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女子留日教育特点及其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末女子留日教育特点及其影响
吕建强
【摘要】甲午一役,清政府惨败于昔日的"学生"日本,举国震惊.为一窥日本如何在短短几十年内由闭关锁国的弱国,一跃成为东亚强国的原因,同时为了仿效日本的变革挽救危局,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都开始加强对日本的关注.教育理所当然成为改革的突破口,留学日本也成为爱国知识分子的首选之地.继男子留学之后,女子留学也渐成风气.受历史、文化、现实等因素影响,这一时期的女子留日教育无论从特点还是影响都具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借鉴价值.
【期刊名称】《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00)005
【总页数】0页(P94-封3)
【关键词】清末;女子教育;留日教育
【作者】吕建强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福建,厦门,361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29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
中日甲午战争,作为文化母国的中国惨败于日本,朝野震惊。
许多进步人士反思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根本原因在于教育的落后,认为中国欲图自强,根本在于广兴学校,而学校的根本在于女子教育。
这一时期兴起的女子留日教育
无论从背景、特点还是影响上,都有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地方。
中国历代统治者并不重视女子教育,直到甲午战争前中国还没有一所女子学堂,所谓的女子教育也只是在家庭中学习一些女红手艺和接受三从四德的封建思想,文化知识的传授几乎是一片空白。
许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女子教育的重要性。
早在1892年郑观应就提倡女子教育,主张“通饬各省,广立女塾,使女子皆入塾读书”。
维新运动兴起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从强调强国保种,培养有知识的贤妻良母思想出发,大力提倡女子教育。
最具代表性的是康有为和梁启超。
康有为认为,男女应该平等,在受教育方面,应不分男女,同等对待。
学成之后,“但问才能,不问男女”。
提倡女子教育最力的梁启超认为,天下积弱之本,始于妇人之不学,并表示“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民智少,国之所存者幸矣”[1]。
由于康、梁等维新人士的大力提倡,许多开明的教育家开始兴办女学。
1897年爱国教育家经元善创建了第一所由中国人创办的女子学堂经正女学; 1901年,由蔡元培任会长的中国教育会开办了爱国女学,其宗旨是增进女子普通知识,激发女子的权利义务观念,1902年吴怀疚为修明女教、开通风气创办务本女校……到1908年全国共有20所女子学堂,女子教育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但是由于国内女子教育制度尚未确立,加之清政府不准男性教师到女子学堂任教,而现有的女子学堂短时间内培养不出足够的师资,从而造成女子学堂师资严重匮乏。
女子留学不得不提上日程来。
广大有识之士纷纷倡导女子出洋留学以充实国内女学之师资。
当时政论家普遍认为:“吾国欲立自强之基础,非遍设女学不可;欲遍设女学,亦非于此时兼派女子速成师范及养成女子教员不可。
”而此时与我国隔海相望的日本女子教育发展比较完备,正如张之洞在《劝学篇》里所论述的,留学日本“一是路近省费,可多遣;二是去华近,易考察;三是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四是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
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2]。
同时日本政府认为,教育中国的留
学生是日本影响中国未来政治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对中国留学生到日本留学极为热情。
以上条件遂使日本成为广大有志留学女子的首选并催生了女子留日教育的兴起。
到1905年时,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女学生已经超过百人,形成女子留日的小高潮。
1907年,仅东京一地就有中国女留学生近百名。
1908年,中国留日女生总数为126名;1909年较多,为149名;1910年也有125名[3]。
1.家庭背景
虽然留学日本较欧美花费低,但是对于一般的家庭来说自费出国留学还是奢望,因此这一时期出国留学的女子多数出身于家庭比较富裕的中上阶层,如“1902年留学的十几名女子均是举止娴雅,志趣高尚,不卑不亢,彬彬有礼的名门闺秀”[4]。
政府选派的女留学生也多是出身名门,“1905年从湖南选派的20名女子,都是名门秀媛”。
另外,由于封建特权和男尊女卑观念的束缚,平民百姓的女子基本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她们既达不到出国的文化水平也接受不了出国学习的思想。
中上阶层的家庭接触外界的机会较多,平均文化水平也比一般家庭高,他们的子女有机会接受一定的文化熏陶,思想也比较活跃,一般人都会认为这样家庭的女子是封建礼教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品行聪淑者。
因此,早期留学女子基本以中上阶层为主。
2.留学途径
传教士携带中国女童出国是中国女子留学的最早的教育形式。
随着中外交往的增多,一些国人出国游历、经商、留学、做工等,并带去他们的妻女或姐妹,这些女子便在国外接受教育,称之为伴读女子留学。
沿海诸省因为经济相对发达、交通便利,风气也较开放,这些地区女子教育比中国内陆地区要好,浙江省尤为突出。
又加之中国与日本的地理位置最近,中日贸易往来较多,所以伴读女子留学日本的最多。
随着女子留学教育的发展,单身留学女子渐多。
女子开始从自己的志趣和意愿出发,进行有目的的自发留学教育。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位是秋瑾。
1904年6月,秋瑾目睹国事日非,毅然卖掉首饰作学费,赴日留学。
随着清政府留学政策的推行以及留
学女子的宣传,自费留学女子人数逐渐增多,如1905年3月,奉天有7位女子自备费用,前往日本留学;同年5月,云南有13名女子结伴赴日本留学。
女子自费留学的发展促进了官费女子留学的发展。
首批官派女子留学,是1905年湖南省派出的。
当时派遣的20名女子,年龄最小的只有14岁,年龄最大的则有53岁。
同年,奉天派出15名女子赴日留学。
1905年,奉天农工商务局总办熊希龄到日本考察工业教育制度,并且参观了日本的实践女学校,即与校长下田歌子相约每年送15名学生到实践女学校留学。
根据协议,1907年,奉天女子师范学堂派出21名学生到实践女学校学习。
江西省亦派出10名官费女学生。
到了1907年,仅在东京一地,便有接近一百名中国女留学生[5](P65-68)。
在20世纪初,从总体上看,在女子留学教育方面,仍以自费出国者居多。
3.学习内容
我国早期的女子留学生主要集中在日本著名女子教育家下田歌子所创建的青山实践女子学校,官费留学女生也多在该校肄业。
截止1911年,招收中国女学生的5所主要学校毕业生总数为116人,其中实践女子学校有94人,占总数之大半[5](P101)。
因此,实践女子学校的学习内容基本可以代表这一时期女子留学的主要学习内容。
实践女子学校的留学生规程明确指出学校以“把清国女子培养成既能胜任教育之责又能担当一家之主的女性为目的”。
1909年从实践女子学校毕业的40名女留学生中,工艺科有20人,师范科有14人,中学科6人,幼儿园速成保育科4人。
大多数留学女子怀着“毕业之后委身教育,或任教师,或任保姆,灿祖国文明之花,为庄严之国民之母,家庭教育之改良,社会精神之演进,无量幸福,安之不胚胎于今日之少数女子”的雄心壮志,学习的专业主要为师范、家政和工艺,内容涉及文科、理科、家事科。
从课程的设置看,体现了贤妻良母教育的需要,同时顾及到女性全面发展的要求,手脑并用,既有时代需用的各类知识,又有谋生技能的训练,这同我国传统的女子教育截然不同[6]。
4.毕业去向
尽管这些留日女子归国后有的仍旧回到家庭,重新过起了相夫教子的生活,但更有相当部分女性不改初衷,毅然投身于我国早期的教育事业,充任女校教习,或幼稚园、营养园保姆。
如1905年湖北派往日本的20名女学生,归国后全部进入女校任教。
1907年北京出现了三座女子传习所,其教职均是留日归来的女学生;也有部分女性投身于革命事业如鉴湖女侠秋瑾、何香凝等;也有妇女运动的先驱,如林宗素、唐群英、张汉英、王昌国等。
虽然各自从事的职业不同,但是她们都为社会进步做出了相当的贡献。
1.促进了女子教育的发展
女子留学教育的兴起,改变了男性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女子教育由可有可无的男性附庸,成为独立的教育体系。
女子留日教育为国内培养了一批女教师,促进了女子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的文化水平。
留日女学生中西知识兼备,是理想的女校教师,早期女留学生大多数在学成回国后成为中国女学中的首批女教师。
1905年湖南派往日本的20名女留学生回国后全部进入女校任教,她们中的一些人还积极创办女子学校,如唐群英创办了岳北女子职业学校,张汉英创办了醴陵女子学堂,黄国厚创办了衡粹女子职业学校等,成为女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前后几百名女留学生归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女教师缺乏的状况,促进了现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和女子教育制度的确立。
2.促进了女性权利意识的觉醒
在20世纪初封建纲常礼教依然根深蒂固、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男外女内观念依然盛行于世的形势下,少数受戊戌维新妇女解放思潮影响的妇女,勇敢地摆脱传统的束缚,克服重重困难,毅然走出国门到异国他乡去求学,无疑是对压制妇女、歧视妇女的封建传统的强烈冲击,这在社会上引起的震撼是可想而知的。
出国后,她们又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平等、自由思想的启蒙,开始具有了较强的妇女权利意识和民族
解放意识。
为能“拯救二万万之女子,复其固有之特权,使之各具国家之思想,以得自尽女国民之天职”,她们组织女性团体,出版妇女报刊,鼓吹“为我女同胞除奴隶之徽号,革散沙之性质”,为宣扬妇女解放不遗余力,产生了很大影响。
回国后,她们或以知识和技术服务于社会,向世人证明妇女解放的能力和蕴藏在妇女群体中的巨大能量;
或积极参加民主革命和妇女解放运动,为民族民主革命贡献力量。
中国近代著名的
妇女领袖和妇女活动家多出自留学生,如秋瑾、何香凝、唐群英、张汉英、王昌国、陈撷芬、林宗素、胡彬夏、宋庆龄、宋美龄、向警予等,她们与女学兴起后出现的
其他女学人形成了中国最早的知识妇女群,成为妇女解放运动的中坚力量,为促进妇
女界的觉醒和近代妇女运动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中国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已大大落后于西方了。
一大批有志女子抱着
早日使祖国繁荣富强起来的愿望,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学习科学、医学、教育、艺术
等各种先进知识。
在学习期间也积极传播东方古老优秀的文化,增进相互的了解,加
深了同各国人民的友谊。
归国后,她们在社会上大力传播先进的知识技术,使更多的
人了解外国,培养了更多有文化、有才能的杰出人才,为改变中国的贫穷落后面貌做
出了贡献。
虽然甲午战争后的女子留日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历史进步性,但是也应看到其局限之处:首先,留学教育质量不能保证。
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国内女学落后,出国之前知识准备不足,出国后多数女子急于回国又学习速成学科;二是年龄参差不齐,年长的已过花甲,年少者不过十三四岁,造成选择学科的不便。
其次,学习内容的选择不合理。
据谢长法《清末的留日女学生》所载1906~1911年留日女学生统计表的记录显示,大
部分留学生选择了师范、工艺等文科,而学习理科者寥寥无几[5](P102)。
当时中国的文科并不落后于日本,中国所欠缺的是理工科人才。
再次,虽然这一时期的女子留
学发展比较迅速,留学人数不断增多,但从留学资料来看很多留学生并没有完成学业,
也有很多学生在完成学业回国后,并没有利用学到的文化知识去服务社会而是继续去做一个传统的家庭主妇。
这也表明,这一时期女性的权利意识并不像留学教育那样发展迅猛,女性争取独立自主的权利意识的成熟尚需时日。
总之,这一时期的女子留日教育为促进国内女子教育、女性权利意识的觉醒、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一时期的女子教育进一步反映了留学已经成为一个接受新事物,发现新思想的重要渠道,通过留学寻求救国之道,也逐渐成为许多有志青年的理想;女子留学的逐渐兴起也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开始关注女子教育,承认女子教育的重要性。
但是由于受国内外条件以及女性自身所受教育的影响,女子留学也存在着急于求成、学科太偏等缺陷,这些也是值得我们借鉴与反思的。
【相关文献】
[1] 陈琼莹.清季留学政策初探[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74.
[2] 孔繁岭.中国近代教育史稿[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2.
[3] 周一川.清末留日学生中的女性[J].历史研究,1989, (6).
[4] 周一川.中国近代女性日本留学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8.
[5] 孙石月.中国近代女子留学史[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5.
[6] 田梅英.简论清末女子留日运动[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1999,(4):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