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居民与聚落选择题
1.(昆明)关于世界人种和宗教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
B. 黑色人种的故乡是南、北美洲
C. 阿拉伯人信仰基督教
D. 佛教建筑物为清真寺
【答案】 A
【解析】【分析】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A正确;
黑色人种的故乡是撒哈拉以南非洲,B错误;
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C错误;
佛教建筑物为佛塔或寺庙,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宗教建筑,D错误。

故选:A
【点评】按照肤色差异,世界人口可以分为三大人种,即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其中白色人种是目前分布最广泛的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亚洲的西部和南部及非洲的北部,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以黑色人种为主。

世界上现有将近半数的人信仰宗教,其中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是基督教,教徒总数超过10亿,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大洋洲。

伊斯兰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其教徒被称为穆斯林,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教徒以亚洲为最多,在亚洲又集中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斯里兰卡。

2.认识世界,读下组图,回答下面小题。

(1)上组图中表示马六甲海峡的是图( )
A. ①
B. ②
C. ③
D. ③(2)上组图中的图②所示区域的主要人种、通用的语言和信仰的宗教分别是
A. 黄色人种、英语、基督教
B. 黑色人种、西班牙语、佛教
C. 白色人种、阿拉伯语、伊斯兰教
D. 黄色人种、阿拉伯语、基督教
(3)上组图中有关图③所示区域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区域常住居民为因纽特人、拉普人
B. 站在A处,面北而立,该海峡西侧为太平洋,东侧为大西洋
C. 该区域气候酷寒,地面全被冰雪覆盖,没有植物能够生长
D. B所在的大洲淡水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
【答案】(1)A
(2)C
(3)B
【解析】【分析】(1)马六甲海峡地处东南亚,位于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图①表示的是东南亚的马六甲海峡。

②表示的是西亚地区,③表示的是南极地区,④表示的是白令海峡。

(2)图②是西亚地区,西亚主要以白色人种为主,通用阿拉伯语、大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

(3)图③是南极地区,南极地区无定居人口,北极地区常住的居民是因纽特人、拉普人,A错;图③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区域,南极点是地球最南端,因此站在A德雷克海峡处,面北而立,该海峡西侧为太平洋,东侧为大西洋,B正确;南极地区气候酷寒、烈风、干燥,南极地区的暖季,在大陆边缘的沿海地区是无冰区,这里生长着主要以地衣、苔藓、藻类为主的植物,C错;B所在的南极洲淡水资源丰富,主要以冰川的形式存在。

南极地区降水稀少,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大洲,D错。

故答案为:(1)A;(2)C;(3)B;
【点评】(1)黄色人种:皮肤呈黄色或棕色,眼睛呈棕色,头发黑直脸形宽平,鼻梁和身材中等。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白色人种:皮肤呈白色或浅棕色,眼色、发色较浅,头发呈波状鼻梁高嘴唇薄,身材较高。

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西亚、南亚、北非、大洋洲;黑色人种:皮肤和眼睛呈黑棕色,头发卷曲,鼻梁扁平,嘴唇较厚,下巴较低,四肢较长。

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

不管任何人种都是相互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2)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地区:
汉语: 中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的国家,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英语 :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大洋洲、亚洲的南部等 ;是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语言。

俄语: 俄罗斯和独联体的其他许多国家;
法语: 法国、非洲的中部和西部的许多国家;
西班牙语: 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西亚和北非的许多国家.
(3)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教。

基督宗教是一个一神论的宗教,指所有相信主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教会,基本经典是《圣经》。

伊斯兰教遍布亚、非两个大洲,在各大洲很多国家里都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民(穆斯林)。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印度佛教创始人是释迦牟尼本名乔达摩·悉达多。

三大宗教中,以基督教人数最多,伊斯兰教次之,佛教最后,虽然人数各有不同,但是各个宗教的信徒都是平等的。

3.剪纸是中国民族传统艺术。

剪纸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剪纸显示的传统民居是()
A. 四合院
B. 竹楼
C. 蒙古包
D. 窑洞(2)图示景观所属地形区是()
A. 云贵高原
B. 黄土高原
C. 华北平原
D. 内蒙古高原(3)这种民居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其建筑特点是()
A. 通风散热
B. 隔热防潮
C. 冬暖夏凉
D. 冬冷夏热【答案】(1)D
(2)B
(3)C
【解析】【分析】(1)读图观察可知,图中的传统民居是窑洞,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

故选D。

(2)窑洞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

黄土高原黄土深厚,直立性强,必易坍塌,而且该地区气候较为干燥,降水较少。

故选B。

(3)黄土高原大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冬季寒冷,窑洞适应了当地冬暖夏凉的特点。

故选C。

【点评】(1)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

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2)民居建筑是人们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具有显著的地方色彩。

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用当地便于取得的冰块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的温度;中国黄土高原有堆积很厚的黄土层,那里的气候相对比较干燥,当地居民便就地取材,利用黄土层挖凿成窑洞;中国新疆地区气候干燥,风沙大,建成平顶房,其屋顶可以用来晒庄稼等。

(3)传统民居深受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对民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选址、建筑材料,朝向等方面,我国的传统房屋建筑常用“南尖北平”来描述,我国南方地区降水丰富,房顶坡度大,利于雨季排水,而北方降水少,房顶坡度较小(平顶屋)。

4.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最有可能形成聚落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答案】 C
【解析】【分析】解: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

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读图可知,图中③处位于平原,地形平坦,在河流沿岸,水源充足,最有可能形成聚落。

故答案为:C。

【点评】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按照聚落的规模大小,可以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5.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图中各要素随时间的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A. 人口数量持续增加
B. 环境污染不断加重
C. 人均粮食不断上升
D. 自然资源数量持续增加
(2)人口激增很可能会导致()
①土地资源利用过度②人均粮食持续上升③自然资源枯竭④环境污染加重⑤人口大量死亡乃至停止增长
A. ①②④⑤
B. ①③④⑤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⑤
【答案】(1)B
(2)B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图中各要素随时间的变化,解读正确的是人口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环境污染不断加重,人均粮食先上升,后降低;自然资源数量持续减少。

(2)人口激增很可能会带来还很多问题,导致土地资源利用过度、人均粮食持续下降、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人口大量死亡乃至停止增长等现象。

故答案为:(1)B;(2)B;
【点评】人口过多会造成交通压力增大,居住条件变差,就业困难,饥饿贫困,造成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森林、草原、耕地等各类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数量的减少,人口老龄化,教育经费短缺等问题;人口过少会造成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产生劳动力短缺、社会养老负担重等问题,因此人口增长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6.下列条件中,不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A. 土壤肥沃
B. 水源不足
C. 地形平坦
D. 交通便利【答案】 B
【解析】【分析】解: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水源不足、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故答案为:B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

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7.(德宏州)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
A. 阿拉伯语
B. 英语
C. 汉语
D. 俄语【答案】B
【解析】【分析】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语言。

故选:B
【点评】世界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有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其中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语言。

本题考查世界的语言,比较记忆即可。

8.(济宁)读漫画“苦难的母亲”,完成以下问题
(1)漫画反映的问题是()
A.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衡
B. 世界人口增长过快
C. 环境污染严重
D. 社会抚养老人负担重
(2)漫画反映的问题主要出现在下列哪些大洲()
①亚洲②欧洲③非洲④北美洲⑤南美洲⑥大洋洲。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答案】(1)B
(2)C
【解析】【分析】(1)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空间同样是有限的。

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空前的压力,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为了供养越来越多的人口,人们大规模地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和开采矿产,在许多地方导致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造成了工业污染,引发了各种灾害,结果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严重威胁,漫画“苦难的母亲”正是人口问题带来的环境问题的生动写照。

故选:B(2)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一些国家,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压力,使居民的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问题难以解决,还有一部分国家则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在欧洲的一些国家,比如意大利、德国和瑞典,近些年来人口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已引起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故选:C
【点评】(1)人口自然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联系。

近几十年来,随着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婴儿死亡率逐渐降低,人的寿命不断延长。

这样就促使世界人口迅速增长。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

(2)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空间同样是有限的。

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空前的压力,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9.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
A. 美国
B. 中国
C. 巴西
D. 印度
【答案】 B
【解析】【分析】解: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约占世界人口的21%,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结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我国的人口增长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生活富足,人口迅速增长,成为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

后来开始实施计划生育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得到了很大的控制,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因此每年人口还是在不断增长。

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从2016年全面放开二胎政策,有效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的问题。

10.(聊城)关于世界人种、语言、宗教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亚洲西部的居民以黄色人种为主
B. 世界三大宗教都发源于西亚
C. 非洲北部的居民以白色人种为主
D.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答案】 C
【解析】【分析】亚洲西部的居民以白色人种为主,A错误;
世界三大宗教都发源于亚洲,基督教、伊斯兰教发源于西亚,佛教发源于南亚,B错误;非洲北部的居民以白色人种为主,C正确;
汉语是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语言,D错误。

故选:C
【点评】汉语是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语言;基督教起源于巴勒斯坦地区;佛教创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诞生在沙特阿拉伯。

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的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

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北美洲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和南美洲的印第安人也属于黄种人。

11.如图是某游客旅游时拍摄的一张照片,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影响该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①地形②气候③河流④交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该游客发展聚落里有好多古建筑,且有保护标志。

你认为当地保护这些古建筑的主要原因是()
A.它能适应当地环境
B.它能适应现在的社会发展
C.它比现代建筑好看
D.它记录的信息具有研究价值
【答案】(1)D
(2)D
【解析】【分析】(1)读图可得,图中聚落分布在山谷地带且沿公路线分布,所以说影响该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和交通。

(2)当地保护这些古建筑的主要原因是它记录的信息具有研究价值。

【点评】(1)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河流等,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如农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政治、军事、宗教、交通等。

(2)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

一些古建筑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我们要促进遗产保护立法严格遵守遗产保护法相关规定,不乱丢垃圾、破坏文物,积极保护文化遗产,制止他人破坏遗产的行为,提高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加强宣传,提高身边人保护遗产的意识。

12.下图为某区域局部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半岛的地势特征大致为西北高东南低
B. 该半岛北临北冰洋,西临太平洋
C. 该区域主要分布黄色人种
D. 由甲到乙,气候的海洋性特征逐渐增强【答案】 A
【解析】【分析】由河流的流向可知,该半岛的地势特征大致是西北高东南低,A正确;该半岛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B错误;
该区域主要分布着白色人种,C错误;
由甲到乙,气候的海洋性特征逐渐减弱,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欧洲西部的地理特征,把握相应的课本知识是答题的基础,解答此类问
题,主要依靠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

13.下列不属于人口稠密地区的是()
A. 非洲的北部
B. 亚洲的东部
C. 亚洲的南部
D. 欧洲【答案】 A
【解析】【分析】世界上的人口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大多数分布在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如亚洲的东部、南部,欧洲都是人口稠密区,非洲的北部气候干旱,人口稀少。

故答案为:A。

【点评】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以及美洲东部等。

这些人口稠密地区都处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平原和盆地地区。

世界人口分布的最大特征是不平衡性。

就全世界而言,目前地球上只占陆地面积7%的地区,却居住着全球70%的人口;全球9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不到10%的陆地上;而大陆上有35%~40%的土地基本上无人居住。

14.下列关于世界居民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缓慢
B. 西欧以白色人种为主,多信仰基督教
C. 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北部
D. 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英语
【答案】 B
【解析】【分析】关于世界居民的叙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快;西欧以白色人种为主,多信仰基督教;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世界上的人口、人种、宗教、语言问题,错综复杂,学生完全掌握难度较大,可以分类记忆,如世界上主要人种有哪几大类,主要分布在哪;世界上三大宗教是哪些主要分布在哪等。

15.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它由台湾岛及兰屿、澎湖列岛等岛屿组成。兰屿年降水量高达3055 毫米, 夏季和秋季多台风, 冬季东北季风强劲,有“风岛” 之称。岛上传统民居一般位于地面以下1.5-2 米, 屋顶用茅草覆盖, 仅高出地面0. 5 米左右, 被称为“地下屋”。民居主屋旁建有凉亭, 底部架空, 屋顶覆草。图(a) 为台湾省及兰屿图、(b) 为兰屿某聚落景观图、(c) 为“地下屋” 景观图。
读图, 完成下面小题。
(1)台湾岛()
A. 是热带岛屿
B. 东临台湾海峡
C. 地势西高东低
D. 河流短小湍急
(2)兰屿聚落分布特点是()
A. 沿公路分布
B. 位于岛屿中部
C. 沿河流分布
D. 沿山脊分布
(3)b 图所示聚落()
A. 高楼林立
B. 交通道路发达
C. 基础设施先进
D. 自然景观保护较好
(4)兰屿的传统民居特点及反映的自然环境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A. “地下屋” —台风多发
B. 配有凉亭—主屋面积狭小
C. 坡屋顶设计—改善采光
D. 屋顶覆草—保暖防潮
【答案】(1)D
(2)A
(3)D
(4)A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南部,说明台湾岛跨了热带和亚热带;东临太平洋,西临台湾海峡;地势是东高西低,河流短小湍急,故答案为:D。

(2)由图可知,兰屿岛的聚落分布基本上是沿公路分布;聚落是分布在岛屿的周围,没有沿河流分布,故答案为:A。

(3)由图可知,b所示聚落较分散而且矮小,没有高楼大厦;交通较落后,基础设施不够先进,但自然环境保护好,故答案为:D。

(4)关于兰屿岛与当地自然环境特点的说法,“地下屋”是因为台风多发;配有凉亭是因为当地气候炎热;坡屋顶设计是由于当地降水多、台风大;屋顶覆草—隔热防潮,故答案为:A。

【点评】(1)台湾省包括台湾岛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许多小岛,其中台湾岛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

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地势东高西低,人口与城市主要集中于岛屿西部沿海平原。

(2)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河流
等,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如农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政治、军事、宗教、交通等。

(3)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

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中国的民居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民间建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内容。

(4)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其不仅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有显著的地方色彩。

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用当地便于取得的冰块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的温度;中国黄土高原有堆积很厚的黄土层,那里的气候相对比较干燥,当地居民便就地取材,利用黄土层挖凿成窑洞;中国及世界上的一些热带地区,因炎热多雨,比较潮湿,一般都建成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较好,人居住在楼上不仅比较凉爽,而且也相对比较干爽。

16.2019年5月,北京市某校同学到门头沟区爨底下村参加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他们在考察报告中写道:“爨底下村以人文景观为主,辅以山水之趣,与自然交相辉映……”“这个小山村本是由古时商路上一个驿站发展而来,……随着古道的渐渐没落与破败,爨底下村也陷入了一个举步维艰的境地。


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对古村落建筑特色的描述,最可能出自上述考察报告的是()
A.红墙绿瓦的皇家园林
B.高低错落,利于采光通风
C.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
D.毛毡制作,利于拆卸搬运
(2)影响爨底下村的兴衰的因素是()
A.地形
B.河流
C.自然资源
D.交通
(3)为实现传承与振兴,该村最适宜发展的是()
A.现代物流业
B.水稻种植业
C.高新技术产业
D.旅游服务业
【答案】(1)B
(2)D
(3)D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景观描述、提取信息能力、中国区域地理景观建筑特征。

古村落建筑特色的描述:高低错落有致、利于采光和通风。

(2)本题考查提取信息能力。

信息显示这个小山村本是由古时商路上一个驿站发展而来。

(3)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综合分析能力。

“为了传承和振兴”,;利用报告中“爨底下村以人文景观为主,辅以山水之趣,与自然交相辉映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

故答案为:(1)B;(2)D;(3)D;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

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17.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是( )
A. 汉语
B. 英语
C. 阿拉伯语
D. 俄语【答案】 B
【解析】【分析】英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其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大洲,在其殖民统治期间将自己的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因此英语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故答案为:B。

【点评】世界六大语言的分布区域:汉语主要分布于中国以及新加坡、马拉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英语主要分布于欧洲西部、北美洲、大洋洲几亚洲南部等地区;俄语主要分布于俄罗斯及东欧部分地区;法语主要分布在法国、非洲的中部和西部;西班牙语主要分布在西班牙以及拉丁美洲大部分国家;阿拉伯语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北非的主要国家。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语言。

18.下列地理条件,不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
A. 地形平坦
B. 水源充足
C. 交通便利
D. 资源贫乏【答案】 D
【解析】【分析】聚落的形成是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交通便利的地区,所以如地形崎岖、资源贫乏,交通不便,气候恶劣的地方不利于聚落的形成;故答案为:D。

【点评】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按照聚落的规模大小,可以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19.下图中甲、乙、丙、丁四处均表示乡村聚落。

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