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一中2018---2019年复读级九月第一次测试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乐一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复读级九月测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題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艺术是一条璀璨星河,它的精神和血脉对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涵养作用,对世界众多艺术家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尤其是当西方传统写实绘画的发展处于困境之时,中国传统艺术更是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形式启迪了一大批现代艺术家,他们从中汲取营养,摸索前行。

在很多西方艺术史论家眼里,中国传统艺术是世界艺术的高峰。

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的影响可以追湖到14世纪的欧洲,当时中国的瓷器、丝绸和国画等商品一直流行于欧洲的上层社会中。

在法国,中国的龙凤图案常被运用于各类织物中。

在15世纪的意大利和法国瓷器制作中,盛行模仿中国青花瓷器造型。

18世纪法国“罗可可”绘画大师让•安东尼•华托青年时期曾研究中国的《百戏图》,他的作品《发舟西苔岛》具有明显的中国意味和东方艺术特色.著名的评论家雷文曾说:“凡于中国宋代之风景画研究有素者,一见华托此作,必讶其风景之相似,其画中远山犹保持作者之生命,青峰缥缈,用单色作烟云,华托所惯为者,亦中国山水画最显著之特色也。

”日本学者小林太市郎认为应该将17-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罗可可”艺术称为“中国----法国式”。

19世纪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則因为具有浓郁东方意味的艺术语言,被当时的人们称为“误生在19 世纪雅典废墟上的中国画家”。

19世纪中叶,摄影术的发明,对西方传统写实绘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陷入了困境,艺术家开始寻求新的出路,此时,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和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了西方艺术家以启迪,使得西方艺术在现代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行。

一些杰出的画家诸如凡•高、高更、毕加索、马蒂斯、克里姆特、大卫•霍克尼等,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吸取中国艺术的养分,探索出全新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一大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杰作,对世界艺术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诚然,一些西方艺术家和学者认为日本浮世绘对西方现代艺术有过重要的影响,不过,凡是知晓世界艺术史的人都知道,日本艺术并不是独立发展起来的,而是在吸收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形成的。

尽管后印象派的画家是从日本浮世绘中获取了灵感,但是日本浮世绘的画法,则是来自中国唐代绘画及明代画家陈洪绶和萧云从的作品.正如毕加索所说:“在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中国人的艺术;其次是日本,日本的艺术又是源自中国。


在漫长的艺术发展过程中,中国历代艺术家在实践中探索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超技巧的艺术样式,形成了完整的艺术体系,在世界艺术史上居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为世界艺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审视中国传统艺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更能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摘编自桂小虎《东方的启迪——中国传统苳术对世界绘画的影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艺术历史悠久,对世界文化艺术影响巨大,因此,被西方艺术史论家公认为世界艺术的高峰。

B.早在14世纪,随着中国瓷器、丝绸和国画等商品在欧洲上层社会的流行,中国传统艺术就影响到欧洲。

C.发明于19世纪中叶的摄影术对西方传统写实绘画冲击很大,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艺术促使其寻找新路。

D.中国传统艺术特色鲜明,技巧高超,体系完整,地位不可替代,因而为世界艺术发展作出的贡献也最大。

1.B(A项,“公认为”不正确,原文为“在很多西方艺术史论家眼里”。

C项,“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艺术促使其寻找新路”不正确。

根据原文,在此前艺术家就已经开始寻找新路了,中国传统艺术只是“使得西方艺术在现代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行”。

D项,“中国传统艺术”应为中国传统艺术样式;“因而为世界艺术发展作出的贡献也最大”不正确,原文说“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且强加因果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总述中国传统艺术对世界文化艺术尤其是西方传统写实绘画的影响,点明其在世界艺术中的地
位。

B.第二、三两段按照历史时代顺序,具体论述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的巨大影响,紧密照应第一段相关内容。

C.结尾一段重申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地位及贡献,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并在段末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D.在论述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的影响过程中,文章釆用例证法和引证法,大大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2.C(“在段末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不正确,段末点明写作意图而非提出中心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法国绘画大师让•安东尼•华托的作品《发舟西笞岛》具有明显的中国意味和东方艺术特色,其中的风景以及画法与中国宋代风景画非常相似。

B.“罗可可”艺术被认为应称作“中国一法国式”,安格尔被称为“误生在19世纪雅典废墟上的中国画家”,足见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影响之大。

C.凡•高、高更、毕加索、马蒂斯等杰出画家之所以能探索出全新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一大批艺术杰作,与他们善于学习中国传统艺术分不开。

D.有人认为,日本浮世绘对西方现代艺术有过重要影响。

作者对这一观点不以为然,因为日本浮世绘画法也是在吸收中国传统绘画基础上形成的。

3.D(“作者对这一观点不以为然”不正确。

根据原文,“诚然”表明作者对这一观点并非不以为然,而是强调日本浮世绘画法也是源于中国。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叶志平
住在紫来桥边上的陶先生,出门总是干净的长衫,黑色礼帽。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架在鼻梁上的一副金丝眼镜。

起初,小城人对陶先生这身装扮很好奇。

后来才知道,陶先生留过洋,在东门街开了这家西医诊所,名号曰“济仁堂”。

陶先生医术如何高明,知道的人并不多。

但陶先生有洁癖,却是人人皆知。

他家的碗筷,隔几天就得用开水煮一遍;被褥呢,也得隔三差五就在烈日下暴晒;给人看病,嘴上也总是蒙块白布片儿。

有年冬天,大家都聚在街上的“龙眠茶馆”喝茶聊天。

却听见有人一声连着一声咳嗽,一路捂着心头,往“济仁堂”走去。

却见那陶先生早已立在堂外,嘴上蒙着块白布片儿,手上还举着一个,一言不发向那人走去,就要把白布片儿往那人嘴上蒙。

那人骇了一跳,更加猛烈地咳嗽起来,边摆手边往后退:“陶,陶,陶医生,咳咳,你想,咳,干啥?”陶先生从白布片儿里传来低沉的声音:“这是口罩,快戴上!”那人一看身后,喝茶的全出来看稀奇了,觉得当众受了奚落,急了:“陶医生,你这,咳咳,啥意思?我不就是,咳咳,咳嗽吗?我,我,咳咳,不看了!”人们又看到陶先生的怪模样,不由一片哄笑。

从此,小城里的人都觉得陶先生行为怪异,不好接近。

紫来桥边上的中医刘先生那里,却是人来人往,谈笑风生。

这几天,东门街上来了个老头,头发蓬乱,衣衫全破成了布条条,老远就闻到了臭味。

老头倒也安静,就靠在街边的一堵破墙边,面前放一破碗。

偶尔有人经过,就“咣啷”一声丢下个铜子儿。

……这天,老头突然“轰”地一声,倒在街面上,张着大嘴,双目无神,呼吸不得!周围有不少人,却都是干着急没办法!
恰好,陶先生穿着长衫,戴着新礼帽,匆匆路过。

一抬眼,陶先生快步上前,分开人群,蹲下身子,伸出白净净的手,用拇指指甲在老头人中穴上用力掐下去。

接着又张开左手,按住老人心口,右手握拳,敲打左手背,如此敲了几十下,老人仍无好转。

人们都屏息紧张地看着,陶先生白净的脸上也冒起了热汗。

突然,陶先生左手捏住老人的鼻子,右手掰开老人的嘴,接着一弯腰,嘴对着老人露出黄牙的嘴,送了一口气。

看见这一幕,大家都瞪大了眼
睛,简直不敢相信。

看病都让人戴布片儿的陶先生,怎么会这样?他不是有洁癖么?
如此几下送气吸气,老人渐渐呼吸顺畅,两眼也回了神。

陶先生往人群里瞄了一眼,对“龙眠茶馆”的吴掌柜道:“吴老板,麻烦送碗茶来!”吴掌柜一拍脑袋,“哎!”待吴掌柜亲自端来一碗“桐城小花”,喂老人喝下时,陶先生已走远了,只留下一堆人议论纷纷。

这天晚上,吴掌柜提了一纸包上等的“桐城小花”茶叶,敲响了陶先生的门。

陶先生打开门,淡淡一笑:“吴掌柜,稀客啊!”吴掌柜一摸脑袋,不好意思道:“陶先生好,大家平时都忙,也很少走动。


陶先生顺手接过茶叶:“吴掌柜请坐,有话请讲。

”吴掌柜又一笑:“我这人好奇心重,有点事弄不明白,我觉都睡不好。

”“今天的事?”“对,对……”
陶先生打开雕花木窗,看着天边的那轮明月:“我知道,大家都认为我有洁癖。

其实,有些疾病具有传染性,像上次的肺结核病人,我观色听声,知他病得不轻。

如果不戴口罩,极有可能传染他人。


“那,今天,您就不怕那老人有病会传染于您?”
“哈哈,你只知医者有洁癖,却不知医者更有救人癖啊!”(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有对陶先生长衫、礼帽、眼镜等衣着打扮的描写,这陶先生“留过洋”的经历与开“西医诊所”的身份很符合。

B.文中通过对比陶先生和紫来桥边的中医刘先生,突出表现了主人公陶先生行为怪异、不好接近、对人较为冷淡的特点。

C.在乞丐老头倒地后,文章通过“分开人群,蹲下身子,伸出白净净的手……”等动作描写表现了陶先生救人的急切之心。

D.文中多次写到陶先生戴口罩,其实这本是医生的正常举动,却遭到了眼界不够开阔、卫生知识很少的乡民们的误解。

4.B详细解析:“陶先生行为怪异、不好接近、对人较为冷淡”说法不当,这是人们不了解陶先生时的一种错误认识。

5.文中作者设置乞丐老头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用意?(5分)
5.①有助于塑造陶先生的人物形象,陶先生不顾脏臭的救助行为,突出了他的医术高明、医者仁心;
②有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陶先生在救助乞丐老头之后,人们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不理解甚至嘲讽,变为吴掌柜的“登门拜访”;③营造人心良善的社会氛围。

如:乞丐老头晕倒后人们都“干着急没办法”。

详细解析:5分。

答出1 点给1 分,答出两点给3 分,答出三点给5 分。

意思相近即可。

有其它答案合理的也可酌情给分。

6.小说标题“癖”有何意蕴?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6分)
6.①“癖”指陶医生的行为在生活于紫来桥边那些乡民的眼中,是洁癖;其实,这是一名医生讲究卫生、预防疾病传染的自我保护意识;②“癖”还指“救人癖”,即陶医生不顾乞丐的脏臭进行人工呼吸的治病救人之心。

突出了他的医术高明、医者仁心。

详细解析:6 分。

每点2 分,意思对即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2017年被称为“新高考元年”——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启动上海、浙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两地改革后的首批高中毕业生将参加高考。

2014年发布的意见指出,当前招考制度下,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

“新高考”之下,学生的高考成绩由“两依据一参考”构成:“两依据”指统考和学业水平考试,“一参考”即综合素质评价。

今年浙江考生迎来全新的“3+3”高考模式:必考科目语数外三科统考,外语可考两次;自选三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总成绩,学业水平考试可一年两考。

目前已公布高考新方案的省区市,也大多采用这一模式。

上海浙江两地“3+3”新高考方案取消文理分科,打破传统文科考“政史地”,理科考“物化生”的模式,考生可根据兴趣和特长,从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任选三科进行考试,其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

根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的数据,浙江省选择传统理科的学生由60%下降到17%,选择传统文科的由40%下降到10%,更多学生交叉选择三门选考科目。

(摘编自《2017年“新”高考前瞻:高考改革到底会取得哪些进展与突破?》)
材料二
同济大学招生办和上海纽约大学中方招生办的负责人都认为,高考改革是大学从“按分取人”转向“看分+看人录取”。

这样的转变最直接的体现,是2017年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华东师大、华东理工等参加上海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的九所高校校测面试环节。

与以往高校自主招生除高考成绩外,校测部分主要看考生面试表现不同的是,2017年上海所有大学都采取了“高考成绩(60%)+面试成绩(30%)+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10%)”的计分比例,而且在综合评价资格初审和面试环节,各校都高度重视并充分使用《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纪实报告》,把它作为招生选拔的重要参考。

报告主要包括每位学生高中三年在校期间所展现的品德发展和公民素养、高中学业成绩、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等方面的行为素养记录。

和“3+3”的考试科目选择与组合相适应,上海的招生院校制作了新的“专业菜单”即“院校专业组”,供考生选择。

“院校专业组”由招生院校根据不同专业(含专业或大类)的科目要求和人才培养需要设置,一所高校可设置一个或多个“院校专业组”,每个“院校专业组”内可包含数量不等的专业,同一“院校专业组”内专业可调剂。

考生的选考科目只要有一门与该“院校专业组”科目要求相同,即具有填报资格。

(摘编自《新高考,招录方式新在哪儿》)
材料三
人们看到,高考综合改革的实施,已经给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带来很多积极变化。

上海正在推动高中学校根据学生选科情况探索走班教学,便于学生自主选择科目。

绝大部分高中学校都已根据师资、学生选科情况和校舍场地资源等,因地制宜,实施不同形式的走班教学。

走班制的实施促进了高中教师的因材施教和高中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上海市教委主任苏明告诉记者,除此之外,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和课题报告已经做得非常普遍。

上海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系统数据显示,上海高三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报告50473个。

为了创建研究性学习的高质量载体和平台,目前83%的上海公办高中都有创新实验室。

在高考综合改革的推动下,上海市教委、市文明办、团市委等多家单位协同推进高中生志愿服务工作。

截至2017年3月底,上海已认定市、区两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1742个,共提供学生实践岗位464633个,96%的高三学生和73%的高二学生,共计99619名高中学生,已完成60个学时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

(摘编自《看新高考如何促进学生素养全面发展》)
材料四
注:在六选三的情况下,每个科目被选择的平均比例为50%;七选三的情况下则为42.86%。

(资料央视新闻官网微博)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高考方案取消文理分科,浙江省选择考“史地政”或“物化生”模式的学生均大幅下降,更多学生交叉选择三门选考科目。

B.“院校专业组”制度将若干专业并在一起,有利于考生根据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从而完全改变考生在高考招录制度中被动的地位。

C.走班制的实施能够促进高中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也对教学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只有在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才能推行走班制。

D.虽然物理可报考专业涵盖面最广,但物理学习难度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因此,2017年上海和浙江考生选择物理比例远不及平均值。

9. 根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高中、高校在“新高考”中所面临的挑战。

(6分)
7.B.(由材料一中的“两依据一参考”可知选项中的“面试成绩”应为“综合素质评价”。


8. A.(B项“完全改变”说法有误,过于绝对;C项“只有在经济发达地区才能推行走班制”有误,属于无中生有。

D项归因于“物理学习难度大,学生学习兴趣缺乏”有误,属于无中生有。

9. 高中:①如何科学安排走班教学;②如何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

高校:①如何参考综合素质评价选拔人才;②如何适应学生科目的选择与组合,科学设置“院校专业组”。

【解析】从高中的角度考虑,根据材料三中“上海正在推动高中学校根据学生选课情况探索走班教学,便于学生自主选择科目”以及材料一中“‘新高考’之下学生的高考成绩由‘两依据一参考’构成,‘两依据’指‘统考和学业水平考试’。

‘一参考’即‘综合素质评价’”可概括答题要点。

从高校的角度考虑,根据材料二中“各校都高度重视并充分使用《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纪实报告》,把它作为招生选拔的重要参考”“上海的招生考试院校制作了新的‘专业菜单’即‘院校专业组’供考生选择”可概括答题要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孙振基,字肖冈,潼关卫人。

万历二十九年进士。

除.莘(shēn)县知县,调繁安丘。

三十六年四月,
以治行征,与李成名等十七人当授给事中,先除礼部主事。

四十年十月命始下,振基得户科。

时吏部
..推举大僚,每患乏才,振基力请起废。

【孙振基,字肖冈,潼关卫人。

万历里二十九年进士。

授官莘县知县,调任到政务繁重的安丘。

三十六年四月,由于为政有成绩被征召,授给事中,先授官礼部主事,四十年十月任命才下达,孙振基得任户科。

当时吏部推举大官,总是忧虑朝廷内外没有优秀人才,孙振基于是极力请求重新启用被贬黜的官员。


韩敬受业宣城汤宾尹。

宾尹分校会试,敬卷为他考官所弃。

宾尹搜得之,强总裁侍郎萧云举、王图录为第一。

榜发,士论大哗。

知贡举侍郎吴道南欲奏之,以云举、图资深,嫌挤排前辈,隐不发。

【韩敬受业于宣城汤宾尹,汤宾尹任会试阅试卷的考官,韩敬的试卷被其他考官所摒弃。

汤宾尹找到了它,强迫总裁侍郎萧云举、王图录用韩敬为第一。

发榜后,文士议论强烈。

知贡举侍郎吴道楠想上奏这件
事,因为萧云举、王图资历深,隐忍没有揭发。


事三年,会进士邹之麟分校顺天乡试
..,所取童学贤有私,于是御史孙居相并宾尹事发之。

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振基谓议者庇之,再疏论劾。

帝乃下廷臣更议。

【事情过去了三年,恰巧进士邹之麐任校阅顺天乡试的考官,录取童学贤有偏私,于是御史孙居相以此事连同汤宾尹的事一起揭发。

交付礼官,会同吏部都察院商议,只是没有涉及汤宾尹的事。

孙振基于是上疏直言请求一并议处,没有得到同意。

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论罢黜童学贤,贬谪邹之麟,也没有议论汤宾尹等人。

孙振基认为商议的人庇护他们,再次上疏弹劾。

皇帝才交付朝臣重新审议。

】初,宾尹尝夺生员施天德妻为妾,不从,投缳(huán,绳套)死。

诸生冯应祥、芮永缙辈讼于官,为建祠,宾尹耻之。

后永缙又发诸生梅振祚(zuò)宣祚朋淫状。

御史熊廷弼素交欢宾尹,判牒言此施、汤故智,欲藉雪宾尹前耻,杖杀永缙。

时南北台谏议论方嚣,各自所左右。

孙振基等上疏持勘议甚力。

而给事中官应震、张笃敬、元诗教等驳之,疏凡数十上。

振基及诸给事御史复极言廷弼当勘,斥应震等党庇,自是党廷弼者颇屈。

帝竟纳玮言,令廷弼解职。

其党大恨。

吏部尚书赵焕者,惟诗教言是听,乃以年例出振基于外。

【当初,汤宾尹在家居住时,曾经夺取秀才施天德的妻子为妾,施天德的妻子不屈从,自缢而死,诸生冯应祥、芮永缙等人控告到官府,给施天德的妻子建祠堂,汤宾尹以此为耻。

后来芮永缙又揭发梅振祚淫乱的罪状。

御史熊廷弼素来和汤宾尹交好,判决的文书说这是施天德对付汤宾尹的老办法,打算借此洗雪汤宾尹以前的耻辱,用木杖打死了芮永缙。

当时南北台谏正争论喧嚣,各有所袒护。

孙振基等人上疏主张审核很是用力。

而给事中官应震、张笃敬、元诗教等人反对这样,奏疏共几十封上呈。

孙振基及众给事中御史又极力进言熊廷弼应当审问,斥责官应震等结党营私,此次与熊廷弼结党的人大为理屈。

皇帝终于采纳了进言,下令熊廷弼解除职务。

他的同党非常怨恨,吏部尚书赵焕,只听元诗教的话,于是借助常例将孙振基调到外地。


振基劲直敢言。

居谏垣仅半岁,数有建白。

既去,科场议犹未定,策复上疏.极论。

而宾尹党必欲十七人并罪,以宽敬。

孙慎行代正春,复集廷臣议。

仍坐敬关节,而为十七人昭雪。

宾尹、敬有奥援,外廷又多助之,故议久不决。

凡与敬为难者,朝无一人。

振基寻以忧去,卒于家。

(选自《明史·孙振基传》有删改)
【孙振基刚强正直敢于进言。

任谏官仅半年,多次有进谏。

离开后,科场的争议还没有平息,刘策又上疏竭力论述。

而汤宾尹的同党一定要将十七人治罪,来安慰韩敬。

孙振基代替翁正春,再次召集朝臣商议。

仍然判定韩敬暗中行贿勾结官吏有罪,为十七人昭雪。

汤宾尹、韩敬有外援,朝廷又多帮助,所以议论长久不能决定。

凡与韩敬作对的,朝中没有一人。

孙振基不久因忧虑成病离开,在家中去世。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B.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C.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D.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10.C(“下”这里是“交付”的意思,“礼官”为名词作其宾语,其后断句,排除A、D;“礼部侍郎翁正春等”为名词,作“议黜”的主语,其前断句,排除B。

句子翻译为:交付礼官,会同吏部都察院商议,只是没有涉及汤宾尹的事。

孙振基于是上疏直言请求一并议处,没有得到同意。

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论罢黜童学贤,贬谪邹之麟,也没有议论汤宾尹等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除,文中是任命、授官的意思,跟“拜”“召”“陟”都同义。

B.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C.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考中的人称举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