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11.四通八达的交通第2课时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11.四通八达的交
通第2课时教案
第四单元多样的交通和通信
11. 四通八达的交通
教学目标
1.感受现代交通的发达和便利,感受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为我国交通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自豪。
2.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做到文明安全出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现代交通的发达和便利,感受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
教学难点:为我国交通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自豪。
教学准备:师制作课件,收集案例资料;学生课前询问家人了解家乡的交通变化。
教学方法:启发式、自主学习法、讨论交流法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猜谜引入
1.师出示各种交通工具的谜面,学生根据谜面猜出谜底。
(1)喝水就生气,一日行千里,通身都是节,能合能分离。
(打一交通工具)
生:(火车)
(2)喝水就生气,一日行千里,通身都是节,能合能分离。
(打一交通工具)
生:(公共汽车)
(3)不是神仙能上天,腾云驾雾只等闲,高山峻岭闪身后,百里行程一瞬间。
(打一交通工具)
生:(飞机)
(4)身背大铁箱,晴天城内忙,尘土遇见它,不再乱飞扬。
(打一车辆)生:(洒水车)
2.师: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究关于交通工具的秘密。
3.提示课题:11.四通八达的交通
二、新知探究
活动一:家乡交通的发展
(一)交通工具的变化
1.师:无论你生活在农村还是城市,都会发现如今的交通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让我们一起来调查和了解家乡交通工具发生的变化。
2.师:老师小时候上学,大多数时候是步行,家离学校又远,每次步行到校都要半小时左右,所以为了不迟到,每天都得早早起床。
如果遇到雨雪天,那就得比平时起得更早,因为路不好走。
3.课前我让同学们调查了自己爸妈小时候上学使用交通工具的情况,谁来分享一下?
4.学生讲述自己了解到的情况。
5.师引导学生感受交通工具的变化
马——马车——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四轮车——火车——汽船、轮船、潜水艇——飞机、火箭、乃至宇宙飞船……
6.师:看着这些交通工具发生的巨大变化,你有什么感受?
7.师小结:从交通工具的变化,我们感受到了社会在发展、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
(二)道路的变化
1.师:父母上学的时候,除了交通工具和我们现在的不一样,道路也不一样。
你们能说说以前的道路和现在的道路有哪些不一样吗?
2.学生自由表达
3.师:同学们说得不错。
以前大多数是泥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现在都是沙石路、柏油路,宽阔、平坦而且干净,走在上面非常平稳、舒适。
4.学生通过课件感受以前的道路和现在的道路的区别,感受以前
的城市交通和现在的城市交通的区别。
(三)交通给家乡发展带来的影响
1.通过课本74页的两幅图感受交通给家乡发展带来的影响
(1)高速公路贯通,使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2)以前家乡的特产只是自己用,现在修了路,就可以成批运到外地去卖了。
2.说一说:交通的发展给你的家乡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先在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3.拓展:修路带领人们致富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两句诗出自于毛泽东的古诗作品《七律.长征》之中,在诗中提到的乌蒙,指的是绵延在云南与贵州之间的乌蒙山脉,而在乌蒙腹地的贵州赤水市,境内地势高低不平,落差大于100米的山涧瀑布就有四千余处。
2012年以前,这里没有机场,不通高铁,甚至没有一条像样的高速公路。
红色文化的标签和独特的丹霞地貌景观,并没有带来原本期待的财富。
崎岖的大山是天然的屏障,将赤水与外界隔离。
2012年,赤水正式被纳入乌蒙山片区国家级贫困县。
修路,成为赤水人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