它们扑在电缆线上打盹儿,站在屋檐边上发呆,或躲在树枝上梳理
羽毛,一派安适满足的样子。
不知它们是否还记得,它们的祖先曾在辽阔的原野上纵情地
飞行,不知它们是否还有在广袤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的梦想。
城市里的鸟鸣是好听的。
对于少闻鸟鸣的城里人来说,麻雀的唧唧喳喳也是悦耳的。
特别是在春情勃发的季节,鸟儿们啁啾呢喃的求偶之声,婉转悠长,富有磁性。
这让双耳
塞满噪音、吵闹和网络歌曲的城里人听了,心旌摇曳,顿感做人的单调、乏味。
可乡间出
身的我,总会听出些美中不足来。
城市里的鸟的鸣叫有一丝不安和胆怯,好像有意唱给城
里人听,有些委屈和媚俗,虽也婉转悠长,但不如深山里的鸟鸣那样饱满圆润、干净流畅、底气充盈、野性十足。
深山里的鸟鸣是任性肆意的,拖着长长的滑音,整个山谷都有回应。
离开了山野这个大舞台,没有风声雨声的伴奏,城市的鸟鸣已失掉了几分天籁的意韵。
某一个凄风冷雨的冬夜,我忽然惊醒,发现窗台上栖息着一只久未谋面的雨燕。
我像
在陌生的世界里遇见一个老朋友一样从床上坐起,也未惊扰它,只是定定地看着,眼中含
着柔和的温情。
它挤缩在狭窄的窗台上,羽毛湿透了,全然没有晴日里的风姿,但目光如电,没有慌乱的眼神。
我从床上下来,走近窗台,刚要伸手开窗,想让我房间的炉火温暖
它湿透的羽毛,让它度过这凄冷的一夜。
可没等我开窗,只见那鸟抖了抖身上的雨水,一
耸身,箭一般飞入茫茫雨夜中了。
隔着窗子,蓦然,我感觉到那雨夜是那么辽阔,而自己又与那些城市里的鸟何其相似。
今夜我蜗居于这方寸居所,对窗外的生灵顿生怜惜,就因为自己拥有一点炉火吗?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所谓“惊喜”和“感慨”是作者在全文中的情感线索,二者看似矛盾,
其实都表达了久居都市的“我”对鸟产生的亲切之感。
B.文章第2自然段列举的鹰、鹤、乌鸦、猫头鹰、大雁等鸟,它们或嫌城市空间狭小,或因城市环境污浊,或因人类的偏见,或受自身命运的驱使,而不愿在城市里出现。
C.文章第4自然段中,作者巧妙地抓住了城市里的鸟和深山里的鸟的不同的鸣叫特点,说明环境对鸟的精神气质有很大的影响。
D.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的疑问恰恰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的反思,作者用自己对雨夜中无所
依托的鸟的怜悯反衬出人类的冷酷无情,希望我们都能保护弱小的生灵。
E.文章看似写鸟,实则反思人类,城市里的鸟的境遇正暗示了人的境遇:目光短浅,
胸无大志,容易满足于眼前的小境界。
2结合全文,请概括城市里的鸟的特点。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题目是“城市里的鸟”,为什么作者在第2、4自然段中花了大量笔墨写野外的鸟?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主要写城市里的鸟,结尾却写了“我”某个雨夜的经历,请谈谈作者这样安排
的用意。
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A项,“惊喜”不是全
文的情感线索,也没有表达“我”对鸟产生的亲切之感;D项,并非“反衬出人类的冷酷无情”,而是表达了对人类自身的同情与怜悯。
2本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考生在解题时,首先,阅读全文可知,有关
城市里的鸟的描述在第2、3、4自然段。
其次,从这些文段中找出描述性的词句,如第2
自然段中的“小巧玲珑,模样俊俏”,第3自然段中的“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从屋檐的
这头走到那头,或做一个小小的滑翔便
停了下来”,“一派安适满足的样子”,第4自然段中的“城市里的鸟的鸣叫有一
丝不安和胆怯”等。
最后,对筛选出的这些信息进行整合,条理清晰地作答。
3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和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考生
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明白野外的鸟有什么样的特点;其次,明确这两个自然段在文
章中的作用,即其与上下文主要描述对象的关系;最后,明确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4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探究题往往要求考生
由事物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要对某一个问题发表自己深刻的见解。
考生在具体操作时
可以从不同角度,如描述对象“雨燕”、作者、文章结构等方面去分析作者写作的意图。
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AD
2外表:小巧玲珑,模样俊俏。
习性:不喜欢高飞,安于现状,没有了翱翔蓝天的梦想。
鸣叫:不安、胆怯,底气不足,缺乏野性,取悦人类。
3①表现了野外的鸟的清高孤傲、志向高远、野性十足的特点;②与城市里的鸟的胆怯、乖巧、失去自然天性形成鲜明对比;③表达了作者对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生活的向往。
4示例一从雨燕的角度:表达了作者对雨燕的生命追求的肯定与赞美,面对生活的
艰辛,选择迎难而上。
示例二从作者的角度:表达了对人类安于现状、满足于安逸的生活的批判,表现了
对自己怜惜雨燕的遭遇的惭愧,希望冲破现实的阻碍,获得精神的升华。
示例三从文章结构的角度:由鸟及人,又由人回归到鸟,既照应了前文,又升华了
文章主旨。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藏在大海深处的秘密
由一个细胞构成的长达六七厘米的原生动物,尾巴细长如老鼠的鼠尾鱼,浑身晶莹剔
透的龙虾,含30多种金属元素的锰结核……比1956年在戛纳电影节引起轰动的深海题材
纪录片《静谧的世界》更逼真独特的画面让世界为之惊叹,2021年8月18日,中国首个
自主设计的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凯旋,再现了5000米深海海底的神奇。
“每一个寂静的夜晚,我都能在梦里看见你,触摸你,因而确信你仍在守候……”每
当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曲那婉转凄美的旋律缓缓流淌,总会有人想起1985年美国
“阿尔文”载人深潜器在大西洋海底和她的一面之缘。
然而,除了这些鲜为人知的秘密,
大海深处还有什么?海洋还将给人类带来什么惊喜?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深邃的大海深处,去一探究竟……
众所周知,地球是个名副其实的“水球”,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8%。
从专业
角度讲,1000米以下才叫深海。
深海虽多奇观,但并非五光十色,相反,海平面200米以下,光和声音就几乎匿迹,到处漫延着黑暗与寂静。
海底环境恶劣,高压低温,地震频发,火山活动频繁,深海潜水探测器在海底失踪的事时有发生。
那么,除了好奇心,人类为何热衷深海探险?
矿产资源——这恐怕是最重要的答案!1994年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国
际海底及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
这块“区域”总面积约为2.517亿平方千米,占
海洋面积的69.7%,主要海洋资源有油气、可燃冰、金属矿产等。
有些资源只有深海才富有,比如分布在水深4000~6000米海底的富含铜、镍、钴、锰等金属的多金属结核,这
些多金属结核具有商业开发潜力的就达700亿吨;还有在海底山表面的富钴结壳、分布在
大洋中脊和断裂活动带的海底热液硫化物。
海底生物资源也极其丰富。
据2021年全球海洋生物普查公布的数据,海洋生物估计
有百万种,大量未知的生物集中在深海。
海底热液区的温度可以达到400摄氏度,压力可
以在50兆帕斯卡以上,生活在这里的生物,其基因和活性酶有特殊价值,目前已经形成
数十亿美元的开发规模。
海底丰富的资源,让面临资源危机的人类看到了希望。
围绕大洋,世界已形成深海采矿、深海生物基因技术、深海技术装备制造等产业群。
因为深海海洋经济前景广阔,以占
有更多资源为目的的“蓝色圈地”在科技强国间悄然展开,“谁拥有海洋,谁就拥有世界”正为实践所证实。
进入二十一世纪,发展深海经济成为各沿海国家的重要战略举措。
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等相继出台了国家战略计划,加大了对深海科技的投入。
我国撒向深海
的巨网也已全面铺开,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1》,将重点研究海底“可燃冰”勘探开发技术、大洋金属矿产资源海底集输技术等。
尽管现在多个国家的潜水器可以到达99%的海底,然而,人类对海底的认知可能还不到1%。
深海,依然有许多未解之谜,比如,那里还有几十万种不知名的深海生物,很多生
物还上演着和陆地上完全不同的生存故事,它们能悠然呼吸二氧化硫等剧毒气体。
那里还
可能隐藏着解开地球起源奥秘的钥匙。
我们期待着,越来越多的秘密被解开,人类迈向深海的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二段开头引用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歌词,便于引发人们对大洋的恐惧。
B.光和声音在海平面200米以下就无法传播,因此大洋深处到处漫延着黑暗与寂静,
海底环境极其恶劣。
C.第六段介绍海底矿产资源,主要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侧重说明海底矿产资源的
丰富,以回答“人类为何热衷深海探险”这个问题。
D.第七段介绍海底生物,主要介绍了深海生物,由于特殊的生存环境,其具有特殊价值。
E.“很多生物还上演着和陆地上完全不同的生存故事”,是指陆地上的生物需要阳光
和空气才能生存,而海底生物则不需要。
2文本第一段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加以赏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思路清晰,请简述之。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自主设计的潜水器“蛟龙号”载人深潜5000米试验成功,这有哪些意义?试作
探究。
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A.“便于引发人们对大洋的恐惧”不恰当,应为引出下文载人深潜器和泰坦
尼克号的相遇,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B.文中说“海平面200米以下,光和声音就几乎匿迹”,未言“无法传播”;E.以偏概全,“陆地上的生物需要阳光和空气才能生存”也过
于绝对。
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本段文字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列举“奇观”,第二层宕开一笔,联想比较,最后一层交代“奇观”的来历。
从分析层次入手,阐明作用,即可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分析文章结构,一般从对文章相关
段落的合并和归纳开始。
本文思路清晰,前半部分主要由第三段和第五段两个过渡段来体现,抓住这两句,再对后半部分进行适当分析,就能理清全文的思路了。
4本题考查探究能力,可从多方面作答,比如对当前有什么意义,对将来有什么意义,政治上有什么意义,经济上有什么意义。
考虑得广一些,分析得细一些,答案就更全面了。
答案:1CD
2开篇列举深海神奇的生物与资源,引人入胜。
神秘的生物和矿藏,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制造悬念;然后,与深海题材纪录片作比较,加强印象,延长悬念;最后点明生物和矿
藏的来源,揭开谜底,引出下文的描写。
3开篇两段通过实物和相关事件写海底的神秘;接着介绍深海的险恶情景及海底丰富的矿藏资源和生物资源;然后介绍海底资源对于缓解人类能源危机的意义;接着介绍沿海各国
发展深海经济的战略计划;最后写人类对海底认知甚少,认识海洋任重道远。
4探索大海深处的秘密,翻开人类迈向深海历史的新的一页;显示了我国科技强国的地位,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我国积极参与海洋竞争,为发展深海海洋经济奠定了基础。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3分
A.从这个子实体又生出下一代阿米巴状细胞,又要在同一块湿地上游来游去,一个个
独来独往,野心勃勃。
B.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
它们这
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
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
C.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
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
D.也无人明白,正在建造一根柱子的白蚁们怎样知道停止工作,全队转移到一根毗邻
的柱子,而时候一到,它们又怎样知道把两根柱子合拢,做成天衣无缝的拱券。
解析:A项“野心勃勃”含贬义,不合语境,应用“雄心勃勃”。
答案:A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它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刀,以减少梁的不易折断之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