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孟子》三章 素养提升练(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孟子》三章素养提升练(含解析)第六单元
单元大概念素养目标
大概念素养目标对应新课标内容
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经典名句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
【P15】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
【P15】学习按照词类梳理字词。
【P21】
熟悉古诗文阅读方法,反复诵读品味写法和语言特色,理解文章内容,梳理文章思路,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解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P15】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
【P14】通过朗读、概括、讲述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
【P42】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
【P26】
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
【P6】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P14】
23《孟子》三章
基础过关全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孙叔敖(áo)公孙衍(yán)
B.丈夫之冠(guān)曾益(zēng)
C.法家拂士(fú)亲戚畔之(pàn)
D.富贵不能淫(yín)空乏其身(kòng)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环而攻之而不胜()
(2)困于心,衡于虑()
(3)富贵不能淫()
(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3.【新独家原创】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委而去之环而攻之而不胜
B.寡助之至行天下之大道
C.投以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生于忧患尝射于家圃
4.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
)
B.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译文:以顺从为常法,是妾妇之道。
)
C.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译文:一发怒,诸侯就害怕;安静下来,天下便太平。
)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
5.根据提示填空。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2)《富贵不能淫》中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3)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认为一个国家走向灭亡的原因是:,。
能力提升全练
6.(2022北京石景山期末,5,★★★)在“古城中的圣贤伟人”板块有对主张施行仁政的孟子的介绍,其中收录了两种对于“仁”字的理解,请你结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说你更认可哪一种理解。
(4分)
,会意字,上为“千”,寓意“多”;下面是个心脏的象形——爱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所以“仁”字从“心”。
二者相合,取意“千万颗心”,也就是“博爱”。
[甲]
,从“人”从“二”的会意兼形声字。
左面是个人的形象,既表意也表音;右面是个“二”,为重文的记号,也就是说,它其实也代表一个人。
两个人靠在一起,寓意人们“互存、互助、互爱”。
[乙]
答:
7.【新考法·对比阅读】(2022湖南张家界中考,9—12)阅读下面文言文
语段,完成(1)—(4)题。
(9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三章》)
[乙]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①而谋。
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
夫吴国甚富,而财有余,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
王若重币卑辞以请籴②于吴,则食可得也。
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
不出三年,夫差③为禽④。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①范蠡(lǐ):人名,越国大臣。
②籴(dí):买进谷物。
③夫差:吴国君主。
④禽:通“擒”,捉住。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2分)()
A.生于忧患而王何患
不思后患敌国外患
B.举棋不定举于鱼盐
举国上下不胜枚举
C.智寡才轻郁郁寡欢
鳏寡孤独轻诺寡信
D.请食于吴丰衣足食
食不果腹锦衣玉食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文以议论为主,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严密。
B.乙文叙写“夫差为禽”的故事说明居安思危的重要性,突出越王的知人善任,吴王的智寡才轻、不思后患。
C.甲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D.乙文详写了“请食”前勾践与范蠡之间的人物对话,略写了“请食”的经过,详略得当,突出主旨。
(4)(★★★)有人认为“艰苦的环境有利于成才”,也有人认为“优越的环境有利于成才”,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加以阐述。
(3分)
答:
素养探究全练
8.【学科素养】(2023山东滨州中考改编)学完《三章》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班级举行“探究‘和’内涵,传承‘和’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文化自信】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和,相应也。
”由此推测,“和”字的本义是:。
(2)【文化自信】右图是有关修德养性的一副对联。
下联是[]。
(3)【思维能力】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
”“和”,心不争也;“不同”,志各异也。
你所在班级正在筹备“‘和而不同’适用于修身养性还是社会交往”辩论赛,请根据双方观点,为主持人写一段总结发言。
正方观点:“和而不同”适用于修身养性。
“和”是平和的心态,面对不同见解时能保持内心平静,不与人争高低输赢;“不同”就是理性看待、辩证分析别人的观点,不轻易改变自己的主张,保持鲜明的个性。
“和而不同”是不被局限的主观能动性,体现着良好的个人修养。
反方观点:“和而不同”适用于社会交往。
“和”意味着自己能够与别人和睦相处,即将他人与自己置于同一高度,给予充分理解、尊重,不使别人陷于难堪的境地,不强制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不同”就是求同存异,保持个性。
“和而不同”就是顾全大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答: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全练
1.D A.“衍”应读yǎn。
B.“冠”应读guàn。
C.“拂”应读bì。
2.(1)围(2)同“横”,梗塞、不顺(3)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4)同“汝”,你
3.D A.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B.动词,到;助词,的。
C.介词,把;介词,凭、靠。
D.介词,在;介词,在。
4.C该句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公孙衍、张仪(他们)”,翻译时应该补出。
5.(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能力提升全练
6.(示例1)我更认可[甲]。
[甲]中的会意字“仁”由“千”和“心”组成,寓意着“千万颗心”,这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地利不如人和”的意思一致,君主博爱才能使百姓与之一心。
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无坚不摧,克服一切困难。
(示例2)我更认可[乙]。
[乙]中的会意兼形声字“仁”由“人”和“二”构成,
寓意人们“互存、互助、互爱”。
这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得道多助”的意思一致,君主对人民施行仁政,人民就会拥护他,从而使国家团结、强盛。
解析解答此题,要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选择自己认可的理解,然后结合题干中对“仁”字的理解性文字详细阐述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7.(1)B
(2)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有所作为;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3)C
(4)(示例1)艰苦的环境有利于成才:艰苦的环境能够激发斗志、磨炼品性、增强韧性、开阔视野、增长才干,人们在逆境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就能为今后的成才打下基础。
(示例2)优越的环境有利于成才: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们不仅可以学习文化知识,还可以去发展很多兴趣爱好,他们也时常出门旅游,所以比别人的见识要更加地广泛,更有利于成才。
(示例3)自身的努力才是成才的主要因素:顺境与逆境对于人的成长来说,只是外部因素,不是决定人才成长的关键因素,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与勤奋钻研,才能有效地、充分地利用所处的外部环境条件的激励使自己成才。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A.祸患;忧虑;祸患;祸患。
B.拿着;选拔、任用;全;列举。
C.少;少;老而无夫;少。
D.粮食;食物;吃;食物。
故选B。
(2)抓住句子中重点词,如:衡,同“横”,梗塞、不顺;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征,征验,表现;发,显露,流露;喻,了解,明白。
(3)甲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引出并论证的观点是“只有经历磨难的人,才能成就大业”,不是“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4)首先表明观点,如果论证“艰苦的环境有利于成才”,则要分析艰苦环境对人成才的意义,如可磨炼意志、增强韧性,使人方向更坚定、克服挫折的经验丰富,更有利于成长为真正的人才;如果论证“优越的环境有利于成才”,则要分析优越的环境提供的成才条件,如丰富见识、结识更高层次的人群等。
还可以综合来看,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乙]越国遭到严重饥荒,越王很害怕,把范蠡找来商量。
范蠡说:“您忧虑什么呢现在的饥荒正是越国的福分、吴国的祸患。
吴国非常富足,财富有余,他们的君主年轻,缺少智谋和才能,喜欢一时的名声,不考虑后患。
您如果用贵重的礼物和谦卑的言辞去向吴国借粮,粮食就可以得到。
得到粮食,最终越国必定会占有吴国,您又何必忧虑呢”越王说:“好!”于是派人向吴国请求借粮。
不到三年,吴王夫差便被捉住了。
素养探究全练
8.(1)和谐
(2)甲
(3)(示例)同学们,刚才双方的辩论都十分精彩。
“和而不同”是面对不同见解时的一份平和与豁达,是与人意见相左时的理解与尊重。
因此说,“和而不同”既适用于修身养性,也适用于社会交往。
解析(1)本题考查对汉字本义的理解能力。
可根据许慎的解释理解“和”的本义。
“相应也”即“互相应和、调和”,由此可推测“和”的本义是“和谐”。
(2)本题考查对对联知识的把握。
根据对联仄起平收的特点,“悟”为仄声,“今”为平声,故下联是[甲]。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作为总结发言,要对正反双方的观点做出评价。
出于礼貌,开头要有称呼。
然后分析双方对“和而不同”的理解,由此做出自己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