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语文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语文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
一、文言文
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年且九十(________)②杂然相许(________)③始一反焉(________)
(2)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话。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B.愚公妻子的“献疑”和智叟的疑问都流露出他们对移山过程必须解决的难题的关心和关注。

C.操蛇之神的“惧”侧面突出了愚公移山的紧定信念和恒心。

D.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两座大山,不仅没有损害愚公形象,反而使愚公形象更加高大求满,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的美好愿望。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
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惩山北之塞惩②杂然相许许
③汝之不惠惠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下面对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 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但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以此来表现出愚公的“愚”。

B. 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 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D. 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①问曰:‘天下恶②乎定?’吾对曰:‘定于一③。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④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⑤然兴之矣。

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⑥,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⑦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注释:①卒然:通“猝”,突然。

②恶(wū)乎:怎样,如何。

③一:统一④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⑤悖(bò)然:此处形容禾苗蓬勃生长的样子,⑥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⑦由:通“犹”。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委而去之________
②亲戚畔之________
③语人曰________
④就之而不见所畏焉________
(2)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线划开(限断2处)。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悖然兴之矣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②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4)甲、乙两文表现了孟子怎样的政治主张?请结合两段文字内容分别做简要分析。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右溪记
元结
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

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

两岸悉皆怪石,攲③嵌④盘曲,不可名状。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

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注释)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

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

②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攲(qī):倾斜。

④嵌:张开。

⑤逸民退士:避世隐居的人。

(1)为文中空缺处依次选择恰当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①洄悬激注②清流触石③佳木异竹④垂阴相荫
A.③①②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④②
D.②①③④
(2)右溪的奇特之处是________(可用选用原文语句);作者对右溪的喜爱及其感受也可以用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的一句话________来总结表达。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

夏日新篁①初放,绿阴照人②,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

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③,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

风和日暖,冻蝇④触纸上,冬冬作小鼓声。

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⑤,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选自郑板桥《题画三则》)(注释)①新篁:新竹。

②绿荫照人:绿色的竹影照在人身上。

③窗棂:窗子上雕花的窗格。

④冻蝇:秋冬受冻的苍蝇。

⑤师承:受过老师指教,有相承的师法。

(1)“置一小榻其中”中“置”字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于时一片竹影凌乱,岂非天然图画乎!
(3)作者认为自己画竹的灵感“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此句意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6.文言文阅读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①。

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

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②。

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③深了人意。

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

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是日剧饮④而归。

(选自苏轼《东坡志林》)(注释)①相田:察看田地的好坏。

②颖悟绝人:超过同辈,聪明过人。

③辄:就。

④剧饮:痛快喝酒。

(1)下列画线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念无与为乐者/与之同游清泉寺
B.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往求疗
C. 书不数字/答谢中书书
D.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2)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三处)。

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3)请补写下面句子中省略的内容。

① /以纸画字,书不数字② /辄深了人意。

(4)下列选项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记承天寺夜游》全篇仅有八十多字,但是作者开篇所记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却十分详尽,表明这个时间背景对此文有着重要的意义。

B.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写月光的传神之笔,短短数语,无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描绘了一个空明的月夜。

C. “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作者在众多景物中突出兰溪,在兰溪中又捕捉了溪水西流的特征,这是作者抒发情感的契机。

D. “休将白发唱黄鸡”中的“白发”指年老;“黄鸡”指“黄鸡催晓”,原指对年华易逝的感伤。

此句意思是感伤时光流逝人易老,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

(5)苏轼一生豁达,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进行阐述。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
②人恒过________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列举了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练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来作为论据。

B.文章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

C.文章先谈人,主要体现“死于安乐”:后论国,主要体现“生于忧患”。

D.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镜喻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目能见物,而不能见吾之面,假于镜见焉。

镜之贵,不知目;镜不求于目,而目转求于镜。

然世木尝以镜之助目,而咎目之失明。

镜何负于目哉!
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

左右匿笑,客终不悟。

悲夫!
(选自清代钱大昕的《潜研堂文集》)(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而不能见吾之面/面山而居
B.假于镜而见焉/且焉置土石
C.泰然谓美莫已若/未若柳絮因风起
D.镜何负于目哉/负势竞上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
(3)读完本文,你悟出了什么做人的道理?
9.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①见而奇之。

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②,宾客盈坐。

闻粲在门,倒屣③迎之。

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

邕曰:“此王公④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

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注:①蔡邕:东汉末年文学家。

②车骑填巷,宾客盈坐:意思是到蔡邕家的人很多。

③倒屣:急于迎客,把鞋子穿倒了,形容对来客的热情欢迎。

④王公:特称王粲的祖父王
畅。

(1)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①宾客盈坐________
②尽当与之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

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


(3)文章极力渲染蔡邕的才学和地位有何作用?
10.文言文阅读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句划线的词。

①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
②而后喻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孟子在本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也能成才”;现在也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乙)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①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②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③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④,此子房⑤教之也。

当淮阴⑥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选自《留侯论》,有删节)(注释)①挟持:内心怀有。

②项籍:即项羽。

③轻:轻易。

④弊:疲弊。

⑤子房:即张良,字子房,为汉高祖刘邦主要谋士。

⑥淮阴:指韩信。

《史记·淮阴侯列传》:汉四年,韩信破齐,向刘邦请封“假王”,“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荣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日:‘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赶紧提醒他不能得罪韩信。

刘邦醒悟,便封韩信为齐王以笼络他。

韩信后降封为淮阴侯,故称为淮阴。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必有过人之节/人恒过
B.管夷吾举于士/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
C.苦其心志/何苦而不平
D.见于词色/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下列各句中“之”字与例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必有过人之节
A.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C.往之女家(《富贵不能淫》)
D.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4)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甲)文通过列举古代几位圣君贤臣的事例,论述了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________;(乙)文通过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________。

12.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试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乙)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教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人恒过,然后能改/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C. 女子之嫁也/往之女家
D. 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2)翻译句子。

①不得志,独行其道。

②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3)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中孟子提出了自己对“大丈夫”的深刻认识,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B. 孟子的文章长于修辞,气势磅礴,如甲乙两文在语言上都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应该通过反复诵读来揣摩体会。

C. 甲文中孟子运用了“妾妇之道”与张仪等纵横家之道进行类比,表达他的观点;乙文作者开头用举例的方式说明人才需要磨练。

D. 乙文第二段中作者先从国家层面进行论述,再从个人层面进行论述,从而引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文言文
1.B
解析:(1)将近;赞同;同“返”,往返
(2)①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动不了。

②敲石头,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3)B
【解析】【分析】(1)本题中,且:副词,将近;许:动词,赞同;反:通假字,同“返”,往返。

(2)以”,介词,凭借;“曾”zēng,副词,加强否定语气,连……都……;箕畚”,名词活用作动词,用箕畚装;“于”,介词,到。

(3)愚公妻子的“献疑”流露出她对愚公移山过程必须解决的难题的关心和担忧;但智叟的态度却是嘲讽,阻止。

例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的“笑”是嘲笑,讥笑;“止”是阻止。

“甚矣,汝之不惠”,“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流露出对愚公的极端鄙视。

故选B。

故答案为:⑴① 将近;② 赞同;③ 同“返”,往返
⑵①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动不了。

②敲石头,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⑶ B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附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
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2.A
解析:(1)苦于;赞同;通“慧”,聪明。

(2)①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②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3)A
【解析】【分析】(1)①大意: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

惩:苦于。

②大意: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许:赞同。

③大意:你太不聪明了。

惠:通“慧”,聪明。

(2)第一句的重难点词语有:易,交换;节,季节;反,通“返”,往返。

第二句的重难点词语有:固,顽固;彻,改变。

(3)A.错在以此来表现出愚公的“愚”。

应该是以此来表现出愚公的“智”。

故选A。

故答案为:⑴① 苦于;② 赞同;③ 通“慧”,聪明。

⑵ ①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②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⑶ A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孀妻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