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13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
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 卷(选择题共40分)
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一曰( )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 ”括号中应为
A. “立子立嫡”
B. “世卿世禄”
C. “封建亲戚”
D. “敬天法祖”
2.有史学家认为,“汉朝的宰相是颇有实权的。
全国的政治,都以相府为总汇,…自霍光秉政,自领尚书,宰相都用年老无气和自己的私人,政事悉由宫中而出,遂不能有正色立朝之臣。
”上述材料反映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A. 汉武帝初设中朝制度起到了加强专制皇权的作用
B. 尚书省作为三省之一主要掌握政府行政之执行权
C. 皇权的加强和相权的削弱反映古代政治发展趋势
D. 相权的削弱是导致西汉后期政治腐败的重要原因
3. 史载,魏晋时设中正,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
中正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
由此可知,政府实行九品中正制的主要目的在于
A. 巩固门阀士族统治
B. 加强中央集权
C. 保证选官的公正性
D. 注重门第家世
4.下列史料反映清朝统治者设立军机处的根本目的的是
A. “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
B. “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
C. “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D. “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5. 亚里士多德指出,“平民群众具有最高权力;政事裁决于大多数人的意志”是雅典政治的本质特征。
从职能和地位看,古希腊设置的国家机构中最能够证明此观点的是
A. 陪审法庭
B. 公民大会
C. 十将军委员会
D. 五百人议事会
6. 某学者指出:“尽管罗马帝国的人口或许为五千万,但现在至少有8亿7千万人生活在罗马法造就的体系之下。
”这表明:
A. 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B. 罗马法适用范围广阔
C. 注重保护平民利益
D. 契约精神是罗马法的核心
7.有学者指出:“在论争中,无论是辉格党还是托利党,都逐渐认同绝对的、神圣的王权应该淡出英国的政治舞台,人类的幸福应该构筑在宪政的基础之上。
”这一观点说明了
A. 分权和制衡的重要性
B.《权利法案》颁布的必然性
C. 两党政治的优越性
D. 内阁制度形成的必然性
8.1867年,英国颁布了议会改革法案:“取消四十六个‘腐败选区’的议会席位,分配给新兴城市;进
一补降低选举资格限制,扩大选民范围…”这次议会改革的主要意义在于
A. 迈出了19世纪英国议会改革的第一步
B. 英国下层劳动者和妇女拥有了普选权
C. 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占据主导地位
D. “统而不治”使君主制获得新的发展
9.美国宪法规定:“美国国会对总统、副总统及官员有弹劾权,提出弹劾之权属于众议院,审判弹劾之权属于参议院。
”这反映了
A. 分权制衡
B. 司法独立
C. 自由平等
D. 人民主权
10. 欧洲近代史上某宪法规定:“ 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
”该宪法
A. 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B. 是德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标志
C. 标志着代议制民主的形成
D. 是法国保皇派与共和派妥协的产物
11. 英国海军对华方略中写道:“这些行动的目的是双重的:首先,是以截断沿海贸易来困扰中国政府;其次,尽可能多多掌握中国人的财产,用以保证中国政府答应(我方)提出来的要求。
…帝国所有沿海省份都会痛切感受贸易停顿的影响的。
”围绕此方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此方略运用于鸦片战争时期
B. 此方略运用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 反映该战争的性质为商业贸易战争
D. 战争结束后确立了广州“一口通商”的地位
12. 19世纪末一份传单写道:“海禁大开以来,泰西传教通商,凡我二十一省,…不应侮弄祠堂,不应袒护教民,不应动摇边疆。
…予实义愤所迫,委身以报君王。
”传单反映了
A. 反对帝国主义对华的经济侵略
B. “扶清灭洋”的基本思想
C. “义和团”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D. 民众思想保守有仇洋偏见
13. 邓小平说过:“如果有同志参加过十年苏维埃时期的内战,就会懂得…都是处于敌人四面包围中作战。
敌人的方针就是要扭在苏区边缘和苏区里面打,尽情地消耗我苏区的人力、物力、财力,使我们陷于枯竭,即使取得军事上若干胜利,也不能持久。
”这说明
A. 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左倾错误
B. 军事上的胜利没有意义
C. 资源枯竭是失败的重要原因
D.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错误
14. 右图为1942年宋氏三姐妹参加重庆市民献机报国仪式。
1941年,中国航空建设协会向全国推广“一元献机运动”。
张治中给全国国民兵团第一次献机仪式写下如此标语:“立体战争、空军第一、愿我同胞、献机救国。
”这一运动反映出
A.国民政府尝试动员民众力量巩固国防
B.国民政府开始认识到空军的重要性
C.国民政府借献机运动搜刮民财
D.中国空军摆脱对美苏军事机援助的依赖
15. 有海外学者指出,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4年设立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体现了国家从根源上铲除日本军国主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这“两日”分别是
A. 8月15日和12月12日
B. 7月7日和9月18日
C. 9月3日和12月13日
D. 9月2日和12月12日
16. 1945年8月,出兵东北的苏联红军要求中共军队迅速进入并控制东北,并提供大量武器装备;同时,美军在中国华北沿海港口大举登陆,协助国民党军进入东北。
国共两党在东北展开竞争的国际背景是
A. 国共重庆谈判破裂
B. 美苏冷战序幕拉开
C. 美苏战时同盟完全破裂
D. 美苏战后合作开始
17.一个俄国士兵说:“我们仍在前线挨饿,都快冻僵了。
我们白白地在送命,死得毫无意义…俄国人只要一息尚存,是决不放弃革命的。
”这里即将爆发的“革命”,指的是
A. 推翻沙皇专制制度
B. 公开发表《四月提纲》
C.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D. 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8.1969年3月,苏联军队对珍宝岛实施武装入侵,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反击。
珍宝岛事件后,毛泽东自言自语道:“中苏发生交战了,给美国人出了个题目,好做文章了。
”毛泽东此话的含义在于
A. 美国政府隔岸观火
B. 美苏关系由冷转暖
C. 美国政府扩大侵华
D. 中美关系可能改善
19. 观察下列两幅图,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
A.多极化世界的形成 B. 德国从分裂走向统一
C. 冷战格局的形成
D. 美俄新冷战的开始
20. 各国使用的世界地图基本是两种:一种是以太平洋为中心的世界地图,亚洲一些国家,如中、日等使用的便是这种世界地图;另一种是以大西洋为中心的世界地图,西方和美洲国家都使用这种世界地图。
由此可见,地图的绘制的差异体现了
A. 体现以“本国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B. 完整表达环太平洋地区的地理关系的需要
C. 遵循了不切割或少切割陆地的绘图原则
D. “欧洲中心论”的历史影响
第II卷(非选择题共6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始皇下其议於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1920年代,“联省自治”思潮风潮风靡一时,梁启超、蔡元培、章炳麟等人也主张依照美国联邦制,由各省自制省宪法,实行自治,先后得到各省地方军阀的响应。
孙中山认为联省自治阻碍他统一全国的大业,主张中国传统的中央集权式政治体系。
1922年,孙中山组成联军欲进攻江西,开始武力统一中国行动。
1926年蒋介石发动北伐战争,进入湖南,进而统一中国,联省自治的主张遂不了了之。
—百度词条《联省自治》
材料三在1776年发表的《独立宣言》中,北美13个英属殖民地宣布脱离英国独立,成为“独立和自由的国家”,但“美利坚合众国”这个国名却是在1781年3月美国《邦联条例》生效时才最后定下来,即便如此,美国仍就是13个独立国家的反英联盟。
现代意义上的美国联邦政府,只是在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被各州批准以后,于1789年4月正式成立的,至此,美国在法律上才成为一个统一和独立的国家。
这样一种独特的建国史使州和联邦的关系成为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
美国究竟是联邦政府拥有唯一的主权,还是各州和联邦同时拥有主权,就成为美国建国初年争吵不休的问题。
—任东来《美国宪法的“默许权力”和联邦至上原则》
请回答:
(1)针对材料一中提及的这场著名辩论,秦始皇做出了怎样的决定?有何进步性?(6分)
(2) 依据材料二,概括说明民国初年“联省自治”运动高涨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
(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民国初期和美国独立初期两国面临的相同政治问题是什么?中美两国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有何不同?有何启示?(10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魏孝文帝拓跋宏认为“崤函帝宅,河洛王里” ,只有迁都洛阳,才能“光宅中原”,“ 迁都嵩极,定鼎河,庶南荡瓯吴,复礼万国”。
他还说“今日之行,诚知不易。
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
”
材料二孝文帝迁都洛阳不到四十年,北魏灭亡。
《魏书》评论:“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
不知厌乎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
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今有学者也认为,孝文帝不顾国情、族情,独断专行的迁都决策破坏了鲜卑族原来的利益制衡关系,动摇了北魏的立国根基。
魏孝文帝迁都以后,父子相继在洛阳大兴土木,修筑洛阳的民夫“日有万计”,工程的耗费“日损千金”。
国力耗费严重,人民负担沉重,贪污腐化加剧。
—蒋福亚《魏孝文帝迁都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一,分析孝文帝拓跋宏执意迁都的原因是什么?(10分)
(2)有学者认为迁都与北魏的覆亡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一看法的认识。
(10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辛丑条约》规定:“在天津周围20里内不得驻扎中国军队,…”这一条实际上是剥夺了清政府在天津的驻兵权。
因此,清朝官员都不敢带兵去接收天津。
袁世凯则提出“迨至交津有期,而各国订立条约,复有距天津二十华里,华兵不能驻扎之议。
迭经电请外部向各国公使磋商,始议明巡警不在此列。
维时天津盗贼繁多,疮痍满目,兵力既不能到,则唯赖巡警以震慑而绥靖之。
”
材料二1902年袁世凯代表清政府正式接管天津,并成立天津巡警总局,其制度建设,也从照搬英日,发展到了在参考国情后的系统建设。
警察在治安、巡逻、税收、户籍等领域作用明显。
清廷于是在1906年下令在全国各地兴办警察机构。
警察制度的建立,将政府的社会管理功能更加科学化和功能化,避免了军警不分的状况,明确了民事、刑事、治安等多种社会案件的管理职责,对于维护清廷统治,推动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近代城市治安管理,起到了很明显的积极作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近代中国警察制度创立的背景及目的?(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天津警察制度的创立有怎样的特点?有何影响(10分)
参考答案
分,(2分)
22.(1)适应北魏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摆脱鲜卑族内部保守势力的束缚;移风易俗;推进封建化进程。
(10分)
(2)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
其中,观点2分。
论述8分,要求史论结合。
举例:
观点:我认为迁都不是北魏灭亡的主要原因。
说明:迁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的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
但北魏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统治的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和迁都没有必然联系。
(10分。
此答案为参考答案,论证充分合理即可)
23.(1)背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定;列强剥夺清政府在天津的驻军权。
(6分)目的:恢复清政府对天津的控制;维持天津社会治安。
(4分)
(2)特点:袁世凯对近代警察制度的深刻认识和实践;学习西方的警察制度并结合中国国情。
(4分)影响:推动了全国性警察制度的广泛建立,促进了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近代城市治安管理。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