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寻找声音》参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活动目标:
1. 让幼儿能够感知到声音的存在,培养幼儿对声音的兴趣。

2. 培养幼儿的听觉注意力,提高幼儿的听觉敏锐度。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 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二、活动准备:
1. 物质准备:各种发出声音的物品(如铃铛、玩具汽车、塑料杯等)、录音机、音乐CD、耳朵贴纸。

2. 环境准备:安静的的活动室,无障碍物干扰。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教师出示各种发出声音的物品,引导幼儿说出它们的名字,激发幼儿对声音的兴趣。

2. 寻找声音:教师带领幼儿闭上眼睛,分别放置各种物品在幼儿的耳边,让幼儿听声音并说出物品的名字。

3. 游戏:幼儿分成小组,戴上耳朵贴纸,进行“声音接龙”游戏,锻炼幼儿的听觉注意力。

4. 探索声音:教师播放音乐CD,引导幼儿听音乐,感受声音的变化,尝试用手指按住耳朵,体验声音的减弱。

5. 总结: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活动中的发现,让幼儿了解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不同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也不同。

四、活动延伸:
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关注
周围的声音,培养幼儿的听觉敏锐度。

2. 环境创设:在活动室中设置“声音角”,放置各种发出声音的物品,供幼儿自由探索。

3. 教学活动:开展“声音的故事”主题活动,让幼儿通过故事、歌曲、绘画等形式,进一步了解声音的特点和产生。

五、教学评价:
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幼儿对声音的兴趣。

2. 评价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了解幼儿的听觉注意力及合作意识。

3. 家长反馈: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对声音的关注程度及在家中的表现。

4. 定期对幼儿进行听觉敏锐度测试,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进步。

六、活动内容:
1. 复习声音的产生:让幼儿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探索不同物体的声音:让幼儿尝试用不同的物体(如木块、气球、金属棒等)敲击桌面,观察和倾听产生的声音。

3. 声音的传播:让幼儿了解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可以通过减少障碍物来传播得更远。

4. 声音的过滤:让幼儿尝试在噪音环境中,用物体(如纸盒、布料等)搭建一个简易的隔音罩,观察声音的变化。

七、活动准备:
1. 物质准备:各种不同材质的物体、桌面、噪音发生器、录音机、
音乐CD。

2. 环境准备:安静的教室,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活动。

八、活动过程:
1. 导入:教师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幼儿了解声音的产生。

2. 探索声音:幼儿分组,用不同的物体敲击桌面,观察和记录产生的声音。

3. 声音传播:教师播放音乐CD,让幼儿听声音,并用手指堵住耳朵,感受声音的传播。

4. 声音过滤:幼儿分组,尝试在噪音环境中,用物体搭建一个简易的隔音罩,观察声音的变化。

九、活动延伸:
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活动内容,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关注声音的传播和过滤。

2. 环境创设:在教室内设置“声音探索区”,放置各种物体,供幼儿自由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 教学活动:开展“声音的奇妙之旅”主题活动,让幼儿通过故事、实验等形式,进一步了解声音的特点和传播。

十、教学评价:
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幼儿对声音探索的兴趣。

2. 评价幼儿在实验中的表现,了解幼儿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理解程度。

3. 家长反馈: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对声音探索的关注程
度及在家中的表现。

4. 定期对幼儿进行声音认知测试,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进步。

十一、活动内容:
1. 声音的节奏:让幼儿感知声音的节奏,了解声音有高低、长短之分。

2. 声音的和谐:让幼儿尝试用不同的乐器(如打击乐器、吹奏乐器等)演奏简单的旋律,感受声音的和谐。

3. 声音的模仿:让幼儿学习模仿不同动物的声音,培养幼儿的音准和表现力。

4. 声音的创造:让幼儿尝试创作自己的声音作品,如用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拼接成一段音乐。

十二、活动准备:
1. 物质准备:各种乐器、录音机、音乐CD、动物图片、声音拼接软件。

2. 环境准备:安静的教室,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活动。

十三、活动过程:
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幼儿了解声音的节奏和和谐。

2. 声音节奏:幼儿分组,用打击乐器演奏简单的节奏,感受声音的高低、长短。

3. 声音和谐:幼儿分组,用吹奏乐器演奏简单的旋律,感受声音的和谐。

4. 声音模仿:教师出示动物图片,引导幼儿模仿动物的声音,培养
幼儿的音准和表现力。

5. 声音创造:幼儿分组,使用声音拼接软件,尝试创作自己的声音作品。

十四、活动延伸:
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活动内容,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关注声音的节奏和和谐。

2. 环境创设:在教室内设置“声音创作区”,放置各种乐器和声音拼接软件,供幼儿自由创作声音作品。

3. 教学活动:开展“声音的音乐会”主题活动,让幼儿通过演奏、合唱等形式,展示自己的声音作品。

十五、教学评价:
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幼儿对声音节奏和和谐的兴趣。

2. 评价幼儿在演奏和模仿中的表现,了解幼儿对声音创作的理解程度。

3. 家长反馈: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对声音创作的关注程度及在家中的表现。

4. 定期对幼儿进行声音认知测试,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进步。

重点和难点解析:
重点:
1. 幼儿对声音的感知和兴趣培养。

2. 幼儿听觉注意力的提高和观察力、想象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3. 幼儿对声音的节奏、和谐、模仿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难点:
1. 幼儿对声音的细微差别和声音传播、过滤的理解。

2. 幼儿在声音模仿和创作中的音准和表现力。

3. 幼儿在家庭中对声音探索的关注程度及在家中的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