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品读学写对话——以《船长》对话教学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潜心品读学写对话——以《船长》对话教学为例
作者:黄玉丽张进
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8年第3期
涵泳语文,注重反复诵读、潜心品味,以明文达义。

以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为根本任
务的语文教学需要潜心涵泳。

在写人的文章中,对人物语言进行描写,是常用的表现人物的方法之一,而对话描写又是
语言描写的重要形式。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船长》一文中,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耐人寻味,反
复咀嚼,涵泳其中,对于学生了解对话的形式及写法,颇有益处。

一、涵泳对话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
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在涵泳这部分人
物语言的过程中,教师注意激励学生探索的欲望,为学生设置质疑、讨论、探究等学习活动,
在不断质疑、讨论、探究、释疑的过程中品味这段对话的魅力,让船长的形象在学生脑中渐渐“立”起来。

1.质疑设疑,内容更明了
古人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读这段文字的开始,教师便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问学生:读了这段对话,你有什么疑惑?
学生质疑一:情况那么紧急,船长为什么要问“炉子、火、机器”怎么样呢?
船长真的不知道轮船即将沉没吗?他这么问到底有什么用意呢?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常识,
领悟到船长问这些是在警告乘客:情况非常危急,救援刻不容缓,必须听从指挥。

学生质疑二:“20分钟”真的“够”吗?
教师引导学生做了个算术题:20分钟救60人,平均每人多长时间?对于这样的逃生时间,船长却说“够了”。

学生从短短的两个字中体会到船长的威严、自信。

就这两个字,让船长镇
定自若的形象跃然纸上。

学生质疑三:船长真的会让大副开枪吗?
教师首先引读:出人意料的是,这时船长突然对大副命令道:“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再让学生展开讨论,刚刚还说“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这时又下如此
威严的命令,船长是自相矛盾吗?学生得出结论:这命令是特定情况下的非常之举,是救援成
功的保障。

刹那间,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关爱弱者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活了。

对这段文字的质疑并没有到此结束。

在学生质疑、讨论、探究,仔细品味揣摩的基础上,
教师发挥教者的主导作用,再次设疑,让思考进一步深入,对文本内涵的挖掘渐进。

教师设疑:船长为什么不先命令大副,然后再问机械
师呢?
学生议论纷纷。

有的说,先命令大副开枪,然后再问机械师,显得船长不够镇定;有的说,当时情形是一片混乱,先命令大副,然后再问机械师,大家会听不见命令;还有的说,如果先
命令大副,再问机械师“炉子、火、机器怎么样”会浪费救援时间。

学生反复读这段对话,认识到:同样的内容,顺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

好好揣摩这
段对话,学生悟出许多对话表达的技巧。

要让语文教学极具“语文味”,就要抓住文本语言的缰绳,细细触摸文本语言的脉搏。

这样,学生才能在对文本的涵泳过程中“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

这正是涵泳语文的魅力。

2.彰显个性,人物更传神
这段对话,语言非常符合人物的身份。

而分角色朗读是涵泳人物对话的最好办法。

教师让
学生分角色读,讨论:船长与奥克勒大副的对话内容各有什么特点?怎样的感情朗读才能彰显
人物身份?
“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这样的话从船长口中说出,十分威严。

同样,大副回答船长的话简短干脆,体现出他的身份和对船长的敬重,也从侧面表现了船长的
威严。

再分角色读,学生感受到什么人说什么话才能让对话更传神。

这样的语言描写是生动的,
有血有肉的。

二、涵泳对话形式,感悟表达方式
我们常说,描写人物的语言,一定要抓住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来写。

而学生在实际习
作中却常常无法做到。

《船长》一文之所以值得咀嚼,确实因为它有值得细品之处。

涵泳其中,会让学生学到许多。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发现这段对话在表达上的特殊之处。

学生讨论后很快发现:这
段对话几乎没有提示语,而且每个人的对话都单独成段。

以细品、慢赏为特质的涵泳语文,总
会将学生的发现引入深刻思考。

1.形式多变,更灵活
教师试着给原文加上一些提示语,让学生看看效果如何。

船长大声喊道:“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洛克机械师赶紧说:“船长,叫我吗?”
船长问:“炉子怎么样了?”
洛克机械师回答:“被海水淹了。


“火呢?”船长又问。

洛克说:“灭了。


船长接着问:“机器怎样?”
“停了。

”只听洛克回答道。

学生通过读文,对比涵泳,发现提示语的运用也是有讲究的。

为了突出环境的危急,气氛
的紧张,形成一种先声夺人的效果,提示语就需要“隐身”。

教师主动设疑,进一步引导深入涵泳:船长叫大副的时候,作者为什么又用了提示语呢?
此时,学生已得涵泳的真谛,他们细品人物语言,看出船长先和洛克机械师说话,后来再
和大副说话,谈话对象变了,需要用提示语交代清楚。

此外,提示语写出船长是在大声喊奥克
勒大副。

声音变大了,一方面体现船长的威严,另一方面写出船长想让所有人都听见下面的话
语内容。

提示语的形式多变,对话更灵活。

2.单独成段,变清晰
对话单独成段又有什么好处呢?教师让学生把对话连成一段看效果。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船长,叫我吗?”“炉子怎么样了?”“被海水淹了。

”“火呢?”“灭了。

”“机器怎样?”“停了。


对比涵泳,就显出来单独成段的妙处——表达更清晰。

3.符合情境,显魅力
再来看看人物的语言,读一读每句话,学生又发现这些对话的句子都很短。

此时教师引导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涵泳。

师:生活中,你有没有跟别人争吵过?争吵时你会说长句子吗?
师:语言越简短,对话越有力。

看,这是这段对话中最长的一句,作者用什么方法把它变
短了?(出示:“够了。

”船长说,“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

奥克勒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生:把提示语放中间了。

师:“够了”,作者把需要重点表达的两个字放在前面,凸显了船长的镇定自若。

此外,
船长这次说的话有两层意思。

先说时间够了,再让大副指挥大家有序撤离。

一个人说的话中有
两层意思时,可以把提示语放在中间。

对话的形式是多变的。

提示语可以放前面、后面,还可以放中间。

究竟什么时候放前面,
什么时候放后面,什么时候放中间,有讲究。

仔细品读涵泳,学生发现提示语用不用、用的位置,与说话的内容、情境、说话人身份,甚至与作者要强调的意思都有关。

三、涵泳对话表达,练习迁移运用
在理解对话的过程中学习对话表达的方式,适合训练高年级学生学习写好人物的对话。


文本的涵泳切实提高了学生描写人物对话的水平,也是对语文教学中处理好“内容”与“形式”关系的一次尝试。

引导学生涵泳《船长》这段极为传神的对话后,学生已切实了解了这段对话的精妙之处,
对怎样描写人物的对话有了直接的感悟。

教师对描写方法的适时总结,让学生又有认识上的提升。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操练,可为学生迁移写法,发展能力提供平台。

课上,教师可安排这样的练一练:
出示:参加科技竞赛获奖后,你兴高采烈地回到家中向家人(宠爱你的奶奶、和蔼的爸爸、严厉的妈妈、崇拜你的妹妹)汇报这一好消息。

请根据你的生活经验,选择其中的一位,想象
他(她)的动作、神态、语言,写一段话。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东关小学)
责任编辑田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