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试题
说明: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答题卡和答题纸规定的地方。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本试卷不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2.第Ⅰ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她像一声惊雷震撼着沉睡的大地,以磅礴的气势向世界宣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将是未来世界的主人!”从此,工人运动开创了一个新纪元。

这里的“新”的含义( ) A.推翻资产阶级的条件已经具备B.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指导
C.无产阶级开始尝试夺取政权D.开创了世界现代化的新模式
【考点】《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诞生
【解析】由“向世界宣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将是未来世界的主人!”判断题干指向的史实为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48年,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尚处于上升时期,故A项错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故B项正确;无产阶级第一次夺取政权的尝试是巴黎公社的建立,故C项错误;题干与世界现代化的新模式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
2.1871年4—5月的颁布了一系列措施:取消市场经济自由交换的原则,禁止企业克扣工人工资;没收逃亡富人的住宅,供无家可居的工人居住;对贫困的劳动者实行社会救济等。

这些措施有利于( )
A.打碎旧的国家机器B.建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C.维护劳动者利益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考点】巴黎公社
【解析】由“1871年4—5月”和措施的内容可判断这一政权为巴黎公社政权,材料中采取的措施,不能看做从根本上打碎旧的资本主义国家机器,故A项错误;措施中未体现“计划经济”,故B项错误;禁止克扣工资、给工人房屋、社会救济等措施都有利于维护劳动者利益,故C项正确;巴黎公社为一个城市政权,其措施也只是针对一个城市,不能看作建立国家,故D项错误。

【答案】C
3.在十月革命前夜,布尔什维克的机关报《工人之路》以通栏标题向人民发出号召:“把唯一彻底的和坚忍不拔的革命党——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文中的“号召”旨在( ) A.取得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武力B.希望与临时政府分享权力
C.武力推翻临时政府的统治D.通过和平方式夺取政权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
【解析】“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即无产阶级政党通过选举进入国家立法机关,并非武力形式,故A项错误;《四月提纲》发表之后,布尔什维克从未考虑与临时政府分享权力,故B项错误;“选进“并非武力形式,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布尔什维克党要以选举的和平方式进入立法机关掌握政权,故D项正确。

【答案】D
4.下表是《新青年》在不同时段相关文章中“革命”一词出现的频度。

表中数据发生急剧变化的原因是( )
A.十月革命的影响B.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土地革命的进行D.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
【解析】表中可见“数据发生急剧变化“的是第二个时段到第三个时段,可从1923—1926年的时间来判定变化的重要原因,根据所学,十月革命为1917年,故A项错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1918年,故B项错误;土地革命发生在1927年后,故C项错误;1924年到1927年为国民大革命时期,其影响面大,群众基础广泛,导致”革命“一词广为流传,故D项正确。

【答案】D
5.1937年,中国共产党把设在西安的“红军联络处”改为“办事处中国工农红军”,不久又改为“革命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驻陕办事处”。

上述变化有利于( )
A.协调国共合作抗战B.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开展
C.促成国共合作实现D.积聚城市革命力量暴动
【考点】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国共第二次合作
【解析】提取信息“1937年”,判断此时为抗日战争开始,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时期,结合所学可知“红军联络处”改为“办事处中国工农红军”,不久又改为“革命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驻陕办事处”的变化时为了更好的实现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故A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开展在1924年到1927年,故B项错误;红军改组发生在国共合作实现后,故C项错误;
城市暴动为1927年为共产党的革命方针,故D项错误。

【答案】A
6.“这一制度是中国近现代政治文明转型的历史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治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政党和政党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越走越宽广。

”该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考点】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由“世界政党和政党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可知此制度为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无关政党,故A项错误;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故B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民族政策,故C项错误;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为地方民主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B
7.1979年1月1日,祖国大陆宣布:“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

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

”这一宣布( )
A.放弃了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B.直接促成了两岸的通航和通商
C.提出了和平解决港澳问题的设想D.意味着统一祖国的方针调整
【考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海峡两岸关系发展
【解析】1979年1月1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要和平统一台湾,中国在台湾问题上不放弃使用武力,故A项错误;2008
年底大陆与台湾实现了直接通邮、通商、通航,故B项错误;和平解决港澳问题的构想为“一国两制”的构想,提出于80年代初,故C项错误;《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对台湾的统一由原来的武力统一调整为和平统一,故D项正确。

【答案】D
8.“这不仅改变了美国过去在和平时期不参加美洲大陆以外任何军事集团的传统对外政策,而且标志着美国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战略部署业已初步完成。

”这评论的是( )
A.杜鲁门主义提出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北约组织成立D.柏林危机的爆发
【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北约成立
【解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军事集团”“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战略部署”,由此判断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冷战政策的政治表现,故A项错误;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经济表现,故B项错误;北约组织属于军事组织,故C项正确;柏林危机的爆发于美国的战略部署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9.1971年10月在联合国大会表决“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提案时,虽然美国不断游说,但西方阵营的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加拿大、意大利、葡萄牙都投了赞成票,美国控制下的拉丁美洲除古巴、智利外,另有7个国家也投票赞成。

这说明( )
A.西欧各国已摆脱美国的控制B.美国的霸主地位面临多种挑战
C.中国结束了被封锁孤立的困境D.联合国成为中国反霸斗争的舞台
【考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解析】“西欧各国已摆脱美国的控制”不能完全的解读材料,故A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二战后初期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唯美国“马首是瞻”的局面到70 年代发生改变,说明世界格局发生变化,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即美国的霸主地位面临多种挑战,故B项正确;中国结束被孤立的局面是在建国初期,故C项错误;此时新中国尚未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故D项错误。

【答案】B
10.2005年12月,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一项提案,决定废除在中国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农业税源于( )
A.西周 B.春秋C.战国 D.秦朝
【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加强对农民的控制与剥削,增加财政收入,赢得争霸战争的胜利,纷纷进行社会政治经济改革,掀起了变法运动. 变法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按土地的多少和好坏征收农业税,所以农业税起源于春秋时期,其他时间与史实不符,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答案】B
11.在宋代,“发展众多,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交换市场,是沟通城乡的桥梁”。

以上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
A.草市 B.夜市C.晓市 D.街市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提取“宋代”、“交换市场”、“沟通城乡的桥梁”,根据所学可知答案为宋代的乡村集市——草市,故A项正确;夜市为夜间的集市,一般设在城市,故B项错误;晓市为早间的集市,未能体现城乡之间的沟通,故C项错误;街市指沿街设立的市场,也未能体现城乡之间的沟通,故D项错误。

【答案】A
12.“(石门)镇油坊可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

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

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

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

”材料反映的信息是( )
A.古代官营手工业发达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存在自由劳动力市场D.民族资本相当发达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提取材料的信息“辄募旁邑民为佣……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

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

”,主要反映了手工业领域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萌芽为私营手工业,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能体现政府的政策,故B项错误;“辄募旁邑民为佣”、“佣值二铢而赢”体现了雇佣劳动力,也就是存在着自由劳动力市场,故C项正确;
材料未能体现民族资本相当发达,故D项错误。

【答案】C
13.“窃惟通商以来……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所底止!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

”材料反映出洋务派发展民用工业明显的意图
是( )
A.抵制外商,寓强于富 B.吸纳民间资本
C.发展民企,辅助军事D.发展资本主义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
【解析】提取信息“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即发展本国经济以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故A项正确;吸纳民间资本在材料中未能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与军事工业的辅助关系,故C项错误;民用企业依然为国有性质,并非资本主义,故D 项错误。

【答案】A
14.整个世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西班牙的大型帆船航行到了中国的港口,带来了非洲人在南美采集的银矿;西班牙的商人们则从墨西哥的中间商那边买到了中国的丝绸;而寻找消遣方式的有钱人,纷纷开始点燃从美洲进口的烟叶。

据此可知“巨大改变”包括( )
①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②人们的物质生活种类增加
③世界市场雏形出现④欧洲的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②③ D.①④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题干中提到“巨大改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从材料“西班牙的大型帆船航行到了中国的港口”可知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故①正确;从材料“美洲进口的烟叶”人们的物质生活种类增加,故②正确;从材料“西班牙的商人们……买到了中国的丝绸”“美洲进口”可知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故③正确;材料并未提及欧洲的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15.19世纪上半期,一个英国政论家对此这样描述道:现在看得很清楚,我们可爱的国家——大不列颠已经被分配承担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

这种按照自然法则,用原料换制成品的办法使各个国家相互服务,显示人类的兄弟之情。

这说明( )
A.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B.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C.英国对外贸易保持顺差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考点】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解析】通过英国政论家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英国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英国吸收世界各地的原料,把这些原料制成工业品,然后再运往世界各地销售。

自由贸易政策属于贸易政策,在题干中没有强调,故A项错误;英国在工业革命后“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即“世界工厂”的地位,故B项正确;顺差与逆差需要以进出口货物的数量来衡量,在题中未提及,故C项错误;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故D项错误。

【答案】B
16.1840年以来,中国棉花、大豆、蚕桑、烟草、花生、蓝靛、桐油等农产品原料的种植面积都逐年增加。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近代工业的发展B.西方列强的侵略
C.商品经济的发展D.小农经济的发展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解析】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农产品原料大量出口,种植面积增加,中国近代工业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故A 项错误;农产品作为原料大量出口体现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故B项正确;近代前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列强的经济侵略,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的发展与种植面积增加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
17.有人题打油诗反映清末民初社会上的婚礼仪式:“某市结婚不论谱,大个喇叭小个鼓。

半新半旧分不清,好像北京耍老鼠。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婚礼仪式文明新潮
C.传统文明受到冲击D.社会习俗全盘西化
【考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婚姻习俗变革
【解析】本题考查清末民初的社会风貌,婚俗与共和观念无关,故A项错误;“半新半旧分不清”说明并未做到婚礼仪式文明新潮,故B项错误;“半新半旧分不清”体现新旧并存,即旧的传统婚俗收到冲击,故C项正确;全盘西化不符合“半新半旧分不清”,故D 项错误。

【答案】C
18.苏联(俄)在一段时期里,粮食收购的价格远远低于粮食成本,农产品价格远远低于工业制成品的价格,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大量的工业化资金。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余粮征集制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B.固定的粮食税为工业化提供大量资金
C.斯大林模式下农民作出了很大的牺牲
D.小农经济为苏联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
【考点】“斯大林模式”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时间要素,苏联(俄)的工业化发生在1925年后,余粮征集制于1921年废止,故A项错误;固定的粮食税实行的时间为1921年到1925年,故B项错误;斯大林模式与工业化的时间相符合,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苏联(俄)以牺牲农民的利益发展工业,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小农经济模式,故D项错误。

【答案】C
19.据记载:“在罗斯福的号召下,250万失业青年参加了民间资源保护队,他们从南边的得克萨斯州,一路种树,一直种到加拿大的边界。

”上述现象有利于( )
①维护社会秩序②调整劳资关系③改善生态环境④缓解经济危机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
【考点】罗斯福新政——以工代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罗斯福实施新政中以工代赈措施的理解,“民间资源保护队”“一路种树”,增加了就业,维护了社会秩序,故①正确;国家出资以工代赈,与资本家无关,故②错误;植树改善了环境,故③正确;以工代赈为缓解危机的重要措施,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20.1984年,撒切尔夫人对企业领袖说:“我任职只有一个意图:改变英国,从仰赖他人转为自力更生。

从‘拿来给我’的国家变为‘自己动手’……而不是等着东西掉到我们手上的国家。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她认为英国应该( )
A.制定经济发展计划B.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C.出售大型国有企业D.加大经济干预力度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减少国家干预经济
【解析】本题考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资本主义国家政策的调整,材料与经济发展计划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中“仰赖他人”指的是福利政策的推行,可知“转为自力更生”
即是削减社会福利开支,故B项正确;大型国有企业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减小了经济干预的力度,且无法从材料中判断力度如何,故D项错误。

【答案】B
21.下列同一时期的四幅图表均体现了( )
A.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失误B.工作重心实现转移
C.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D.人民公社化的危害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解析】分别看四幅图,图一体现主观主义盲目性,图二体现大跃进,图三体现人民公社共产风,图四体现浮夸风,以上这些盛行于1958年前后,都是经济建设中的“左”倾思想的结果,故A项正确;经济重心的转移不能从图中看出,故B项错误;以上错误延缓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故C项错误;图一和图二与人民公社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A
22.2014年9月28日新闻联播:“如今的中国,每一秒钟全国就有一家民营企业注册成功,每一秒钟,民营企业的投资就增加90万元,每一秒钟,一千万家服务业企业就能创造出4亿元GDP。

”与材料中现象直接相关的是( )
A.中共“十二大”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
【考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极大地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民营企业为非公有制经济,其发展大大得益于中共“十五大”的以上判断,故A、B、C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D
23.有人曾形象地如此比喻:各国到世界市场来做生意,□□为这个市场建立了一个做生意的基本准则,□□解决了双方货币认可汇率问题。

题中空格处依次是( )
A.《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世界银行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D.世界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考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解析】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削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职能之一是制定成员国间的汇率政策和经常项目的支付以及货币兑换性方面的规则,并进行监督,;世界银行的宗旨是对用于生产的投资提供便利,以协助会员国的复兴与开发,鼓励较不发达国家生产与资源的开发,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答案】A
24.2014年11月11日,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落下帷幕,会议通过了《亚太经合组织推动实现亚太自由贸易区路线图》。

下列对“路线图”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各成员国已实现贸易自由化②有利于推进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
③决议对成员国不具有约束力④开始走向政治一体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②③ D.①④
【考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亚太经合组织
【解析】亚太经合组织采取新型的合作方式,各成员国尚未实现贸易自由化,故①错误;
作为区域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有利于推进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故②正确;作为论坛型的组织,其决议对成员国不具有约束力,故③正确;亚太经合组织并未开始走向政治一体化,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25.下图为经济全球化形势示意图,图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
A.发达国家主导全球化B.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C.全球化拉大了穷国与富国的差距D.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解析】图中可见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大大领先于发展中国家,是全球化的主导,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双刃剑”是针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图中并未体现全球化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面,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发达国家也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穷国与富国的差距日益拉大,不利于世界的均衡发展,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4题,第26题11分,27题13分,28题13分,29题13分,共50分。

2.第Ⅱ卷所有题目的答案考生须用黑色签字笔、黑色钢笔或黑色圆珠笔答在答题纸上,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26.(11分)国际关系格局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同时随着构成国际关系间重要国家力量对比的变化而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5月9日晚,莫斯科烟花盛放,人们纵情高歌,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却发出了一段惊人的论调:“人们在欢呼跳跃……
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后,西欧各国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
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

材料三 2009年,美国副总统乔·拜登为美国外交“新规”定调。

“新规”否定了前总统布什所谓“不支持我们就是反对我们”的外交政策。

拜登说:“我们将交往,我们将倾听,我们将磋商。

美国需要世界,正如我相信世界需要美国。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乔治•凯南发出上述论调的原因。

(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是指什么?有哪些主要表现?
(5分)
(3)据材料三,分析概括美国的外交“新规”反映了什么?(2分)
【考点】(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解析】(1)结合二战后国际力量的变化及美国独霸世界的意图回答。

(2)第一小问从材料中“西欧各国惊人地东山再起”,“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可见为世界政治的多极化趋势、多种力量中心重新崛起;第二小问结合多极化趋势的表现回答。

(3)外交新规“美国需要世界”正表明了美国外交政策受到世界局势变化的影响。

【答案】(1)原因:二战结束,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美苏势力膨胀,积极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美苏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存在根本对立。

(任答两点即可得4分)
(2)含义:多种力量中心重新崛起。

(2分)
表现:西欧、日本重新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影响力日益强大。

(3分)
(3)反映:美国霸权主义政策受到挑战;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2分)
27.(13分)社会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潘岳《中国发展面临着深重的危机与难逢的机遇》(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

(4分)
材料二宋代是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转型的时期,立国之初就“田制不立”“不抑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