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汉谚语翻译及其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英汉谚语翻译及其原则
摘要谚语是各种语言中十分活跃的成分,正确使用谚语可以丰富语言,增强语言的美感。
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文化构成和构词方式。
本文探讨了英汉谚语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转换和语言美感两个方面。
关键词谚语,翻译,文化,美感
Discussion o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 and Its Principles
Abstract: Proverbs are active linguistic elements in languages. Speech is enriched and beautified by using proverbs correctly. When translating Chinese or English proverbs, the different thinking ways, cultural constituents and styles of word forma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principles of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linguistic aesthetic feeling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Key words: proverb; translation; culture; aesthetic feeling
谚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耀眼明珠,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使用这种语言的人的文化水平和语言功底。
谚语汇聚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民情、国情、地理风貌、历史背景、文学作品、风俗习惯, 凝聚着无数语言使用者数代的智慧和心血, 它承载着无数难以言表的超乎语言之外的信息与哲理【1】。
谚语的翻译可谓语言翻译者的一大难题, 因为英汉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不同,其语言符号的意义和所指也必然存在很多差异。
这种差异尤其反映在谚语的使用中。
所以,在英汉谚语翻译过程中,一定注意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使谚语的翻译既意思表达明确又具有语言美感。
以下,本文从文化和语言美感两个方面进行论述,认为做好英汉谚语的翻译工作,要遵守两个原则,即保留文化内涵原则和具备语言美感原则。
1 文化转换原则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问题,它与其所在的文化有很大关系,受文化因素和知识背景的影响。
翻译承载大量文化内含的谚语时,要注意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转化。
译者既是语言含义的传递着,也是语言承载文化的传递着。
1.1文化的定义
英国的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EdwardB, Tylor)曾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界定了文化的概念:“文化, 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或者, 也可以说文化是人和环境互动而产生的精神物质成果的总和这个总和中可以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知识技术成果以及一切经过人的改造和理解而别具人文特色的物质对象。
英汉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有很大的不同点,当前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流行也反映了文化和语言关系的重要性。
在翻译领域,也要注意文化的重要性,尤其是谚语的翻译,因为谚语比起其他言语承载的文化因素更多,它反映了一种文化在知识、信仰、道德、风俗等方面的独特特点【2】。
1.2 英汉两种文化的转换
这里所说的英汉两种文化的转换指的在翻译谚语时,把英语谚语所包含的英语文化转化成表达这一文化现象的汉语谚语,反之亦然。
几乎所有的谚语都反映了英汉文化的某一个方面,在很多情况下,英汉两种语言并不是用相对应的单词合成来表达同一种意思,如英语谚语“Beat the dog before the lion.”,在英语文化中,单词“dog”和“lion”在这个谚语中表达的是汉语单词“鸡”和“猴”的关系。
在汉语中我们不说“杀狗儆狮”,我们说“杀鸡儆猴”。
英汉两种文化中,狗、狮子、鸡和猴的文化含义有所不同,在翻译这个谚语时,我们必须按照他们分别在两种文化中的含义来进行文化转换。
如果直译成“杀狗儆狮”,可能大多数中国人都不懂。
汉语里的谚语大多来自古代文学作品和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以及历史典故、民间寓言和民间传说等,反映了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
而英语里的谚语主要来自希腊神话、圣经和罗马故事,充满了神秘的宗教色彩【3】。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英汉两种语言出现了很多反映当代社会现象的谚语。
这些谚语虽然出现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但都依然包含了中西方各自的文化传统。
所以,在做英汉谚语翻译时,既要了解中西方传统文化,又要结合当代日益交融的中西方文化现状。
如Pandora' s box,字面意思是潘多拉之盒, 潘多拉是个女名, 但仅仅知道这个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了解这个成语所出自的希腊神话,才会知道它常用来比喻灾难、麻烦、祸害之源。
另一方面,熟悉希腊神话的读者很容易理解“潘多拉之盒”的意思,但不熟悉希腊神话的人却对它一头雾水。
因此,在翻译与这个词有关的谚语时,在一些语境中有必要加以注释。
例如,可以说“他接受了这个任务,就等于打开了潘多拉之盒,打开了灾难之盒。
”这样才能让所有人明白这个谚语的内含,才算完成了中英两种文化的转换。
2语言美感原则
语言的美感是指言语结构平衡、押韵、对仗、排比等修辞方法的使用、读音抑扬顿挫等特点。
英汉谚语各自符合这些基本的特点或者符合一部分特点。
如“Business is business”和它的中文相对应的“公事公办”都遵守英汉两种语言的遣词造句法则,读起来琅琅上口,十分美妙。
2.1构词的美感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理解原文不是问题,而从原文到目标语的翻译是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既要努力保持原文的风格,又要做到目标语的美感,这样做起来就难了。
尤其是谚语的翻译。
英语当中的押韵现象,令人读起来很有美感,但如果按字面意思直译到汉语,很难能做到押韵,翻译出来的谚语就缺失了押韵的美感。
如“Health is better than wealth.”, health 和wealth 押尾韵,如过直译成“健康比财富更重要”,就平白如水,毫无美感,即使翻译成“家有万贯财,不如一身健”也没有押韵,达不到英语原文的押韵美感。
对仗和排比也是产生语言美感的修辞方法。
很多谚语都具有这一特点。
如“In for a penny, in for a pound.”翻译成汉语是“一不做,二不休”,但如果能像英语那样在构词上做到“in for”的重复,效果可能会更好【4】。
2.2 文化对应的美感
要做到谚语翻译的美感,除了考虑谚语本身构词特点外,还要考虑中西文化的差异。
意识形态美感的差异也很重要。
一些现象在西方文化里是美的,到了中国文化里就不美了,相反在中国被人们顶礼膜拜的物象,到了英语文化却成了地狱和邪恶的象征。
如“龙”这个形象在中国文化里是光明、伟大、财富和地位等的象征,在汉语里有很多关于龙的谚语,如“望子成龙”。
而在西方文化里, “dragon”是邪恶的象征,是不吉利的动物。
所以不能把“望子成龙”翻译成“to expect one' s son to become a dragon”,因为在英语文化里没有人会希望自己孩子成为邪恶的龙的。
这一方面也呼应了上文提到的文化的转换问题。
从美感这一角度出发,文化转化要求英语文化在转化到汉语文化时要做到让说目标语的读者感到文化上的美感,而不仅是谚语的意义上的转化。
意义上的转化相对比较简单,只要在目标语里找到意义相同的言语就可以了,但谚语的魅力之一就是它的美感,在英汉两种语言翻译时,仅保证意义上的转换是不够的。
3 结语
谚语作为一种以简单通俗的语言来表达深刻道理的语句,常为人们所引用。
谚语内含的准确转移是翻译人员必须面对的一道难题。
但只要遵循翻译原则,许多谚语的翻译并非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5】。
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的美感,做到文化和言语的恰当转换。
参考文献
[1] 张培基.谚语汉译英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 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 Betty Wallace. Some Reflections on Proverbs, 1988.
[4] 朱光潜.谈翻译[A]. 翻译研究文集[C].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5] 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