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夏日绝句》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一、真挚朴素的情感
1、真实的情感是她生活经历艺术的再现
真情是词之骨,词之言情,贵得其真。
艺术来源于生活,真实的情感是艺术的生命。
李清照词之所以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是由于词中的情感和生活都是她的亲身经历和亲身体验,是她生活经历艺术的再现,恐怕这就是身为女性的李清照所得天独厚的一个条件,也是众多男性词人所可望而不可及的主要原因。
她将自己体验的感情用艺术形象毫无掩饰地真实地表现出来。
前代词作者,多是模仿而写表现女性情感与生活的词作,他们虽以写男女伤离惜别为特长,并有过不少名作,但也有些难免发生隔靴搔痒乃至“伪情”的情况。
再者,许多“雌男儿”为应歌笑欢之用,专写妓女娇柔卖弄的情态,其感情往往浅露轻浮,软弱无力,甚至于隐含着一种猥亵的心理。
大多数作者在写到女性时无法深入女性内心世界,他们不熟悉女性生活,不了解她们纤细、复杂、敏感的心理,缺乏亲身经验,并常将主观自我加入进去,在写作过程中会在有意无意间著上“男性外衣”,往往流于陈套,终不如女性自我描写之真实贴切。
而李清照的词,多发至于本人腑肝之诚,把感性的生命发扬光大了,故多有自然深挚之趣,没有“雌男儿”模仿女性的忸怩作态,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与前代那些“应歌”填词的作家不一样,李清照只抒写属于她个人的独特性情和真实感受,这是她的词最显著的特征。
她是以女性本位写自我爱情悲欢和亲历的家国巨变而获得空前成功的第一人。
2、早期作品的欢快格调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学修养的家庭,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
良好的教育,优越的环境,加之李清照天资聪慧,极富文学禀赋,又酷爱读书,博闻强记,思想上受封建礼仪的束缚较少,形成词人深厚的文学修养。
我们可见的词中,大约是她少年时代所作的仅有《点绛唇》一首:
蹴罢秋千,起来慷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将闺门少女突然见到生客来访时的天真娇憨之态写得逼真自然;嗅梅观客,将少女羞涩中又带新奇的心理描写得大胆明朗。
一个天真活泼、热情、纵性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又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创造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优美意境,勾出一幅生机盎然的荷湖日暮图。
词中说一次夏日结伴舟游,姑娘们因为“沉醉忘路”而“误入藕花深处”,这一误,却“误”出了一个美妙的艺术境界:“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把这两首词中的少女形象一比较,不难看出许多共性,试问这还有何疑问?她──就是少女时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李清照,充溢着青春活力与生活热情。
这个时期由于社会安定,家庭生活富足,加之个人心情舒畅,因此她的词作内容和格调都是欢快无忧的,其词境也充满着乐趣。
3 、婚后的风格转变
与少女时代不同的是她婚后的风格转变,相思的苦楚和对丈夫的真挚感情成为她作品的主导。
李清照于十八岁时适逢赵明诚,赵明诚也生于官宦之家,其父赵挺之曾官至宰相之位。
是一个聪明好学的青年,自幼喜好收藏、鉴赏金石刻词。
热爱文学艺术的李清照嫁给这样一个醉心于文学艺术品收藏与鉴赏的丈夫,自然是如鱼得水。
夫妇同志,伉俪情深。
“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夫赓和。
” 这段时间也是她艺术创作的成熟期,无论慢词、小令均已达到很高造诣,其学识更为渊博,艺术技巧更加娴熟。
婚后的李清照是一个深于情感,大胆表露情感的少妇。
在《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一词中,作者以活泼、清淅、浅俗的话言表现了一个少妇娇羞动人的姿容,及她新婚初期闲适、幸福的生活。
婚后小别,使她尝尽愁滋味,这类作品在她前期的作品中最为多见。
像她新婚不久后写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在词中所有景物的描写都包含作者情思,“红藕”、“玉簟“、“兰舟”、“雁字”、“月”、“花”都融进了作者的相思之情,离别之苦。
在这首词中,词人一改往昔那活泼俏皮、不知忧虑的少女形象而成了终日思情悠悠、愁肠绵绵的思妇。
送别了丈夫,不免有些失落感,举目所见,不管是白云、飞雁、明月,还是落花流水,时时处处,皆与丈夫联系起来,夫妻间的相思之情被描写得细腻委婉,使我们仿佛看到女主人眉头的一颦一蹙,心头的一震一颤,离愁别恨跃然纸上,使婚后不久的相思之情、思念之意,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
4、晚期的凄凉写照
靖康之变,李清照流亡江南,在短短几年里,夫亡家破,她所珍爱的金石书画或毁于兵乱,或失之流离,几乎丧失殆尽。
丧夫之痛,游离之苦,使她词风变为凄恻悲怆,这个时期的作品充满了对故乡、故国的怀念。
同时也对统治阶级不思收复中原的怨恨加深,她在《菩萨蛮》(风柔日薄)词里说:“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除非醉了才能暂时忘却故乡,把作者无时无刻不在思乡的感情表达了出来,她的思乡之情是多么深厚!故土的沦丧,爱人的病逝,以及世人无聊的诽谤,都是她积郁在心头的创痕,笼罩着她的是无尽的寂寞凄凉。
这一时期便产生了她的杰作《声声慢》,这首词被称为千古佳作,佳世绝唱。
整首词便是作者晚年凄凉、愁苦景况的艺术写照。
二、自然率真的文学语言
李清照词的语言有着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她遣词造句,自出机杼,杰出的语言才能在严格的词律中运用自如,创造了以自然率真为主要特色的文学语言。
1、词的家常化、口语化
柳永是把词引向市井的开拓者,他用语通俗明畅,然好为徘体,偶涉蝶默。
周邦彦变俚
为雅,措词精工,施采丽密,而李清照词的口语化、通俗化,并不走向淡乎寡味、松散无力,因为它是在口语基础上匠心独运、提炼加工的结果,故而落笔精警雅隽,语工意新。
如“雪清玉瘦”、“浓烟暗雨”、“被翻红浪”、“柳眼梅腮”、“红稀香少”、“云阶月地”云云,平易清新,精妙传神,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
仿佛毫不经意,冲口而出,但仔细体味,却含意多层,十分精细。
亲人远别,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分手已定,重重心事,说又何用;离恨别苦,难以启口的内心隐秘,刺人衷肠,宁可自我承受,不愿再增加行者负担。
这重重思绪,微妙心态,全用家常语道出而含蕴绵绵不尽。
她大胆的选用民间口语入词,这与当时社会流行浓词艳句形成强烈对比,她创造性的将当时正统文人所鄙视的民间口语运用到词作中,从而达到推陈出新、化俗为雅的目的。
把一些在当时看来又粗又俗的字眼写进词里,以浅俗之言,发清新之意。
但从口语到文学语言,是经过词人精心提炼加工的。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知否”一语,在日常对话中可谓平平,并无诗趣。
但词人怀着伤时惜花的心情,向侍女急切发问,而得到:“海棠依旧”这漠不关心的平淡回答之后,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来收煞全词。
“知否,知否?”同富有独创性的“绿肥红瘦”相配合,使人觉得叠得有韵味。
不耐烦的口气宛然在耳,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词人无名的懊恼,无限的凄惋,成为著名的神来之笔。
2、锤炼而不着痕迹的文学语言。
语言锤炼而不见痕迹,而表情达意却细致深入,耐人寻味。
初看语言极为平常,无新鲜之处,细品却含蕴丰富。
正是由于词人的独具匠心,使词的语言通俗而又雅致,常见而又觉得新鲜。
“情有文不能达,诗不能道者,而独于长短句中,可以委婉形容之。
”⑾锤炼而不着痕迹的典型例子,首推《声声慢》在叠字的运用方面,显示了李清照语言的创新精神。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晓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得黑?恬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被称为千古佳作,佳世绝唱,旨在抒写深秋孤独寂寞的愁苦之情。
起首三句,连用十四个叠字,从动作写到环境,从环境写到心境,层层深入,淋漓尽致的道出词人晚年孤独凄凉的处境,造成了浓重的氛围。
“怎一个愁字了得”“愁”在此处可不是以前“无端的愁”,而是刻骨铭心的痛,渗入心肺的哀愁、悲愁,全词无一难字,无一典故,朴素清新,亲切感人。
尤其是开头十四个叠字的运用,更是一个创造。
这十四个字将词人晚境的悲凉描写得淋漓尽致,将词人情绪的发展过渡的脉络清晰,层次井然,成了文学史了的奇笔。
这不仅是因为叠字用得多,更重要的是写得如此自然贴切,毫无生造之感。
3、善用白描锤炼语言。
李清照与众多词人不同的是用词朴素,与用词华丽的词人不同,而是“冲口出常言,境界动心魄”。
如《醉花阴》写离思凝重:“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永遇乐》写孤寂失落:“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⒀均以直白之语,李清照的词不重故实,不过多化用前人诗文,而长于以白描手法来锤炼自己的语言。
她的白描与柳永的“细密妥溜”、美成的富艳典写深浓之情,有场景,有人物,有衬映。
阶前花下心系伊人,刻骨相思的形象,闭关帘底,孤苦零丁,将无穷悲伤一己吞咽的心态,呈现眼前,栩栩纸背,令人一睹难忘。
又如《醉花阴》是词人向爱人倾吐重阳佳节深切思念之情的名篇。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⒁
上片写白昼、夜间的孤独难熬,下片追忆从前夫妻同赏秋菊。
而用“人比黄花瘦”作结,传达了作者因刻骨铭心的思念而面容憔悴的情形。
全词通俗易懂,把女性的柔情美、诗人的理想美和性格的阳刚美融为一体,无一字言及相思,而相思之深切又充溢字里行间,可谓委
婉含蓄,但意思却一目了然。
又《行香子》煞拍:“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虽系以口语描述天象,不免使人联想起人间风云变幻、爱河如许风波,其深层意蕴是领略不尽的。
她的白描,具有浑成、含蓄、宛曲的特点,因而毫无浅易平直之迹。
4、语言的韵律美。
李清照论词很重视声律,所谓歌词分五音六律、清浊轻重,她的创作实践了自己的理论,这是由词作为一种乐诗特质决定的。
她本人对音律的造诣很高,懂得利用语言本身的自然音响和节奏来表达特定的情感,语言明如家常,能以寻常话度入音律,化俗为雅。
“以寻常话度入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则难”,⒂所以读李清照的词,使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韵律美,或疏缓、或紧促,皆声情并茂,音韵和谐。
举其《声声慢》为例:其中用舌声15字,齿声42字,尤其是未几句,二十字里齿声交加重迭,这应是有意用啮齿明显的声调美,充分表现乐章的特色。
在《行香子》中“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丁宁”的口吻,写自己忧郁彷徨的心情,不但读来明白如话,听来也有,霎儿雨,霎儿风”。
语意既浅显,而且又带有韵律美,同时在内容上将牛郎织女的欢会,置于一会儿晴,一会儿雨,一会儿风的阴晴不定之中,给美丽的神话传说,增添了极深的感情色彩,遥寄了女词人一缕情丝。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⒃《如梦令》一韵到底,节奏明快,给人以舒适,愉快的感受。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菩萨蛮》使韵脚的变幻,随感情的起伏变化而变换,抑扬顿挫,错落有致。
并且她在词里很喜欢运用叠字、叠句来增强词的音乐性。
如“知否,知否”“浮槎来,浮槎去”“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又还秋色,又还寂寞”等,这些句子大多同句重叠,或只改换一两个字但字数不变,因而音调和谐,句式整齐,语气流畅,节奏明快,既把词人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合乎词的格律,富有音乐性。
这一语言特征,能使作品更接近口语,更宜于以朴素流畅之语,婉转曲折地表达情意,在音节、情调及气象营造方面,与内容紧密配合,续来朴素自然,不露痕迹,恪守词律又能挥洒自如,充分说明其语言功力的娴熟精深。
三、高远、博大的意境
李清照的词善于移情于物,营造一种意境美,这意境或清新明丽或庄重典雅,显示出作者不肯趋于软俗香媚的典雅词格,反映了作者孤傲的性格和超旷的胸怀,因而构成了其高远的意境。
所表现的情感,压抑而能自振,哀怨而能自拔,凄苦而能自强,显示了强烈的自我意识,顽强坚毅,能把作者带入感人至深的艺术境界。
1、主观情感占主导地位
李清照喜欢将个人的主观感受糅合于客观景象中,以主观感受占主导地位,使景物变成感情的载体,既增强了词的含蓄性,又丰富了词的意韵。
同时她继承了柳永的善于白描和叙事的长处,加以变化多样的表现手法,使人物紧密联系环境,在物我交融中,跌宕起伏的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构造出她特有的意境。
如《醉花阴》中的起拍,作者把自己的主观感受“愁”与“难熬”,分别糅合进了客观的空间与时间中,巧妙的再现了自己的孤独寂寞,传达出对爱人的深切思念。
从傲视一切到弃俗脱尘只有一步之遥,精神上的优越感,使得她能轻视进而摆脱物质的困境,表现出超脱的襟怀。
如《多丽》词,一面“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肤”,一面却说“人情好,何需更忆,泽畔东篱”,《鹧鸪天》词,一面感叹“仲宣怀远更凄凉”,一面又“不如随分樽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由此可见,词所表达的压抑而能自振,哀怨而能自拔,凄苦而能自强的情感都是通过情景交融的主观渲染而出的。
2、赋予自然景物灵性
在李清照的词中,赋予了自然景物的灵性。
蒋敦复说:“词源于诗,即小小咏物,亦贵得风人比兴之旨,唐、五代、北宋人词不甚咏物,南渡诸公有之,皆有寄托”。
⒄清照性情纯净,热爱大自然,尤其喜好花类。
对花的欣赏、关注,曾是她少女闺阁生活的重要内容;花,
也曾牵动着她的少妇情肠,寄托过她的深情相思;咏花,更是她晚年孤苦无助,无若生活、满是创伤的心灵的外化。
清照的咏花词,是她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结果。
她将“花”做为抒情的凭藉,一种意念的物象,赋予其人的情感来表情达意。
可以说.清照的一生与花结下了不解之缘,词人有时将它们作为自己的知音和朋友,“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把花当作同命运的友人,陪伴愁苦敏感的词人,更衬托出她的孤独无依的心理与年华易逝的感慨。
李清照处于两宋交替之际,士大夫多沉溺于苟安,当有众浊我清,众醉我醒之感。
反映在词作中,则是其孤傲的性格特征。
“雪里早知春信至,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寻了已知》)、“屈平陶令,风韵正相直”(《多丽、小楼寒》)、“何须浅碧轻红色,扑克是花中第一流”(《鹧鸪天》)、“玉骨冰肌未肯枯”(《瑞鹧鸪、风韵雍容》)。
显然,在这些词句中,作者把自我注入了这些所咏的花木中,梅之超群,菊之高洁,桂花之脱俗,银杏之纯净,实际上都是词人的自我写照。
3、独特的个性魅力
自尊、自强是女性意识中最具有价值的部分,也最接近现代意识。
女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应有独立的人格,不能作为男性的附庸和玩物,而要自我振作,自我奋斗和超越。
清照正是怀抱着一种不甘居于人后,欲与男性词人争雄的自强意识,“不让须眉”,极力强调其词创作的“精品意识”。
作者词中一系列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无论是天真的少女,多情的少妇,有志的才女,还是抑郁的老妪,都是其率真、诚挚、敏感、多思、高傲、叛逆的个性品质、思想修养及整个精神面貌的真实展现。
所以,读着清照这些肺腑之语,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一个活生生的执爱生活、崇尚生命、追求理想、执著于爱情的才华非凡,品格高洁,个性鲜明的女子,似乎要从作品的字里行间跳跃而出,怎能不叫我们受其个性魅力的感召。
李清照一生饱经忧愁,备尝艰辛,但她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却始终如一。
“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
”(《失题》诗)即使在晚年,她还坚持对艺术不屈不挠地追求。
这时期,她写有一首不大为人注意的《青玉案》词,又一次唱出了“独把新诗涌奇句”这样的惊人词句。
一个“独”字,表明她的创作不追逐流俗;一个“新”字,表明她不因循守旧;一个“奇”字,则表明她的创作要标新立异。
她对艺术的追求竟如此执着,而且求精求好,并不因迟暮之年和境遇险恶而稍有松懈,这不正是她志趣高远、好胜的个性魅力吗?她对晚唐至北宋的著名男性词人一一进行尖锐的批评,显示出一种傲视群雄、超越前贤的过人抱负。
她主张“词别是一家”,要求写词要典重、铺叙、高雅、协条、尚故实。
如前已提及的咏物词,所咏之物多为芳洁清雅之花,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示“韵胜”的高品位的审美观。
她的这些见解与审美取向既不遵循前人之论,又不苟同于时人之说服力,完全是李清照式的,突出体现了她高雅、自强、好胜的个性气质。
在其《夏日绝句》中,更是看到了清照对当时忍辱偷生的统治者的无情鞭挞和她自身宁死不屈的豪迈气慨,展示了她不同凡俗的个性见解。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封建时代女子而言是禁区的社会政治领地,清照却超出“女子规范”,勇于独抒己见,达到深刻甚至尖锐的程度,这再次表现了她好强、叛逆的鲜明的个性魅力。
4、爱国、爱家的忧患意识
李清照的词具有一种感伤主义的文学风格,这恐怕是读过清照词的人共有的感受。
的确,由于清照的独树一帜与女性特有的多情与易感,加上离乡思亲与国破家亡的遭遇,形成了她浓重的忧郁气质与忧患意识。
但她的痛苦意识,决不仅仅限于个人的生离死别,而是沉淀了更多的爱国爱家的意识。
她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心灵去折射社会的动乱及人民的灾难,在其后期的词作中那种悲凉之感和沉痛之情表现得尤为强烈。
“多少事,欲说还休,”这种痛苦“非干病酒”,也不是文人悲秋,而是国破家亡的深切感受。
“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蝶恋花》)抒发了对祖国故乡深深的怀念。
《永遇乐》词:“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平淡却体现着那种强自抑制的内心伤痛和对当局苟且偷安、醉生梦死的强烈控诉。
南宋词人刘辰翁读此
词“为之涕下”,“每闻此几不自堪”(刘辰翁《永遇乐》词序),可见其深爱国之情和忧患意识之感人。
而《声声慢》我们仿佛看见了她东摸摸、西瞧瞧、又卒然坐在木椅上,不知所措,伥然泪流的样子,内心和灵魂深处的愁苦难耐已到了无以复加。
由于清照一生遭受丧国失家之痛,夫君早逝、飘转等诸多打击,使她对愁苦情怀有更深入的体会,晚年的词创作由个人遭遇拓展为痛悼社会历史的悲剧,意境更为开阔,感情更加深沉,其忧患意识亦愈加凝重深沉。
清照的这种愁怨和忧郁,是她驮载着人生遭际的重荷下灵魂的倾诉,是她在个人独立的空间寻求人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承受的精神痛苦,但也正是这些痛苦,构建了词人不同于其他文学家的艺术世界,字字句句浸透出词人独特的女性视角和人生感悟。
真挚朴素的情感,情景交融的意境,创造性的语言,多样化的创作手法,构成了李清照词独特的艺术特色。
她以独特的风格和词品,继承和发展了婉约词派,虽文章流传不多,但无论书序、札启、辞赋都有佳作,且长于四六骄俪,博于用史使事,运笔曲伸自如,行文声情并茂,并大都贯穿着关注现实国运的时代精神、爱国情怀,绝不拘泥于闺帏闲情。
李清照词中突出的个性和成就,以及对艺术技巧的完善,奠定了她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具有永久的艺术生命力,流风余韵,绵延千载,影响了历代无数作家和读者。
因此,论述她词的特点无需太多的旁引博证,在她作品的字里行间,我总之,李清照用多样的手法,构成了其词作的独有的特色,她丰富的艺术创作经验,值得我们不断地探索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