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与客家文化上课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家与客家文化
神奇宏大的客家土楼,风情万种的客家山歌,古朴大方的客家服饰,庄重肃穆的客家宗祠,无一不向我们展示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
那么,客家人应该如何界定,客家人从何而来,客家文化具有什么特点,客家精神是什么?这是今天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今天我向各位领导汇报的课题是《客家与客家文化》。
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客家人,客从何处来。
一、客从何处来
提到客家文化,大家并不陌生,也许一些领导很快就会想到在大山沟里神奇的土楼,庞大、雄浑、斑驳陆离,好像地上长出的大蘑菇,也像天宇划过的飞碟,即神奇又刺激;你的耳畔呢,可能也会回响起风情万种的客家山歌,一对对客家村夫村妇在溪头岗尾、肩挑往来,然后呢,他们的声音像天籁一样,吟唱出生命之歌,这歌声有的高亢悠长,有的幽怨深沉,莫不使你驻足动容,发生深深的共鸣;你的眼前可能还会闪过一长串客家名人的形象,像太平天国的英雄洪秀全、杨秀清、石达开,以及辛亥革命的志士孙中山、廖仲恺、胡汉民、邓演达等等,还有我们共和国的将相朱德、叶剑英、张鼎丞、杨成武、刘亚楼,还有海外的英豪,像以前的万精油大王胡文虎,像新加坡的首任总理李光耀,还有曾宪梓、田家炳,这个一大串的英豪,无论是在政经舞台上,还是在文教战线上,都少不了客家人英雄的身姿,令人非常振奋。
你比如说我们上杭,就有明代诗人李颖,清代的诗人刘坊,被人
称为画、诗、书“三绝”的一代宗师华喦,福建唯一武状元丁锦堂,清末民初一生尽瘁于教育事业的丘复,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著名画家丘沺、罗晓帆、宋省予和著名的作家、翻译家、画家钟梅音女士,还有共和国开国将军刘忠、罗舜初、袁子钦等27位将军,还有为国捐躯的吴富莲、薛先维、罗化成、廖海涛、黄定基等这些英雄儿女,以及当代在党政部门曾担任要职的陈丕显、伍洪祥、罗炳钦、李质忠、林锦亮、黄庆熙、邓六金、林开钦、蓝荣玉、傅柏翠、叶双瑜、游宁丰、丘能扬等等。
你可能还会听说过,客家人的人数达到几千万,甚至有的说有上亿,有一种说法,凡是有井水的地方就有客家人,或者说凡是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客家人,所以你会觉得客家文化是魅力四射,而客家人呢,你觉得有一点儿神秘莫测。
到底什么是客家人呢,客从何处来?就是现在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一)客家人的界定
说到客家人的神秘,其实并不神秘。
我本身就是客家人,在座的领导应该也都是客家人。
你从长相上来看呢,你根本看不出客家人跟其他族群的人,比如说跟福州人,跟莆田人,跟闽北人,跟外省人有什么差别。
相反,在客家人内部,长相差异很大的也不少,比如说我个子就长得比较瘦小,头发天生是卷的。
我的一个同学也是上杭人,她就个子高高的,头发天生是直的。
如果从这个血统种族来说,这显然是不同的种族,不同的血统,所以这种族源的不同,血统的不同,并不妨碍于我们是客家人。
实际上
我们汉族,翻开汉族五千年的形成史,本来汉族就是由许多不同的来源、不同的种族形成的。
我们都说我们是炎黄的子孙,你们知道吗?炎帝跟黄帝本来就是不同的种族,大家可能看过黄帝的画像,炎帝的画像,黄帝斯斯文文,文质彬彬的,可是炎帝呢,头上好像长了角,眼珠很突出,他那个形象就有一点儿怪异。
所以从长相上看,他们应该是也是有不同的族源。
我们历史上的许多名人,比如说唐代的李白、刘禹锡、白居易、元稹等人,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诗人、大文学家了。
可是如果从种族来说,他们都是出身于少数民族。
李白是西域胡族,白居易是中亚九姓胡的一个成员。
刘禹锡呢,他祖上出身于匈奴,而元稹呢是北魏鲜卑人。
可是他们长期受汉族文化的浸染、熏陶,已经彻底地汉化了,所以他们都已经是汉族的名人了。
还有陶渊明,我们的田园诗之祖,他本来的出身是溪族,江西鄱阳湖一带的溪族,但是他也都彻底地汉化了,所以也都成了我们历史上的名人。
因此说我们界定客家、识别客家,不在于种族,也不在于血统,完全就在于文化,我们平时用来识别客家的像客家的方言、客家的风俗、客家人的社会心理以及客家人的自我认同,这些都是属于文化的范畴。
1.方言
在历史上,有许多人本来不是客家人,但是他们住到客家人的聚居区以后,他们学会了客家的语言,也认同了客家的习俗,到了他们的子孙呢,也完完全全不会说他们原来的方言,也忘记
了他们原来的习俗了,他们完全认同了客家人,所以他们也就成了客家人。
相反呢,也有一些本来是客家人的,住到别的族群里面去了,比如说住到闽南人的族群里面去了,久而久之,他们就讲闽南话,采用闽南的文化习俗,他们也就成为闽南人了,这样的事例也是非常多的。
那么怎么样来区别到底是不是客家人呢?像我现在讲的普通话,你就不知道我是客家人了,但是如果我讲起客家话来说:“我讲客家话”,嘴巴一张,你就知道,哦,这个就是客家人。
所以啊,这些文化习俗啊、社会心理等等,各个族群虽然有不同,但是他们的共同点也很多,因为毕竟都是汉族内部的差别,所以这个不太容易把握。
真正容易把握的呢,就是语言,就是方言。
所以客家人呢,非常重视方言,重视自己的语言,客家人的祖训说“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你无论到天涯海角,你如果同样是客家人,用方言一讲,一开口,这个乡音相通,就一见如故,大家的心就贴得非常近,所以呢,方言就是客家人互相认同的一个标志。
2.互相认同的一种文化符号——宁化石壁
另外还有一个标志呢,就是宁化石壁。
可能不少领导,听说过宁化石壁,听说过自己的祖先是从宁化石壁过来的。
根据一些文献和族谱的记载,从宁化石壁过来的上杭客家先民有李氏、张氏、丘氏、廖氏、黄氏、林氏、江氏、刘氏、温氏,除了上述各姓氏外,客家学的奠基人罗香林先生在《客家源流考》中,还列出魏、曾、徐、饶、华、邓、巫、吴、罗这些姓氏从宁化和长汀
迁到上杭。
民国版《上杭县志》记述,从宁化石壁迁来上杭的还有:孔、包、朱、伍、官、周、胡、俞、袁、詹、严、龚等这些姓。
新编《宁化县志》记述,从石壁迁到上杭的还有伊、黎、沈、龙、汤等姓氏。
那么根据记载,在唐朝末年迁到上杭的客家姓氏有赖氏,北宋年间迁到上杭的客家姓氏有廖氏、温氏、郭氏、丁氏,南宋时期迁到上杭的客家姓氏有李氏、张氏、丘氏、黄氏、林氏、江氏、刘氏、叶氏。
客家人世代相传自己的祖先都是从宁化石壁过来的,也就是说,祖先从北方南迁的时候,要么在石壁住过一段时期,最少也是经过石壁,然后才分迁到各个地方的。
于是呢,宁化石壁就有了客家祖地的说法。
十几年前,就在宁化石壁这个地方,建起了客家的总祠堂,而且也有客家的公祠,在里面树立了一百多个姓氏的旗帜,陈列着一百多个姓氏的族谱。
这些说法都是在族谱上记载着的,很多很多,大概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客家族谱都记载自己的祖先是从宁化石壁过来的。
所以如果我们按照族谱的说法,把宁化石壁作为客家的祖地,那当然是当之无愧的。
问题在于哪里呢?你如果仔细考察一下,从江西要到福建来,越过武夷山的隘口,宁化石壁那个隘口叫做站岭隘,站岭隘进入福建那是一条路线。
可是还有很多别的路线,比如说宁化以北有杉关,有甘家隘,在宁化以南,长汀那边有古城岭,武平那边有筠门岭,都是从江西进入福建的道路,都是一些低低的隘口,很容易通过的。
为什么客家人的祖先,就非要选择这个站岭隘,从石城到宁化石壁来呢?客家人是人口几千万的大民
系、大族群,为什么祖先都是从一个小盆地走过来的呢?稍有头脑,我们就知道,这决不可能是历史的事实,只能是神话。
那么客家人为什么要编造这样的神话呢?要认识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对于族谱这样的文献,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的原所长,一个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曾经说过,世界上最不可靠的文献,就是谱牒,为什么啊?谱牒在追踪自己的远祖的时候,总是要把那些帝王将相、历史名人拉来作为自己的祖宗。
按照他的说法呢,就是“帝王作之祖,名人作之宗”。
这跟族群的形成机制相关,每一个民系或者每一个族群,在它形成的过程当中,都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些过程当中都要有一个文化符号作为他们互相认同的标志。
而这个符号呢,是在长期的、残酷的、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产生的。
虽然我们并不知道宁化石壁是不是有过帝王这么辉煌的人物,但是我们可以推测到,在江西越过武夷山到福建来的各个家族之间,曾经一定有过激烈的社会竞争。
这种竞争不单单是靠武力,不是靠铁与火的武力斗争,还是要靠文化。
文化上要大家互相比一比,哪个家族本来是身份地位高的,哪个家族本来是贫苦简陋的,哪个是书香门第,哪个是目不识丁,这里面就是有一个社会地位高下的问题。
很可能原来经过宁化石壁过来的是一些大家族,他们是一些有身份的、文化也比较高的家族,所以在这种竞争过程当中,他们终于取得了优越的社会地位,享受了雄厚的社会资源。
那么以后其它的并不是从宁化石壁过来的家族,为了分享这种社会资源,也就逐渐地也
把自己的家族族源说成是从宁化石壁过来的,并且把这样的说法写进他们族谱当中。
于是就出现了绝大多数的族谱都认为自己的祖宗是从宁化石壁过来的,也就是大家都自称宁化石壁过来人这样子的现象,久而久之,这个宁化石壁就成了判别你到底是不是客家人的一个标志。
换一句话说,这个宁化石壁终于成了客家人互相认同的一种文化符号。
(二)客家人的形成和发展壮大
但事实上呢,客家民系并不是一时一地在某一个很狭小的地方形成的,而是在一个很长期的漫长的过程当中,在赣闽粤交界区域的广袤的山区逐步形成的。
在赣闽粤交界区域的广袤的山区,现在包括江西的赣南,就是江西的赣州,福建呢,就是以前明清时期的汀州府,汀州府下面有八个县,八个县都是纯客家县,其中包括这个宁化县,也包括汀州的府治所在的长汀县,还有武平县、上杭县、永定县以及稍微偏北的连城县、清流县、明溪县这些,另外在广东,就包括粤东粤北的一些县份,这里面一共有几十个纯客家的县份,它们地理上是县域互相毗连的,这里面就形成了一个客家人非常广大的聚居区,通俗地说叫做客家大本营。
具体地分呢,这里面又可以分为四个小的片区,就是赣南、闽西、粤东、粤北这四个小区。
它们在客家的形成发展史上,各自的作用和地位是各不相同的。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赣南。
赣南的地势,好像一个U字型的底部,它的北部是开放的,是跟长江流域相通的。
历史上由于战
乱或者灾荒的原因,有不少北方的人,江淮的人,越过了洞庭湖,越过了了长江,又越过了鄱阳湖,然后溯赣江就到了赣南。
一般认为中原汉人迁居南方,总计大迁徙5次。
从汉末到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徙。
从东晋到五代,汉人又由长江流域南迁,这是第二次大迁徙。
南宋初年,由于金兵一路南下,所以北宋的王室就带着很多百姓拼命地向南奔跑,这是第三次大迁徙。
一般认为五代到南宋时期的中原汉人南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客家人的迁徙。
南宋初年,金兵南下时,其中有一路就是由隆祐太后带着一批人到了赣南这个地方来了,在赣南这个地方,就成了北方汉人南迁的第一站,他们曾经在这个地方停止过,在这边休养生息。
他们到了赣南以后,停留下来在这边休养生息,慢慢地就互相凝聚,文化上互相吸收,初步形成了客家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
所以人们说啊,赣南是客家的摇篮。
而闽西也就是当时的汀州呢,在中原汉人第二次大迁徙时,有数以千计的中原氏族迁到这里,到了第三次大迁徙时,流亡到这里的中原氏族就越来越多,当时人口就达到了10万。
闽西刚好隔着一个高高的武夷山,武夷山像一个天然的屏障挡在那里。
那么,刚才说过了,赣南的地势,好像一个U字型的底部,它的北部是开放的,是跟长江流域相通的,所以跟长江流域的交通还是比较方便的,声气也比较相通。
这样对于赣南来说呢,它造成什么影响呢?就造成说老百姓逃到赣南以后,从心理上还觉得不太安全。
因为那些战火很快可以延烧到赣南这一带来,而且在
文化上跟长江流域比较密切,也比较不容易形成一个封闭区域,形成一种单独的文化。
而闽西就不同了,武夷山像一道天然的屏障,把战火隔在外面了,也把中原文化强劲的辐射隔在外面了。
所以这些难民越过武夷山,到了闽西之后呢,他们心里就松了一口气,就觉得自己是真的安全了,所以就给他们创立了一个在这个地方长期地安家立业,长期地生长繁衍的一种社会心理,所以他们在这个地方长期住下来以后呢,就真正形成客家文化的一些基本的因素。
这些基本因素包括很多的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方面,一个就是语言,一个就是社会习俗。
我们说闽西在宋代,在南宋后期的时候,已经形成一种特殊的风俗跟特殊的语言,并不是我们空口说白话,是有历史根据的。
比如说,当时有一位学者叫做陈一新,他到汀州来当教授,这个教授是当时的一种官,是一种管理文化和教育的一种官,是一种学官,跟现在大学里面的职称是不一样的,大学的教授不是官。
这位教授陈一新,写过一篇文章,叫做“闽有八郡,汀临五岭,然风声气习颇类中州。
”——陈一新《跋赡学田碑》,是什么意思?是说当时福建有八个州郡一级的单位,叫做“闽有八郡”。
其中只有汀州是跟五岭紧紧相接的,叫做“汀临五岭”。
而汀州的风声气习,也就是它的社会文化习俗跟这群人讲的语言呢,跟福建的其它七个郡都不相同,相反倒是跟中原比较类似,这就所谓风声气习颇类中州。
通过这句话,我们就知道说在当时啊,在汀州这个地方呢,确实是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人群。
这个特殊的人群,首先,我们看到它的文化、
习俗跟语言是跟福建其它地方不同的,而跟北方是比较相似的。
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北方一批一批的南迁的汉人,聚集到闽西这个地方来了以后,他们在这边安心地创业了,长久地定居了,然后他们的文化习俗,把北方带来的文化习俗,带到这个地方,互相凝聚互相同化了,所以闽西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客家的祖地,而汀江从长汀一直流到广东汇到韩江里面的这条汀江,是客家的母亲河。
上面已经讲到了中原汉人的前三次大迁徙,那么明朝末年,清兵南下,大批客家民众仓皇逃难,分迁到广东中部及滨海地区和台湾、西南等一些地方。
明末清初张献忠农民起义失败后,四川一带遭兵火之灾,田园荒废,地广人稀。
康熙年间诏命农民迁往开辟垦殖,这是清代有名的一次大迁徙,叫做“移湖广填四川”。
这是第四次大迁徙。
清朝同治年间,受广东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部分客家人分迁到广东南路与海南岛、台湾、香港、澳门、南洋群岛,甚至远到欧、美各洲。
这是第五次大迁徙,是太平军失败以后的属于世界范围的迁移。
在第三次大迁徙时,有一部分客家人从赣南分迁到粤东和粤北。
粤东其实有包括两个族群,一个是潮汕的族群,一个就是现在梅州地区的客家族群。
我们这里说的粤东就是指梅州这一带的客家族群,它的首府以前叫做梅县,梅县到了明清以后有客家首府的美称。
为什么?因为这一带比较靠海,所以后来的经济社会
的发展比较快,同时跟南洋跟东南亚的联系也比较密切,所以它在客家大本营里面的地位原来它是默默无闻的,原来它的人都是由福建迁过去的,罗香林先生根据对粤东各县18个姓氏的族谱研究考证,得出其中16个姓氏是从上杭迁去的。
宋代有一本书就说粤东的人都很懒惰,土地都靠汀州的佃户去佃耕的。
可是到了明清的时候它发展很快,就成了明清时期的客家的首府。
至于粤北,就是现在韶关地区,那是明清时期由于客家人,客家大本营的人人口剧增,人口对于土地的压力不断地加大,而这些土地已经不足以养活这么多的人口了,所以就形成了客家大本营的人口向外迁移这样子的大潮。
在这个大潮当中啊,粤北的韶关成了客家人向外扩张的第一个重镇。
那当然,清代曾经有过一次迁建,郑成功在台湾建了根据地以后,清政府为了跟郑成功长期地拉锯,为了消灭郑成功的实力,曾经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其中有一个措施叫迁海,就是让沿海三十里的人民全部外迁。
第二次觉得三十里不够呢,又进一步下命令,沿海五十里的人民都进一步往外迁。
那么这次迁海造成人口流动的影响非常大,一拨压一拨的,所以客家人从此开始向珠江三角洲,向台湾,向东南亚迁移。
而深圳就成为客家人从大本营向珠江三角洲迁徙的一个桥头堡,深圳这个地方当时不叫深圳,叫做保安县。
因为它是接近海,是沿海地区,所以客家人到了这个地方以后呢,因适应环境的关系,本来完全是山地族群的那种文化特性,开始有了沿海的一些文化特性,所以人们又说深圳是客家滨海文化的一个窗
口。
总而言之,客家的大本营地区是宋代以后逐渐形成的,是不叫稳定的。
但是,大本营地区里面分为四个小区,这四个小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它们的地位也是不一样的。
最早当然是赣南先发达起来的,所以赣南成为客家的摇篮。
其次是汀州,成了客家人的中心,成了客家人真正的祖地,而汀州流过的这条汀江,就成为客家的母亲河。
再其次,到了明清时期,客家的发展中心移到梅州来了,所以梅州有了客家首府的美称。
在明代中叶以后呢,客家人开始向外迁,那么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迁到韶关去了,所以韶关的这个粤北就成了客家人向外迁的第一个重镇。
那到了清代的时候,客家人要向沿海发展的时候,当时的保安县,就是现在的深圳,成了客家对外发展的一个新的窗口。
这是它们各个不同时期有各种不同的作用。
如果我们把赣南、闽西、粤东、粤北开发的历史串联起来,就形成了一部客家人的形成发展史。
目前客家人分布在国内19个省区265个县市和国外五大洲、六大洋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国内纯客或者基本纯客县市41个,总人数约5500万,另外香港的客家人约125万,澳门约10万,台湾约460万,国外的客家人约500万,加起来客家人约有6595万左右。
说客家人神秘,这么说起来就不神秘了。
客家人就是这样来的,它的组成包括了南迁汉人,也包括了百越土著和其它少数民
族。
百越土著以前,在中国东南这一带,住着很多的种族,总称为百越。
那我们这个刚才说到的客家大本营地区,一部分是在江西南部,一部分是在福建西南部,一部分是在广东的东部跟北部,这些都属于百越分布的地区。
它这里面的土著,就是百越民族,那么客家人里面有一部分,就是百越的后裔,还有其它少数民族。
其它少数民族指的是什么呢?主要是一种盘瓠蛮,盘瓠蛮就是一种信仰盘瓠的民族,畲族的祖先就是盘瓠蛮的后裔,盘瓠实际上说穿了就是一种狗。
当然我们现在畲族不称它为狗,称它为龙骑。
盘瓠蛮的后裔,也就是畲族的祖先,本来在山区,在深山里面自生自长,自成一个民族。
但是,当客家人,就是刚才说的,北方和江淮迁到赣闽粤交界地区的北方人,还有百越的后裔,跟盘瓠蛮的后裔,他们原来是居住在武陵地区,就是现在湖北湖南交界的地方,包括湖北的施州,湖南的张家界这些地区。
后来由于这个地方,也由于开发的缘故,他们就四散迁移,其中有一部分就迁到了福建广东交界的地区。
那这三部分的人,一部分是北方汉人,一部分是百越后裔,再一部分是迁到这边的盘瓠蛮人,长期地接触,友好地相处,后来他们的文化就互相地吸收,最后就形成一种新的文化。
这种新的文化呢,不完全跟北方汉人的文化相雷同,也不等于是百越的文化,或者是盘瓠的文化,而是完全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新的文化实际上就是我们讲的客家文化。
而客家文化的载体就是客家人,这一层面纱没有揭开之前,我们觉得客家人很神秘,当揭开之后呢,它就不神秘了,客家人就是这么
来的,客家文化就是由多种种族多种文化共同筑就的。
二、客家文化的特点
刚才我们讲到了什么是客家人,客家人怎么形成,怎么发展壮大,现在我们讲的是客家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我们把这个基本特点归纳为中原情结与草根本色这两个方面。
(一)中原情结
上面已经说过了,客家的族源很复杂,客家的先民最早有三个部分,就是有北方南迁的汉人,有百越土著的后裔,还有迁到这一带的盘瓠蛮,可是他们经过整合之后呢,都自以为是中原移民的后裔,我们没有听到谁说我是盘瓠蛮的后裔,也没有听到谁说我是百越的后裔,大家都说是中原的后裔,这就说明客家人有很浓厚的中原情结。
这个中原情结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1.祠堂和族谱
首先我们从客家人的祠堂,客家人的族谱就可以看得出来。
祠堂和族谱是人们展示家族渊源的一个窗口,祠堂里的堂号堂联是显示家族身份的标签,好像一个商品上面贴的一个标签,知道这个是什么商品,是什么品牌。
客家人他就是通过祠堂里的堂联、堂号作为自己的标签。
什么是堂号?就是祠堂的名号,每一个祠堂都有一个名称,这是它的名号,这个名号呢,是表明一个家族的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一个标记。
各姓祠堂的堂联,一般都是以本姓的郡望作为堂号,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了,什么叫做郡望?郡望是一个姓氏的发祥地,它是以郡为单位的,那么以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