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诊治小心四个误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诊治小心四个误区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常发现很多糖尿病病友在以下几方面存在片面认识:
*一、诊断误区
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得病几年或几十年,只做过空腹血糖、尿糖的检查,就认为糖尿病已经确诊,开始服用降糖药,其实这是错误的。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
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所引起的糖、脂纺和蛋白质代谢失常。
血糖、尿糖增高只是糖尿病的标,其根本在胰岛功能低下。
所以诊断糖尿病的客观指标是胰岛素释放试验、C-肽兴奋试验,有条件的还可以检查胰岛素受体结合率。
通过
以上的试验可以确定糖尿病1型还是2型,病情稳定与否,病情属轻度、中度还是重度,对于治疗和预后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糖耐量试验、胰岛素释放试验、C-肽兴奋
试验一定要同时做。
这样便于诊断对照观察,确切了解病情,避免误诊、误治。
此外,尿糖的多少受肾糖阈控制,病理情况下尿糖与血糖常不成正比。
有些病人根据检查尿糖+号多少作为调整使用降糖药、胰岛素剂量的依据是十分危险的。
武汉市第三医院中医科孙勤国
*二、治疗误区
糖尿病患者都在寻找有效的降糖药物,一听说哪种药物能够在最快的时间降低血糖就认为是好药。
殊不知,血糖高是胰岛功能障碍,单纯用降糖药治疗糖尿病,只能控制血糖,而不能从根本上恢复胰岛功能。
降糖药物的使用只是一种治标之法。
临床常用的口服降糖药主要有磺脲类,双胍类、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和噻唑烷二酮类等四种。
磺脲类药(常用药物有优降糖、美吡哒、克糖利、达美康、糖适平等)主要是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可暂时使空腹血糖下降。
而餐后血糖升高是糖尿病的主要表现,所以有些患者看到空腹血糖正常了,就误以为病情已得到控制,其实胰岛的功能并末改善。
双胍类降糖药(常用药物有立克糖、二甲双胍、美迪康、迪化糖锭、格华止等)对轻度肥胖型的糖尿病降低餐后血糖有效。
但其机理是抑制体内糖分的吸收,如同节食。
人体各脏腑的营养源于食物,如果摄入体内的食物不能为人体吸收利用,长此以往,则会导致体能下降,胰腺分泌功能降低,甚至衰竭。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属于第三类口服降糖药,这类药作用与前两种不太一样,主要是抑制糖类的分解,延缓葡萄糖的吸收而降低餐后血糖,包括倍欣、拜唐苹(阿卡波糖)。
噻唑烷二酮类可在多个层次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机体对胰岛素的抵抗,所以原来被称为胰岛素增敏剂,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患友一定要在糖尿病专科医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降糖药物。
如合并肝肾功能损害或是1型糖尿病患友,那必须采用胰岛素治疗。
此外,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有疗效肯定、副作用小等优势,可有效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恢复胰岛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