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东省东莞市中考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2023学年初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学科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近日,神秘的三星堆(古蜀国)遗址发布了最新考古挖掘成果,再次备受世人瞩目。
三星堆出土的龙虎尊、四牛尊、三羊尊和四羊罍这几件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就和同时代(商)中原所出土的青铜礼器上饕餮
纹具有共同特征。
据此推测合理的是(A.三星堆遗址是最丰富的考古遗址C.青铜器在当时是最重要的器)
皿B.古蜀国与商朝存在一定的联系D.商朝的统治范围远及西南地区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的“三星堆出土的龙虎尊、四牛尊、三羊尊和四羊罍这几件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就和同时代(商)中原所出土的青铜礼器上饕餮纹具有共同特征。
”可以推测出古蜀国与商朝存在一定的联系。
故B符合题意;三星堆遗址是最丰富的考古遗址和青铜器在当时是最重要的器皿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AC;商王朝远未形成后世的统一的大帝国,其疆域只是大致的势力范围,所能直接控制的主要是今河南省的北部和中部,其若干方国则只是商势力的据点,商的控制力是比较薄弱的。
商朝的统治范围远及西
D。
故选B。
2.西周时,每一个受封的诸侯国都是周王室的一个军事据点,是王室的地方代言人,代行周的统治。
这些诸侯国对王室承担着的义务中最重要的是在军事上形成对王朝的护卫。
这反映了()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C.“大道之行,天下为公”B.“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D.“大事集权,小事放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每一个受封的诸侯国都是周王室的一个军事据点”这些诸侯国对王室承担着的义务中最重要的是在军事上形成对王朝的护卫”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反映的是分封制,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A项正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意思是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的事请都由天子作主决定。
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天下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正确的社会政治理想。
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C 项;结合所学可知,清朝的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与题干西周无关,排除D项。
故选A项。
3.春秋诸侯争霸期间,中原地区因社会发展较周边各部族先进而自称华夏。
进入战国后,内迁的各族部落逐步与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
这一变化
A.加速了社会转型
B.冲击了分封制度
C.推动了社会变革
D.促进了民族认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进入战国之后,内迁的各部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可见这一变化促进民族交融,促进了民族认同,各民族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少,D正确;题干的主旨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关系,ABC在题干中没有得到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选D。
4.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导致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
商鞅等改革家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进行变法活动,封建制度确立。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落后的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变革C.春秋战国的变法运动具有必然性
B.变法必然会代表新兴阶级的要求D.商鞅变法促使秦国国力大大增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快速发展。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
据此可知商鞅等改革家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进行变法活动具有一定的必然性,C项正确;应该是先进生产力出现促进了改革的出现,排除A项;变法必然会代表新兴阶级的要求。
必然说法绝对,排除B项;商鞅变法促使秦国国力大大增强,而题干主要说商鞅变法适应时代需要,排除D项。
故选C项。
5.
与下图所示的示意图中①相关的史实是
A.上承夏商,创立分封C.百家争鸣,诸国变法
B.诸侯争霸,铁犁牛耕D.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后称秦始皇)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据题干示意图及所学知识可知,①相关史实是秦朝,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完成了统一,D符合题意;上承夏商,创立分封的是西周,A排除;诸侯争霸,铁犁牛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B排除;百家争鸣,诸国
变法的是战国时期,C排除。
故选择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和判断能力。
理解并识记秦朝的统一的相关史实。
6.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上级对下级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
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
这表明郡县制的设立()
A.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稳定C.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B.大大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D.为历代地方行政模式提供了典范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上级对下级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
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可知,郡县制可以有效地治理国家,大大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B项正确;A项未在题干信息中直接体现,排除A项;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表述太绝对,排除C项;题干信息主要表时对地方的有效管理,与“为历代地方行政模式提供了典范”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故选B项。
7.西汉初年政论家贾谊指出,当下形势就像是一个病人,小腿肿得像腰,脚趾肿得像大腿,不能屈伸自如。
不及时治疗就不可医治了。
针对上述言论反映的问题,西汉统治者为此()
A.实行盐铁专卖
B.北击匈奴解除威胁
C.设立西域都护
D.实行“推恩”削藩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实行分封诸侯国,但是后来却成了威胁君主统治的因素,贾谊把人的小腿和脚趾比作腰和大腿,将西汉比作人体,反映的就是分封诸侯国的势力膨胀,针对这一问题,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成功的解决了这一问题,D项正确;实行盐铁专卖解决的是经济问题,题干展示的是政治问题,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抗击匈奴的历史事件,排除B项;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标志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
故选D项。
8.考古发掘证实,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
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A.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绸之路畅通C.西域与内地交往源远流长
B.汉代先进技术传入西域
D.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
【答案】D 【解析】
【详解】屯田及设立官署体现了西汉政府对西域的有效管辖,D 项正确;管辖的目的不仅仅是保护丝绸之路畅通,所以排除A 选项;B、C 两选项的内容与材料无关。
所以答案选D。
9.下图是关于东汉时期政治局势的一幅漫画。
此漫画反映的历史现象(
)
A.有利于皇帝强化集权
C.导致了地方割据混战
B.加剧了东汉的衰落D.直接导致东汉灭亡
【答案】B
【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东汉中后期,由于皇帝年幼,权力在宦官和外戚之间轮流交替,造成斗争频仍、政局不稳,这加剧了东汉的衰落,B 项正确;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不有利于皇帝强化集权,排除A 项;军阀割据导致地方混战,排除C 项2;20年曹丕灭东汉建立魏直接导致东汉灭亡,排除D 项。
故选B 项。
10.如下表是三国时期各国部分治理措施,据此可见,其统治者都重视(
)三国
措施魏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发展经济,调整民族关系,加速西
南地区的开蜀
发
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
派卫
温及船队到达夷洲,加强台湾与内
地的吴联吴系A.民族关系治理
C.发展国家经济
B.注重区域交流D.发展海外贸易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发展经济”“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等信息可知,三国时期的魏强调发展农业生产,蜀国重视发展经济,吴国强调造船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说明三国都发展本国经济,C项正确;民族关系治理只是蜀国的措施,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A项;注重区域交流主要符合吴国,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B项;发展海外贸易只符合吴国,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D项。
故选C项。
11.洛阳的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其风格与此前的云冈石窟有了明显的不同,佛像的面容、服饰
更接近汉族的特点。
造成这种不同风格的原因是(A.工匠的雕刻手法不同
C.两地的自然环境不同
)
B.民族交融的影响D.民族隔阂的消除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时期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影响到了石窟的变化,故B 符合题意;工匠的雕刻手法不同无从考证,故A不符合题意;两地的自然环境不同与石窟风格的变化没有直接联系,故C不符合题意;民族隔阂的消除,与题干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B
选。
12.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冲破我国东西水系自然地理的限制,解决了开辟水源和改造地形等难题;其卓越运能的实现,展示了我国土地测量和水利水运等科技成就和创新能力。
这体现了()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运输工具的改进
C.劳动人民的智慧
D.计算能力的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展示了我国土地测量和水利水运等科技成就和创新能力,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江南地区的开发”,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不是说运输工具的改进、计算能力的提高,排除BD项。
故选C项。
13.唐朝与周边民族交往表(部分)由上表可知唐朝()
民族/地
时期区方式具体情况
东突唐太宗厥战争东突厥汗国灭亡
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西域设置机构设安西都护府
回唐玄宗
纥
册封骨力裴罗为
怀仁可册封汗
粟末鞋羯册封大祚荣为渤
海郡册封
王A.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开发
C.发展民族关系具有灵活性
B.与周边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D.以军事手段征服各民族政权
【答案】C
【解析】【详解】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方式形式多样,既有战争,也有和亲和册封,这说明唐朝发展民族关系具有灵活性,C 项正确;唐朝与少数民族的交往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疆域稳定,排除A 项;战争只是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的方式之一,排除B 项;以军事手段征服各民族政权与表格信息不符,表格既有战争,也有和亲和册封,排除D 项。
故选C 项。
14.唐朝引进了波斯文明中的琉璃制造、钻石制作、建筑等工艺,唐代服装也借鉴了波斯时装的款式。
材料意在强调()
A.唐朝社会兼容并包
B.唐朝民族政策开明
C.波斯享乐之风盛行
D.波斯科技文化先进【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唐朝引进了波斯文明中的琉璃制造、钻石制作、建筑等工艺,唐代服装也借鉴了波斯时装的款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唐朝社会吸收了大量外来文化,强调了唐朝社会兼容并包。
故选项A 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中外交往,波斯与唐朝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故选项B 不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波斯享乐之风盛行、科技文化先进”,故选项C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
15.随着城市的繁荣,与唐朝不同的是,宋代市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如瓦子和勾栏,南宋临安的文化娱乐业更为发达。
这一变化(
A.适应了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需要
B.反映了宋朝人民贪图享乐之风
C.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的弊端
D.表明商业发展腐蚀了正统思)
想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宋代市民的娱乐方式增多,正好适应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宋代市民的娱乐方式增多,没有反映宋朝人民贪图享乐之风,排除B项;材料是宋代商业的繁荣,不是政治,排除C项;商业发展腐蚀了正统思想材料中没体现,排除D项。
故选A项。
16.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不能独立行使军权,大多数情况下,遵照朝
廷的敕命行事。
由此可见,元朝的行省制度(A.皇权得到高度的强化
C.进一步加强中央集)
权B.有利于地方与中央抗衡D.导致政府行政效率降低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在人事权方面……遵照朝廷的敕命行事”及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设立行省制度,虽掌有地方重权,但仍要遵照朝廷的敕命行事。
可见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没有涉及皇权的强化,排除A项;有利于地方与中央抗衡,不符合题意,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行省制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D项。
故选C项。
17.明朝的科举考试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明政府对科举考试的这一规定()
A.使科举考试绝对的公平公正
B.严重制约社会的创新精神
C.推动了明朝教育事业的发展
D.不利于制定统一评分标准
【答案】B
【解析】
【详解】明代科举不仅内容限定在四书、五经范围内,考试的形式按照八股文进行。
这种考试形式死板,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B项正确;考试内容不能说明考试的绝对公正,排除A项;考试形式僵化不利于教育事业发展,排除C项;统一标准的制定和考试内容无关,排除D项。
故选B项。
18.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
方的管辖权。
材料表明,中国古代中央政府(A.开始管辖东北地区
C.开始管辖西藏地)
区B.致力于发展睦邻友好关系D.强化对边疆的规范化管理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
国家都是通过章程和条约的形式来巩固国家的统一,能够体现当时中央政府强化对边疆的规范化管理,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从建立初期就管辖东北地区了,排除A项;材料中和俄国签订条约是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但是对西藏的管辖不是发展睦邻友好的关系,排除B项;中央政府对西藏进行管辖,应该是元朝,排除C项。
故选D项。
19.阅读下图《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
B.五口通商便利了英国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C.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占领了中国市场
D.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并不是持续增长,其中1847年以后下降,故A表述错误,不合题意;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五口通商便利了英国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故B表述正确,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占领了中国市场,故C不合题意;中国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农业、手工业对于英国倾销的商品形成抵制作用,故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20.有人说,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扩张”,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下面说法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攻占北京烧圆明)
园B.增开通商口岸深入内陆D.列强割占中国大量领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扩张”,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可知,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英国伙同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入圆明园,疯狂抢掠园中珍宝,为了掩人耳目,又放火焚烧了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C项正确;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不能说明材料中“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排除A项;增开通商口岸深入内陆加深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范围,但不能说明材料中“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排除B项;列强割占中国大量领土,使我国丧失了大量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加深,但不能说明材料中“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排除D项。
故选C项。
21.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载;“他们于1855年4月第三次攻取武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
……整个长江流域都落入了革命军之手,命运真是太照顾他们了。
但就在他们胜利的巅峰,沉重的打击从其内部出现,革命运动被削弱到无可复元的地步”。
这场运动
A.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C.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B.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D.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855年4月第三次攻取武汉”“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可知,“革命军”指的是太平军。
太平天国运动建立了天京政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故C符合题;
意A项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的是辛亥革命;B项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的是北伐战争;D项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是向井冈山进军;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22.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
”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
而此业渐歇。
”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
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
制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题干中的“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某些行业甚至走向了覆灭,B项正确;题干体现了中国传统经济逐渐解体,并未说明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排除A 项;题干中“殆不啻十之五”说明部分民众开始使用洋货,并不是抵制,排除C项;外来技术的传入破坏了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排除D项。
故选B项。
23.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当时发生,可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
以下可以作为研究戊戌变法的第一手史料是()
A.学者撰写的戊戌变法论文
B.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叙述
C.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
D.影视作品中“公车上书”的片段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史料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因此作为研究戊戌变法的第一手史料是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C项正确;而ABD项属于第二手史料,是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排除ABD项。
故选C项。
24.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给予国民财产占有和人身安全的自由权利,解除之前强加给民族工业的各种限制;设立实业部,并通电各省都督设立实业公司。
这些举措
A.改善了近代经济的发展环境
B.消除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C.奠定了国家统一的物质基础
D.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南京临时政府采取放宽对民族工业的各种限制、设立实业部等措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社会环境,A项正确;B项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辛亥革命后,成立中华民国,国家统一,排除C项;甲午战后,实业救国思潮已经兴起,排除D项。
故选A项。
25.1916年,北京中国银行最先使用女子司账,一时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
”1918年,上海曹某的理发店首次雇佣了二三十名女理发师。
进入20世纪20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
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
据此可得出(
A.南京国民政府倡导提高女性地位
B.传统道德礼教观念受到巨大冲击
C.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D.北京成为中国女权运动的发源)
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上海曹某的理发店首次雇佣了二三十名女理发师”“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
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的社会观念有所改变,女性步入社会参加工作,说明传统道德礼教观念受到巨大冲击,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南京政府的态度市怎样的,排除A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成为社会共识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北京成为中国女权运动的发源地,发源地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选B项。
26.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再是过去碎片化地传入,而是被越来越多的学者作为一套完整的学说、
思潮进行研究和宣传,其至被作为救治中国问题的一种主义,引为信仰并付诸实践。
这表明五四运动(
A.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华迅速传播
B.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五四运动进一步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
D.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导致传统信仰被颠)
覆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广度、深度都有所拓展,这体现了五四运动对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的推动作用,A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出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排除B项;五四运动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时期就已推翻了传统的思想权威,排除D项。
故选A项。
27.按照一般的军事教育程序,初级军官教育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但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后将学制大大缩短,学生入学后只接受一个月的入伍教育和六个月的正式教育。
这反映了当时()
A.国民革命蓬勃发展C.军队素质大幅提升
B.三民主义广泛传播D.国共合作方式创新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创立黄埔军校主要是为革命培养军事人才,随着革命形势不断的发展,需要的军事人才越来越多,所以黄埔军校的学制大大缩短,这是革命形势发展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信息和三民主义广泛传播无关,排除B项;军队素质是否提升与题意主旨无关,排除C项;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党内合作方式,这一方式并没有影响到黄埔军校的学制,排除D项。
故选A项。
28.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除汉族外,有四十多个少数民族民众直接参加了抗战斗争……旅
居海外的侨胞心系祖国,以各种形式从人力、物力上支持抗战。
由此可见,抗日战争(
A.扭转了近代中国反帝斗争被动的局面
B.一定程度上壮大了人民军队的力)
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