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程序课程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程序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1. 学生能理解C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掌握程序结构、数据类型、变量和常量的使用。
2. 学生能掌握基本的输入输出语句,理解函数的定义和调用方法。
3. 学生能运用控制语句(如if、for、while等)实现程序逻辑,解决实际问题。
技能目标:
1. 学生能独立编写简单的C程序,具备调试和修改程序的能力。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编程问题,具备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
3. 学生能通过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复杂的编程任务,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学生培养对编程的兴趣,激发学习C语言的热情,树立编程自信心。
2. 学生在编程过程中,培养严谨、细心的态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通过学习C程序设计,认识到编程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技巧。
学生特点:本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对编程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可能缺乏编程基础。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设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编程能力。
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C程序设计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 C语言基础知识:
- 程序结构及基本语法
- 数据类型、变量和常量
- 运算符和表达式
2. 基本输入输出及函数:
- 输入输出语句
- 函数的定义和调用
- 作用域规则
3. 控制语句:
- 条件语句(if、if-else、switch)
- 循环语句(for、while、do-while)
- 控制跳转语句(break、continue、return)
4. 简单程序设计:
- 结构化编程方法
- 数组的使用
- 指针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按照以下进度安排:
1. 第1周:C语言基础知识
2. 第2周:基本输入输出及函数
3. 第3周:控制语句
4. 第4周:简单程序设计
教材章节关联:
1. 第1章:C语言概述与基本语法
2. 第2章: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
3. 第3章:函数、作用域规则
4. 第4章:控制语句
5. 第5章:数组、指针
三、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1. 讲授法:教师以清晰、生动的语言,系统地讲解C语言的基本概念、语法规则和编程技巧。
通过讲授法,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实践编程打下坚实基础。
- 结合教材章节,讲解重点、难点知识点,如数据类型、控制语句等。
- 通过示例代码,展示编程技巧,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编程逻辑。
2. 讨论法:针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编程心得,互相学习。
-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探讨编程问题。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编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分析教材中的经典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际编程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 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提炼出一般性规律,提高编程水平。
4. 实验法:安排上机实验,让学生在实际编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
- 设置具有挑战性的实验任务,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 及时反馈实验结果,指导学生优化代码,提高编程质量。
5. 任务驱动法:以实际编程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
- 设计不同难度的编程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编程技巧。
- 鼓励学生分享任务成果,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6.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复杂编程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 制定明确的小组任务分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 定期组织小组汇报,展示合作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评估
为确保教学质量和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采用以下评估方式:
1. 平时表现:
-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讨论等活跃程度,以10%的
比例计入总评。
-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贡献和表现,如协作态度、沟通能力等,以10%的比例计入总评。
- 课堂笔记: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记录,评估其学习态度和总结能力,以5%的比例计入总评。
2. 作业:
- 布置课后作业,涵盖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知识,以巩固学生学习成果。
- 设定作业提交截止时间,要求学生按时完成,评估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执行力。
- 作业成绩以25%的比例计入总评,重点关注学生的编程思路和代码质量。
3. 考试:
- 期中考试: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全面考察学生对C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占期末总评的20%。
- 期末考试:采用上机考试方式,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编程任务,评估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占期末总评的40%。
4. 实验报告:
- 学生需提交实验报告,详细记录实验过程、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实验报告成绩以10%的比例计入总评,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5. 附加分:
-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学习心得、优秀代码等,给予附加分奖励,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参加编程竞赛、发表论文等,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附加分,以鼓励学生拓展知识面和技能。
教学评估将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通过多元化的评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安排
为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如下:1. 教学进度:
- 课程共安排16周,每周2课时,共计32课时。
- 按照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4周,确保学生有足够时间掌握所学知识。
2. 教学时间:
- 课堂教学时间:每周安排两次,每次90分钟,分别在周一和周四下午进行。
- 上机实验时间:每周安排一次,每次120分钟,在周三下午进行。
- 课后辅导时间:每周五下午,为学生提供答疑解惑和辅导。
3. 教学地点:
- 课堂授课地点:学校计算机教室,确保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直接观看教师演示和操作。
- 上机实验地点:学校计算机实验室,提供足够设备供学生实验操作。
4. 考试安排:
- 期中考试:安排在第8周,为期一周的准备时间。
- 期末考试:安排在课程最后一周,为期两周的复习时间。
5. 作业与实验报告:
- 课后作业:每两周布置一次,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提交。
- 实验报告:每次实验后,学生需在一周内提交实验报告。
6. 考虑学生实际情况:
- 避免在学生午休时间进行教学活动,确保学生有充足的休息时间。
- 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安排实际编程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安排,确保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