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考试卷带解析.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考试卷带解析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20题)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燃放烟花
B .活性炭吸附冰箱内的异味
C .利用干冰制造舞台云雾
D .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答案】【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化学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是否生成新物质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解答】解:A 、燃放烟花过程中生成了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B 、活性炭吸附冰箱内的异味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C 、利用干冰制造舞台云雾过程中,只是二氧化碳由固体变成气体,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D 、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过程中,只是把氧气从空气中分离出来,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
难度:容易 知识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不合理的是(

A .食物变质﹣﹣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B .汽油挥发﹣﹣分子大小发生了变化
C .热胀冷缩﹣﹣分子间间隔改变
D .花香四溢﹣﹣分子作扩散运动
【答案】【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分析】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如下特征:①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微粒之间存在间隔③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运用这些特征我们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本身是否发生了变化.
【解答】解:A 、食物变质也就是食物变成了不能被食用的其他物质,在这个过程有生成了新的物质,也就是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故A 合理;B 、汽油挥发是汽油的分子从液态变成了气态,运动到了空气中去.而分子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故B 不合理;
C 、热胀是由于在受热的条件下分子之间间隔变大了,导致体积膨胀,而冷缩是在温度下降的条件下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了,导致体积缩小.故C 合理;
D 、我们能闻到花香,是由于含有香气的分子运动到了我们的感觉器官﹣﹣鼻子中,因此D 也合理. 故选B .
难度:容易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
3.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
A .中子数
B .质子数
C .核外电子数
D .最外层电子数
【答案】【考点】元素的概念.
【分析】根据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
A、决定元素的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是中子数,故选项错误.
B、决定元素的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故选项正确.
C、决定元素的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是核外电子数,故选项错误.
D、决定元素的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是最外层电子数,故选项错误.
故选B.
难度:容易知识点:元素
4.脐橙是很多人喜欢的水果之一,因为它含丰富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P(化学式为C27H30O16),可以增加体内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含量,从而降低患心脏病的可能性.下列对维生素P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维生素P中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7:30:16
B.维生素P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10g
C.维生素P是由27个碳原子、30个氢原子和16个氧原子构成
D.维生素P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答案】【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分析】A.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来分析;
C.根据维生素P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物质的组成以及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解答】解:A、一个维生素P分子中碳、氢、氧三种原子的个数比为27:30:16,故A错误;
B、由维生素P的化学式为C27H30O16,则相对分子质量为12×27+1×30+16×16=610,单位为1;故B错误;
C、由维生素P的化学式为C27H30O16,则1个分子是由27个碳原子、30个氢原子和16个氧原子构成,故C错误;
D、由元素守恒可知,该物质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则维生素P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产物为CO2和H2O,故D正确;
故选D.
难度:中等知识点:化学式与化合价
5.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水能灭火,所以电脑一旦失火应立即用水浇灭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则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也不能再分
C.点燃H2与O2混合气体可能爆炸,则点燃煤气(CO)与O2的混合气体也可能爆炸
D.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答案】【考点】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及学习方法;氧化物、酸、碱和盐的概念;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分析】A、灭火不能全部用水,电器着火要先断电;
B、根据分子和原子的区别考虑本题;
C、点燃可燃性气体和氧气的混合物容易爆炸;
D、根据氧化物的定义去判断是否属于氧化物.
【解答】解:A、电脑等电器着火必须先切断电源,否则水通电后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燃烧越来越旺;
B、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先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分子是能分的;
C、点燃可燃性气体和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容易发生爆炸,只要在爆炸极限之内,氢气、一氧化碳都属于可燃性气体;
D、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氧化物;
故选C.
难度:容易知识点:燃烧和灭火
6.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空气 B.H2OC.CO2D.H2O2
【答案】【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含有氧气的物质含有氧分子,据此解答.
【解答】解:A、空气中含有氧气,故A正确;
B、水中不含有氧气,故B错误;
C、二氧化碳中不含有氧气,故C错误;
D、过氧化氢中不含有氧气,故D错误;
故选:A.
难度:容易知识点:分子和原子
7.在实验中,不慎将酒精灯碰倒洒出的酒精着火时,最简便的扑灭方法是()
A.用树枝扑打B.用灭火器扑灭 C.用高压水喷浇 D.用湿抹布盖灭
【答案】【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分析】酒精灯碰倒洒出酒精着火时,最便捷的扑火方法是用湿抹布盖灭,这样既可以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又可以隔绝空气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解答】解:灭火原理是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使燃烧停止达到灭火的目的.上述ABCD中的四种方法从原理上都可以将火扑灭,但酒精灯碰倒洒出酒精着火了最简单合理的应该是用湿抹布盖灭.
故选D.
难度:容易知识点:燃烧和灭火
8.实验室制取CO2具有以下几个步骤:①按要求连接仪器;②向漏斗中加盐酸;③向反应容器中加入大理石;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⑤收集气体.其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A.②③①④⑤B.①③②⑤④C.⑤③②①④D.①④③②⑤
【答案】【考点】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分析】根据制取二氧化碳的步骤(连→查→加→倒→定→收)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是:连(连接仪器、组装实验装置)→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加(加入固体药品)→倒(倒入液体药品)→定(用铁架台固定仪器装置)→收集(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①④③②⑤.
故选D.
难度:基础知识点: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9.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说法正确的是()
A.AlO表示氧化铝
B.H2表示两个氢原子
C.2Fe2+表示两个铁离子
D.在SO2、S、H2S中,硫元素化合价依次降低
【答案】【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分析】A、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B、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C、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D、根据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其化学式为Al2O3,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氢原子表示为:2H,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Fe2+表示两个亚铁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在SO2、S、H2S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4价、0价、﹣2价,硫元素化合价依次降低,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难度:容易知识点:化学式与化合价
10.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校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下列化学实验操作不正确的()A.
液体的倾倒B.
液体的量取C.
点燃酒精灯D.
过滤
【答案】【考点】液体药品的取用;测量容器-量筒;加热器皿-酒精灯;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分析】A、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C、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D、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解答】解: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C.
难度:容易知识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1.某种核原料的原子,原子核内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下列关于该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核电荷数为3B.电子总数为2
C.属于氢元素D.相对原子质量为1
【答案】【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分析】由题意“某种核原料的原子,其原子核内含有2个中子和1个质子”,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近似整数值)”,则可知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解答】解:
A、根据“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应为1,故A错误;
B、电子总数应为1,故B错误;
C、该原子的质子数是1,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为1的为氢元素,故说法正确
D、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近似整数值)”,则可知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故D错误.
故选C.
难度:容易知识点:分子和原子
12.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B.不同的花儿有不同的香味,是因为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
C.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是因为分子受热膨胀变大
【答案】【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分析】根据分子的性质回答,分子很小,在不断运动,分子间有间隔,很多宏观的现象都能证明分子的
这些性质.
【解答】解:A、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由气态变为液态,解释正确.
B、不同的花儿是由不同的分子构成的,其有不同的香味,是因为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解释正确.
C、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解释正确.
D、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分子受热后间隔变大,不是分子体积膨胀变大造成的,解释错误.
故选D.
难度:中等知识点:分子和原子
13.根据四位同学的讨论,判断该物质是()
A.CH4B.CO C.C2H5OH D.H2
【答案】【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分析】甲烷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是一种比较清洁的燃料,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时只生成二氧化碳;乙醇由碳元素、氧元素和氢元素三种元素组成;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不属于化合物.
【解答】解:A、甲烷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属于化合物,是一种比较清洁的燃料,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故选项正确;
B、一氧化碳燃烧不能生成水,并且不属于化合物.故选项错误;
C、乙醇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故选项错误;
D、氢气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A.
难度:容易知识点:化学式与化合价
14.下列关于CO2与CO的不同点的比较,错误的是()
A.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B.性质:CO2能溶于水,不能燃烧;CO难溶于水,但能燃烧
C.用途:CO2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等;CO可作气体燃料,还可用于人工降雨
D.危害:CO2排放过多会加剧“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而引起中毒
【答案】【考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一氧化碳的物理
性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毒性.
【分析】对比CO2与CO的组成、性质、用途和危害,找出错误的说法.
【解答】解:A、从化学式上看出,1个二氧化碳分子比1个一氧化碳分子多1个氧原子,故此项说法正确;
B、CO2与CO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但一氧化碳不溶于水,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但能溶于水生成碳酸,故此项说法正确;
C、CO2与CO的性质决定它们有这些用途,CO2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化工产品的原料和气体肥料,“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等;CO可用作气体燃料、冶炼金属的还原剂等,故此项说法错误;
D、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会造成“温室效应”;CO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煤气中毒,故此项说法正确.
故选:C.
难度:容易知识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5.如图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红磷熄灭后应立刻打开弹簧夹
B.最终瓶中剩余的气体是纯净的氮气
C.点燃红磷前先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
D.取用极少量红磷,可减少污染且不影响实验结果
【答案】【考点】空气组成的测定.
【分析】根据用红磷测定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操作、现象、结论和注意事项进行解答.
【解答】解:A、红磷熄灭后应等到冷却到室温再打开止水夹,故A错误;
B、因为空气是许多气体的混合物,再说氧气也不能全部耗尽,所以最终瓶中剩余的气体不是纯净的氮气,故B错误;
C、点燃红磷前先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防止水把红磷浇灭,故C正确;
D、做该实验红磷的量要足够,充分消耗掉瓶内的氧气,故D错误;
故选C.
难度:中等知识点:我们周围空气单元测试
16.潜艇中船员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能通过化学反应2Na2O2+2CO2═2X+O2吸收,则X的化学式为()A.NaOH B.Na2C C.Na2O D.Na2CO3
【答案】【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进行解答本题.
【解答】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
反应前反应后
Na40
O8 2
C20
可推断化学反应2X中含有4个钠原子,6个氧原子,2个碳原子,则X为Na2CO3,故选D.难度:中等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
17.我国科学家在CO低温氧化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即使四氧化三钴(Co3O4)纳米棒的催化,使汽车尾气中的CO在低温时与O2反应生成CO2.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B.可降低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
C.反应前后Co3O4质量改变
D.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改变
【答案】【考点】反应类型的判定;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分析】A、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来判断;
B、根据生成物的性质来判断;
C、根据催化剂的定义来解答;
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原则来解答并作出判断.
【解答】解:A、根据题意可以知道反应物为一氧化碳和氧气,而生成物为二氧化碳,故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故A正确;
B、通过Co3O4的催化可以将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所以可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故B正确;
C、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所以反应前后Co3O4的质量不变,故C错误;
D、反应前为一氧化碳,其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而反应后为二氧化碳,其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故D正确.
故选C.
难度:中等知识点:化学方程式单元测试
18.以科学原理和事实为依据进行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物质世界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因此可以利用周期表中的元素任意组合新物质
B.原子和分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因此物质不是由分子构成,就一定是由原子构成
C.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性质也完全相同
D.某物质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该物质的组成里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答案】【考点】物质的元素组成;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分析】A、根据组成物质的元素的种类及元素的性质分析;
B、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的种类分析;
C、根据H2O和H2O2的结构进行分析;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判断.
【解答】解:A、不同的元素具有不同的性质,不同的元素不能任意组合新物质.故A推理不合理;
B、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故B推理不合理;
C、H2O和H2O2的元素组成相同,但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它们的性质不相同.故C推理不合理;
D、某物质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该物质的组成里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故D推理合理;故选D.
难度:容易知识点:元素
19.实验室制取CO2的有关操作如下图,不正确的是()
A.
检查气密性B.
制气C.
收集D.
验满
【答案】【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分析】A、要熟悉各种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
B、实验室通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大理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通常情况下,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C、根据根据气体的密度可以选择收集的方法;
D、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解答】解:A、检查装置气密性时,拉动注射器时,如果长颈漏斗末端产生气泡,说明装置不漏气,反之则漏气,该选项正确;
B、实验室不能用稀硫酸和大理石制取CO2,因为产物CaSO4是微溶物,会附着在大理石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进行,该选项不正确;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进气导管应该接近集气瓶底部,该选项正确;
D、因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可以用燃烧的木条验满,该选项正确.
故选:B.
难度:中等知识点: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20.某同学梳理并归纳了以下知识点:①电子数相同的两种粒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②若某物质经检验只含一种元素,该物质一定是单质;③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一定不变;④氢气验纯时若听到声音很小则表明气体是纯净物;⑤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其中正确的是()
A.③④⑤B.①③⑤C.①②④D.②④⑤
【答案】【考点】元素的概念;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氧化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
【分析】①根据电子数相同的粒子可能是阴离子、阳离子或原子等考虑;②根据纯净物由分子构成时,由一种分子构成;③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考虑;④根据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及现象分析;⑤根据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进行解答.
【解答】解:①电子数相同的粒子可能是阴离子、阳离子或原子等,Ne、Na+、O2﹣它们电子数相同,属于不同元素,故①正确;
②若某物质经检验只含一种元素,该物质不一定是单质,还可能是混合物;故②错;
③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一定不变,故③正确;
④氢气验纯时若没有听到声音,可能气体很纯,也可能氢气浓度很低,故④错;
⑤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故⑤正确;
故选B.
难度:中等知识点:元素二、填空题(共4题)
1.人的生活离不开化学,请用化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有一种含有碎菜叶、碎塑料薄膜、泥沙和有一定臭味的生活污水,将其进行去渣、去臭处理后,可以转化为厕所冲洗用水.
①采用__________________操作可以除去污水中的碎菜叶、碎塑料薄膜、泥沙等
②把生活污水处理、转化为厕所冲洗用水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
(2)化石燃料包括煤、天然气和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天然气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3)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其灭火原理为__________________.
(4)人类从远古时代就懂得钻木取火.钻木之所以能取火,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
【分析】(1)①根据除去污水中的碎菜叶、碎塑料薄膜、泥沙等,是将不溶于水的固体与液体分离,进行分析解答.
②把生活污水处理、转化为厕所冲洗用水,能节约用水,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化石燃料包括煤、天然气和石油,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进行解答;
(3)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解答;
(4)根据钻凿木头时,克服摩擦力做的功转化为热能,钻凿处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木头的着火点时就发生燃烧进行解答.
【解答】解:(1)①除去污水中的碎菜叶、碎塑料薄膜、泥沙等,是将不溶于水的固体与液体分离,可以
采用过滤操作进行分离.
②把生活污水处理、转化为厕所冲洗用水,能节约用水,故这样做的好处是节约水资源.
故答案为:①过滤;②节约水资源.
(2)化石燃料包括煤、天然气和石油,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天然气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H4+2O22H2O+CO2;故填:石油;甲烷;CH4+2O2CO2+2H2O;
(3)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l(2)当大气中CO2的含量升高时,对环境影响的后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
(3)绿色棺物利用空气中的CO2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动植物呼吸所需的__________________.
(4)科学研究表明,可通过下述反应;CO2+4H2=X+2H20,将工业尾气中的CO2转化为X,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考点】二氧化碳的用途;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分析】(1)根据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进行分析,即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
(2)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时,导致气候变暖,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3)根据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分析;
(4)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和种类都不发生改变”来推断X的化学式.
【解答】解:(1)可用于灭火必须保证气体本身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同时还得保证其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否则无法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所以利用二氧化碳灭火是利用CO2“不支持燃烧,本身也不燃烧,密度大于空气”的性质.
(2)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时,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导致温室效应发生;
(3)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在细胞的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
(4)反应前只有1个C原子,所以反应后也只能有1个C原子,即X中C原子的个数为1个;化学方程式中左右两边氧原子个数相等,所以X中不含氧原子;反应前只有8个H原子,反应后也必须有8个H原子,而2个水分子中只含有4个氢原子,所以X中H原子的个数为4个;由于X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为1,故X 的化学式为CH4.
故答案为:(1)不支持燃烧,本身也不燃烧;密度大于空气;(2)温室效应不断增强;(3)氧气;(4)CH4.
难度:中等知识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需检测污染物包括SO2、NO2、PM2.5、O3、CO等.
(1)造成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通常是指上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2)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是引起__________________的主要污染物
(3)某品牌口罩中加入了活性炭滤片,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______________性
(4)在汽车尾气管上装一个催化转化器可以把足尾气中NO和CO转化成属于空气成分的两种无毒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考点】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根据形成雾霾的最主要污染物是PM10和PM2.5分析;
(2)根据酸雨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3)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进行分析;
(4)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正确写出方程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