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高中整本书阅读模式之“五读”“四度”“三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时代高中整本书阅读模式之“五
读”“四度”“三向”
【摘要】
信息时代信息技术遍布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是给整本书阅读提供各种有力辅助。

整本书阅读前的各种调查及数据的分析,阅读中的激趣、指导、重难点选定、课程模式的设置,阅读完结后的成果展示,整个过程中的程度要求和方向指引,
都会直接影响整本书阅读的进行和效果。

“五读”(导读、通读、精读、研读、
拓读)“四度”(进度、难度、深度、广度)“三向”(核心素养、力促高考、
立德树人)的543整本书阅读模式是对整本书阅读模式的深入思考和有效实践。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五读四度三向
一、问题提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核心素养版)》将整本书阅读作为学习任务群,列入到教材中,提升了整本书阅读的地位。

信息时代信息技术遍布生活的方
方面面,更是给整本书阅读提供各种有力辅助。

整本书阅读过程前的各种调查及
数据的分析,阅读过程中的激趣、指导、重难点选定、课程模式的设置,阅读完
结后的成果展示,整个过程中的程度要求和方向指引,都会直接影响整本书阅读
的进行和效果。

当下急需对整本书阅读有效模式进行探究。

二、信息时代高中整本书阅读模式之“五读”:导读、通读、精读、研读、
拓读。

1.导读:整本书阅读的导读课主要包括课前阅读、兴趣激发、作品推介,是
在调查清楚学生对于作品的了解程度、兴趣程度、阅读难处的基础上,辅以学历
案对作者介绍、作品简介、作品影响介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从内容、艺术特
色等角度进行作品推介,并安排学生的阅读计划和问题链设计。

2.通读:学生按照老师的计划或自己的计划进行大致阅读,梳理清楚文学类
文本中的人物、情节,学术类书籍的观点、论据、论证方法,形成一定的脉络图,能够对作品主题有初步感受。

这个过程的重点是阅读和检查的日常化,教师每周发布任务,学生按照计划
进行阅读,每周打卡;每周或每天或作品每回都配以一定的题目,既督促学生阅读,又能辅以适当思考和高考练习,效果甚佳。

3.精读:
(1)细读经典:精心挑选作品中代表性的章回,课堂上精读学习,运用各
种阅读方法,提出各种问题串联,形成问题链,深入解读作品中的内容、特色、
手法等,由表及里、以点带面地理解作品的主题,联系其它文本进行群文阅读,
以更明确地理解原文本。

(2)背记美文:背记作品中的精彩片段或诗文,深入理解,体悟精妙,开
展诵读比赛。

(3)写文画图:要求学生为作品中人物写小传或点评,可以附以图画,加
深对人物的印象和理解。

(4)分享交流:让学生们在班级内部举行“阅读分享交流”,学生们可以
制作出小网页、录制出小视频,对自己感兴趣的某一些人物或经典情节进行写作
或微讲坛交流,优秀的作品可以留下来供以后每届学生学习。

4.研读:深入研读文本,师生共同提出问题,教师将问题链串联,培养批判
性思维,以交流想法、透析主题;阅读大家的经典论文或观看作品的《百家讲坛》等研究、鉴赏视频,开阔视野,深入认识,抓住文本中的一个专题进行质疑、思考、探究、辩论,甚至联系其它文本进行群文阅读。

5.拓读:包括现代解读和群文对比阅读。

一部经典的作品它应当是有无比绵长的生命力的,作品从创作时期至今经历
了较长的时段,现在的读者以现代的眼光进行阅读和理解,会有怎样的感受,作
品中的角色是否对现代生活也是有一定的影射,这些都需要读者联系自我、联系
社会全情投入进行深入解读。

一部优秀作品产品产生后,市面上会出现各种拓展,如影视作品、音频作品、综艺作品、文创产品分析等,进行比较式阅读,评价衍生产品能否体现原著精神,契合现代价值。

如《西游记》原著与《大圣归来》之孙悟空形象比较阅读:《英
雄与平凡成长与成熟》。

相近似的作品之间亦可以进行群文阅读比较,如《明朝那些事儿》和《万历十五年》,一是历史小说,一是正史;一是叙述历史、诉说情愫,一是客观呈现、理性表达。

“五读”环节除了“导读”外,学生都可以进行通过信息技术进行阅读成果
的展示、交流和互相评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的了解逐步深入,所读的,
也不再只是一本书,而是一个小社会,一种生活小体验。

三、信息时代高中整本书阅读模式之“四度”
1.进度:整本书内容一般都不少,学生如果不能有序地进行,不仅不能跟上
交流课、分享课、辩论课、交流课、成果展示课,关键是阅读日常化的习惯没有
能够很好地养成,更难深入地解读文本,再进行交流分享,更遑论通过对大家相
关论文的阅读而更深入地体悟了,所以按照进度要求进行阅读或尽快进行阅读是
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保障。

2.难度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可以借助问卷调查、采访、论坛等形式采集学生的
难点,按照学情进行整本书阅读各种课型的设计、教学的重难点、学生批判性思
维的引导和主题理解的突破、问题链的设计、精读部分的解析……以辅助教学重
难点的确定、问题链的设计,以提升教学效果。

3.深度:
(1)批判性
批判思维就是当面对一件事物时,不是用欣赏、赞美、叫好之类的眼光和角度,而是保持一种怀疑、质询、审视、揭露和批评的视角,要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理性、辩证的思考。

(2)问题链
深度课堂的途径之一便是问题的环环相扣、逐步深入,学生随之而行、个性解读,必然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通过勾连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难处、了解程度、兴趣方向,对教师指导课的内容设定、重点突破,交流课的分享重点,辩论课的讨论焦点,成果课的研究方向等都是非常好的数据提示。

(3)现实性
高考考查除了知识、能力外,更考查学生的个人生活体验和社会生活感悟,教师建议学生阅读的“整本书”基本上是经典,“看别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人生。

”阅读整本书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责任意识、家国意识。

4.广度
(1)整书理解:全面整体地解读文本,而不是断章取义
(2)联系社会:从整本书扩展对社会的认识
(3)联系式阅读:“整本书”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源于教材的,所以可以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教材→整本书”的联系式阅读
②“整本书→整本书”的联系式群文阅读
③“整本书跨媒介”比较阅读
四、高中整本书阅读模式之“三向”
(一)核心素养
语文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了“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在整本书的日常阅读中,在各种课程的设置过程中,都要贯穿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文化水平的培养和提升。

(二)力促高考
很多学生到了高考各科题目不时会看不懂,就是阅读理解能力有巨大漏洞,
影响成绩。

即便是语文科本身,高考考查的无非就是“阅读+作文”,整本书阅
读对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是必然的,而且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的日常检查部分,可以通过对文本设置主观题中的信息筛选整合题、作用题、叙事特点题、意蕴探
究题来考查学生、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规范答题能力。

(三)立德树人
“书籍是人类进度的阶梯。

”“看别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人生。

” 阅读本
来就是可以从别人的人生经历中获得间接的人生经验,从而有助于积极向上的三
观的形成。

如《乡土中国》之《乡土本色》可以由乡土的“土”“不流动性”生
发出对乡村发展的思考,对中国全球命运共同体思路的理解。

由此可见,整本书
阅读有利于辅助个人成长成熟、培养家国情怀甚至全球精神。

“五读”(导读、通读、精读、研读、拓读)“四度”(进度、难度、深度、广度)“三向”(核心素养、力促高考、立德树人)的“543”整本书阅读模式
希望能够对整本书阅读模式的探索提供有效的助力,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高
考分数的提升、思想品德的端正能够有实质性的作用。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