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眼底出血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眼底血症的探讨
![中医治疗眼底血症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afce7669f5335a8102d220f5.png)
中医治疗眼底血症的探讨眼底出血是眼科的常见病症,它不是独立性疾病,而多与全身疾病有关,临床上以高血压动脉硬化及糖尿病所致眼底出血最多,其次是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及撞击伤等所致。
我们自2001年3月至今采用辩证论治的中医疗法治疗眼底血症129例159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治疗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29例159眼眼底出血的患者,其中男84例102眼,女45例57眼,年龄18~74岁,病程最短2 h,最长44 d,分别确诊为视网膜静脉周围炎21例22眼、视网膜静脉阻塞67例67眼(其中玻璃体积血15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29例58眼(其中玻璃体积血11眼)、外伤性视网膜出血12例12眼。
1.2 治疗方法临床确诊后,根据病因不同实施辨证论治:①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治宜滋阴潜阳、平肝活血。
方用天麻勾藤饮随症加减;②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治宜滋补肝肾、清热凉血。
方用知柏地黄丸随症化裁;③热迫血行、溢于络外:治宜凉血止血、清热明目。
方用宁血汤合清热黄连汤加减;④气滞血瘀、阻塞脉络: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用丹栀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随症化裁;⑤脾虚统血失职、血不循经:治宜益气摄血。
方用归脾汤随症加减;⑥外伤撞击、脉络受损:治宜养血活血、扶正祛邪。
方用芎归补血汤随症化裁。
2 结果本组病例服药15~20 d者15例,25~30 d者36例,40~50 d者36例,60 d 以上者42例,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玻璃体积血完全吸收,眼底出血部分或大部分吸收,有效率100%。
3 讨论高血压动脉硬化及糖尿病所致的眼底出血,常因全身状况的加重而致视力急剧下降或骤然失明,视网膜中央血管阻塞所致的眼底出血常反复发作。
以上眼底血症均属中医的暴盲、血灌瞳神、目衄、视瞻有色范畴。
此病平素目无它疾,一旦发病视力急剧下降或骤然失明。
《审视瑶函》曰倏然盲而不见也,其故有三:阴孤、阳寡、神离,闭塞关格之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性疾病的思路与对策
![中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性疾病的思路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c36ce1d0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83.png)
·思路与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性疾病的思路与对策吴星伟!樊岚岚#近年来随着对中药活血化瘀基础理论研究的突破性进展,活血化瘀治疗方法在各科中得以广泛的使用,已成为中西医结合成功的典范。
在眼科疾病的治疗中,活血化瘀法亦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对眼底出血性疾病的确切治疗效果已被医学界公认,如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出血等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如何把活血化瘀理论与传统的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完美地结合起来,在眼底出血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取得更好的疗效,是临床眼科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作者结合以往的临床工作实践,特此提出以下的思路与对策,为广大临床眼科工作者在对待眼底出血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提供参考与借鉴。
辨病结合辨证,明确病变本质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疾病,由于中西医两种理论体系的不同,因此对疾病的观测与诊断方法也不同。
中医学是从机能变化入手,通过各种临床证候的变化规律来认识机体的病理改变,即辨证的方法。
现代医学则是通过观测各种微观结构上的变化来认识机体的病理改变,即辨病的方法。
尽管两种方法对疾病诊断结论的表述方式迥异,但由于同是研究一个病理过程,因而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是中西医结合对疾病诊断学的重要贡献,籍此可以更加全面的认识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揭示疾病的本质,有利于疗效的提高。
古代中医文献由于受到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局限,对出血性眼病的认识较为粗浅。
大量以眼底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眼病因无法直接观查眼底的病理改变,多以患者的视力变化为主要区别点而命名为“视瞻昏渺”、“云雾移睛”及“暴盲”等证。
以如上的诊断和分类依据,显然是远远不能满足临床上的需要。
故在治疗中,应以现代医学的诊断标准对不同的出血性眼病进行诊断和分类。
在判断疗效时,亦应采用相应的现代医学统一标准。
在统一的诊断和疗效标准下,用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对患者全身的症状进行系统的辨证,分清其病的阴阳属性、寒热虚实、脏腑盛衰等,进而在全身辨证结果的基础上找出相应治疗方法,确定对应的方剂和药物。
中医药治疗眼底出血现存问题及今后发展方向
![中医药治疗眼底出血现存问题及今后发展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8e73554c852458fb770b56af.png)
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院 肖家翔
眼底出血系由视网膜本身的病变或全身性病变所致, 还见于高度近视及外伤引起者。它既是一个重要的症 状,又可看成一种单纯的疾病,是目前眼科临床常见 的急重致盲原因之一。对其治疗,中医药取得了一定 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兹就有关问题进行反思, 并且提出研究对策,以期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治疗眼底 出血。
定量:借助检眼镜、眼底血管造影,确定 眼底出血的密度、位置、范围。
定性:借助血液流变学、血液生化学、血 液动力学检查,由此确定宏观与微观层次 的物质基础。
2.建立规范严谨的科研设计
近年中医药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报道, 80%以上未能按照严格的统计学要求进行, 不少研究存在低水平重复问题,因而应使 临床研究规范化、标准化。
或肝风内动
(3)水肿:多属气机不畅,或脾、肾阳虚、水气上 泛
(4)渗出:多属脾运无力,或肺气失宣,或脾阳不 振,聚湿生痰
2.结合病因辨证(出血原因)
(1)视网膜静脉阻塞引起者,多为血热血瘀 (2)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引起者,多为阴虚火
旺
(3)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引起者,多为阴虚 燥热
较低层次标准:症状、体征
较高层次标准:体征、实验
二.辨证方法的调整
中医传统的辨证依据是患者的自觉症状和全身 体征,这种辨证方法不能满足眼科临床实际要求。
1.结合局部辨证
(1)出血: 色鲜红、呈火焰状、位于浅表者——火热伤络 色暗红、呈片块状、位于深层者——热邪炽盛 新旧出血灶混杂——多兼瘀血 (2)血管痉挛和出血: 多属气滞血瘀,或气虚血瘀,或痰火,或虚火,
(4)高血压及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引起者, 多为肝火上炎,或肝火上亢
中医辨证施治眼底出血临床分析
![中医辨证施治眼底出血临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41e1be381c758f5f61f67d1.png)
2 8‘ 6
光 明中医2 1 0 2年 2月 第 2 7卷 第 2期
C G M Fbur 2 1. o 2 . J MC e ra 0 2 V l 7 2 y
中医辨证 施 治 眼底 出血 临床分 析
刘 瑞 斌
摘要: 探讨临床中医辨证施治眼底出血的效果, 将患者随机分为无差异两组, 目的 方法 分别进行中医辨证施治, 及进行西 医治疗作为对照组, 对比两组治疗视力, 结果 眼底及眼科专项检查结果的改变作为疗效评判的主要标准, 血压与血流变的改变, 作为参考标准, 结果显示中医辨证施治组疗效明显优于西医对照组( 00 ) P< .1 。结论 中医辨证施治治疗眼底出血可以取得较满
多 种原 因引起 。本病 由于病 因复杂 , 以病程 长 , 反 所 易 复 发作 , 严重 影 响 视 力 , 极 易 引 起 诸 多 严 重 的 并 发 且
检查结 果 ( 光 素 眼 底 血管 造 影 等 ) 改 变作 为疗 效 荧 的 评判 的 主要标准 , 血压 与血 流变 的改 变作为 参考 标准 。 1 3 疗效 标 准 按 照 国 家 中 医 药 管 理 局 《 医病 证 . 中 诊断 疗效 标 准 》 。痊 愈 : 眼底 出血 全 部 吸 收 , 残 留 , 无
黄斑 出血 等 。全 身 可 有 烦 躁 不 安 , 烦 失 眠 , 黄 而 心 尿
少 , 热刺 痛 , 黄 , 灼 苔 脉数等 。治 疗 以清 心止血 为 主 , 兼
光 明中医 21 0 2年 2月 第 2 7卷 第 2期
CG M Fbur 2 1. o 2 . J MC e ray 0 2 V l 7 2
止血 。予 天麻 钩藤 饮 随证 加 凉血 药 物 ( 麻 、 藤 、 天 钩 炒 杜仲 、 芩 、 芍 、 子 、 鹤 草 、 莲 草 , 黄 赤 栀 仙 旱 石决 明 、 白茅 根、 参 、 玄 茺蔚 子 ) 加减 。 ( ) 热 妄 行 型 : 类 患 者 热 人 血 分 , 血 妄 行 , 伤 4血 此 迫 损 血 脉 , 于脉外 , 为 出血 。其 出 血 可来 自于视 网膜 , 溢 则 亦可 见于 脉络 膜 , 数 出现 玻璃 体 积 血 。常见 于视 网 多
活血止血方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研究
![活血止血方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1fae894b9d528ea81c779c4.png)
是 临 床 多 种 疾 病 而 引起 的 以视 网膜 病 变 、 眼底 出血 为共 同表 提高4 行及 以上,或视力达到0 . 6 及 以上 。⑧有效 :眼底 出血 现 的疾病 ,如糖尿病 、慢性 肾脏病 、高血压病 等…。眼底 出 部 分被吸收 , 自觉症状有所减 轻,视力提 高不 足3 行 ,或达
2 O 例 ,有 效2 1 例 ,无效 1 2 例 ,总有效率为 8 0 . 6 5 %。两组 比 较, ( P<0 . 0 5 ),差异有 统计 学意义 ,治疗 组明显优 于对
照组 。
选择2 0 1 3 年1 月  ̄2 0 1 4 年6 月吉林省辽源市 中医院眼科收
治 的 眼底 出血 患者 8 0 例 ( 1 2 8 眼 ),原 发 疾 病 类 型 :糖 尿 病 视 3 诃 网膜 病 变 2 9 例 ( 5 4 眼 ), 高 血 压 性 动 脉 硬 化2 1 例 ( 4 0 眼 ),
【 中图分类号 】R 7 7 7 . 3 9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I S S N. 2 0 9 5 . 8 2 4 2 . 2 0 1 4 . 1 2 . 2 6 7 9 . 0 1
② 显效 : 眼底 出血 基本被 吸收 , 自觉症 状显著 减轻 ,视力
眼底 出血是 眼科 临床 中常见 的症状之 一,其病 因复杂 ,
治疗 眼底 出血 ,效 果较 好 ,现 报 告 如下 。 2 . 2 治 疗 结 果 治 疗组6 6 眼,治愈2 0 例 ,显效3 1 例 ,有效 1 1 例 ,无 效 4 例 ,总有 效率 为9 3 . 9 4 %;治疗 组6 2 眼 ,治愈 9 例 , 显 效
1 资料 与方 法
1 . 1一 般 资 料
范 丽 娟
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类眼底出血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类眼底出血的疗效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1778a555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68.png)
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类眼底出血的疗效观察眼底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其表现为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破裂出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视力和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本文将对其疗效进行观察和总结。
中医治疗眼底出血注重整体调理和疏通经络,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中草药浸泡等。
针对眼底出血引起的眼压升高,中医通过疏肝解郁、清热解毒的方法来治疗。
例如,艾灸和中药调理可以舒筋活络,缓解筋膜痉挛和眼压升高的情况,从而减轻眼底出血的症状。
中医还常用散寒化瘀、利湿化痰的中药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病灶组织的修复和再生,达到治疗眼底出血的效果。
西医治疗眼底出血主要采用手术和药物治疗。
手术包括胶原粘连术、硅胶条置入术和镜下凝血术等。
药物治疗常用的有抗菌药和抗血小板药物。
手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解除眼底出血,但操作复杂,对医生要求较高。
药物治疗则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促进血管收缩和止血等机制来缓解眼底出血的症状。
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一方面,中医治疗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供氧和清除炎症,从而减轻眼底出血的症状。
另一方面,西医手术和药物治疗可以迅速解除眼底出血,保护视力。
中医和西医的合理结合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的疗效。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和风险。
首先,治疗效果可能存在个体差异,不同患者的病情和治疗反应有所不同。
其次,手术治疗对医生的要求较高,操作风险较大。
最后,药物治疗可能存在副作用和药物耐受性,需要密切监测和调整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具有一定的疗效,可以通过调理全身气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来减轻症状,从而保护视力。
但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因为疗效和风险因人而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类眼底出血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类眼底出血疗效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5639b7c4cc7931b764ce1510.png)
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类眼底出血疗效观察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类眼底出血的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眼底出血患者58例,按照患者住院的先后顺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
观察组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对比两组疗效。
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5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后两组视力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眼底出血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均可达到较好的效果,且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力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类眼底出血;疗效眼底出血,即为临床方面比较常见的病症,主要发病的人群为中年、老年。
发病的原因和视网膜病变、高血压和糖尿病、妊娠中度等有较大的联系。
当前,眼底出血的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不断发展,这类病症的治疗方式较多,但是病症治疗的难度系数较高。
且受到患者病因、发病急骤和易于反复发作等影响,使得部分患者发生失明情况,这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直接的威胁[1]。
以往,多通过传统西医的方式对眼底出血患者实行治疗,能够达到止血和扩张血管,改善患者微循环的效果,但是整体效果并不理想。
为此,本次研究选取我院眼科收治的眼底出血患者,观察眼底出血患者经中西医联合治疗的效果,现进行具体的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眼底出血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通过中医病症的诊断标准[2]。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
观察组男21例,女8例;年龄32~70岁,平均年龄(51.6±5.4)岁;出血时间4~30天,平均出血时间(17.6±0.4)天。
对照组男19例,女10例;年龄30~74岁,平均年龄(52.3±5.7)岁;出血时间4~32天,平均出血时间(18.5±0.5)天。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无统计学的意义(P>0.05)。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同眼底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同眼底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1a1fada7cd184254a35358f.png)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同眼底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同眼底出血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入院接受治疗的140例眼底出血患者,对其进行临床研究治疗分析,将其随机分组后,分为了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医治疗方法,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中医治疗方法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的临床疗效效果,并展开讨论分析。
结果经临床诊断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中,实验组患者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且治疗效果具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本次的临床治疗试验结果,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满意度经统计分析,实验组得分为(94.5±4.3)分,对照组为(82.6±5.6)分,经比较,P<0.05,表明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
结论从现代的临床研究来看,不同的临床研究价值,对基本的治疗意义,以及治疗的临床效果等,都存在极大的临床差异性,中西医治疗效果,能够更好的满足患者的临床治疗需求。
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在临床治疗不同眼底出血的疾病症状上,可以进行推广应用。
标签:中西医结合;眼底出血;临床效果眼底出血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眼科疾病,由于临床的发病因素较多,因此导致其治疗方法的统一难度较大。
而在临床治疗中,选择西医治疗方法起效快,但是,在实际治疗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导致争议较多。
我院在中西医治疗方法的研究中,对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入院接受治疗的140例眼底出血患者进行了分组实验研究,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入院接受治疗的140例眼底出血患者,对其进行临床研究治疗分析,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33例,年龄平均(61.5±10.5)岁,实验组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32例,年龄平均(62.4±11.5)岁。
滋阴止血方治疗眼底出血(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研究
![滋阴止血方治疗眼底出血(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a5a49ed376baf1ffd4fad69.png)
滋阴止血方治疗眼底出血(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研究目的观察滋阴止血方治疗眼底出血(肝肾阴虚证)的临床效果。
方法共选择我院于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眼底出血患者106例(106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每组53例(53眼),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方案基础上,再予中药滋阴止血方口服治疗,两组均治疗2周为1个疗程。
结果观察组治愈25例(47.17%),有效27例(50.94%),无效1例(1.89%),总有效率为98.11%;对照组治愈16例(30.19%),有效26例(49.06%),无效11例(20.75%),总有效率为79.25%。
两组效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滋阴止血方治疗眼底出血效果满意,故值得推广。
标签:眼底出血;肝肾阴虚证;滋阴止血方;临床研究眼底出血是眼科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如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及静脉栓塞、视盘血管炎、老年性黄斑变性等,也可能是由多种全身性疾病所引起,如高血压、糖尿病等[1]。
眼底出血具有发病急、视力骤降、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致盲率高等特点,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西医治疗本病以抗凝药、止血药、激光等治疗为主,但副作用大、医疗费用高、疗效欠佳[2]。
而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近年来笔者采用滋阴养血方治疗眼底出血,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共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松原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眼底出血106例(106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每组各53例(53眼),观察组中男29例,女24例,年龄41~73岁,平均年龄(58.3±3.6)岁,病程3h~26天,平均(9.1±1.7)天;对照组男30例,女23例,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58.5±3.5)岁,病程2h~28天,平均(9.2±1.5)天。
中医辩证治疗64例眼底黄斑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辩证治疗64例眼底黄斑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4446fc9c281e53a5802ffef.png)
中医辩证治疗64例眼底黄斑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眼底黄斑出血的临床疗效,以供参考。
方法将我院2011年4月~2013年3月收治的眼底黄斑出血患者64例纳入本研究,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组。
其中35例阴虚火旺型患者纳入A组,采用滋阴降火法治疗;29例脾虚湿盛型患者纳入B组,采用健脾渗湿法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差异性。
结果治疗后A组患者显效15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29%。
B组患者显效12例、有效1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55%。
对比两组总有效率发现,组间差异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无意义(P>0.05)。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眼底黄斑出血具有满意的临床疗效,今后可将其在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中医;辨证论治;眼底黄斑出血;临床疗效高度近视患者视轴变长,脉络膜受到牵拉后导致玻璃体出现裂隙,新生血管通过玻璃体裂隙进入视网膜下,引起黄斑出血。
黄斑出血可进一步损害患者视力,甚至可引起失明等严重不良后果[1]。
我院探讨了中医辨证治疗眼底黄斑出血的临床疗效,本文将结果报道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1年4月~2013年3月收治的眼底黄斑出血患者64例纳入本研究,患眼高度近视,中心视力下降,视野中央存在固定暗影,视物变形。
检眼镜下可见眼底黄斑部有出血;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结果提示黄斑部新生血管形成,或荧光遮蔽。
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组,35例阴虚火旺型患者纳入A组,症见视物模糊、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23~58岁,平均年龄(45.76±5.81)岁;病程2~12个月,平均病程(5.24±1.35)个月;病变位于左眼12例、右眼14例、双眼9例;矫正视力-6.50~-19.00D,平均矫正视力(-10.75±2.84)D。
29例脾虚湿盛型患者纳入B组,症见视物昏花、面色无华、四肢乏力、食少纳差,舌淡,苔白,或有齿痕,脉细。
中医药治疗眼底病的临床实践
![中医药治疗眼底病的临床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ec57a4cc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7b.png)
针对眼底病的特点,研发具有靶 向性、高效低毒的中药新药,提 高治疗效果。
结合现代医学技术,探索中医药 与西医治疗眼底病的联合应用, 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药治疗眼底病的临床应用前景
扩大适应症
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医药治疗眼底病的适应症将不断扩大,为更 多患者提供治疗选择。
提高疗效
通过不断优化治疗方案和药物配伍,提高中医药治疗眼底病的疗 效,缩短疗程。
眼底病变改善情况
观察眼底病变的消退、稳定或进展情 况,评估中医药治疗对眼底病变的改 善效果。
症状缓解程度
评估患者眼部不适症状的缓解程度, 如疼痛、干涩、视物模糊等。
并发症控制情况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新的并发症或原有 并发症是否加重,评估中医药治疗的 并发症控制效果。
患者满意度调查
治疗过程满意度
调查患者对中医药治疗过程的满 意度,包括治疗方法、治疗效果 、治疗体验等方面。
02
观察患者治疗后的病情稳定情况,评估中医药治疗的长期疗效
稳定性。
复发情况
03
记录患者治疗后的复发情况,分析复发原因,为进一步优化治
疗方案提供依据。
04
中医药治疗眼底病的案例分
析
典型案例介绍
患者信息
患者为52岁男性,因视力下降就诊,经检查诊 断为眼底病变。
治疗方法
采用中医药治疗,包括中药汤剂、针灸和推拿 等。
治疗结果满意度
调查患者对中医药治疗结果的满 意度,包括视力改善、症状缓解 、生活质量提高等方面。
医生沟通满意度
调查患者对医生沟通的满意度, 包括医生态度、专业水平、解答 问题等方面。
长期疗效追踪
随访安排
01
制定合理的随访计划,定期对眼底病患者进行复查,以便及时
生蒲黄治疗眼底出血的疗效观察
![生蒲黄治疗眼底出血的疗效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47be390d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cd.png)
可以探讨生蒲黄与其他药物治疗眼底 出血的联合应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应用前景与推广价值
01
生蒲黄作为一种具有活血化瘀、消炎镇痛作用的中草药,具有 广泛的应用前景。
02
该研究为生蒲黄治疗眼底出血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有助于
其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
生蒲黄治疗眼底出血的疗效观察为中医药治疗眼底出血提供了
03
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05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
张某某, 李某某. 生蒲黄对眼底出血的治疗作用研究. 中华眼科杂志, 2020; 56(1): 34-40.
参考文献2
王某某, 马某某. 生蒲黄对眼部血管的保护作用及机理研究. 中华眼科研究杂志, 2019; 17(2): 98-104.
《生蒲黄治疗眼底出血的疗 效观察》
2023-10-28
目录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眼底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对患者视力产生严重影响,且发病率呈逐年上 升趋势。
当前,西医治疗眼底出血的方法主要以抗炎、抗凝、溶栓、降纤等为主,但疗效 并不理想且副作用较多。
发现生蒲黄能够显著缩短眼底 出血的吸收时间,促进视力恢 复。
03
揭示了生蒲黄能够通过改善眼 底血液循环、促进淤血吸收、 抑制炎症反应等途径来治疗眼 底出血。
研究不足与展望
01
02
03
虽然生蒲黄治疗眼底出血的疗效得到 了初步证实,但仍需进一步开展大样 本、多中心的临床试验来验证其疗效 和安全性。
对于生蒲黄的副作用和长期使用效果 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评估 。
中医对眼底出血性疾病的研究进展ppt课件
![中医对眼底出血性疾病的研究进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523469e7cd184254b3535c1.png)
研究
1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1病因多责之于
气 火 瘀 伤
.
中医对眼底出血性疾病的
研究
1.1.1 气有气实、气虚之分
气实包括气逆和气滞。
气逆多因怒则气上,肝气上逆,气逆血壅,或 气逆血乱,气逆血走,目中之血破络而出。
气滞多由于痰火,食滞,情志不舒等引起。气 滞则血瘀,血破络而出,或肝气上逆,血络受 损或气火逆乱,血不循经而出血。
.
中医对眼底出血性疾病的
研究
2.1.5 分型论治-气滞血瘀型
治以行气祛瘀,活血止血 方选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加减。 药物:
桃仁10克 红花10克 当归10克 生地黄10克 赤芍10克 川芎10克 柴胡10克 川牛膝10克 桔梗10克 枳壳10克
.
中医对眼底出血性疾病的
研究
2.1.6 分型论治-气虚血瘀型
虚火
虚火多为肝肾阴亏,阴虚生内热,虚火灼络, 血溢脉外。
.
中医对眼底出血性疾病的
研究
1.1.3 血瘀
血液瘀滞不行,或气机郁滞不能行血,或气虚 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或寒凝血滞,使脉络瘀塞 不通而出血。
1.1.4 外伤
因外物直接或间接损伤目中脉络,血破络而出, 如《血证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
.
中医对眼底出血性疾病的
研究
右眼视网膜颞上支静脉阻塞
.
中医对眼底出血性疾病的
研究
左眼中央视网膜静脉阻塞
.
中医对眼底出血性疾病的
研究
左眼视网膜静脉周围炎
.
中医对眼底出血性疾病的
研究
Coats' disease
.
中医对眼底出血性疾病的
研究
中药治疗眼底出血46例疗效观察
![中药治疗眼底出血46例疗效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d2151412aa00b52acec7cab5.png)
中药治疗眼底出血46例疗效观察标签:中药;眼底出血;辨证治疗眼底出血病证在临床上较为多见,是眼科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大多发生在中老年人,常久治不愈,重者失明。
笔者于2005年6月~2008年月10月根据眼底病变之特点,用中药进行辨证治疗眼底出血46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6病例中,男性27例,女19例;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25岁,以中老年为多;眼别:双眼8例,单眼38例;病程最长16个月,最短1个月;病种:黄斑出血10例12眼,视网膜静脉周围炎4例4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出血6例9眼,视乳头血管炎6例6眼,高血压性视网膜动脉硬化8例9眼,视网膜静脉阻塞12例14眼。
治疗方法以中医辨证治疗为主,辅以维生素,高血压者加用降血压药。
1.2治疗方法根据眼部症状结合全身体征辨证分型为:1.2.1气滞血瘀型(18例)多见于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盘血管炎,动脉硬化等眼病,伴有全身症状有情志不舒,胸闷胁胀,唇暗或两目暗黑,舌黯红或有瘀斑,脉弦紧等。
治宜活血祛瘀,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方药组成:桃仁12 g、红花6g、当归9 g、生地9 g、川芎8 g、赤芍6 g、牛膝9 g、桔梗5 g、柴胡6 g、枳壳8 g、甘草3 g,水煎服,每次250 ml,每日2次。
1.2.2 肝阳上亢型(12例)多见于视网膜静脉阻塞,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眼病,伴有头昏头痛,耳鸣、目赤、舌赤红、脉弦等症。
治宜清泻肝火,凉血止血。
方用生蒲黄汤,药物组成:生蒲黄25 g、旱莲草30 g、藕节30 g、丹参20 g、丹皮15 g、生地15 g、郁金15 g、荆芥炭10 g、栀子10 g、川芎6 g、甘草6 g,加石决明30 g、夏枯草15 g等。
水煎服,每次250 ml,每日2次。
1.2.3 阴虚火旺型(6例)多见于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盘血管炎,糖尿病性视网膜出血等眼病。
伴有头昏、耳鸣、颧赤唇红,五心烦热,口干舌红,脉弦细数。
生蒲黄治疗眼底出血的疗效观察
![生蒲黄治疗眼底出血的疗效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8b93e674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a6.png)
生蒲黄治疗眼底出血的推广应用前景
临床应用价值
生蒲黄治疗眼底出血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为患者提供 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市场需求
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和应用越来越广泛,生蒲黄治疗眼底出血 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未来研究方向
进一步深入研究生蒲黄治疗眼底出血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规范, 提高其疗效和安全性,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THANKS
感谢观看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样本量较小
缺乏对照
本研究纳入的病例数较少,可能存在一定 的偏倚,需要在大样本量的人群中进行进 一步验证。
疗程较短
本研究未设立对照组,无法与常规治疗方 法进行比较,未来研究可设计对照试验以 更准确地评估生蒲黄的疗效。
联合治疗
本研究的疗程较短,未能观察到长期疗效 和安全性,未来研究可进一步观察生蒲黄 治疗眼底出血的远期效果和安全性。
复发情况
短期复发
部分患者在生蒲黄治疗后短期内出现复发,需要重复治疗。
长期复发
部分患者在生蒲黄治疗后长时间内仍存在眼底出血症状,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 。
04
CATALOGUE
讨论
生蒲黄的药理作用
抗氧化应激
生蒲黄具有清除自由基、 抑制脂质过氧化的作用, 从而保护细胞免受氧化应 激损伤。
抗炎
生蒲黄具有抗炎作用,可 抑制炎症反应过程中的多 种生物酶活性,缓解炎症 症状。
生蒲黄治疗眼底出 血的疗效观察
目录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01
CATALOGUE
引言
研究背景
眼底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对患者视力影响较大,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4 分型论治-肝肾阴虚型
治以补益肝肾,滋阴明目。 方选杞菊地黄丸(《医级》)加减。 药物:
枸杞子15克 淮山药30克 仙鹤草30克 菊花10克 茯苓20克 茜草10克 山茱萸10克 炒泽泻10克 丹皮10克 小蓟10克
2.1.5 分型论治-气滞血瘀型
治以行气祛瘀,活血止血 方选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加减。 药物:
1.2.4 与肾的关系
“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 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 矣。”“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 “肾 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肾精 的盛衰直接影响到眼的视觉功能。 若肾阴不足,阴虚火旺,虚火灼络,血溢于 外。
2 治疗
2.1 2.2 2.3 2.4 2.5 分型论治 分期论治 专方论治 新剂型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
2.1.1 分型论治-肝火上炎型
治以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方选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加减 药物:
龙胆草 6克 黄芩10克 生地黄10克 柴胡10克 车前子10克 山栀子 9克 仙鹤草30克 当归身10克 生蒲黄20克
2.1.2 分型论治-心阴亏虚型
治以滋养心阴,凉血止血 方选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加减。 药物:
1.2病机不离心、脾、肝、肾
1.2.1 与心的关系
“心之合脉也”“诸脉者,皆属于目”“诸血 者,皆属于心”
脉络膜是血管组织,也应属于手少阴心经,凡是一 切脉络膜的病变总应从手少阴心经着手治疗,脉络 膜与视网膜由于解剖生理上的特殊关系,它们的病 变常相互影响,在治心的同时又要兼顾着肝经。
若因思虑过度,阴精暗耗,使心火上扰,可迫 血外溢。
右眼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
左眼脉络膜裂伤
1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1病因多责之于
气 火 瘀 伤
1.1.1 气有气实、气虚之分
气实包括气逆和气滞。
气逆多因怒则气上,肝气上逆,气逆血壅,或 气逆血乱,气逆血走,目中之血破络而出。 气滞多由于痰火,食滞,情志不舒等引起。气 滞则血瘀,血破络而出,或肝气上逆,血络受 损或气火逆乱,血不循经而出血。
气虚
多由年老体衰,久病失养或过劳伤气所致,气 虚不能摄血,血失统摄,血不循经溢于脉外。
1.1.2 火有实火、虚火之分
实火
实火多因感受热邪或脏腑郁热侵入血分,血受 热迫,血液妄行,溢于脉外,引起出血,即 “知血之所以不安者,多是由火扰之”。 “气 有余便是火” ,火灼目中脉络致眼底出血。
桃仁10克 红花10克 当归10克 生地黄10克 赤芍10克 川芎10克 柴胡10克 川牛膝10克 桔梗10克 枳壳10克
2.1.6 分型论治-气虚血瘀型
治以益气活血。 方选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加减。 药物:
黄芪30克 桃仁10克 地龙10克 当归尾10克 仙鹤草30克 花蕊石10克 赤芍10克 红花10克 川芎10克 藕节30克
虚火
虚火多为肝肾阴亏,阴虚生内热,虚火灼络, 血溢脉外。
1.1.3 血瘀
血液瘀滞不行,或气机郁滞不能行血,或气虚 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或寒凝血滞,使脉络瘀塞 不通而出血。
1.1.4 外伤
因外物直接或间接损伤目中脉络,血破络而出, 如《血证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 故有外伤多瘀滞之说。
四期论治:
笔者根据多年临床对眼科血证规律的观察、研 究系列血症处方,并对《血证论》“ 止血 , 消 瘀 , 宁血 , 补虚 ” 四法立论之旨 , 提出四期论 治的研究思路。分为出血期、瘀血期、死血期、 干血期。
中医对眼底出血性疾病的研究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王明芳 教授
概述
眼底出血性疾病,亦称眼底血管性疾病,为眼部疾 病、全身性疾病、眼外伤的并发症之一。这类疾病多属 于中医的“云雾移睛”,“视瞻昏渺”,“血灌瞳神后 部”,“暴盲”等范畴。分为: 血管性的病变如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 Coats病; 新生血管性病变如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病变、高度近视 所致的黄斑出血、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眼底出血多分为血管性病变如糖 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 血液性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眼外伤引起的眼底出血。
1.2.2 与脾的关系
《兰室秘藏·眼耳鼻论》 “脾者诸阴之首, 目者,血脉之宗也。脉为血府,血液能在目 中运行不外溢,有赖于脾的统摄。”《难 经·四十二难》谓:“脾主裹血。” 若脾气虚弱,脾不统血,可造成血溢脉外。
1.2.3 与肝的关系
“肝藏血”,“肝受血而能视”,“肝气通 于目,肝和则能辨五色矣”。肝疏泄有度, 肝气能调达情志,使七情平和,气血均衡, 眼才能明视不衰。 肝气郁结则气滞,气滞则血瘀,或气郁化火, 灼伤脉络而血溢脉外。
酸枣仁10克 柏子仁10克 天门冬10克 生地黄10克 丹 参20克 白茯苓20克 白茅根30克 炙远志 5克 麦门冬10克 生蒲黄20克
2.1.3 分型论治-脾不摄血型
治以健脾益气,固络止血。 方选归脾汤加减(《济生方》)。 药物:
白 术10克 白沙参30克 侧柏炭10克 茯苓20克 远志 5克 阿胶15克 黄 芪30克 酸枣仁10克 当归10克 藕节30克
2.1.7 分型论治-阴虚火旺型
治以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方选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加减。 药物:
生地10克 茯苓20克 泽泻10克 山茱萸10克 旱莲草20克 荆芥炭10克 淮山药30克 炒黄柏 6克 白茅根30克 丹皮10克 知母10克
2.2 分期论治
三期论治:
对眼底出血而全身症状不明显的情况常根据不 同阶段分为早、中、晚三期进行论治。
Normal fundus
右眼视网膜颞上支静脉阻塞
左眼中央视网膜静脉阻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左眼视网膜静脉周围炎
Coats' disease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右眼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左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