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平面设计一等奖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单平面设计一等奖说课稿
《简单平面设计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简单平面设计一等奖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简单平面设计》。

通过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分析,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法分析、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教学特点5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闽教版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节《简单平面设计》。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是对前面所学习知识的综合应用,是在掌握了图像获取及图像处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把它们应用于平面设计中。

2、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二年学生,在教学中我通过一般的文本与精美的典型设计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感性上去了解什么是平面设计,任务设计灵活,这样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也比较容易上手,对基础较好的学生也有发展的空间。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图书封面作品,甚至有自己个性的封面作品。

3、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平面设计的概念。

②掌握图书封面的组成及一般包含的元素。

②学会应用图像处理软件设计图书封面。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根据任务需求,引导学生应用图像处理软件完成任务,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

②通过分组协作创作具有个性的封面作品,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及
创新精神。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①在作品制作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协作学习的意识。

②通过对平面素材的合理、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图书封面的设计;因为它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难点是平面设计的创意;因为初二年学生刚开始接触平面设计,对于合理运用平面素材的能力有限,要设计出有创意的平面图案作品比较难,所以我将它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本节课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

在教学中我采用对比、启发引导、任务驱动、展示评价等方式激励学生进行设计创新。

学法: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采用自主探究、协助学习,实践操作等方法,并让各大组的组长负责解决本组学生的疑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说教学准备:
1.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
2.安装了图像处理等软件的学生机
3.本节课课件及相关素材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感知概念
首先通过一般的文本与精美的典型设计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感性上去了解什么是平面设计,在欣赏过程中去强烈感受平面设计的优点。

再展示几幅精彩的有创意的平面设计作品,从视觉、听觉上刺激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拓宽学生学习视野,为后面的设计创作作好铺垫。

接下来请学生看课本P36理解什么叫平面设计,我再补充讲解
(简单地讲就是用文字和图形把信息传达给人们,让人们了解你的设想和计划)。

[设计意图] 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对平面设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展示封面,探究学习
展示几本具有代表性的图书封面,与学生共同分析图书封面的组成(封面、书脊和封底三个部分)。

然后请学生翻开课本P37自己学习“读一读”,强调注意封面(要突出展示书籍内容)的重要性,并划出它们一般包含的元素。

[设计意图]展示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图书封面,愉快地学习封面的设计。

3.任务驱动,灵活设计
学习了封面设计后提问学生想不想自己动手来设计图书的封面,然后告诉学生设计时还要用到前面所学知识,并让学生一起简要地回顾前面知识(图像的获取及图像的处理)。

展示任务一:设计《中国探月工程》图书封面
提示学生可参考课本中的效果图,也可自己构思设计,并提供相关图片素材及网上链接。

展示任务二:为本校校报《新雨》设计封面
提示学生能力较强的可选择任务二,并提供《新雨》内容简介,学生要先阅读,再设计。

图片可借用D盘上的图片素材(学生机上有),也可上网查找。

学生活动:小组(2人)灵活选择任务,自主探究、协作设计
组长活动:负责解决本大组疑问
教师活动:巡视、辅导个别问题
作品提交:
学生完成设计后,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提交作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探索意识及创新能力。

4、展示评价
展示一些学生作品,让学生举手表决有创意的作品和失败的作品,
然后进行对比评价,分析存在不足及优点所在,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理、灵活地运用平面素材及评价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

5、教学小结
借助课件让学生回顾本课所学知识,加深对平面设计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6、拓展延伸
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2-3人一组)合作设计一个平面作品参加校级比赛,主题不限。

五、说教学特点
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三个特点:
第一、教学流程设计上符合认知规律
首先通过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感性上去了解什么是平面设计,而后又展示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图书封面,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封面的设计。

接着通过任务驱动等方式激励学生进行设计创新,达到教学目标。

第二、自主学习,协作探究。

通过自学与协作探究让学生自主解决学习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合作精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有所得。

第三、利用展示评价,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审美情趣与创新精神。

2、简单平面设计一等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六节《简单的图案设计》。

我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四大块对本节课的说课方案进行了设计。

一、教学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实现: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2、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
3、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在七年级(下)和本章前面几节课中,已学习了轴对称、平移、旋转等概念,学生已充分理解了各种变换的基本性质,具备了分析、设计图案的基本技能。

在学习了全等图形以后,学生就已经学会了利用全等变换设计简单的无缝隙拼接图案,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图形变换的数学活动经验。

本节课意在通过对漂亮图案的欣赏、分析,使学生逐步领略图案设计的奇妙,逐步掌握一些运用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组合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技能。

因此,本节课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总结应用,也是本章的难点。

2、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A、了解图案最常见的构图方式:轴对称、平移、旋转……,理解简单图案设计的意图。

B、认识和欣赏平移,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够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旋转的组合,设计出简单的图案。

(2)能力目标:
经历对生活中的典型图案进行观察、分析、欣赏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

(3)情感目标:
A、经历对生活中的典型图案进行观察、分析、欣赏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增强审美意识.
B、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平移、旋转与轴对称的组合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

难点:分析典型图案的设计意图。

4、教法分析
A、尝试指导法
先学后教,先练后讲。

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

这种教学模式重视超前尝试,并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有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B、分层次教学法
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地安排提问的内容和方式,精心设计随堂练习。

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发现,使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预期的发展和提高。

5、学法分析
分组讨论法
(1)有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唯能力
(2)有利于学生培养集思广益的技能
(3)有利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引入新课;第二环节:探究新知;第三环节: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第四环节:练习与提高;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活动内容:复习全等变换中所学的图案设计方法。

提问:
1.我们已经具备了简单图案设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用最基本的几何元素——点、线设计与制作图案;
用最简单的几何图形——三角形、矩形设计、制作图案;割补、无缝隙拼接。

2.下面的图案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活动目的:在学生熟悉的问题中,复习简单图案设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感知轴对称、平移、旋转变换实际上就是所学过的全等变换,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总结、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

第二环节探索新知
内容:各小组充分讨论教材所示图案的形成过程,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一些美丽的图案:
你能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分析如图中各个图案的形成过程吗?
你是怎样分析的?与同伴交流。

对教材给出的六个图案通过观察、分析进行议论交流,让学生初步了解图案的设计中常常运用图形变换的思想方法,为学生自己设计图案指明方向。

其中图(1)、(2)、
(3)、(4)、(5)、(6)都可以看作是由“基本图案”通过旋转适合角度形成(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每个旋转的角度和旋转的次数及旋转中心的位置),另外图(2)、
(3)、(5)也可以看作是由“基本图案”通过轴对称变换形成(可以让学生指出对轴对称及对称轴的条数),图(2)还可以看作是由“基本图案”通过平移形成。

目的: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通过亲身体验归纳总结三种图形变换的不同特点及特征;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轴对称、平移、旋转的理解;经过简单地复习平移、旋转的概念,为下面图案的设计作好理论准备。

效果:通过对漂亮图案的欣赏、分析,使学生逐步领略图案设计的奇妙,逐步掌握一些简单的图案设计技能.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图形变化的过程,为后面分析较复杂图案所运用的几何变换的规律和特征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中,只要学生分析的合情合理即可。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内容:
1.欣赏下图的图案,分析这个图案形成的过程,仿照图中的某个标志设计一个图案,与同伴交流,并简述你的设计意图。

2.欣赏上图中的图案,并分析这个图案形的过程。

提问:
1.基本图案是什么?有几个?
2.分析同色“爬虫”、异色“爬虫”之间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图案是由三个“基本图案”组成的,它们分别是三种不同颜色的“爬虫” (绿、白、黑),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在图中,同色的“爬虫”之间是平移关系,所有同色的“爬虫”
可以通过其中一只经过平移而得到;相邻的不同色的“爬虫”之间可以通过旋转而得到,其中,旋转角度为120°,旋转中心为“爬虫”头上、腿上或脚趾上一点。

目的:
内容1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思考,熟练掌握三种变换方式,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图形分析能力,使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从整体上掌握一些简单的图案设计技能。

这是本节的模仿阶段,要求学生能够按照图案的设计风格,将其中的一些图案更换成其他图形,再经过适当的加工即可,鼓励学生的创作热情,使他们互相促进、共同学习。

内容2是密铺图案的代表。

其目的是通过对典型图案的分析、欣赏,使学生逐步能够进行图案设计。

该例题能够运用三种变换方式。

实际效果:
学生经过前两个环节对轴对称、平移、旋转等图形变换的特点有了全面的认识,通过问题1,2,3的回答,进一步完善对合理选择变换方式的把握,是对这一章的学习由理论上的探求迈向实际应用的第一步。

通过问题串的解答,利用图形不同的变化,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图形世界,形成初步思路,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受。

通过图形间的变换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一切事物的变化可以通过一系列基本变化的组合得到,体会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下节课《简单的图案设计》做好知识储备。

3、简单平面设计一等奖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学完4.1…4.3这三小节的学习,学生意识到立体图形是由平面图形围成的.因此此时学生的心中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他们希望有对所学知识作进一步探究及讨论的机会,因此平面图形这一节课由此而产生.平面图形是建立在学生具有一定空间观念基础上,对有关图形知识的一个再知过程。

它是对学生空间观念,基本图形知识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一种综合培养。

首先课本p140页图4.4.1给出了5幅
形状各异的物体照片,向学生提问是否能画出它们的表面形状。

并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由此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由学生动手得出的5个图形,引出多边形的定义以及多边形的分类。

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7个图形,思考当中那些是四边形,由四边形巩固并加深多边形,接着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与交流完成多边形的分割。

最后的试一试以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优美图案结尾,让学生找出其中的的平面图形,刚好与刚上课时的图4.4.1遥向对应,再次激起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兴趣。

二、目标的设定与重难点的确立: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在教学设计上,通过创设的丰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并在实践中积累教学活动经验,发展有条理的思考。

由于在平面图形这节课中,除了要学习多边形的相关内容是重点外,还要经常识别图形或画图,因此观察并分析出图形的基本构成是平面图形这节课的关键,也是本课的难点所在,也是本节课学生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

课程目标:
1、通过平面图形的学习,巩固有关图形知识,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2、掌握多边形的相关内容。

能力目标:
1、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图形、分析图形和初步的几何语言表达能力。

2、发展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思考及想象、欣赏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积极参与的精神。

重点:多边形的识别及分类,并了解多边形分割为三角形的规律。

难点:在设计过程中,对图形基本构成进行有条理的分析,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教法选择
1、教学结构和教学基本思路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采用诱导式教学方法,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团结协作、大胆猜想并动手操作,以观察、实验、整理、分析、归纳、猜想为主,形象的背景下进行教学设计。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数学又来源于生活,首先以各种实际生活中的精美平面图形为背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通过三角形,长方形这些熟悉的图形,向学生介绍了多边形的定义及特征.通过四边形的识别,进一步使学生了解空间中的图形。

而由所由多边形可分割为三角形这一内容,了解三角形的特殊地位,为将来以后的三角形学习埋下伏笔。

最后一部分的试一试,通过学生对图形构成的分析,再次激起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引导学生探索平面图形的一个感性认识过程。

2、重难点突破法
书中是以实物图形的表面形状引出多边形的定义及分类,多边形的.有关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时首先要求学生要自己动手画出图形。

其次,在引出多边形时,应加强多边形的识别及分类,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掌握。

而在多边形的分割时,通过多个图形的实验,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再猜想分割的规律,从而突出了重点。

分析平面图形构成是能否找出或画出其中所包含多边形的关键,也是本节课的深化。

因此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还要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动脑,多分析,充分展开合作与交流。

必要时再加以适当的引导。

特别是试一试中的图案,应给让学生足够的时间分析出图案的基本构成,在明确了基本构成后,应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由外到内或有大到小等)说出所含的图形,就能找出所有所含的图形,从而使难点消化,最终突破难点!
四、学法指导
本节课以学生的观察猜想为主,要求学生多观察,大胆猜想。

这要求学生建立在有实物图形的基础上了解平面图形的相关内容.另外,在探索与实践过程中还要体现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口头表达能
力。

因此,在课堂上主要采取积极引导,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来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成功的喜悦,感知数学的奇妙。

五、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
利用直观形象的图案模型来体现本节内容的知识性与趣味性,使得观察、猜想、讨论与分析一起进行。

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索的热情。

六、作业设计
p143课后练习相对容易操作,让学生独立完成。

但课后练习2,要说出理由,这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可以首先分成小组讨论。

如果感到有难度,可以适当启发引导。

4、《简单的平面图》教学设计一等奖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简单的平面图》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知道平面图是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绘制,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操作、想象、描述、表示和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在平面图上确定东、南、西、北的方法,进一步形成方位感,培养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在看图、填图等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平面图上的方向,并能描述物体在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难点:体会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描述校园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志物。

师:我们学习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描述一下校园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
学生描述,注意纠正错误的说法。

2.描述例1情境图中标志物所在的方向。

出示例1情境图,指名描述。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唤醒学生所学知识经验,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利用例1的实景图开展复习很自然的过渡到在实景图基础上绘制示意图,并且把平面图和实景图中的实物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理解平面图上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用示意图表示例1情境图中的标志物。

(1)如果要将例1情境图中的操场、图书馆、大门、体育馆和教学楼用示意图表示出来,该怎么绘制?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建筑物的表示方法和绘制时要注意建筑物所在的实际方向。

(2)学生绘制示意图。

2.感悟平面图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必要性。

从学生绘制的示意图中,选择把上方分别定为东、南、西、北的四幅示意图进行展示。

这四幅示意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预设:
相同点:建筑物所在的方向是相同的,示意图中东、南、西、北
四个方向之间关系是相同的。

不同点:示意图上方定的方向不同。

师:为了便于交流,地图通常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

3.认识平面图上的方向
(1)出示例2“我们学校的示意图”。

师:这幅示意图上方表示的是什么方向?
生:上方是北,箭头指的方向是北。

师:示意图的下面、左面和右面分别表示的是什么方向呢?
预设:
①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口诀找到各方向。

②根据东、南、西、北按顺时针方向排列的.特点找到各方向。

(2)看示意图,描述建筑物的位置。

①师:大门在操场的什么方向?
生:示意图中,大门在操场的下面,就是在操场的南面。

师:体育馆在操场的什么方向?
生:示意图中,体育馆在操场的左面,就是在操场的西面。

②学生独立填写建筑物的位置关系。

教学楼在操场的()面
图书馆在体育馆的()面
大门在教学楼的()面
教学楼在大门的()面
操场在图书馆的()面
操场在体育馆的()面
学生完成后,指名汇报答案,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3)体会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师:操场怎么在图书馆的西面,又在体育馆的东面呢?
引导学生明白参照物体不同,描述的方位会有不同。

师:在刚才的填写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大门在教学楼的南面,教学楼在大门的北面,它们的方向正好相对。

设计意图:创设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究,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而且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形成方位感和空间观念。

4.我来当导游
(1)(做一做)学生根据描述标明天安门地区示意图中的建筑物。

(2)用所学的东、南、西、北知识和了解的天安门地区建筑物知识,当导游进行介绍。

学生先在小组内介绍,然后指名全班介绍。

设计意图:熟悉的天安门地区的建筑,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来当导游”的设计,更促进学生积极地调动所学的东、南、西、北知识参与到建筑物位置关系的介绍。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3题。

按平面图上的方向描述物体的位置。

2.练习一第4题。

学生在地图上圈出中岳嵩山、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五岳”的名称体会空间方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3.练习一第6题。

学生填完后,在小组内根据自己的填写互相说一说小兔、小羊、小马和小狗分别住在小鹿在的什么方向?
设计意图:不同类型的巩固练习易于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练习一的第6题更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充满童真的孩子们,会有很多的理由而产生很多种的填法,也因此会促进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怎样在地图上辨认东、西、南、北?
5、平面镜物理教案一等奖设计
四、平面镜
集体备课组成员:仲沛东,葛志华,彭荣生,姜第林,梅震,王小林,蒋志娟,毕云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