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兰白都市经济圈”调研报告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白都市经济圈”调研报告
杨志武
2010年5月
一、建设兰白都市经济圈的政策背景
二、构建兰白都市经济圈的有利条件
三、兰白都市经济圈阶段性目标及发展战略
四、兰白都市经济圈产业发展重点
五、构建兰白都市经济圈的对策建议
一、建设兰白都市经济圈的政策背景•(一)宏观背景: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年)提出“多中心”的城镇空间结构。
培育具有国家空间发展战略意义的“五个核心地区”和“三个门户城市”。
•“多中心”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都市带和山东半岛、闽东南、北部湾、江汉平原、中原地区、湘中地区、四川盆地、兰州—西宁、关中、滇中、乌鲁木齐、辽中南、哈长等十三个都市经济圈。
•“五个核心”指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大都市带;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大都市带;以广州和香港为中心的珠三角大都市带;以重庆和成都为中心的成渝城镇群;以武汉为中心的江汉平原城镇群。
•沿海城镇带是指沿渤海、东海、黄海和南海的城镇发展地区。
是推进东部发展,加速国家现代化进程,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经济、技术水平差距的重点地区。
•六轴是指南北向的京广发展轴、京-呼-包-银-兰-成-昆-北部湾发展轴、哈大发展轴,东西向的长江发展轴、陇海-兰新发展轴、上海-南昌-长沙-贵阳-昆明发展轴。
全国主要都市圈分布示意图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图
(二)政策背景
•2002年2月,国家《“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首次提出要加快发展兰州白银经济区。
•2002年4月,甘肃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把兰州、白银作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的核心区域进行规划建设。
•2008年10月,省委书记陆浩指出,“充分发挥兰州等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构建辐射能力强的城市群和经济圈,培育新增长极”。
•2009年6月,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兰州白银和酒泉嘉峪关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工作的意见》。
•2009年10月,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提出支持兰州率先发展,建设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
•2010年1月,兰白签订《兰州白银区域合作发展框架协议》。
•201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支持兰白核心经济区率先发展,建设兰白都市经济圈。
3.469.9219.957.04286.69一般预算收入
4.6428.0142.18254.8604.01地区财政收入
6.2874.2739.71469.771183.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5.98148.2820.4150
6.182479.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6.2585.8333.61461.811373.87第三产业
10.45124.5427.8331.221191.25其中工业增加值
9.7146.6228.7433.621510.98第二产业
6.6132.886.1430.5549
7.5第一产业
7.84265.3327.38925.983382.35地区生产总值
比重完成比重完成完成
白银市兰州市甘肃省
主要指标单位:亿元、%
2009年兰州市、白银市主要指标占全省比重
二、构建兰白都市经济圈的有利条件
(一)有比较雄厚的发展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兰白地区一直是全国生产力布局的重点区域,国有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相对密集,交通、信息、物流、科教相对发达,石油化工、有色金属材料和能源建设等产业领域在全国具有竞争优势。
兰白地区是全省工业基础最雄厚、科技人才最集中、经济增长较迅速的区域,黄河沿岸是全省农业生产力水平最高的地区。
(二)有基础设施的共建条件
•兰州、白银一水相连,黄河穿越两市400多公里,沿黄经济带建设潜力巨大。
交通体系较为完备,联系十分便捷,属“一小时经济圈”。
两城市共用一个机场,白银至中川机场高速公路建成开通后,行车时间将缩短到半小时以内,中川机场对白银的门户作用将更加突出。
拥有方便快捷的公路运输网络,有六条干线公路从兰州辐射到白银各县区,尤其是白兰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使两市核心区域之间的通车里程缩短到60多公里,行车时间减少到40分钟,联系更加畅通便利。
(三)有十分紧密的市场联系
•白银市的经济联系方向主要是兰州市,绝大部分人流、物流、资金流面向兰州,城际快客运输十分繁忙,人员流动非常频繁。
兰州企业和投资商在兰州之外的投资首选区域是白银。
企业之间的原料和配件采购,两市之间的农畜产品和建材供应关系日益密切。
(四)两市的发展具有互补性
兰州已具备西北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的雏形,在交通、物流、信息、科研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城市空间扩展受到地理条件的严重制约,拓展城市空间迫在眉睫。
白银具有能源充裕、建设用地广阔、农畜产品丰富等明显优势,而城市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任务艰巨。
如果把两市的优势结合起来,必将焕发出巨大的发展能量,长期困扰两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可以得到有效化解。
第三产业兰州市产业结构
第三产业49.87%第二产业46.83%
第一产业3.3%
白银市产业结构
第二产业55.26%
第一产业12.39%
第三产业32.35%
白银盆地——发展成为承载兰州产业转移的传统产业发展区榆中盆地——发展成为具有良好景观、中低密度的科技产业新区
秦王川盆地——发展成为具有一
定规模的先进制造业和物流产业
新区七里河地区——发展成为城市新
的综合服务中心,以商务、办
公、
商业等功能为主荒山治理地区——发展成为规模
适宜的轻污染的制造业、物流产
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区
三、兰白都市经济圈阶段性目标及发展战略(一)阶段性目标
●打基础阶段。
在行政区划、管理体制、利益格局不变的
前提下,率先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规划、文化旅
游合作、现代物流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实现突破,为
加速发展奠定基础。
●同质化发展阶段。
在区域内基本形成统一的资本、资
源、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和管理体系,逐步达
到金融同城结算,信息互通共享,资源统筹分配,产业
统筹布局,项目统筹谋划,劳动力统筹安排,基础设施
功能和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同城化发展阶段。
按照经济发展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
彻底消除行政壁垒,全面实现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和管
理体系,统一的教育、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二)发展战略
“一河三圈”
“一河”指从青海东部的西宁经甘肃中部的兰州到宁夏北部银川的黄河两岸经济带。
黄河流经兰白七区四县400公里(其中:兰州140余公里,白银258公里),途经兰白经济圈七区四县。
以黄河两岸各30公里宽的范围为经济带,黄河经济带面积可达1.2万平方公里,约占兰白都市经济圈国土面积3.42万平方公里的35%,兰白都市经济圈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产业园区、主要农产品蔬菜基地、以及甘肃的主要电力企业等优势资源和生产要素大多都聚集在这一带状区域。
因此,一河应作为兰白都市经济圈的的一级开发轴。
•“三圈”指1小时生活圈、2小时经济圈、3小时城市圈。
“大字布局”
•兰白区域周边有五条主要的铁路交通经济带,这五条经济带构成“大”字形发展格局,为兰白都市经济圈的的二级开发轴。
“横”是包兰兰渝铁路,连接着包头、银川、白银、兰州、定西、临夏、重庆等城市。
“撇”是西陇海兰新铁路,连接着西安、咸阳、宝鸡、天水、定西、兰州、武威、嘉峪关、乌鲁木齐等城市。
“捺”是陇海青藏铁路,连接着西安、咸阳、宝鸡、天水、兰州、西宁、拉萨、日喀则等城市。
兰白区域处于“大”字布局的交汇点和核心区。
“五面互动”
•东南面从兰州沿陇海线经定西至天水,扩散到平凉和庆阳,与“关中天水”经济区相连。
•南面从兰州沿兰渝线经定西、陇南连接“成渝经济区”。
•西南面从兰州沿青藏线经大通河、湟水、庄浪河谷地进入西宁,与青藏铁路相连。
•西北面由兰州沿兰新线经武威、金昌、张掖至嘉峪关、酒泉,直通新疆。
•北面从兰州沿包兰铁路经白银出甘肃到达宁夏银川地区,实现与河套平原和“呼包鄂城市群”相连。
“组团发展”
•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城市发展的现状,大力发展兰州中心城区组团、黄河北移山造地组团、白银城区组团、榆中盆地组团、秦王川组团、平川组团。
四、兰白都市经济圈产业发展重点
(一)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积极支持兰州石化等中央和省属大企业积极开展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与创新,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调整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进一步把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传统支柱产业做大做强。
传统
产业
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农副产品
原油炼化化工精细化工石化装备清洁能源专用设备汽车军工电解铝铁合金钢铁果蔬养殖饮料
(二)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
金融业
物流业
生物医药
新材料新能源
信息产业
1.信息产业
以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区为平台,依托已有产业基础,充分挖掘优势企业研制能力,瞄准世界电子信息产业方向,围绕新型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软件、电子专用加工设备等领域,发展高、精、尖产品。
加强企业间的协作和分工,延伸相关配套产业链条,形成产业发展的凝聚力,扩大产业集聚效应,建设西北地区具有影响力的电子产业基地。
•集成电路和电子器件。
加大集成电路高端封装技术和功率器件封装技术攻关,提高产业核心竞争能力,不断扩大中、高端集成电路和片式功率器件封装产业规模。
提高半导体器件芯片制造能力,加强高频高压大功率晶体管、低频高压大功率晶体管系列产品及相应中功率晶体管系列产品的研发,尽快形成产业规模,加快推进5-6英寸外延片大批量生产,论证建设8英寸芯片生产线。
大力发展超高亮度发光二极管的封装和集成应用,尽快形成超高亮度发光二极管芯片和新型光电探测器生产能力。
大力发展电真空器件制造产业,建成军工技术嫁接到民品研发生产的示范项目。
•电子专用设备。
加大集成电路芯片生产设备、集成电路封装设备和电子材料切磨抛设备等电子专用设备的研发力度,提高产品的自动化、智能化和可靠性水平。
研制生产光刻机、离子注入机、蒸发台、专用激光打标机等8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的部分设备和12英寸电子信息材料切磨抛设备,努力扩大电子材料切磨抛设备出口。
•通用自动化控制设备。
重点发展大型复杂和连续生产过程所需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化工业控制部件,为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供电子信息装备和技术平台。
•通信电缆。
大力开发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型通信信息电缆、数据传输综合光缆等系列新产品,迅速形成产业规模。
•军事电子装备和军用电子器件。
充分发挥军工电子产业的优势,不断提高军工电子产业的研发能力和创新水平,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努力提高军工电子产品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
充分利用军品的自动控制技术、信号处理技术、探测技术、电真空技术、专用通讯技术、嵌入式软件技术等,研制开发民用电子产品,调整军工、民用电子产品多元化发展。
•软件开发。
建立自主软件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发展信息安全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管控一体化软件、中小企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铁路信号可靠容错专用计算机系统。
引导软件企业向兰州高新区集聚,积极争取申报国家级软件产业园。
2.生物医药
结合甘肃省中药材、生物医药等资源优势,发展技术含量高、疗效好的国家级新特药,加大对知名品牌的扶持力度,提升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促进消痛贴膏、六味地黄丸、贞芪扶正胶囊、洁白胶囊、当归腹痛宁滴丸、苦参素注射液、茜芷胶囊、扶正补血颗粒和甘草制品等现有重点产品上层次、上规模,将其打造成著名品牌和国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