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数学第一二三单元易错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上第一单元易错题
【易错题1】判断:以学校大门为起点,如果向西走50米记作+50米,那么向南走记作-40米。
【错因分析】有同学错选了√,审题不细粗心导致。
【思路点拨】我们知道正负数是用来表示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但是有孩子审题不细,题目没读完就匆匆下笔,跟着感觉走。
其实仔细读题会发现题目中“西”和“南”不是一对相反方向,因而不能用正负数表示,所以这道判断题是错误的。
【易错题2】判断:甲比乙大-3岁,表示乙比甲小3岁。
( )
【错因分析】这道题不少同学打√,认为本题正确,没看清楚题目所说的内容。
【思路点拨】以往学生都很熟悉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几”的表达,这里“几”通常是个正数。
学习了负数以后,学生猛然看到这道题“甲比乙大-3岁”,没留意大-3岁这个条件,只眼睛盯着甲比乙大,想当然认为反过来就是表示乙比甲小3岁。
其实甲比乙大-3岁就是甲比乙小3岁的意思,那么换句话说表示乙比甲大3岁。
因此这道题是错误的。
【错因分析】这一题不少学生填-400米,没看清关键词没画图导致错误发生。
【思路点拨】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要边读题边用笔圈画关键词从“家”向北,粗心大意的孩子由于受前面条件“小华家在学校南边600米处”的影响,以为现在小华还是以学校为基准点,从学校出发,所以括号内填入(-400米)了。
其实我们只要画个图,关系就清晰地浮现出来。
此题正确答案应该填(+200米),注意不要忘带单位哦!
【易错题4】在一次数学测试中,五(1)班的平均分是95分。
如果把高于平均分的部分记为正数,低于平均分的部分记为负数,那么乐乐得了98分,应记作( )分;聪聪得了90分,应记作( )分。
【错因分析】学生没有仔细理解前面条件陈述的内容,看到“得了”两字就像抓到救命稻草一样立即填上+98和+90了。
【思路点拨】仔细读题看清条件,“五(1)班的平均分是95分。
如果把高于平均分的部分记为正数,低于平均分的部分记为负数”,所以本题正确结果是98-95=3(分),乐乐得了98分,应记作(+3 )分;95-90=5(分),聪聪得了90分,应记作(-5 )分。
【易错题5】选择:海拔-100米与海拔+100米的高度相差()米。
A.100米
B.200米
C.0米
D.无法确定
【错因分析】很多学生受两个正数相差多少的求法的思维定式,选择C.0米。
【思路点拨】我们借助温度计或数轴上的数来想这道题就一目了然了。
如果两个数都在0的同一侧,即同正同负,那么求这两个数差的方法是去掉两个数前面符号后相减;如果两个数位于0的两侧,即一正一负,求这两个数差的方法是去掉两个数前面符号后相加。
上面这道题海拔-100米与海拔+100米的高度相差
100+100=200(米),因而正确答案选择B。
【错因分析】有的同学不理解题意,按照自己的意思来理解时间差,以为时间早就要提前,晚就要推后。
故列式解答10+7=17(时),17时是下午5时。
认为这时打电话给远在巴黎的爸爸合适。
【思路点拨】其实上面那个同学理解的时间差恰恰搞反了。
正数表示同一时刻比北京的时间早的小时数,比如东京时差是+1,如果现在是10月12日的北京时间10时,那么现在日本时间就是10+1=11(时)。
巴黎时差是-7,如果现在是10月12日的北京时间10时,此时巴黎时间是10-7=3(时),那么小明这时打电话给远在巴黎的爸爸是不合适的,因为此刻巴黎时间是夜里3时,爸爸在休息。
【错因分析】思路不正确,错误答案多种多样。
【思路点拨】这题是正负数的找规律。
我们可以先用笔圈出一个周期,从中不难发现一个周期有3个数,其中两个正数和一个负数。
100÷3=33(个)周期 (1)
(个)数,余数里的这一个数是正数。
那么写完100个数时,其中正数一共有
2×33+1=67(个)。
【错因分析】不少学生思路很乱,无从下笔,错误百出。
【思路点拨】这道题用倒退法还原比较好。
数轴上的这个点经过两次移动后是5,要知道原来这个点表示的数,就倒回去想。
抓住结果依次倒退还原,即从5开始,先将点向左移动8个长度单位到-3,再向右移动6个长度单位到3。
则起点表示的数就是3(如图)。
【易错题9】小明现在大厦12层,他要到地下2层的停车场去,要下多少层楼?【错因分析】大厦12层记作+12层,地下2层记作-2层,学生想当然小明要下12+2=14(层),忽略了我们中国没有0层楼这一重要生活现象。
【思路点拨】根据生活经验可以分两段想,一段是小明先从大厦12层下到地面1层,下了12-1=11(层),另一段是小明由地面1层下到地下2层,下了2层。
那么正确答案是小明要下11+2=13(层)。
【错因分析】部分学生没有思路乱凑瞎做,一点儿没有道理。
第二单元易错
【易错题1】如果一个平行四边形正好能剪拼成一个周长是24分米的正方形,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错因分析】误把正方形周长看成边长,24×24=576(平方分米),填576错了。
【思路点拨】认真读题仔细分析,如果一个平行四边形正好能剪拼成一个正方形,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和剪拼成的正方形面积相等。
已知正方形周长24分米,那么这个正方形边长是24÷4=6(分米),面积为6×6=36(平方分米),因此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36)平方分米。
【易错题2】在下图的6个边长相等的正方形中,①、②、③三个阴影三角形的面积关系是()。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①=②=③
【错因分析】学生凭感觉,认为尖尖的三角形面积就大,错选A。
【思路点拨】三角形的面积和形状无关,与底和高有关。
图中的6个边长相等的正方形说明对边平行,那么这组平行线之间的所有垂线段都相等,即①、②、③三个阴影三角形的高都相等,而①、②、③这三个阴影三角形的底是正方形的边长也都相等,①、②、③三个阴影三角形等底等高,因此①、②、③三个阴影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正确答案选择D。
【易错题3】一个梯形,上底、下底长度的平均值是30厘米,高是20厘米。
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错因分析】没看清30厘米是这个梯形上底、下底长度的平均值,错误列式解答30×20÷2=300(平方厘米),括号里填入300。
【思路点拨】用心读题审题,圈画出“一个梯形,上、下底长度的平均值是30厘米”中的“平均值”这个关键词。
先求出这个梯形上、下底的和是30×2=60厘米,再用60×20÷2=600(平方厘米),故括号里正确答案应该填600。
【易错题4】比较下图中两条平行线之间三个阴影部分的面积,()的面积最大。
A.图A
B.图B
C.图C
D.一样大
【错因分析】不去有根据地推理演算,而是根据视觉效果猜三角形面积最大。
【思路点拨】图中两条平行线之间三个阴影部分图形高都相等,因此我们只要比较三个图形的底和公式里的其他量就可以了。
因为三角形和梯形面积都要除以2,平行四边形不用,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中除了高的其他量是12÷2=6,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中除了高的其他量是7,梯形面积公式中除了高的其他量是(3+8)÷2=5.5,7〉6〉5.5,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最大,故选B。
【易错题5】一块三角形土地,底是800米,高是50米,面积是()公顷。
A.8
B.4
C.2
【错因分析】计算三角形面积时公式运用出错忘了除以2,错选B。
【思路点拨】这道题既涉及到求三角形面积,又牵扯到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我们可以先借助三角形面积公式求出这块土地的面积是800×50÷2=20000(平方米),别忘了除以2哦!再根据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转化单位:20000平方米=2公顷,故正确答案选择C。
【易错题6】一个直角梯形上、下底的和是16厘米,两条腰长分别是5厘米和7厘米,这个直角梯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错因分析】不得要领,胡乱瞎做16×7÷2=56(平方厘米)。
【思路点拨】其实这道题并不难,我们只要静下心来画个图就能看出解法了。
这个梯形已经知道上、下底的和是16厘米,我们只要找到找准它的高。
见下图。
根据直角三角形里斜边最长推出这个直角梯形高不可能是7,只能是5,因此这个直角梯形的面积是16×5÷2=40(平方厘米)。
【易错题7】把一个长1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框架拉成一个高12厘米的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错因分析】学生不去认真画图思考,拿起笔想当然地写出15×12=180,填上180。
【思路点拨】这道题建议大家画图辅助理解题意,不要急急忙忙做导致急急忙忙错。
我们要理清这个高12厘米和哪个底成对应关系,如果凭空想象非常艰难,画图就很形象好懂了。
从上图中不难看出高12不可能和底15相对应,因为直角三角形斜边最长,那么这个高12只能和底10相对应才有可能。
因此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0)平方厘米。
【易错题8】把20本练习本摞成一个长方体,前面是长方形。
再把这摞练习本均匀地斜放,这时前面变成了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如下图)。
那么比较这两个前面面积()。
A.长方形面积大
B.平行四边形面积大
C.相等
D.无法确定
【错因分析】这道题不少同学受活动推拉框那题的影响,错误选择A。
【思路点拨】其实这个摞本子和活动推拉框不同。
活动推拉框确实是长方形面积大,但这是摞本子,本子均匀斜放后,前面形状发生了变化,图形面积公式选用也发生了变化,但是这摞本子的厚度没变。
因此这两个前面面积相等,应选C。
【易错题9】有4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它们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4厘米和2厘米,用这4个三角形拼成两个正方形(如下图)。
求图中小正方形的面积。
【错因分析】不看清题就瞎做,4×2÷2×4=16(平方厘米)。
【思路点拨】这道题是要求图中小正方形的面积。
仔细看图我们不难发现小正方形边长和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关系。
其实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差就是小正方形的边长。
因此小正方形的面积是(4-2)×(4-2)=4(平方厘米)。
【易错题10】一个正方形,它的对角线长12厘米,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错因分析】把12当成正方形边长,逮到数字就凑:12×12=144(平方厘米)【思路点拨】我们先前求正方形面积是用边长乘边长,但是这道题告诉的12厘米是正方形的对角线长。
我们可以在图形旁边添辅助线巧妙转化一下,请看下图。
原来正方形的面积就是新的大正方形面积的一半,因此原题中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2×12÷2=72(平方厘米)。
第三单元易错
【易错题1】在0.6和0.7之间有()个小数。
【错因分析】审题不细,考虑不周,错填9。
【思路点拨】要认真读题看清要求。
部分学生容易受先前做过题的影响,错误地以为这题是问在0.6和0.7之间有()个一位小数,因此错误地填入9,其实是不对的,这题是问在0.6和0.7之间有()个小数。
没说到小数的位数,那么既可以是一位小数也可以是两位小数乃至三位、四位……n位小数,因此本题正确答案填无数。
【易错题2】分别用分数和小数表示下面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