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长安一中18-19学度高二上第二次抽考-语文(实验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长安一中18-19学度高二上第二次抽考-语文(实验班)
语文〔实验〕试题
本卷须知
1.1——6、14——16为选择题,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号的答案涂黑;
2.其余为主观题,使用黑色签字笔,在规定的位置填写答案。
第一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居民健康问题差不多成为国际社会与各国政府所关注的要紧社会问题,实施基于居民健康的社会进展战略已成为推进社会和谐进展的重要措施,它不仅能够促进全社会的参与,统筹优先配置社会资源,而且能够协调政府和社会各部门之间的责任与进展目标,还能够规范居民个人的生活行为,充分表达了与其他社会公共政策的互补性。
②基于个人健康——健康社会——健康城市——健康国家的理念,建立由“个人健康”进展到“健康国家”的战略思想,这不仅构建了新的社会健康价值理念,而且立足于国家层面,为医疗卫生服务的进展明确了新的方向,也使卫生改革与进展的传统模式得以创新。
③基于居民健康的国家进展战略,其核心是研究妨碍居民健康的决定因素以及改善居民健康状况所需要的政策及环境。
这一战略是一个跨部门、与各项社会政策相关的进展战略,也是一种将健康决定因素与其相关政策有机结合起来的进展战略。
它不仅建立了具体而明确的指标体系,而且具有比较准确可信的实证数据支持,并有与之配套的完整的评价与监督指标体系,如此不仅能够随时了解战略的实际进程,也能够不断纠正战略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偏差。
④每个国家基本上依照各自的国情,结合其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特点,以及居民健康状况的实际情况而制定其战略,并具有自己的特色。
同时,各国的“健康国家”战略计划均为分阶段,逐步提升的进展进程,一般以10年为一个阶段。
⑤“健康国家”战略是一个具有坚实科学背景的进展战略,它是基于公共卫生、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卫生经济与卫生政策的学科,针对居民健康问题进行广泛研究,对居民健康进展高度关注的进展战略,也是不同政府部门和不同学科之间相互配合、共同研究、合作实施的高层次社会进展战略,这一战略以其充分的协调潜力而有助于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
1、以下对“健康国家”进展战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健康国家”进展战略构建了新的社会健康价值理念,是对传统卫生改革与进展模式的突破。
B、“健康国家”进展战略的核心,是研究妨碍居民健康的决定因素以及改善居民健康状况所需要的政策及环境。
C、“健康国家”进展战略是解决当今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所关注的居民健康问题的战略。
D、“健康国家”进展战略是结合各自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特点,分阶段进展、逐步提升的。
2、以下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规范居民个人的生活行为,就能够构建个人健康——健康社区——健康城市——健康国家的理念。
B.研究居民健康状况,能够随时了解“健康国家”进展战略的实际进程,不断纠正战略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C.实施基于居民健康的“健康国家”进展战略,需要协调各部门、各相关政策、各相关学科。
D.每个国家都在实施“健康国家”战略计划,并以10年为一个进展阶段。
3、依照原文内容,以下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建设“健康国家”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逐层递进、不断完善的进展过程,可不能一蹴而就。
B、实施以居民健康为基础的社会进展战略,将成为推进社会和谐进展的重要措施。
C、推行基于居民健康的社会进展战略,必须合理利用社会资源,也必定会提高全社会的健康意识。
D、以居民健康为基础的社会进展战略,要求不仅从个人层面来考虑国家医疗卫生体系的进展方向,更要从国家层面来考虑这一方向。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
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
博士,通《诗》《礼》,善论难。
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
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
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
迁上蔡令,时禁人丧葬不得侈长,均曰:“夫送终逾制,失轻者。
今有不义之民,尚未循化,而遽罚过礼,非政之先。
”竟不肯施行。
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数为民患,常募投槛阱而犹多损害。
均曰:“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
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
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
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
”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
中元元年,多蝗,其飞至九江界者,辄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
浚遒县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众巫遂取百姓男女,岁岁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
均乃下书曰:“自今以后,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
”因此遂绝。
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
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阙乞还者数千人。
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
每有驳议,多合上旨。
均尝删剪疑事,帝以为有奸,大怒。
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
均顾厉色曰:“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
假设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
”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
数月,出为河内太守,政化大行。
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为民爱假设此。
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因留养疾。
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
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
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
帝后闻其言而追悲之。
建初元年,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宋均传》〕
4、对以下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课:赋税
B.在郡五年,坐法免官坐:因……获罪
C.诣阙乞还者数千人诣:到,往
D.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或:有的人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宋均恩德感动民众的一组是
①禁人丧葬不得侈长②诣阙乞还者数千人
③百姓耆老为祷请④其为民爱假设此
⑤使中黄门慰问⑥后闻其言而追悲之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6、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宋均早年任郎官时好读经书,常用休息日从师学习,精通《诗》《礼》二经,长于论辩。
任上蔡令时执政平稳,不做偏激之事,表达了宽厚的风格。
B、宋均任九江太守时,认为虎豹鼋鼍因此为害,在于未能善待它们,应屏除贪欲,
撤除槛阱;关于共祠唐、后二山的习俗,主张不应当因此肆扰百姓。
C、宋均在尚书令任上正直敢言,任地方官又有治绩,因而深受皇帝赏识。
他因病请求辞职时,皇帝给他优厚待遇,不仅派人问候,同时仍想委以重任。
D、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早年任尚书令时即想以此向上陈告,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
7、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
译文:
〔2〕今有不义之民,尚未循化,而遽罚过礼,非政之先。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2分〕
8.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菊〔郑谷〕菊花〔元稹〕
王孙莫把比荆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请赏析“露湿秋香满池岸”和“遍绕篱边日渐斜”。
〔6分〕
〔2〕咏物诗都会有所寄寓,试从抒发的情感和表现手法两个角度分析两首诗的异同。
〔6分〕
〔三〕、名句默写〔8分〕
9.补写出以下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铁马冰河入梦来。
〔2〕漠漠水田飞白鹭,。
〔3〕,两朝开济老臣心。
〔4〕,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5〕白云一片去悠悠,。
〔6〕,唯有幽人自来去。
〔7〕细草微风岸,。
〔8〕心非木石岂无感?。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寂静钱钟书
周劼人
12月19日,寂寥的寒夜,清华园日晷旁,烛光隐隐。
小提琴哀婉的曲调飘散在清冷的夜空,人们伫立无语,鞠躬,献上白菊。
偶有路人好奇:“这是在祭奠谁?”
有人低声答语:“今天是钱钟书先生辞世10周年。
”
10年前,钱钟书先生安详离世。
遵钱先生遗嘱,“一切从简”,连在八宝山的离别仪式也只有短短的20分钟。
“如此寂静。
”钱先生的一位生前好友说。
那日,清华的南北主干道上飘起了一千只纸鹤,学生们用这种方式,静静地送别他们的老学长。
他的人生,本不寂静。
不管是人们熟稔的《围城》,依旧近乎天书的《管锥编》,都惊讶了世人,折服了学界。
《管锥编》单是书证就数万条,引述涉及四千位作家上万种著作。
世人惊叹“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
然而他却又静静地坐在书斋里,照例埋头读他的书,做他的学问。
图书馆内特别多冷僻线
装书的借书单上,只有他一人的名字。
即使是身处困境,他也只是默默地埋头书本。
“文革”时他被送去干校劳动改造,能看的只有寥寥几本书,但只要抱起书本来,就能兴致盎然。
第一批“大赦”回京的名单中,没有钱钟书,也没有杨绛。
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窝棚,杨先生说:“给咱们如此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的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
“文革”后,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既往地平静。
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
他人的不解,钱先生并未在意过。
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
“钱先生做学问是‘心在焉’,”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说:“而我们今天那个社会上,今天那个校园里,有多少人那么是‘心不在焉’。
”
清华大学一位博士生说,他多次读《围城》,读第三遍时突然明白,“围城不是别人给的,正是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为自己编织的。
钱先生没有为自己修筑围城,因此,他一辈子都活得坦然,真挚。
”
10年后的清华,10年后的12月19日,依旧是纸鹤飘飞,烛光摇曳,依旧只有师生们的心照不语。
不时有人向钱先生的照片投来好奇的眼光:“这是谁?”
他一生淡泊,未曾想过要轰轰烈烈。
但也正是这种“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无法想象也难以企及的波澜壮阔。
我们往往只惊叹他“那个脑袋是如何长的”,却总是忘了去关注他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以及恪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坚卓。
寂静,这是钱先生的心底所愿。
不要惊奇什么原因他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正是他的一生的格调
一位热爱他的读者说:“那个世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
”是的,那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那个时代不再寂静?〔选自2017年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10.以下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题目“寂静钱钟书”,意味着文章要围绕各种人的“静”来写。
如,写清华师生10年后纪念钱钟书先生,虽没有出现“静”字,但也暗示了“静”。
B.文章写路人对清华师生祭奠钱钟书先生的好奇,突出了他人对钱钟书的不了解。
他人之因此不了解,是因为钱钟书清高孤傲,拒绝了一切媒体的采访。
C.不能被“赦”回京,接着留在干校,钱钟书夫妇依旧平静。
关于盼望能够埋头读书、潜心治学的钱钟书来说,干校生活的缺憾只是“没有书”。
D、钱钟书先生作为世人公认的大师,他的人生本可轰轰烈烈而不“寂静”,但他从不想侧身大师之列,没有修筑名利的“围城”将自己“围”住。
E、文章报道了清华师生的祭奠活动,写了钱钟书先生给人们带来的好奇、惊叹和崇敬,展现了他的大师风范和完整人格,给人以启迪。
11.题目中“寂静”二字,是钱钟书先生一生的写照。
试从内容和表现手法两个角度谈谈文章是怎么样表现“寂静”的。
〔6分〕
12.结合文章,谈谈你对下面两句话的理解。
〔6分〕
〔1〕.他的人生,本不寂静。
〔2〕.这正是他一生的格调。
13. 文章的结尾说:“那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那个时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全文,并结合现当代具体事例,探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如此的大师之间的关系。
〔8分〕
第二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17分〕
14.以下语句中划线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句是〔〕
A、冬天老年人要增加营养,也要适当运动,在户外锻炼时一定要量入为出,以步行为宜。
B、明日黄花今又艳,她因报考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再度成为新闻人物。
C、电视评论的犀利和深刻是主持人思想创造性的外化,主持人只有具备思想的创造性,才能将观点转化为鞭辟入里、发人深省的评说。
D、这是一位已故闻名作家的作品,由于各种缘故一直没有发表,这次出版对编辑来说也有点敝帚自珍的味道。
15.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在江苏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各种珍禽,的就有丹顶鹤、白鹤等一类国家保护动物12种。
B、钱钟书先生有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的尊严,世俗的权势和财富的力量在它面前低头弯腰。
C、每每念及那个曾经让我梦寐以求的愿望,我的内心总是忐忑不安。
D在翻阅中国话剧100周年纪念活动资料时,他萌生了创作一台查找中国话剧源头的剧本的意念。
16.孔子《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那个地方“友直、友谅、友多闻”的意思是〔〕
A、朋友要正直,朋友要可靠,朋友要见闻广博。
B、朋友要正直,朋友间要相互谅解,朋友间要多听取别人意见。
C、与正直的人交友,与信实的人交友,与见闻广博的人交友。
D、以正直的人为友,以讲信用的人为友,以善于多听取别人意见的人为友。
17.日常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
请写出以下不同场合中应该使用的两个字的词语。
〔4分〕
〔1〕邀请朋友到家里作客,能够说“下午我在家里等您来”,也能够说:“下午我在家〔〕您〔〕”。
〔2〕把自己的作品送给人,能够在书上写“请您多提意见”,也能够写“某某先生〔〕”。
18.2012年11月20日第十九届陕西农高会开幕,请你写出“农高会”的全称,并为开幕式撰写一副对联。
〔4分〕
五、作文。
〔60分〕
鲁迅曾说:“无尽的远方,许多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你认为这是怎么样的一种关联?你自己与“无尽的远方,许多的人们”是以什么方式相关联的?试结合上述问题,以《无尽的远方,许多的人们》为题写一篇作文。
长安一中高2017级高二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实验〕答卷纸
7.文言文翻译〔10分〕
〔1〕
〔2〕
8.古诗文鉴赏〔12分〕
〔1〕
〔2〕
9.默写〔8分〕
〔1〕
〔2〕
〔3〕
〔4〕
〔5〕
〔6〕
〔7〕
〔8〕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10.〔〕〔〕
11.
12.〔1〕
〔2〕
13.
四语言运用
17〔1〕〔〕〔〕
〔2〕〔〕
18.全称:
对联:
五作文〔60分〕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c
【考点】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
【解析】考生要通读全文,快速找到信息源。
c项的信息源在第⑤段中的最后一句话中“这一战略以其充分的协调潜力而有助于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这一战略的作用是“有助于改善”而c项中的表述“解决”,明显夸大了这一战略的作用。
【思路点拨】考生有可能在读完文章后,即凭印象找到选项信息的相关语境,要注意与语境原文进行严格比对筛选,看范围、轻重、因果、条件、对象、时空和已然与未然等多方面是否出现了偏差。
2.【答案】:C
【考点】考查对关键句子含义的理解
【解析】A项中的信息源在第一段中“能够协调政府和社会各部门只见的责任与进展目标,还能够规范居民个人的生活行为”,“规范居民个人的生活行为”是整个战略计划将产生的结果,不是条件,逻辑关系倒置了;B项的信息源在第三段中,“如此不仅能够随时了解战略的实际进程,也能够不断纠正战略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偏差”,“如此”指代的是“它不仅建立了具体而明确的指标体系,而且具有比较准确可信的实证数据支持,并有与之配套的完整的评价与监督指标体系”,用“研究居民健康状况”解释“如此”不合文意;D项的信息源在第四段“同时,各国的“健康国家”战略计划均为分阶段,逐步提升的进展进程,一般以10年为一个阶段”D项的表述是“并以10年为一个进展阶段”将一般情况解说成了绝对情况。
【思路点拨】此题难度不大。
考生只要通读了全文,对比文本,认真核对,就不难判断。
3.【答案】:A
【考点】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解析】B项已然换成了未然。
C项绝对化错误。
D项的信息源在文章的第二段,正和第二段信息便可明白,以居民健康为基础的社会进展战略,“而且立足于国家层面,为医疗卫生服务的进展明确了新的方向”而不是“要求从个人层面来考虑国家医疗卫生体系的进展方向”。
文言文阅读
4.D5.C6.D
7.〔1〕那个地方的习俗是特别少有人学习而相信巫术鬼神,宋均为他们建立学校,禁绝过分的祭祀,百姓都特别安定。
〔“少学”、“淫祀”、“安”和“为之”的省略各1分,大意1分〕
〔2〕现在有不义之民还没有被教化,却仓促对超过礼制进行处罚,不是政治的当务之急。
〔“循化”、“过礼”、“遽”、被动各1分,大意1分〕
8.古诗文鉴赏
(1)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绕着竹篱忘情的观赏着秋菊,不觉日已西斜的画面。
“绕”字照应着首句的“秋丛绕舍”,写出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西。
将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情感形象地展示出来。
为下面诗人转入议论做好了铺垫。
寥寥七字,写秋天早晨的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
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
“满”字贴切形象,表现出那清香沁人心脾,不绝如缕。
写出了菊花在特定的环境和氛围交织中高洁幽香的魅力,使
结句特别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
(2)两首诗基本上咏菊诗,都赞颂了菊的品质。
郑诗突出了菊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品质;元诗赞颂菊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
两首诗都采纳了议论抒情的方法。
郑诗咏菊通篇不着一菊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菊,运用对比和直截了当描摹的方式表达了对菊的喜爱,并赞扬了菊花的品格。
元诗
运用了侧面衬托的手法表达了对菊的偏爱和赞颂。
9默写
夜阑卧听风吹雨阴阴夏木啭黄鹂三顾频烦天下计红藕香残玉簟秋
青枫浦上不胜愁岩扉松径长寂寥危樯独夜舟吞声踯躅不敢言
三、现代文阅读
10.〔1〕AB
【解析】A项,“是因为钱钟书清高孤傲”错,原文是“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这说明清高孤傲是有人误读,而不是钱钟书的本性。
B项,“意味着文章要围绕各种人的‘静’”错,“寂静钱钟书”围绕的应该是钱钟书而非各种人。
11.内容上是从治学风范和品格修养两个方面表现“静”的:逝世祭奠仪式和十周年祭奠仪式从简,侧面展示品德修养上的“静”;人生本可因为成就而轰轰烈烈,他却选择了埋头书斋,在对比中展示了两方面的“静”;清华师生的评价,从侧面展示了他的“静”。
12.〔1〕这句话以对比的手法引领了下文:先生的人生因为卓越的成就本能够名利双收,但他选择了坚守“寂静”。
〔2〕这句话是对前文的总结。
钱钟书先生一生的“格调”是恪守刚毅坚卓完整人格和两耳不闻喧嚣事的治学风范。
13、探究要点:
①人才的成长与时代有着紧密的关联。
②辩证地看待现代社会不再“寂静”对人才的妨碍。
③成为大师的关键在于自身能墨守寂静,恪守完整人格。
14.C量入为出,依照收入的多少来决定开支的额度。
望文生义。
敝帚自珍,比喻东西虽不好,但是自己特别珍视。
谦辞。
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或失去现实意义的事物。
对象用错。
15.C“它”指代不明,且主语不一致。
A项“一类”语序不当。
d项搭配不当。
16.C
17.恭候光临;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