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泄泻中医诊疗方案演示教学

合集下载

中医泄泻ppt课件

中医泄泻ppt课件
中药灌肠
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泄泻,如溃疡性结肠炎等,可以采用中药灌肠的方法,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起到消炎、止泻的作用。
针刺治疗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气血,以达到止泻的目的。常用的穴位有中脘、天枢、足三里等。
艾灸治疗
利用艾叶的温热作用,刺激穴位,以温阳散寒、调中止泻。常用的穴位与针刺治疗相同。
04
脾虚湿盛是泄泻发生的关键,湿盛可以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脾虚也容易生湿,两者相互影响。
病机
病因
02
CHAPTER
中医泄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病史
症状
体征
实验室检查
01
02
03
04
患者通常有腹泻、腹痛、腹胀等症状,病程较长,反复发作。
大便次数增多,质地稀薄,甚至如水样便,可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
腹部检查可有腹部压痛、肠鸣音亢进等表现。
大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红细胞等异常指标。
病程较短,症状较重,多由感染引起,需要与慢性腹泻进行鉴别。
急性腹泻
肠易激综合征
肠道炎症性疾病
腹痛、腹胀等症状明显,但大便常规检查无异常指标,需要与慢性腹泻进行鉴别。
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需要与慢性腹泻进行鉴别。
03
02
01
了解患者的症状、病程、治疗情况等。
针对中医泄泻的新药研发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详细询问病史
进行体格检查
进行实验室检查
根据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检查腹部有无压痛、肠鸣音是否亢进等。
大便常规、血常规等检查,以协助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做出诊断。
03

泄泻(急性胃肠炎)中医诊疗方案知识讲解

泄泻(急性胃肠炎)中医诊疗方案知识讲解

泄泻(急性胃肠炎)中医诊疗方案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ZYYXH/T29-2008)和《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ZY/T001.1-94))进行诊断。

(1)起病急,泻下急迫而量多。

(2)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次以上,便质稀溏或成水样便,大便量增加。

(3)常伴有腹痛、恶心、呕吐。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8年5月“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制定标准”进行诊断。

(1)有暴饮暴食或吃不洁腐败变质食物史。

(2)急性起病,大便次数每日3次以上;大便呈稀便、水样便,可伴有粘液或混有血液,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腹痛及全身不适等。

(3)病情严重者,因大量丢失水分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4)体征不明显,可有上腹及脐周压痛,肠鸣音多亢进。

(5)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镜检可有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粪便培养可呈阳性。

(二)证候诊断1.寒湿证:大便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或伴有胃脘疼痛,得暖则舒,呕吐物带有酸水,脘闷食少。

苔白腻,脉濡缓。

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

苔薄白,脉浮。

2.湿热证: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或伴有胸闷欲呕,嗳气泛酸,身热口渴,小便短黄。

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3.食滞证:泻下稀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脘腹胀满,腹痛肠鸣,泻后痛减;呕吐物多为酸腐食物,嗳腐酸臭,不思饮食。

苔垢腻,脉滑。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中药口服汤剂、中成药1.寒湿证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推荐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法半夏、白术、陈皮、厚朴、桔梗、藿香、炙甘草、生姜、大枣等。

中成药:藿香正气丸(口服液)、理中丸、玄胡止痛片等。

2.湿热证治法:清热利湿。

推荐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葛根、黄连、黄芩、茯苓、绵茵陈、厚朴、银花、甘草等。

《中医内科学泄泻》课件

《中医内科学泄泻》课件

泄泻的辨证论治
1
泄泻的病因病机与辨证分型
深入了解泄泻的病因病机以及中医辨证分
中医辨证论治
2
型的方法。
介绍中医针灸、草药等治疗泄泻的方法。
3
中医药治疗
列举常用的中药,并介绍其适应症和主要 功效。
中医常用药物治疗泄泻
药物名称
药物1
主要功效
主要功效1
适应症
适应症1
常用方剂
方剂1
中医饮食调理
病人饮食的禁忌
谢谢大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列举禁忌食物,帮助患者更好地饮食调理。
适宜食物
推荐适宜食物,帮助患者选择营养均衡的饮食。
饮食注意事项
提醒患者注意饮食的细节,保持健康生活习惯。
合理预防泄泻
• 饮食起居 • 合理运动 • 心理调节 • 预防措施
总结
• 泄泻概述 • 泄泻的临床表现 • 泄泻的辨证论治 • 中医常用药物治疗泄泻 • 中医饮食调理 • 合理预防泄泻
《中医内科学泄泻》PPT 课件
欢迎大家来到《中医内科学泄泻》PPT课件。在本课件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泄 泻的定义、临床表现、辨证论治、常用药物治疗、饮食调理以及预防措施。
什么是泄泻?
• 泄泻定义 • 泄泻分类 • 泄泻病因
泄泻的临床表现
• 急性腹泻的表现 • 慢腹泻的表现 • 伴有血便或黏液便的表现 • 伴有其他症状的表现

最新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三章8.泄泻教学讲义PPT课件

最新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三章8.泄泻教学讲义PPT课件

(二)、治疗原则
辨 证
基本原则:运脾化湿。
论 治
温化、化、
疏解、清暑、
同时:审证求因,辨证论治 消导、抑肝、
健脾、温肾、
升提、固涩。
注意事项:暴泻不可骤用补涩,以免关门留寇;久泻不
可分利太过,以防劫其阴液;久泻伤阴,切忌妄投滋腻之 品,(不利于脾胃恢复),亦不可妄投辛香燥烈之品;治 疗时注意饮食,避免生冷,禁油腻、腥味食物。若病情处 于虚实寒热兼夹或互相转化时,当随证而施治。
三、诊断
(一)、诊断依据
1.病史: 有饮食不节、感受寒热或情绪变化的病史。
2.证候特征 大便次数增多、粪质变稀是其中心证候,尤
以大便清稀为诊断依据。 3.相关检查
理化检查:便常规、血常规WBC增高,体 温升高,结肠镜有助于确诊。
(二)鉴别诊断
诊 断
1.痢疾:二者均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为主
脓血便 腹痛
风寒侵袭,犯表伤中,寒湿困脾,水湿内停
解表散寒,芳香化湿
疏风散寒 化湿理气 ——— 藿香
疏风散寒 ——— 苏叶、白芷 、生姜
化湿理气
陈皮、厚朴、半夏、
宣肺畅脾 ——— 桔梗、茯苓 、腹皮
寒 湿 内 盛 证
藿 香 正 气 散
益气健脾 ——— 茯苓、白术、甘草、 大枣

临证加减:
湿 内


–1)表邪偏重,寒热身痛,可加荆芥、防风,或
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为泻。
5、甘缓:急则缓急,以甘性药缓其挛急——甘 草、山药、人参等;
6、酸收:散者收之,以酸性药物得到收敛作 用——白芍、五味子、乌梅等;
7、燥脾:健脾,虚则补之,脾虚湿盛者——白 术、苍术等;
8、温肾:脾虚及肾,命门火衰,阴寒极盛—— 肉蔻、补骨脂、 吴茱萸等;

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泄泻中医诊疗方案泄泻中医诊疗方案【病名】中医病名:泄泻西医病名: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肠炎、肠吸收功能紊乱、胃肠型感冒等。

【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以腹泻为主症者,辨病泄泻。

1.以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为主症,可伴腹胀、腹痛等症状。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见于夏秋之季。

2.急性泄泻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有恶寒、发热等症状。

慢性泄泻起病缓慢,病程长,重复发作,时轻时重.3.饮食不当、受寒凉或情绪变化可诱发。

(二)西医诊断标准:1.腹痛、腹泻,一日数次至 10 余次,呈黄色水样便,一般无粘液脓血,腹痛多位于脐周,呈阵发性钝痛或绞痛,可伴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等。

2.可有腹部压痛,肠鸣音活跃等体征。

3.便常规、便培养、纤维肠镜检查、X线腹平片、肠道钡剂检查有助确诊。

【治疗方案】一.中医综合治疗方法:(一)中医辨病论治(1)实证:①寒湿证:证候:泄泻稀薄多水,有时如鹜溏,脘腹胀满,恶寒发热,肢体酸痛,不思饮食,口淡不渴,头痛,舌苔薄白,脉濡缓。

治法:解表散寒,芳香化浊。

主方:藿香正气散。

②湿热证:证候: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心烦口渴,小便短亦,或有身热,舌苔黄腻,脉濡滑而数,多见于夏秋季节。

治法:清热利湿。

主方:葛根芩连汤。

③伤食证:证候:腹部疼痛拒按,泻下臭如败卵,泻后痛减,或泻后不畅,胸脘痞闷,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舌苔垢浊,脉滑而数,或见沉弦。

治法:消食导滞。

主方:保和丸。

④肝气乘脾:证候:时有胸胁胀闷,嗳气少食,每因恼怒、紧张等情绪波动而致腹痛泄泻,舌淡红,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

主方:痛泻要方。

(2)虚证:①脾胃虚寒:证候:大便溏薄,泄泻时作时止,完谷不化,食少纳呆,腹胀腹痛,神疲倦怠,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而弱。

治法:补脾健胃。

主方:参苓白术散。

②肾阳虚衰:证候:黎明泄泻,腹中隐痛,下利清谷,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主方:四神丸合附子理中丸。

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饶平县中医医院泄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诊疗方案【病名】中医病名:泄泻西医病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泄泻是指排便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而言。

古代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现在统称为泄泻。

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以夏秋两季为多见。

【诊断】泄泻的主要病变在于脾胃与大小肠,由于感受外邪,饮食所伤,七情不调以及脏腑虚弱而致。

脾虚温盛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湿邪致病又有寒湿、热湿之分。

(1)感受外邪:六淫伤人,脾胃失调,皆能致泻,但其中以湿为主,而常兼挟寒、热、暑等病邪。

脾恶湿喜燥,湿邪最易伤脾,故有“无湿不成泄”之说。

若因冒雨涉水、久卧湿地是为寒湿内侵,困遏脾运,清浊不分而致泻;如兼挟风寒者则可具有外感表证。

若夏秋之间,暑湿季节,湿热伤中,脾胃受病,邪热下迫大肠,亦可发生泄泻。

(2)饮食所伤:凡食之过饱,宿食内停,或恣食生冷,寒食交阻,过食肥厚,湿热内蕴,或误食不洁之物,伤及肠胃,运化失常,水谷停为湿滞,形成泄泻。

(3)情志失调:脾胃素虚,复因郁怒忧思,肝郁不达,肝气横逆乘脾,脾胃受制,运化失司,而致泄泻。

(4)脾胃虚弱:脾主运化,胃主受钠,可因饮食不节,劳倦内伤,久病缠绵,均可导致脾胃虚衰,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

(5)肾阳虚衰:久病及肾,或年老体弱,或肾阳不振,命门火衰,阳气不足,脾失温煦,不能腐熟水谷,则水谷不化而成泄泻。

2、辨证论治(1)实证:①寒湿证:证候:泄泻稀薄多水,有时如鹜溏,脘腹胀满,恶寒发热,肢体酸痛,不思饮食,口淡不渴,头痛,舌苔薄白,脉濡缓。

治法:解表散寒,芳香化浊。

主方:藿香正气散。

②湿热证:证候: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心烦口渴,小便短亦,或有身热,舌苔黄腻,脉濡滑而数,多见于夏秋季节。

治法:情热利湿。

主方:葛根芩连汤。

③伤食证:证候:腹部疼痛拒按,泻下臭如败卵,泻后痛减,或泻后不畅,胸脘痞闷,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舌苔垢浊,脉滑而数,或见沉弦。

针灸治疗之泄泻课件PPT

针灸治疗之泄泻课件PPT
例如,对于脾胃虚弱引起的泄泻,可 以选择中脘、天枢、关元等穴位进行 针灸,这些穴位位于腹部,能够调理 脾胃功能,缓解泄泻症状。
远部取穴
远部取穴是指在距离病变较远的部位选取穴位进行治疗。在 泄泻的治疗中,可以选择一些远离腹部的穴位进行针灸。
例如,对于肝气乘脾引起的泄泻,可以选择太冲、三阴交等 穴位进行针灸,这些穴位位于下肢,能够调理肝脾功能,缓 解泄泻症状。
指导。
针灸治疗泄泻的疗效分析
总体疗效
针灸治疗泄泻的总有效率较高,大部分患者经 过治疗后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症状改善情况
针灸治疗后,患者的大便次数、性状和腹痛等 症状得到缓解,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复发率
针灸治疗泄泻后,患者的复发率较低,长期疗 效稳定。
针灸治疗泄泻的未来展望
深入研究
进一步深入研究针灸治 疗泄泻的作用机制,探 索其与神经、内分泌、 免疫等方面的关系。
优势
针灸治疗泄泻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 小、操作简便等优势。
注意事项
在接受针灸治疗时,患者应保持放松 状态,避免过度紧张;同时,针灸治 疗需由专业医师操作,切勿自行操作 。
02
针灸治疗泄泻的方法
针刺法
01
针刺法是针灸治疗泄泻 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 刺激穴位,调节气血,
以达到治疗目的。
02
常用的穴位包括中脘、 天枢、足三里等,可根 据病情选择不同的穴位
常用的药物包括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可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药物和穴位组合 。
穴位注射法具有作用迅速、疗效显著的特点,对于急性或慢性泄泻均有较好的治疗 效果。
03
针灸治疗泄泻的取穴原则
近部取穴
近部取穴是指在病变局部或距离病变 较近的穴位进行取穴。对于泄泻的治 疗,可以选择腹部、腰部和下肢等部 位的穴位进行针灸。

2024版泄泻(医学PPT课件)

2024版泄泻(医学PPT课件)

进行适量的运动锻炼,如散步、太极 拳等,有助于缓解压力,增强体质。
05
泄泻的并发症及处理
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脱水
泄泻导致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丢失,轻者出现口渴、尿少等症状,重者可能出现 休克、昏迷等严重后果。
电解质紊乱
常见低钾、低钠、低氯等电解质紊乱,表现为乏力、心律失常、肠麻痹等症状。 需要及时补充电解质,纠正紊乱。
情志失调
忧思恼怒等情志因素可导致肝气郁结,横 逆犯脾,引起泄泻。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 可伴有腹痛、肠鸣、发热、里急后 重等症状。
诊断依据
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 查等综合分析,可作出泄泻的诊断。 需注意与痢疾、霍乱等病相鉴别。
02
泄泻的中医辨证治疗
辨证分型
泄泻(医学PPT课件)
目录
• 泄泻概述 • 泄泻的中医辨证治疗 • 泄泻的西医治疗 • 泄泻的预防措施与调护 • 泄泻的并发症及处理 • 泄泻的案例分析
01
泄泻概述
定义与分类
01
02
定义
分类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的病症。
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泄泻和慢性泄泻;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 感染性泄泻和非感染性泄泻。
酸碱平衡紊乱
代谢性酸中毒
泄泻导致大量碱性物质丢失,体内酸性物质相对增多,出现代 谢性酸中毒。表现为呼吸深快、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症状。
呼吸性碱中毒
过度通气导致二氧化碳排出过多,出现呼吸性碱中毒。表现为 手足抽搐、口周麻木等症状。需要及时调整呼吸,补充二氧化 碳。
其他并发症及处理
营养不良
长期泄泻导致营养物质吸收不良, 出现营养不良。表现为消瘦、贫 血、免疫力下降等症状。需要加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泄泻)演示教学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泄泻)演示教学

泄泻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滴、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症。

多由脾胃失健,湿邪内盛而致清浊不分,并走大肠而成。

脾虚湿盛是导致泄泻的基本病机。

急性暴泻以湿盛为主,病属实证。

慢性久泻以脾虚为主。

其他如肝气乘虚脾或肾阳虚衰所引起的泄泻,缤纷属虚实夹杂证或许证。

而湿盛与脾乂往往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故暴泻迁延日久,每可从实转虚;久泻复因外感、饮食所伤、可引起急性发作, 表现虚中夹实的实证候。

本病与西医的腹泻含义相同,亦可见于多种消化系统病变。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诊断要点1.1.1以粪质清稀为诊断的主要依据。

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甚则如水样:或次数不多,粪质清稀:或泻下完谷不化。

常先腹胀、腹痛,旋即泄泻。

1.1. 2暴泻起病急,泻下急迫而虽多;久泻起病缓,泻下势缓而虽少,且有反复发作病史。

1. 2 鉴另U诊断1. 2 .1痢疾:二者均表现为便次增多,但泄泻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滴、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黏液为主症。

泄泻亦可有腹痛,但多与肠鸣腹胀同时出现,其痛便后即减;而痢疾之腹痛是与里急后精品文档重同时出现,其痛便后不减。

1. 2 .2 霍乱:二者均有大便稀薄。

但霍乱是一种呕吐与泄泻同时并作的并证,其发病特点是起病急变化快;病情凶险;起病时突然腹痛,继则吐泻交作,亦有少数病例不见腹痛而专为吐泻者;所写之物多为夹有大便的黄色粪水,或如米泪而不甚漠,常伴恶寒、发热,部分病人在吐泻之后,津液耗伤,筋失濡养而发生转筋、腹中绞痛;若吐泻剧烈,则见面色苍白、目眶凹陷、指螺皱瘪、汗出肢冷等阴样亡之危象。

而泄泻仅以排便异常为主要表现,粪便稀滴、便次频多,其发生有急有缓,且不伴有呕吐。

2 辨证论治泄泻的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盛,故其治疗原则为运脾化湿。

急性暴泻以湿盛为主,应着重化湿,参以淡渗利湿;同时根据寒湿、湿热不同,分别采用湿、清热之法,结合健运脾胃。

慢性久泻以脾虚为主,当以健运脾气为要、佐以化湿利湿:若夹有肝郁者,宜配合抑肝扶脾:肾阳虚衰者,宜补火暖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泄泻中医诊疗方案【病名】中医病名:泄泻西医病名: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肠炎、肠吸收功能紊乱、胃肠型感冒等。

【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以腹泻为主症者,辨病泄泻。

1.以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为主症,可伴腹胀、腹痛等症状。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见于夏秋之季。

2.急性泄泻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有恶寒、发热等症状。

慢性泄泻起病缓慢,病程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3.饮食不当、受寒凉或情绪变化可诱发。

(二)西医诊断标准:1.腹痛、腹泻,一日数次至 10 余次,呈黄色水样便,一般无粘液脓血,腹痛多位于脐周,呈阵发性钝痛或绞痛,可伴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等。

2.可有腹部压痛,肠鸣音活跃等体征。

3.便常规、便培养、纤维肠镜检查、X线腹平片、肠道钡剂检查有助确诊。

【治疗方案】一.中医综合治疗方法:(一)中医辨病论治(1)实证:①寒湿证:证候:泄泻稀薄多水,有时如鹜溏,脘腹胀满,恶寒发热,肢体酸痛,不思饮食,口淡不渴,头痛,舌苔薄白,脉濡缓。

治法:解表散寒,芳香化浊。

主方:藿香正气散。

②湿热证:证候: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心烦口渴,小便短亦,或有身热,舌苔黄腻,脉濡滑而数,多见于夏秋季节。

治法:清热利湿。

主方:葛根芩连汤。

③伤食证:证候:腹部疼痛拒按,泻下臭如败卵,泻后痛减,或泻后不畅,胸脘痞闷,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舌苔垢浊,脉滑而数,或见沉弦。

治法:消食导滞。

主方:保和丸。

④肝气乘脾:证候:时有胸胁胀闷,嗳气少食,每因恼怒、紧张等情绪波动而致腹痛泄泻,舌淡红,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

主方:痛泻要方。

(2)虚证:①脾胃虚寒:证候:大便溏薄,泄泻时作时止,完谷不化,食少纳呆,腹胀腹痛,神疲倦怠,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而弱。

治法:补脾健胃。

主方:参苓白术散。

②肾阳虚衰:证候:黎明泄泻,腹中隐痛,下利清谷,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主方:四神丸合附子理中丸。

(二)其他中医疗法:1. 针灸疗法(1)针刺上巨虚、天枢、足三里,适用于急性泄泻。

(2)艾灸上脘、天枢、关元、足三里,适用于慢性泄泻。

2.常用中成药:藿香正气颗粒、黄连素片、保和丸、参苓白术散、理中丸、四神丸等。

3. 中药温经通络热庵包敷中脘、上脘,每日1-2次,适用于脾胃虚寒型泄泻。

(三)辨证施护(1)寒湿证:①病室宜汪洁整齐,温暖干燥,衣被适度。

②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因患者恶寒发热,可能兼有外感,应按时测量体温。

③患者喜热恶寒,可选用温热疗法,如腹部热敷,艾灸神阙、关元、足三里及葱熨、盐熨等疗法,有止痛消胀缓泻的作用。

④饮食宜细软、少渣、少油腻之流食或半流食,待泄泻缓解后再给予软食,并可给炒米粉、炒面粉等制品食用,有助于燥湿止泻。

⑤本证不用固涩止泻药物。

⑥根据病情安排患者活动量,如泄泻频繁并伴发热者,应卧床休息。

⑦饮食和中药宜偏热服。

(2)湿热证:①病室宜凉爽干燥,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更换被污染的衣被,妥善处理排泄物。

②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身热不退或体温逐渐增高,应考虑变生它证。

如便中带脓血,排便不爽,或里急后重,需及时留取标本送化验检查,鉴别是否痢疾,并应做好消化道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③注意做好肛门局部清洁,便纸应柔软,便后用温水清洗,如肛门周围有糜烂溃破,应涂以润滑剂,防止感染。

④饮食以清淡、细软为主。

重症患者可鼓励多饮淡水盐水或糖盐水,以补充津液。

液脱阴伤者可多给梨汁、荸荠汁、西瓜汁、藕汁,以增补津液,清热利湿。

⑤津脱阴伤严重时,应及时补液,一般先盐后糖,见尿补钾。

实液后尿量增多,是津液已恢复的表现,可适当减慢滴速。

⑥本证不宜用灸法止泻。

亦不用固涩止泻。

一般用药后湿热清除,腹泻自止,若泄泻量次增多,需预防津脱阴伤的发生。

此外,清热解毒药不宜与乳酶生同服。

(3)伤食证:①病室宜整洁安静,光线柔和,温湿度适宜,避免异味刺激。

②泄泻严重者,应严格控制饮食,甚至可禁食数小时至一日,待腹中宿食泻净,逐渐自流食开始,恢复进食,并注意少食多餐,食入能消,待病情好转后再增加食量。

③可给山楂、萝卜、炒米粥、麦芽等饮食,禁忌油腻厚味。

④本证不宜止泻,清除宿食,腹泻自止。

(4)脾胃虚寒证:①虚证常为慢性,经久不愈,遇寒而发。

患者多畏寒喜暖,病室宜偏温暖、干燥、阳光充足。

②一般虚证腹痛不重,常有慢性持续性腹中隐隐不舒,可鼓励患者下床活动,适当锻炼,以通调脏腑增强体质。

③注意患者情绪,多加劝慰,使其安心养病,树立治愈信心,与医务人员配合。

④饮食以营养丰富、易消化为原则。

多选用豆制品、鲫鱼、鳗鱼、黄鱼、牛羊肉、瘦猪肉、鸡肉、牛奶、鸡蛋等有补中健脾作用的食品。

此外,扁豆、番茄、栗子、桂圆、龙眼、苹果脯、大枣等水果蔬菜有补中益气健脾的功效,可多食用。

胡椒、姜等调味品,即可增加食欲,又能湿寒,可以常用。

⑤可采用各种湿热疗法,如艾灸、熨贴、热敷、拔罐等,均有助于健脾止泻。

也可用护理保健品。

⑥大便滑泄,可以酌情用固涩止泻药。

中西药同用时,需注意配伍禁忌。

(5)脾肾虚寒证:①患者喜暖恶寒,病室应温暖向阳,通风良好。

多加衣被,必要时以热水袋保暖。

因常五更登厕,必须注意防寒,以免受凉。

②注意观察病情变化,以识别顺证逆证。

若腹泻突止,而其它症状不见好转,或出现烦躁不安,呼吸深长,神志恍惚,眼窝下陷,皮肤干燥,少尿或无尿等,是病情恶化的表现,应通知医生予以处理。

③根据病情和患者的体力,适当鼓励起床活动,进行锻炼。

冬天多晒太阳,以使阳气振奋,驱除寒邪。

④多选用有补中益气之食品,如胡桃、山药、狗肉、动物肾脏等,并可加胡椒、肉桂等调味。

二、西医治疗方案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采用个体化方案,应积极寻找并祛除诱因,减轻症状,治疗只限于对症处理。

1.调整饮食详细了解病人的饮食习惯及其与症状的关系,避免敏感食物,减少产气食物(奶制品,大豆,扁豆等),高脂肪食物抑制胃排空,增加胃食管反流,加强餐后结肠运动。

高纤维素食物(如麸糠)可刺激结肠运动,对改善便秘有明显效果。

2.心理和行为治疗对病人进行耐心的解释工作,具体包括心理治疗,生物反馈疗法等,对于有失眠,焦虑等症状者,可适当予以镇静药。

3.药物治疗(1)胃肠解痉药抗胆碱能药物最常用,尚可部分拮抗胃结肠反射和减少肠内产气,减轻餐后腹痛,钙通道阻滞药如:硝苯地平(硝苯吡啶)、匹维溴铵。

(2)胃肠道动力相关性药物洛哌丁胺、多潘立酮(吗丁啉)、西沙必利等。

(3)泻药通常避免使用,但对严重便秘者可短期使用,首选半纤维素或渗透性泻药,睡前服乳果糖15~30ml,效果亦较好,尤其适用于老年人。

(4)精神药物对具有明显精神症状的患者,适当予以镇静剂,抗抑郁药,抗焦虑药有一定帮助。

(5)消除胃肠道胀气二甲硅油,药用炭(活性炭)具有消气去泡作用,临床常用。

(6)肠道益生菌部分腹泻型患者可能有肠道菌群的紊乱,应用肠道益生菌类制剂有帮助。

(7)其他 5-HT4受体部分激动药替加色罗对便秘型IBS有效,并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腹痛症状,5-HT3受体拮抗药阿洛司琼对腹泻为主的IBS有效。

【难点分析】引起泄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医学将寒湿泄泻、湿热泄泻、伤食泄泻、脾虚泄泻。

难点就是如何泄泻进行辩证施治,药物剂量的掌握。

另外由于泄泻急性期病势急,中药疗效慢,慢性期需要长期服用中药,煎煮中药困难,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疗效评价】1.主要症状单项的记录与评价。

症状判定标准①腹痛和腹胀程度评分:无症状为0分;经提示后方觉有症状为1分,轻度;不经提示即有症状为2分,中度;患者主诉为主要症状为3分,重度。

②腹泻的频率评分:无症状为0分;<3次/天为1分,轻度;3-5次/天为2分,中度;6次/天为3分,重度。

③便秘的频率评分::无症状为0分;排便≥3次/周为1分,轻度;1-2次/周为2分,中度;<1次/周为3分,重度。

单一症状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症状消失;②有效:症状减轻,积分下降2分以上(含2分);③进步:症状减轻,1分<积分值下降<2分;④无效:症状无改善。

改善包括显效、有效和进步,计算各主要症状的总改善率进行症状评价。

2.主要症状综合疗效评定标准:按改善百分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计算症状改善百分率。

症状消失为痊愈,症状改善百分率≥75%为显著改善,50%≤症状改善百分率<75%为中度改善,30%≤症状改善百分率<50%为轻度改善,症状改善百分率<30%为无效,症状改善百分率负值时为恶化。

痊愈、和有效病例数计算总有效率。

小数计算练习题集2.14-0.9= 0.5+7.6= 240÷48= 4200÷300=0.75-0.38= 396+99= 90×30= 20×35= 1-0.2= 3-2.25= 1.57+3.43= 286+199= 18.54-9.9= 36×99= 2.4÷2= 48÷0.6= 96÷3= 0.24÷0.2= 4.8÷6= 0.96÷0.03=2.4÷0.2= 4.8÷0.6= 9.6÷0.3=3.24÷24=3.24÷0.24= 3.24÷2.4= 2.4÷2= 48÷0.6= 96÷3= 0.24÷0.2=4.8÷6= 0.96÷0.03=2.4÷0.2= 4.8÷0.6= 9.6÷0.3= 25.8÷6= 22.8÷3= 5.98÷0.23= 19.76÷5.2=3.81÷7= 32÷42= 246.4÷13= 2.17÷0.7= 0.4÷0.01=5.3+6.7= 5.4-3.6-1.4= 30×0.01= 15÷1.5= 12.9-8.5=7.2×0.4= 2.8×1.4= 8+2-8+2= 286+198= 314-202= 526+301= 223-99= 0.45×2.5= 0.8×1.25= 0.3×3.6= 0.3×0.3=10×0.07= 0.3×1.4= 0.05×7= 0.92×0.4=0.2×0.26= 0.14×4= 0.02×0.1= 1.2×0.3= 0.2×0.4= 8.2+1.8= 100-35.22= 2.3×4=2.5×0.4= 2.4×5= 0.22×4=3.25×0.5= 0.9-0.52= 3.99×1= 0×3.52= 12.5×8=8÷10 = 10-1.8-7.2= 0.43+3.57= 2.5×4×12=0.9×0.8= 7.5x-3x= a+3a+7a= 1.05×100=1÷0.5= 0.96÷3= 1.47÷0.7= 5.4÷6= 0.16.5×10= 0.56×100= 3.78×100= 4÷0.8= 3.215×100= 0.8×10= 4.08×100= 1.1×0.2 = 0.6×0.8 = 3×0.9= 2.5×0.4= 3.6×0.4= 12.5×8= 50×0.04= 80×0.3 = 1.1×9= 0.16×5= 1.78+2.2 = 9.6÷0.6 = 1.2×0.5= 0.7÷0.01= 2.5×0.4= 12-3.9= 6.6÷0.66=3.9+2.03=4.2÷3.5= 1.6+2.4×0.3= 2.14-0.9=27+456+73= 0.3×0.3= 7.2+2.8= 0.9÷0.01=12÷0.3= 2.87÷0.7= 13÷4= 0.96÷0.3=1.5×0.4= 7÷0.25=2.5×0.7×0.8= 8-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