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需要给教师松绑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课题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与小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报告江苏省如东县大豫镇桂芝小学课题组石卫星20世纪4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希望“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陶行知将“创造”看作人生的真谛,把培养创造力作为教育的宗旨,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品质、创造能力作为教学的最高目标。
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学习运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注重小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创建“行知”创新的学校文化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过:“儿童创造是千千万万的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
”我们只有真正承认小孩子有创造力,才可以不被成见所蒙蔽。
”传统教育理论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掌握知识为核心,学生完全置于被动接受和消极适应的地位,使得很多学生求异求新的心理弱化,知识更新的本领、探索问题的能力不强,缺乏独立工作的实践能力。
1994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克尔教授最近指出:“知识经济的核心是持续不断地培养创新的人才。
”学生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从自然的人转化为社会的人,根本的途径在于教育。
人的自然遗传只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基础。
其个性的发展、潜质的显现、性向的确定、兴趣爱好的养成均离不开后天教育的引导和影响。
本课题研究旨在践行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新的教育思想。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1.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创设和谐的管理环境学校管理创新是基础,学校管理者应处理好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因为教师和学生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性,有着不同的个性。
只有承认这种差异性和个性,教师才有可能有创造性,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才会张扬个性,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做到“求同存异”和“异想天开”。
应先从管理层研究,允许多样性的存在,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
2.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强调师生民主、平等、和谐的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
肇庆市教育评价改革案例

肇庆市教育评价改革案例在肇庆市的教育大舞台上,一场别开生面的教育评价改革正在悄然上演,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教育大变身秀”。
一、背景:旧评价体系的“紧箍咒”以前啊,肇庆的教育评价有点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学校好不好,就看考试成绩那几个数字,就像只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孩子和学校,这可把大家都给憋坏了。
学生们整天被考试分数追着跑,那些成绩不太好但在其他方面有天赋的孩子,就像被乌云遮住的星星,没机会发光。
老师呢,也只能一门心思地抓分数,什么创新教学、个性化教育,都只能往后靠。
二、改革第一步:多把尺子量学生。
1. 综合素养纳入评价。
肇庆市的学校开始玩起了“评价大变身”。
不再只盯着分数,而是把学生的综合素养也拉到了评价的舞台上。
比如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表现、在艺术和体育方面的特长等,都成了评价的一部分。
这就像是给学生们打开了一扇扇新的窗户,让他们看到自己除了成绩之外的闪光点。
我认识一个叫小明的学生,以前因为数学成绩不太好,老是垂头丧气的。
可是他特别热爱足球,学校改革评价体系后,他在足球比赛中的拼搏精神、团队协作能力都被算进了他的综合评价里。
这下好了,小明像变了个人似的,自信心爆棚,学习成绩也跟着慢慢提高了。
2. 成长档案跟踪进步。
学校还为每个学生建立了成长档案,就像一本记录成长冒险的魔法书。
这里面不仅有考试成绩,还有学生每一次的进步,无论是克服了学习上的一个小难题,还是在品德方面的一个小成长。
这种跟踪式的评价,让学生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就像沿着一串小脚印在成长的道路上前行。
三、改革第二步:给学校评价松绑。
1. 特色发展受重视。
对学校的评价也不再是千篇一律了。
以前学校都争着比考试平均分,现在不一样了。
那些有特色教育的学校开始崭露头角。
比如有一所学校,他们特别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学生们会做传统手工艺、吟诵古诗词。
在新的评价体系下,这所学校的特色教育成果被大大肯定,其他学校看到后也纷纷开始挖掘自己的特色,整个肇庆市的学校就像一群开屏的孔雀,各展风采。
中学作文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学作文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需要我们培养和造就大批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创新是写作者的一种宝贵品质,也是作文写出新意、深意的基本条件。
因此,中学作文教学,当以素质教育为本,针对中学生作文实际,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着重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其创造素质,写作创新文章,以催发其创新精神,成为创新人才。
一、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需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兴趣的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项活动的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也是推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内在力量。
子曰:“知之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乐之”,才能“乐思”和“乐写”。
因此,兴趣是产生注意力的基础,是求知的直接动力,是写作的第一要素,是迈向成功的秘诀。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一)做好素材的积累是培养兴趣的基础。
要解决学生写作时“腹内空空”,“望题兴叹”的难题,必须让学生养成积累写作素材的良好习惯。
1.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
契诃夫曾说:“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
……要把自己锻炼到让观察简直成为习惯”。
观察的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对周围的一切事物进行认真观察,就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观察要全方位,可以是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大的方面,也可以是身边的看惯了的琐细事物。
2.要求学生写好素材笔记、读书笔记。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世界的窗口”。
从书籍中可以看到广阔的生活,教师要指导并督促学生养成多搜集素材,多读好书,写好素材笔记、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
如:优美词语、佳句名段、格言警句、名人轶事等。
3.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的活动很多:可以参观一座工厂、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一所建筑物;可以调查访问某位专业户、先进集体、模范人物;也可以是去听讲座、看电影、参加义务劳动等。
组织活动时要注意:(1)参观前布置活动目的,参观中指导观察的内容和方法,活动后写好素材笔记;(2)活动时间尽量安排在作文课或双休日时间,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安排时间。
中学班主任在素质教育中创新教学方法分析

中学班主任在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教学方法分析摘要创新教育是培养新一代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
为学生创建创新为主的教学教育环境,以提高学生在学习上及生活上的创新,本文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初步做起;老师对学生的创新进行支持并保护;并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校园管理方式。
关键词创新教育班主任中学生一、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初步培养当今社会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而创新教育已成为每个学校教研组、教委、教体局共同研究的重要课题,创新教育是社会开发和利用的宝贵的资源之一,所以,实行创新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
本文认为班主任在教学中应注意从多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创新精神。
树立以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倡导的是“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这就为打开了我们创新教育的思路。
它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尘封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所以,班主任对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对课堂学习小组的组织及对探究学习小组的组织显得至关重要。
美国的心理学家格齐伊认为:“明日的文盲不是不能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在以后的发展中,人的创新能力将会受到空前的重视,善于创新的人将成为知识经济最主动、最积极的力量。
因此,在班级的工作中所实施的创新教育,班主任首先就要从教育观念的转变入手,并树立价值取向为创新精神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最后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确立在班级工作的首要位置上。
我们要充分的认识并学习创新教育理论及重要意义,在教育活动中进行大胆实践,不断的总结成果。
班主任是创造性的主体,是富有的,积极能动的,在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的指导下,积极的贯彻学校所提出的要求,不断的寻找新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根据自身优势和学生的特点,富有创造性地开展班级活动,形成风格鲜明的班集体。
同时班主任创造性的工作观念与工作方法又必然对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的形成起着巨大的作用。
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17〕7号

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正文:----------------------------------------------------------------------------------------------------------------------------------------------------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17〕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破除束缚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向地方和高校放权,给高校松绑减负、简除烦苛,让学校拥有更大办学自主权,激发广大教学科研人员教书育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创新人才,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提出以下意见:一、完善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机制(一)改革学位授权审核机制。
深入推进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
省级学位委员会负责审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及专业。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托省级学位委员会组织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和博士学位授权初审。
稳妥推进部分高校自主审核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
对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符合学位授予标准的高校,新增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可不再要求培养年限。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要加强授权监管,完善学位授权准入标准,强化专家评审环节,开展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对于不按照标准和程序办理、不能保证质量的,依法责令限期整改,直至撤销其博士硕士学位授权。
(二)改进高校本专科专业设置。
除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外,高校自主设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内的专业,报教育部备案;自主设置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多策并举为教师合理“减负松绑”

多策并举为教师合理“减负松绑”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师工作中的巨大压力和负担也日益凸显。
教师们面临着教学任务繁重、管理压力大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成果。
解决教师减负松绑问题是当务之急。
为了合理减负松绑,需要多策并举,从多个方面入手,共同努力解决教师减负难题。
一、提高教师待遇,减轻经济压力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待遇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心理压力和生活质量。
而目前,教师的待遇不尽如人意,工资普遍偏低,福利不完善等问题仍然存在。
提高教师的待遇,减轻教师的经济压力,是解决教师减负问题的首要任务。
一方面,政府应当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完善教师的福利待遇。
学校也应该加大对教师的奖励激励力度,给予教师更多的薪酬和福利待遇。
只有待遇提高了,教师才能真正解脱出经济压力,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二、精简教学内容,缓解教学压力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和调整,导致教师教学任务不断增加,教学压力也不断加大。
精简教学内容,缓解教学压力是减负的重要举措。
针对目前教学内容过多的情况,教育部门应当加强教学大纲的审核和调整,确保教学内容合理、科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校和教师也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尽可能精简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核心素养的培养,避免教学任务过重。
只有精简了教学内容,教师才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上去。
三、完善教师管理体制,提高工作效率当前,部分学校的教师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学校管理层和教师之间存在一定的管理隔阂,导致教师工作效率较低,工作压力较大。
完善教师管理体制,提高工作效率,是减负松绑的关键之一。
学校管理部门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管理评价体系,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和空间,激发教师的工作动力。
学校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教师的指导和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自主创新学习心得

自主创新学习心得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造型人才,本就如何使学生创新学习谈几点体会。
1、转变教育思想,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2、更新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3、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品质。
4、改革作业评价制度,促进自主创新学习。
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方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经济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本人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下,如何使学生创新学习的粗浅体会。
一、转变教育思想,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中指出:“处于伟大变革时代,我们最需要创造力与创新精神。
”著名的美籍华人杨振宁博士曾经指出,在国外中国留学生的成绩都很出色,但是中国留学生和外国学生相比胆子太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去想,老师没做过的不敢去做,缺乏创新精神。
因此,教师要具备创新教育思想,创设良的教育环境,爱护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创新的时间和空间,指导学生从接受性学习转变为创新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1)转变“权威性”教学观念,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热情。
自主创新精神作为一种学习品质是难能可贵的,在民主和谐气氛中,学生才能享有自主的权利。
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提倡六允许:错了允许重答;不完整允许补充;没想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
例如在一次上课的时候,我出了这样一道题:“看一看哪些加法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再写出来。
”其中有这样一题“7+7+7+7+7+7+6”做题时有的同学改写成“7×6+6”也有的改写成了“7×7-1”,我表扬了这几位敢于大胆创新的学生,不料,我还没表扬完,就有一个小男生站起来理直气壮的说“老师,您不应该表扬他们,他们连题目要求都没弄清,根本就不对,怎么能算创新,更不能表扬。
”我听了一惊,是啊,我光想着为学生的创新高兴了,而忽略了题目的要求,太不应该了。
如何树立新的管理理念

如何树立新的管理理念——强化服务意识现代社会,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越来越为更多的管理者所接受,以人为本的管理,必须强化服务意识。
有专家指出,管理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做了什么事,而在于发现了多少人和培养了多少人,它的最高境界,绝不只是约束和规范,更不是居高临下的控制和干预。
因此,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不能仅仅为教师下达任务,而应当着眼于教师的发展,根据教师的需要为教师提供服务。
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服务,帮助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
管理者的关注点要发生变化,过去关注的是我对你要求什么,我给你什么,现在关注的是教师需要什么。
要树立学校管理是为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服务的思想,要深刻理解新课程对学校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并深入探讨学校制度与机构的改革,真正为新课程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
那么,教师渴望一种什么样的管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有关人士呼吁:教师需要激励,需要得到尊重,需要个性化的帮助,尤其需要专业发展方向的指导。
教师的发展,需要条件和空间,不仅仅是物质条件,更需要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更需要以校为本的研究,不断在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为此,对于管理者来说,首先要不断调整管理的决策和措施,通过制度化建设,在学校形成一种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氛围,创设教师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交流的学校文化,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化组织。
其次,将管理的重心更多地转向方向引导、发现经验、具体帮助和创造条件上,强调人文关怀,尊重教师,强调合作与交流,要为教师提供一些基本的、方向性的、示范性的案例,教师之间有各种各样的差异,要帮助教师在不同的起点上获得发展。
如何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提倡个性化教学新课程为教师专业自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尤其是三级课程管理、校本课程的开发都赋予了教师专业自主的权利,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执行者,还是课程的开发者,是教学的研究者。
松手-松绑,放飞学生自主梦想论文

松手\松绑,放飞学生自主的梦想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高能低耗的期望一直得不到实现。
教师抱怨学生。
但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教师没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没有培养他们做学习主人的信心与能力。
怎样让学生在轻松自觉中提高语言文素养呢?我以培养学生的信心和能力为核心,抓好课堂教学,让语文教学在导读自学下变得更轻松,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学会自主探究,获得知识和精神的双重启迪。
一、真正转变授课观念这几年的语文教改历程可概括为: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师生双向互动→学生自主,教师指导点拨。
“导读自学式”教学法采用的是第三种教学理念。
这种观念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观念转变看似容易做则难。
你必须从内心真正接受,才能主动地积极实践,学生自主的梦想才能飞起来。
二、创设和谐氛围,培养兴趣,使学生敢于质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一旦对某科产生兴趣,爆发的热情会让你想象不到。
学生的兴趣来自教师渊博的知识、良好的形象、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授课的魅力。
我从下面三点做起:(1)带着微笑上课,始终营造一个亲切民主的教学氛围。
(2)适时鼓励,把课堂变成学生大胆质疑、民主发言的乐园。
(3)经常与学生交流,用尊重赢得学生的爱戴。
这三点做法让每一届学生都把我当做良师益友。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语文产生了兴趣,再给他们一个民主的环境,他质疑的胆量便会茁壮成长,他的主人意识也会日益增强。
放飞学生自主梦想渐渐就变成了现实。
三、使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应该真正做素质教育的倡导者,为学生提供机会。
“导读自学”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了学生,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做好导用激情的语言和变幻的手法导入课文,激起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表达的兴趣。
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可从身边的事例导入,立马就抓住了学生的思维;《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以“诺贝尔奖的获得中为什么没有大陆本土的中国人”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雨说》以优美的配乐朗诵导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以激将法导入。
当代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探索

定律影响, 提出自己新观点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 民族 的灵魂。所谓创新教育就是通过
有 目的、 有系统的创新教学与训练 , 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 培养创新 品质, 开发创新思维 , 初
步掌握创新技能技法 , 从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这是 当代社会对人才素质 培养的一种重要要求。所以 , 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是今后学生走向社会 、 参与社会实 践, 运用创新思维的源泉和内在动力。因此 ,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我们学生教育
二 、 新性教 育 的具 体措 施 创 1唤 起 学生强 烈 的创新 意识 、
激发学生兴趣 。 使学生进入 “ 状态 ” 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兴趣、 , 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 , 它能引导学生走进探索的大门。所以 , 在教育过程 中要特别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 , 激发学生 的创新欲望 , 可以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让学 生了解一些科学家崇高的科学情 感和价值观 , 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 良好的品格修养 , 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献身科学的奉 献精神 , 挥科学史给人 以智慧的功能 , 发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 目的。当 然, 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想法要及时给与肯定、 鼓励 , 让学生树立发现问题 、 解决问题的 自 信
维普资讯
第4 期
20 06年 1 2月
农业教育研究( 西南大学 )
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6 期 2
当代 大 学 生 创 新 教 育 的探 索
何 炜
40 7 6 00 1 )
( 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 重庆 北碚
摘要: 在现在的科 学技术经济时代 , 要把科 学技 术变为第一 生产力 , 我们的创新意识越 来越显得举足轻重。本文主要讨论 了在对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教 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培养大
魏书生:为心灵松绑,还教育的真实

魏书生:为心灵松绑,还教育的真实本刊记者王鸿雁恰逢教师节之际,我们有幸采访到了被誉为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的魏书生老师。
魏老师早在20多年前,就在语文教学战线上创出了自己的品牌,如今,他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偶像,有人甚至说他是一个神。
他用生活的视角,在20余年的观察与思考中,洞见了教育的真谛,并在继承与坚守传统和常规教法的基础上,获得了超越。
他的真性情,决定了他真实的个人魅力,加之周身辐射出的爱心、信心、平淡之心,他在广大教师心目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可亲、可敬、可爱、可近的平民化的教育大师的形象。
从魏老师的言谈话语中,我们感受最深的还是他的自然之风和诙谐之趣,毫无修饰的情感和纯朴的表达方式,将一个个大问题阐释得浅显易懂,生动活泼,使人听来大有“胜读十年书”之美意。
随着谈话渐入佳境,我们愈发理解了魏老师不平凡的人生选择,和这选择里蕴含着的真切的常人心态。
多数人也许很难想象,像魏老师这样一位视教育为宗教和信仰的教育大家,曾经对成为一名教师并没有什么期待,甚至在从事教育工作之前根本没想过要当老师,可以说是一没动力,二没激情。
但是,由于当时大力提倡的是“一生交给党安排”,所以,19岁的时候,赶上贫下中农选择老师,他在党和人民的安排下,就这样没有故事、没有曲折、思想上也没有一丝挣扎和斗争地教上书了。
如今回过头来再看那段经历,魏老师很是感慨这种服从为当时的他指明了一生的航向,使他在逐渐适应讲台和学生们的注视中,深深地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
此后,20多年的教师生涯,验证了他的这种渐渐燃起的对教育的爱,是刻骨铭心的,也是经得住考验的。
尤其是那段与教育小别的经历最能说明这一问题。
曾经有一段选拔优秀民办教师进工厂,魏老师由学校调入企业成为当时一名人人羡慕的政工干部,可是对校园、班级的眷恋,让他感觉自己在教室里、学生中的可为空间更大,学生的可塑性更强。
仅仅出于这一方面的考虑,他便将当时的前途抛在脑后,不顾工厂领导出于好心的劝说,向上级打了150余份报告,要求到学校,哪怕是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学校继续做一名普通的教师。
消除观念障碍提高数学创新教育实效

【 作者简介】 成卫东(94 , , 16 一)男 广东阳山人 , 师。 讲
做人处事 , 如何学习、 如何 创造。只要善 于学习, 有为现代化服务 的本领 , 能为人类社会做贡献的
人都是人才 , 要树立天生人必有才、传统 教育 中“ 唯师是从 ” 的专 制型师生
精神的过程 , 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 , 通过积极思 考、 相互交流 、 动手操作 、 合作探究 , 最终发现并掌
握相应的知识和应用。
6树立新 的教学评价观 . 建立评价指标多元 、 评价方式多样 , 既关注结 果, 更重视过程 的科学 、 全面的评价体系 ; 代替片 面的且带有过分强调选拔功能倾 向的评价体系 , 真正为创新教育松绑 , 消除教师的各种疑虑, 给创 新型教师以客观科学的评价 , 鼓励教师大胆创新。
施创新教育。
3 树立新 的人才观 . 现代教育正逐步变知识型人才培养为“ 智能 型”“ 、创造型” 人才培养 , 着重教育学生学会如何
I树立新的教育职能观 . 旧的教育职能基本上停留在传授知识这一层 面上 , 对如何培养学生 的能 力( 尤其是创 新能力 ) 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以致学生动手能力、 实践能 力差 。为此 , 要变传授知识的单一教育职 能观为
刘道玉和他的创造教育

而 尖 端小 的结 构 。最 后 , 于 大 学 功 能 关 定 位 的权 威 性 问题 。美 圉 大学 的定 位 、 分 类 、 证 、 名 次 等 工 作 , 是 由独 认 排 都 的 非 政 府 民 间学 术 机 构 来 开展 的 , 具有
高的威 望 , 不是 一般学 者可 以企 及 并 的 : 一 名 大 学 校 长应 该 具 有 多 方 面 的
出 具 证 明 。 所 谓 评 估 随 机 性 , 从 广 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目 的高 等 教 育 改革 才 能 不 断推 向前
进 , 而 住 这 种 改 革 实 践 中形 成 我 国 进
各 大学 特 有 的大 学 精 神 !
大 学校 长 必 须 是 教 育 家
大 学 校 长 在 人 们 的 心 目 中具 有 崇
应 该 是 金字 塔 模 式 , 就 是 一 种 基 础 大 也
批 大 无畏 的教育 改革 实验 者 , 我
的第 j者 , 对大学 教学 进行独 立 的评
估 , 不受 教 育部 的领 导 和 干 预 , 不 既 也 受 被 评 估 学 校 的公 关 和 利 用 独 立 的 教 育 评 估 机 构 , 当 由具 有 深 厚 学 术 应 背 景 和 热 心 教 育 事 业 的 专 业 人 员 组 成 , 据 教 育 规 律 制 定 教 学 评 估 的 条 依 例 , 据 条 例 对 大 学 进 行 科 学 的 、 事 依 实 求 是 的 、 格 的 评 估 , 根 据 评 估 结 果 严 并
怎 样 才 能 重 建 既 符 合 我 实 际 义
定 , 不 能 允 许 学 校 靠 搞 关 系 去 争 也
取 。 首 先 , 确 定 我 国 大 学 定 位 的 原 要 则 。 根 据 发 达 同家 的经 验 和 我 国大 学 现 实 存 在 的 问 题 , 等 学 校 定 位 应 当 高 遵 循五 项原 则 : 事 求 是 、 功 能化 、 实 多 全 国 一 盘 棋 、 立 创 新 和 与 经 济 发 展 独 相 适 应 。 其 次 , 须 建立 科 学 的 、 理 必 合
从“月牙儿弯弯像什么”谈起

从“月牙儿弯弯像什么”谈起作者:李绍平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年第01期一位语文教师讲过这样一件事,他给学生举一个比喻的例子:“月牙儿弯弯像什么?”学生争相回答,有说像小船的,有说像镰刀的。
回答虽然都不错,却没有跳出书本上学来的那些知识。
在他的启发下,一个学生回答说:“月牙儿弯弯像香蕉。
”这一下,不但引起哄堂大笑,而且他还听到学生小声嘀咕:“嘻,月牙儿像香蕉?”“哼,她就知道吃!”这个学生的回答并没有错,甚至还可以说独特、新颖。
但是,为什么会招来同学们的嘲笑和非议呢?事情虽然不大,但从目前教育的实际情形来看,也许不是偶然的。
近些年来,虽然素质教育提得很响亮,但是许多农村中、小学仍然自觉或不自觉地沿袭着应试教育的那些做法。
有的只是改头换面,换个新鲜的名词而已。
譬如学校的“封闭式管理”、教师的“末位淘汰制”等,对班级、学生、教师制定了一套繁琐的量化指标。
学校管理成了“监工”,教师则成了“机器”。
单就语文教师来讲,每一篇教案都要具备课前预习、导入新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步骤、课文分析、课后练习等等内容,而且学校还要定期检查、量化打分,并且根据每个教师的得分多少实行奖惩。
教师出于功利方面的考虑,也就投其所好,最便捷的办法就是把教学参考书拿来,生搬硬套一番。
你要啥我有啥,既省事又保险。
这样一来,不仅使教案流于形式,课堂教学也形成了一个固定模式,差不多每篇课文,教师都是平均用力。
先是解题、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接着是分析字、词、句、段,尔后是概括中心思想、写作特点。
一篇活生生的教材被“庖丁解牛”般地肢解,掰开嚼碎教给学生。
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教师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
还有现在所谓的“标准化答案”,使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大胆想象几乎被扼杀,他们为了考个好分,不敢越“雷池”一步。
曾见过一份中学生的考卷,学生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写成了周树人,教师就判错,因为标准答案是鲁迅。
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把学生的多元思维限定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
课程发展保障机制的三个层面

课程发展保障机制的三个层面课程发展保障机制的三个层面陈益伟(金华教育学院,浙江金华321000)[摘要]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年来,取得了显着的教育成果.为保证课改健康,持续发展,课改保障机制的研究引起广泛关注.保障机制应涉及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三个层面,即政策保障,监控与评价机制保障和资源保障.只有建立了完善,健全的课程发展保障机制,才能使新课改得以持续和健康运行.[关键词]课程发展;保障机制;课程管理[中图分类号]G42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477{2010)05—0011一o4 我国的课改自拉开序幕至今,已近十年.此间,众多媒体报道了从课改实验区传来的好消息,课改取得的实效是显着的.在现实中,我们迷醉于所取得的成果,沾沾自喜,却忽视了如何保障我们前期的成果.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如果缺乏强有力的跟进措施,那么,这次课程改革可能"虎头蛇尾".解决这些问题,仅仅靠原有的工作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健全制度,完善机制保证工作的延续,持续和健康运行.我国对课改保障机制的研究相对缺乏,或者说系统研究还很少.我们的研究大多倾向于课改评价机制的一个维度.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对课程评价的把握是整个课程改革及至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与关键","课程发展要做得好,有待于不断地实施课程评价."l】尽管很多人都致力过课程评价的探索,但其前景并不乐观.事实上,评价机制固然重要,但决非一个合理的评价机制就能保障课改所涉及的全部问题,就能保证课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它需要一系列的保障机制.[作者简介]陈益伟(1957一),男,浙江东阳人.副院长. 我国学者魏国栋,吕达等曾对课程管理保障机制曾有过论述,提出学校课程管理需要有一定的组织保障.叶澜,陈玉琨等对教育质量保障,课程质量保障体制也做了系统的研究.他们从保障模式人手,提出了教育,课程质量保障的具体指标,组织保障等观点,并对学校内部的课程质量保障的内容体系也做了有益的探讨,认为学校内部的质量保障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输入保障,过程保障和输出保障.笔者认为从以下维度探讨,建立保障机制可能更为实际,也更具有针对性.一,课程政策保障课程政策是规定课程的性质,指导并控制人们课程行为走向的大政方针和策略.一项好的课程政策可以在没有投资或很小投资的情况下产生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一项坏的课程政策则可能使巨大的投资和努力化为乌有,甚至产生负面效应.当前我国正在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制定什么样的课程政策,将对课程实践产生重大影响.这种重大的影响不应仅体现在政策为我们的课改提供方向性的指导,也不在于更多地去约束人们的行为和思想,而应更多地体现政策对课改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它的建立应更有利于人们放心大胆地进行探索课改之路.但对何谓课程政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国内专门的研究论文或着作在笔者所及范围内还未曾发现专门的定义,即便是相关的论述也不多见. 国外的研究也只有一些零散的材料;有的定义过于宽泛,把课程政策混同于一般的政策.在有限的论述中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人们对政策的含义通常是想当然的,于是在他们建立的分析架构中,充斥着苍白的理论和认识论."[2华东师范大学胡东芳教授根据这些有限的研究,经过综合性分析,把课程政策定义为"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一定社会秩序和教育范围内, 为了调整课程权力的不同需要,调控课程运行的目标和方式而制定的行动纲领和准则".并指出它的着重点在于解决"由谁来决定我们的课程"或课程权力的分配问题[2].而Ball更理性地认为自己对政策的理论含义还很不确定,对于什么是政策的问题,他认为"政策主要是过程和结果", "政策是不同阶段不断让步的产物","政策是各种影响力和议程重新装配的产物","在政府内部,在政策的制订过程中充满了临时性,偶然性和讨价还价."Ⅲ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政策是随着事物,环境,执行者等的变化而改进的,课改政策同样如此.从世界各国课改政策的摇摆不定中已完全可以领会得到;第二,课程政策是行动纲领和准则,它并未告诉人们详细行动方案,政策的正确执行有赖于执行者的正确理解和准确解释;第三,课程政策的制定是以解决课改存在的问题为前提的.我国及其他国家课程政策包含了课程权力的分配,是因为在课改中权利失衡现象导致了一系列课程问题;第四,对课程政策的回应必须是创造性的.在特定的条件,情景和现实中(学校就是如此),要将笼统,抽象而简单化的政策转化为互动的,持续的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当然需要建设性的思想,新的观念和适应性.国家,地方和学校都有各自的政策对课程行动做出规定.课程政策要真正发挥除引领,约束之外的保障作用,学校与教师就必须慎重对待以下情况:1.在我国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学校获得了比以往相对更多的课程权力学校在制定本校的课程上有了适当的"裁量区间"(zonesofdiscretion),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对开发课程为所欲为.政府仍设定了自身的"容忍区间"(zonesoftolerance),并没有把权力无限制地放开."松绑"并不是要追求完全放任的"不绑",使教育及课程成为无政府的混乱状态.学校必须依照国家和地方的要求,不能随意地运用不属于自己的权力.学校具有双重任务,既要执行国家和地方的课程要求,同时要完成学校自身课程发展的任务.2.学校领导和教师是课程政策的直接实施者目前大多学校对学校课程建设没有进行整体性的思考规划,许多工作规范性不够,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执行创新不够,学校开发和实施的校本课程没有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性不强.学校是课程政策起作用的地方,政策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领导的能力,教师的素质及学校所处的课程环境."任何像样的教育政策理论必须关注政府的作用,当然任何像样的教育政策理论也不应该拘泥于政府控制的视角."[4因为实践总是复杂多变,充满偶然性和不稳定性,意识形态越抽象的政策,其概念与实际距离就越大. 如果我们在制定政策时,要求的是教师和环境去适应政策,那么政策就会与实际脱节.作为领导和教师,对政策的回应也需要结合具体情景做出整合和建构,决不是照本执行即可的.二,监控,评估机制保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全方位地整体推进.因此,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势在必行."l_5'进行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是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性工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按照基础教育质量标准进行.监测范围要覆盖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现在还要特别重视监测学生的创新堕墨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深化质量评价制度改革.教育部原部长周济指出,"要建立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监督和评价制度,建立健全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制度,研究制定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标准和实施方案,改革和完善教育督导与评价工作机制."l5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开始启动,也是我们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各国近十年来有关课程监控和评价的研究领域很广,主要涉及四方面:(1)课程的效用,尤其在实施新课程时要进行这方面的研究;(2)学生的成就,如语言的熟练程度;(3)教学与学习材料的效用;(4)具体学科的研究,如职业教育的改革.这些研究可以分为地区性研究,国家性研究和国际性研究三种层次,这些研究的成果被广泛地运用于各国的课程发展过程中.并且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探讨了具体的监控与评价的内容,方法,如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估,使用CIPP模式评价学校等.英国学者Nevillewest指出l_6],所渭监控是回答"我们在做的是我们想要说和做的事情吗?", 它集中关注的是建立在持续和体制基础上搜集与组织信息.所谓评估是回答"我们所做的事情的价值是什么?",它集中论述课程体制质量的活动. 监控与评估的对象都是我们对课程发展所做的全方位工作,它最终的目的是保证学校的课程有利于学校各个层次的全面发展.换句话说,这个体制主要在于做出课程好与不好的区分.课程是好的,我们要继续坚持并完善;课程是不利的,我们则需要转移思路或放弃.正如着名课程论专家塔巴(H.Taba)所言:"教育基本上是一个演进过程.而且,它是渐进生长的,它扎根于过去而又指向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一个有机的过程.在此过程的任何阶段上,我们能提出的目的,不管他们是什么,都不能看成是最终目的;也不能武断地将他们插到后面的教育过程中去,目的是演进着的,而不是预先存在的.他们对教育过程的价值,在于他们的挑战性,而不在于他们的终极状态.,,J刀我们对课程发展的监控与评估涉及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学校课程监察评估的重点在于保证学校课程方案的素质,进行改正,以及再次规划未来发展,所得资料有助于反思学校环境,重新思考学校方向,重建政策,重新计划行动方案及重组结构.换言之,监察,评估与反馈结果有助于开展下个策略管理循环.在学校课程发展规划执行过程中,学校应当安排时间,让那些参与制定规划及执行规划的学校共同体有关人士监控和评价规划实施的效果. 包括建立监察及控制系统,监察及调节方案实施步伐,评估全校表现,信息反馈,利用所得信息建立下一循环的学校课程管理.三,资源保障资源保障是指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来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与开发.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尽管如此,我们应该看到,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只有那些真正进入课程,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所以资源保障的实质是学校对有利于课程改革与实施的各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实施的重要保障,是实施新的课程标准的支持系统.课程资源是新的以学生为本的课程得以实施的支持环境,没有与新课程相匹配的课程资源,多样化的课程将无法变成现实."l8 (1)建立课程领导共同体.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校长领导的模式已经彻底改变了,校长不再是孤立的课程领导者,学校课程变革与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的利益息息相关.学校领导机构必须转变各自为政的状况,组成由校长,中层领导,教师领导,学生,家长和社区代表参与的课程领导共同体,共同参与学校课程的领导工作.他们对学校课程开发,设计和决策等提供建议,共同促进学校课程的变革.从课程领导的视角看,领导型教师并非指某个教师,而是一个教师领导共同体.学校应该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保证教师能参与学校的决策;组建教师领导团队,借助学校科研小组促使教师共同学习,共同参与学校课程领导,在互动合作中提高教师课程领导技能. (2)加强外部的支持与帮助.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政策上的扶持,为学校课程领导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及时与上级部门做好沟通, 避免上级部门因不了解情况而干扰学校课程改革,抹煞学校课程特色.主动寻求专家力量的帮助,在学校校长和教师相对缺乏课程理论和课程知识的情况下,寻求专家的支持以获得课改的理论支撑.(3)加强教育投入的力度.国家督学在对新课改的督导调研中发现,目前课改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课改经费严重不足.认为农村师资队伍,教育管理水平和办学条件若不及时解决,势必进一步拉大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县一级教研部门对课改的专业指导力量不足,学校班额过大,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严重缺乏.如不尽快集中力量研究解决,将直接影响到课改的推进,造成半途而废.可见,我国学校在课改实践中的资金运用上, 捉襟见肘,物质上保障的严重缺乏势必影响课改的成效及持续的发展.我们必须在新课改实施中,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人,争取各方支持,落实和兑现省,市已制定的各项优先发展教育的政策,各县区都要切实制定课改实验经费保障制度,保障课改的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研究, 课题研究所需经费.(4)合理运用时间.美国着名的管理大师杜拉克说道:"不能管理时间,便什么也不能管理"; "时间是世界上最短缺的资源,除非严加管理,否则就会一事无成".在学校无论任何活动都是在运用时间的前提下进行的,活动的过程也就是分配时间和利用时间的过程.在学校的管理过程中,如何有效利用时间将直接影响活动的成败. 一项任务,如果时间太紧,则会给人带来巨大压力,使人产生回避事件的心理,或放弃任务.如果时间过宽余,则会让人产生懈怠心理,形成拖拉作风.过紧和过松的时间,都会让人工作的热情消圜丝生鲎壅蔓:失.一项任务拖的时间越长就会越让人感到厌倦,让人产生"衰竭的意识和失去关心的意识."[9]要保障学校课程发展活动持续有效开展,学校须合理分配任务并规划时间.在有的方面可以节约时间,而在其他方面,如课程规划,师资培训,监控与评价等方面,决不能吝啬时间.课程发展与课改本身是一项不断发展的长期过程.我们不应该期望课程改革在短期内立竿见影.现在来谈论课改的成效,还为时过早.大量有关学校改革成效的报道,大多言过其实或有些"近视".我们看到了更多存在的问题.实质性的变革包含着复杂的过程,复杂的过程本身充满着问题,改革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总在出现,改革也永不停止.[参考文献][1]李雁冰.质性课程评价:从理论到实践[J].上海教育, 2001(11):29—33.[2]石筠瞍.好的课程政策及其制定EJ].课程?教材?教法, 2003(1):16—36.[3][美]斯蒂芬?J?鲍尔.教育改革一一批判与后结构主义视角[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5.[4]胡东芳.论课程政策的定义,本质与载体[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1):49—53.[5]周济."全面开展质量监测,建立健全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一~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揭牌仪式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8—2—14.r6]NevilieWest.M1DDLEMANAGEMENTINTHE PRIMARYSCHOOI——adevelopmentguideforcur—rieulumleaders,subjectmanagersandseniorstaffSeond Edition[M].London:DavidFultonpublishers,115.[7]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_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76一l77.[8]Nelson,G.D.Choosingcontentthat'sworthknowing [J].EducationalLeadership,59(2),12—16.[9][加]迈克?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73.[责任编辑:江桂珍]丛盟。
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话题: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王立凤:教师的专业发展固然与其学科专业知识基础、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等专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专业之外的某些素质即非专业素质,也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本文将着力阐述影响教师展业发展的非专业素质及相关问题。
文化素养教育教学是极具综合性的行为和艺术,赖以多元文化作为支撑,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直接影响其教育教学质量,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只有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承担起历史的、现实的重任,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
良好的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长期有意识地培养和积累才能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是不可或缺的,是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
因此,有志于专业发展的教师,在深入专业领域研究的同时,要重视文化素养的形成和优化,做到既有知识又有文化。
反思能力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要反省、思考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对教学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进行反思,可以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反思,也可以对教育理念和教育艺术进行反思。
.反思是一种能力,是后天形成的个性品质,反思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需要主体有意识地养成,以致形成良好的习惯。
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分析、审视和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总结经验,寻找不足,改革创新,进而在反思中不断成长和发展。
一方面,作为教师要积极地培养自己的反思能力;另一方面,反思能力又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个性特征,因此要积极培养良性的反思能力和正确的反思观,积极主动客观地反思自我剖析自我发展自我。
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养成经常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能力,促使教师较快地成长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反思型教师。
王莹:给教师一个良好的专业成长环境在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中,拥有一个良好成长环境,对于教师来说十分重要。
关于师范院校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师范院校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高校作为人才、科技、资源的重要集结地,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其使命所在,理应在服务和推动乡村教育振兴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高校服务乡村教育发展,必须结合学校特色,充分发挥各学院、专业优势,紧密对接农村教育发展实际,在乡村教育振兴之路上出策出力。
一、目前乡村教育面临的“三大难题”(一)孩子的素质教育—根本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强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目前,素质教育在各地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且在一定地区取得突破性进展。
不过,虽然多地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践行素质教育理念,但最终的实践效果在城乡之间还存在较大差异。
城市因各种设施、资源较农村丰富,在开展素质教育方面成绩显著;相反,越是贫穷的乡村地区,应试教育越严重,素质教育的推进越困难。
农村素质教育的矛盾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对素质教育理论的响应,农村学校开设了门类齐全的活动课程和信息课程,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二是为了确保考试质量,农村学校在排课、教师设岗上以主科为中心,不加入统一考试的活动课程、信息课程等便成为应景课,应试教育一如继往地进行着。
这一现实情况表明农村地区学生素质教育存在较大漏洞。
(二)家长的家庭教育—基本难题家庭教育是人们受教育的起点,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石,“家庭教育是对一个孩子全部教育的最为核心的部分”。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家庭教育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孩子“没人教”,家长“不会教”“教不好”的情况普遍存在。
首先,在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留守儿童。
据统计,x市留守儿童x万人,占总数的x%;隔代监护x万人,占总数的x%;无人监护x万人,占总数的x%。
年轻家长将孩子托付给老人带,然而老人本身存在精力不足的问题,或因为“隔辈亲”过分溺爱孩子,且老一辈的教育方法大多还有不科学的地方,这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将产生不利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ale Waihona Puke ■ 老 师 , 给学 生 带 来 消 极 的影 响 , 有 创 新 精 神 的 教 师 则 有 会 而 利 于培 养 学 生 的 创 造性 。名 师 出 高 徒 。例 如 古 希 腊 苏 格 拉 底 的学 生 柏 拉 图 , 拉 图 的学 生 亚 里 斯 多 德 , 里 斯 多 德 的 柏 亚 学 生 亚 历 山 大 大 帝 , 成 了 一 条 闪光 的 人 才 链 。教 师 的 创 形
・课 程 改 革 与 创 新 ・
2 1 断课 { 01 0. 2 {导 学
创 新 教 育 寓 绘 教 师松 卯
广 西省 南 宁市 十八 中 谢 学专
在探讨创新教育时 , 人们往往 侧重从学 生的角度 出发 ,
而相 对 忽 视 教 师 的 作用 。然 而 , 育 的 诸 因 素 中 , 基 本 的 教 最 两个 因素 是 教 师 与 学生 。任 何厚 此 薄 彼 、 此 失 彼 的 做 法 , 顾 都 不 能 收 到 良好 的 效 果 。在 推 进 创 新 教 育 时 , 们 不 仅 要 我 培 养学 生 , 要 发 展 教 师 。 而 且 , 对 人 性 的 尊 重 角 度 出 也 从 发 , 教 师感 受 的 不 应 只 是 艰 辛 的付 出 , 有 其 中 的 乐 趣 、 让 还 在 巨大 的压 力 下 解 放 不 了思 想 。 而 应 该 多 想 办 法 , 造 条 创 件 , 发 和培 养 教 师 的 创 造 性 。 我 国 已 故 著 名 科 学 家 钱 伟 激 长 院士 在 管 理 上 海 大 学 的经 验 之 谈 中讲 到 , 养 一 支 具 有 培 极 大 的创 造 精 神 的 教 师 队伍 是 培 养 有 创 造 精 神 的 学 生 的 重 要 条 件 , 为教 师 成 为 有 创 造 精 神 的 人 创 造 条件 , 督 促 他 要 如 们 熟 练 地 掌 握 外 语 , 习 现 代 计 算 机 技 术 , 认 真 总 结 经 学 要 验 , 以 此指 导 实 践 。高 等 教 育 如 此 , 础 教 育 也 应 该 根 据 再 基
教 师 自己 单 独 在 课 堂 、 学 校 构 建 创 新 氛 围 。 一 生 有 10 在 30 多项 发 明 的发 明 大 王 爱 迪 生 , 他 那 个 没 有 创 新 意 识 和 眼 在
创新人才的成 长, 创新精 神 的发展 , 需要一 个积极 向上 的创新氛围。身在创新氛 围之 中 , 体会受到强 烈的感染 , 个
会 自觉 地 挖 掘 自 身 的 创 造 潜 力 , 大 限 度 地 创 造 新 成 果 。 最
发 创 新 火 花 的 宝 贵 时期 。而 教 师 恰 好 在 这 关 键 时 期 给 学 生
施 以有步骤 、 目的 、 计划 的持 续影 响。于是 , 有 有 每个学生 的思想深处 、 心灵深 处都会 打上 教师 的特别是 班 主任教 师
的 烙 印 。 所 以 因 循 守 旧 、 念 陈 腐 、 思 进 取 , 敢 创 新 的 观 不 不
考察诺贝尔奖获得者 的历史 , 会发现有趣 的“ 人才链 ” 奖 和“ 章成堆” 的现象 , 是在某特定 的环境 和“ 就 气候 ” 件下 , 条 获 奖者一个接一个地 出现 。例如尼 耳斯 ・ 波尔任 所长 的哥 本
创 新 教 育 的 重 要 目标 是 促 进 和 发 展 学 生 的 创 造 性 , 培 养 学生 积 极 进 取 的 态度 和精 神 。 创 新 精 神 的 培 养 受 多 种 因 素 的影 响 , 重 要 的 是 教 师 的 教 育 教 学 。学 生 时 期 是 人 的 最
一
生 中长身体 、 知识 、 长 长智 慧 的关 键时 刻 , 是最容 易进 也
享受与生命 的意义。
一
、
造 就 有创 新 精 神 的 教 师 队 伍
具体实情与需要 , 为培养教师 的创 造精神 、 创新能力 积极创 造条件 。没有一支具有创造精 神 、 新能力 的教 师队伍 , 创 创
新 教 育 只 会 是 无 本之 木 、 源之 水 。 无
二、 给教 师 一 个 民主 、 由 、 自 宽松 、 谐 的 环境 和
一
能充分调动人 的创 造性 , 使创 新人 才辈 出的氛 围。这种 氛
围需 要 师 生共 同 来 营造 , 其 是 在 教 学 中 起 主 导 作 用 的 教 尤 师 更 应该 发挥 积极 的作 用 。如 果 教 师 没 有 营造 创 新 氛 围 的
积极性 、 主动性 , 学生 即使有 很高 的创造 性 , 也不 可能撇 开
创新氛围。我们 的创新 教育 就需要 这样 的氛 围 , 要这种 需
新精神对培养 学 生的创 造性 和创 新 精神 的重 要 性显 而 易
见 , 至在 其 他 条 件 极 为 不利 的 情 况 下 , 创 新 精 神 的 教 师 甚 有 仍 然 能 培 养 高 创 造 性 的学 生 。 国 民 革 命 战 争 时期 的 黄 埔 军 校 、 日战 争 时期 的 延 安 抗 大 , 是 在 艰 苦 的 办 学 条 件 下 , 抗 都 凭 着 优 秀 教 师 的 创 造 性 教 育 , 养 了一 批 又 一 批 叱 咤 风 云 增 的 高 级 将 领 、 政 要 人 。孑 子 周 游 列 国 , 处 受 到冷 遇 , 军 L 到 生 活 条件 极 为 艰 苦 , 而 有 着 创 新 教 育 精 神 的孔 子 有 着 弟 子 然 30 、 人 7 00贤 2的 辉煌 教 育 业 绩 。 许 多 人 在 谈 论 创 新 教 育 的 时候 , 常 以 一 种 高 傲 的姿 常 态 要求 教 师 这 样 那 样 , 此 这 般 。这 些 批 评 与 建 议 固 然 有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