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阶段测评三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测评(三)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诗,就像一头大象,而全天下的诗人,其实都是盲人摸象。
每个诗人的知识结构与社会生活的时空不同,创作的经验不同,写出来的诗,也就各有千秋,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的答案。
这很像太阳的万丈光芒,一个优秀的诗人,如果能够拽住其中一缕,写出几句或几首好诗来,那就是造化有成了。
那么,什么是好诗?
好诗首先是感性的。
如果一首诗给人的印象是凭借理性的智慧编织出来的,那恐怕就不是诗了。
诗是直感的抒发与胸臆的喷涌和流淌,高明的诗人,一定会将这种直感用文字迅疾地固定下来。
它是含着体温、裹着气息的,是一种吸纳着春温秋肃、寒来暑往的文字表达,是能够进入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的诗行。
感性,是一种天赋,好诗人的感性直觉都非常好,他们能够抛开一切表面的现象而直抵所要表达的事物的本质。
卓越的诗人,凭借他的感性天赋,信手拈来,任意挥洒,出神入化,比如李白与苏东坡,几乎就是出口成章、即吟成诗。
这样说来,诗就是那些具有感性天赋者的天下了吗?当然不是。
智性也很重要。
一个诗人,如果只有感性而没有智性,很难有大作为,他们常常虎头蛇尾,会写着写着就跑题了,尤其容易坠入云雾山中,让人莫名其妙。
那怎样才能写出一首好诗呢?当感性帮助诗人完成了对事物本质的捕捉与文字的迅疾固化之后,智性会帮助诗人沿着感性的直觉,推动字与字的联动与激发,促使诗行有如神助般喷涌而出。
感性迅疾转换为智性,智性又迅疾生发出激情与思想相融的表达。
智性即智慧的习性,这种习性一旦养成,便会与感性联合,帮助诗人完成一首又一首诗歌的创造。
一位感性与智性俱佳的诗人,可以写出比较优秀的诗歌,但未必能写出卓越的诗歌。
我们说诗歌充满了魅力,其实,并不仅仅指的是感性与智性的表达,同时,一定还包含着神性。
什么是神性?这的确是很难说清楚的一种诗人的禀赋。
它存在于感性与智性之间那一段含混不清的地带,如此,感性与智性才获得了贯通一体的生气,得以迅疾融化在一起,互相生发,共同放射
出诗歌的光芒。
最后,让我们来说一说诗性。
真正的好诗,一定是诗性充沛的,这个充沛指的就是诗的意境丰盈。
无论是感性的表达还是智性的推动与神性的天助,最终都是为了创造一首浑然一体的诗歌。
这首诗表面看是句子与句子的排列组合,其实更关键的是句子与句子相互激发着、推动着创造出来的诗境。
这一诗境,是全诗的每一个音节、每一个笔画共同完成的。
当我们蓦然回首再看这首诗时,就会发现,语言消失了,而诗的丰沛意境诞生了,令人深受感染。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4月29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是深奥的又是神秘的,诗人的创作就如同盲人摸象,而全天下的诗人就像是摸象的盲人。
B.诗人的创作之所以答案迥异,各具千秋,是因为诗歌创作往往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诗人的
创作经验、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的空间,以及诗人所特有的知识结构等。
C.诗是直感的抒发与胸臆的喷涌和流淌,如果一首诗给人的印象是凭借智性编织出来的,恐怕就不是诗了,因为好诗首先是感性的。
D.感性,是一种天赋,好诗人的感性直觉都非常好,他们创作的诗歌,含着对自然和社会的直接感知。
项,偷换概念。
将原文的“理性的智慧”换为“智性”。
“理性的智慧”本质是“理性”,是相对于“感性”而言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智性即智慧的习性,一个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一旦养成智性,智性便会与感性联合,帮助诗人
完成一首又一首诗歌的创造,有大的作为。
B.感性不仅帮助诗人感知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帮助诗人完成对事物本质的捕捉与文字的迅
疾固化;智性则进一步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推动字与字的联动,促使诗行泉涌而出。
C.神性也是诗人的一种禀赋,神性使诗人的感性与智性贯通一体,融化在一起,互相生发,感性、智性和神性共同使诗歌放射出光芒。
D.一位感性与智性俱佳的诗人,就能写出有魅力的诗歌,就能成就像李白与苏东坡那样,几乎
就是出口成章、即吟成诗的卓越诗人。
项,以偏概全。
“写出有魅力的诗歌”应该同时具备感性、智性与神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创作,无论是感性的表达还是智性的推动与神性的天助,最终都是为了创造一首浑然一体、意境丰盈的诗歌。
B.诗境是由全诗的每一个音节、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句子共同完成的;真正的好诗,一定是诗性充沛、意境丰盈的,使人得“境”忘“言”,深受感染。
C.即使是一个优秀的诗人,能写出几句或几首好诗来,也是难能可贵的,也算是造化有成了。
D.从诗歌创作的重要性来说,神性为上,智性次之,感性为下,因为一位感性与智性俱佳的诗人,可以写出比较优秀的诗歌,但未必能写出卓越的诗歌。
项,推断无据。
“神性为上,智性次之,感性为下”的表述文章中没有体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悲惨命运
[英]威廉·萨默赛特·毛姆有些人,在拜访别人或晚上与人聊天的时候,总觉得告辞是一件很难的事。
时间一分接一分地过去了,到拜访者觉得自己真的该走了的时候,他站起来吞吞吐吐地说:“呃,我想我……”紧接着主人就说:“噢,你这就要走吗?时间真的还早呢!”于是拜访者拿不定主意的尴尬就接踵而至了。
在我所知的这类事情中,最悲惨的例子要数我可怜的朋友动三先生了。
他简直不知道该如何从所拜访的人家里脱身。
他是那么忠厚,又是那么规矩,从不愿失礼。
在他放暑假的第一天下午,天空一片浅蓝,颜色很浅。
他到一个朋友家里拜访。
他在那儿聊了一会儿天,喝了两杯茶,然后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说:“呃,我想我……”
可是女主人说:“噢,别急!动三先生,你真不能再多待一会儿吗?”
动三从来都是说实话的。
“噢,我能。
”他说,“当然,我——呃——可以再待一会儿。
”他留了下来,喝了十一杯茶。
夜幕开始降临了,他再一次站起来。
“呃,现在,我想我真的……”
“你非要走吗?”女主人客气地说,“我还以为你可以留下来吃饭呢……”
“呃,是可以的。
”动三说,“假如……”
“那就留下来吧。
我肯定我的丈夫会很高兴的。
”
“好吧,那就留下来吧。
”他颓然回到椅子上,灌了一肚子的茶水,怪难受的。
男主人回来了,他们开始吃饭。
动三从头到尾都在盘算着要在八点三十分告辞。
主人一家都在纳闷,不知动三到底是因呆笨而显得闷闷不乐呢,还是仅仅只是呆头呆脑的。
吃完饭后,女主人想打开他的话匣子,于是拿出照片给他看。
她把家里珍藏的所有的照片都拿了出来。
到八点三十分的时候,动三已经看了七十一张,大约还有六十张没看完。
动三站起来:“现在告辞了。
”他以恳求的口吻说。
“告辞?”他们说,“才八点三十分,你有什么事要去办吗?”
“没什么事。
”他承认,然后苦笑了一下,接着又闷声闷气地坐下来。
就在这时候,大家发现主人的宝贝儿子——那个可爱的小调皮鬼把动三的帽子给藏起来了,因此,男主人说,动三先生非留下来不可了,于是就请动三一起抽烟聊天。
动三时时刻刻都在想着果断地离去,可是办不到。
后来男主人开始厌烦他了,就用反话挖苦他说:“动三先生最好留下来过夜,我们可以给你临时搭一个铺。
”动三误解了他的意思,竟然连连道谢。
于是男主人便为他安排了一个空房间,内心却狠狠地诅咒他。
第二天,吃完早饭后,男主人进城上班了,留下动三和家里的宝贝儿子玩。
动三一天一直在琢磨着回去,可他又左右为难。
男主人傍晚下班回来了,他发现动三还在家里,大感吃惊和恼火。
他想开个玩笑把动三支走,于是说:“我认为该向动三先生收房租和伙食费了!”那个不幸的小伙子目瞪口呆一阵,然后紧紧握住男主人的手,向他预付了一个月的食宿费。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的日子里,他神情忧郁,最后他垮了。
他发烧得厉害,神志不清,后来病情进一步恶化,怪可怕的。
有时候他从床上惊坐起来,尖叫着:“呃,我想……”紧接着又倒在枕头上,同时发出一声令人毛骨悚然的大笑。
再一会儿,他又跳起来,大叫着:“再来一杯茶,再拿照片来!哈!”
在动三假期的最后一天,大雨“哗哗哗”地下个不停,仿佛天上有个巨大的喷壶,在往地
上倒水。
经过一个月的痛苦折磨,动三去世了。
人们说在他临终之际,他在床上说:“噢!天使们在召唤我,我想我真的该走了。
再见!”
(选自《小说选刊》,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描写人物时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方法,如动作描写“有时候他从床上惊坐起来,尖叫着”“再一会儿,他又跳起来,大叫着”,语言描写“呃,我想我……”,都刻画了动三的主要性格特点。
B.小说结尾描写“大雨‘哗哗哗’地下个不停,仿佛天上有个巨大的喷壶,在往地上倒水”,
主要目的是照应开头“天空一片浅蓝,颜色很浅”一句。
C.小说以动三的悲惨命运为线索,以人物行踪为顺序,文脉清晰。
作者自始至终抓住人物的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动三的同情和褒扬。
D.在接下来的一个月的日子里,动三神情忧郁,最后他垮了。
他发烧得厉害,神志不清。
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是预付食宿费、被主人误解带来的思想折磨等。
项,主要目的是照应开头,烘托动三的悲惨命运,从而突出主题。
C项,小说以动三拜访朋友为线索,并以时间为顺序,自始至终抓住人物描写,突出主题;同时,“褒扬”不准确。
D项,还有动三犹豫不决等原因。
5.文章开头“有些人,在拜访别人或晚上与人聊天的时候,总觉得告辞是一件很难的事”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
,要结合句子所在文章的位置,从内容主旨和行文结构两方面来组织答案。
,点明小说的主要内容——“动三拜访朋友觉得很难告辞”的故事。
②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同时为下文展开动三的故事做了必要铺垫。
③伏笔手法,开篇的“告辞难”为最后动三死时说出的“再见”埋下伏笔。
④开篇以“告辞难”表达作者观点,点明本文主旨。
6.简要概括主人公动三的性格特点,并分析造成动三先生悲惨命运的主要原因。
(6分)
问涉及文章主旨,要深度挖掘。
:①过于忠厚、规矩、迂腐;②不善辞令;③犹豫不决;④呆板。
主要原因:①动三的犹豫、呆板、木讷的性格。
②主人的“好客”和虚伪。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
周有光的传奇人生
周有光年轻时的经历并不算顺利,甚至有一种隐隐的“错位”。
大学毕业,本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去当外交官,他却选择了学经济;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的毕业生,都到美国留学,可他由于经济原因去了日本;本想到日本京都大学去向著名经济学家河上肇学经济,河上肇却被捕入狱,周有光只好专攻日语;本来可以在海外享受优裕的生活,他却毅然选择了回国;本来研究经济已经有所成就,他却被指定研究语言。
面对这样的“错位”人生,他却很坦然:“人生很难按照你的计划进行,因为历史的浪潮把你的计划几乎都打破了。
”
1955年,时任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的周有光到北京参加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会议结束后,组织上通知他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
而早在1920年,周有光参加过上海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这一运动当时还受到苏联支持。
于是周有光扔下经济学,半路出家一头扎进语言学中。
改行之后的周有光到北京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参加拟定拼音方案的工作,该方案于1958年正式公布。
而这段“改行”的经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既来之,则安之”。
“要真正改行,就要深入语言学和文字学的研究。
一直到今天,我都没有离开这个机构。
”
“有人曾给我们讲笑话:你们太笨了,26个字母干三年。
”周有光回想起这段往事仍不忘调侃,但他认为,“这三年时间花得还是很值得”。
“事实上,直到今天还有人在提意见,而他们提的意见我们都研究过,几乎没有新的意见。
今天就得到了这么点安慰。
”1958年,周有光开始在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讲授汉字改革课程,讲义《汉字改革概论》也于1961年出版。
周有光曾有“周百科”的外号,拜其连襟沈从文所赐。
1980年开始,他成为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中方三委员之一。
谈到当年翻译《百科全书》的细节时,周有光称:“我们翻译《不列颠百科全书》,不过由于当时国内购买力很差,就压缩成10本,称为《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此后,周有光又曾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社科部分总编委。
80岁时,周有光决定让生命重新开始。
他把80岁当作0岁。
92岁那年,收到一张贺卡,上面写着:祝贺12岁的老爷爷新春快乐!至今提起,老先生还乐不可支。
“开阔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历史眼光”,这是后学者对周有光的评价。
当世界各地出现了“汉语热”时,一些人推断21世纪将是汉语的世纪,周有光保持了相当的冷静:“汉语的国际地位,应当作恰如其分的正确估计。
汉语的国际性最弱,这是很多中国人不愿意承认的,但是,不承认并不能改变事实。
要想改变事实,只有改变汉语本身,提高汉语的规范化水平。
”
他的专业研究因年老体衰告一段落,但他并未停止思考,更未放弃一名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
他在桑榆晚年再扬帆,开辟新领域——研究社会现实问题,撰写有关文化、历史方面的文章。
晚年的周有光又先后出版《百岁新稿》《朝闻道集》等数部新著。
周有光曾在纪念自己华诞的座谈会上通过视频向大家问好。
他在视频中说到读书,称“读书要和生活发生关系,如果读了书不能立言,就白读了”。
在旁人眼中,老人依然在与时俱进。
虽然处于高龄却天天上网,喜欢接触电脑,对外面的事情了解得很清楚,也有自己的看法。
相关链接
①周有光(1906~2017),原名周耀平,出生于江苏常州,著名语言学家、经济学家,因主持制定《汉语拼音方案》而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
(百度百科)
②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周有光娶的就是张家的二姐张允和,夫妻俩相敬如宾70年。
(百度百科)
7.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有光年轻时的经历并不算顺利,甚至有一种隐隐的“错位”,但是他却能坦然面对自己错位的人生。
B.1955年,因为周有光早年参加过上海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所以组织上安排他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
C.周有光娶了九如巷张家四个才女之一的张允和,夫妻俩相敬如宾70年,与沈从文成为连襟,这也是他人生“传奇”的一个方面。
D.周有光在多个领域都有所建树,这与他有着“开阔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历史眼光”,还有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感是分不开的。
项,强加因果。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半路出家研究语言学,周有光并没有怨言,到后来一直没有离开过语言学研究,这体现了一
个学者的时代担当和奉献精神。
B.“周百科”的外号,虽是沈从文所赐,但从周有光参与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和参与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来看,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C.作为“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的研究非常扎实,甚至到了今天,人们对《汉语拼音方案》也没有提出多少批评的意见。
D.周有光晚年仍研究社会现实问题,撰写有关文化、历史方面的文章,并对所谓的“汉语热”有着冷静的思考。
E.本文记叙了周有光的传奇一生和他对祖国语言文字工作的杰出贡献,表现了他热爱国家、与时俱进、淡泊名利的优秀品格。
项,“人们对《汉语拼音方案》也没有提出多少批评的意见”不合文意。
E项,“淡泊名利”文中表现不明显。
(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
9.作为人物传记,本文引用了周有光先生的很多话语,请结合文本概述这样表达的好处。
(4分)
,增强文本的真实性。
②使周有光的人物形象更丰满,彰显传主的精神风貌和品格。
③有助于读者真切、深刻地了解周有光的人格魅力和影响,提升传记的阅读价值。
(答出其中一点给2分,答出其中两点给4分。
意思对即可。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2016·全国高考丙)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 10~13题。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
成化二十三年进士。
改庶吉士。
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
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
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
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
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
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
..尚书。
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
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
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
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
”诏勿问,田亦竟止。
珪居闲类木讷者。
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
教坊司
...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
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
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
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
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
”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
人致仕
..言官交章请留,不听。
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
两京
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
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
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而珪适卒,年五十七。
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的地方是“镌与修者官”,“镌”在这里指官吏降级,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就很容易断错。
其他几个有关官职变动的词语,如“降”“进”“再迁”等也可以作为断句的参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不是礼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
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
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
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
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
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
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
,C项中“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错,原文中“不听”的主语是皇帝,“不听”即没有接受言官的建议,不准他留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5分)
(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
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5分)
重点词语是“权幸”“嫉”,分别是“受宠的权贵”“痛恨”。
第二句中,重点词语是“忠谠”“报”,分别是“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回复”的意思。
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
(译出大意给3分;“权幸”“嫉”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
(2)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
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
(译出大意给3分;“忠谠”“报”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
,字邦瑞,清苑人。
明成化二十三年考中进士。
改任庶吉士。
弘治年间,被授予编修,不久又兼任司经局校书。
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完成,晋升为左中允。
明武宗即位,因为曾在东宫服务,晋升为左谕德,担任讲官,参与纂修《孝宗实录》。
当时,翰林院的编修们不阿附刘瑾,刘瑾嫉恨他们。
说《会典》是刘健(时任内阁首辅)等编纂完成的,浪费了很多钱财,参与编修的官员都被降职,傅珪被降为修撰。
不久,因《实录》编成,重新晋升为左中允,再晋升为翰林学士,先后担任吏部左、右侍郎。
正德六年,傅珪代替费宏担任礼部尚书。
礼部的事务比别的部简单,自从傅珪多次执意谏诤,章奏慢慢多了起来。
皇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
番僧请求拨一百顷土地建立法王下院,皇帝下“中旨”(皇帝直接下达,未经朝臣议定的旨意)到礼部,自称“大庆法王”,同时称“圣旨”(经相关朝臣核实议定颁布的旨意)。
傅珪佯装不知,奏称:“谁是大庆法王?竟敢与至尊(指皇上)写到一块,这是大不敬。
”皇帝下诏,让傅珪不要再过问,番僧的图谋也最终告罢。
傅珪平时好像有些木讷。
但面对大事的时候,态度坚定,别人无法改变,最终因此触怒权贵离开朝廷。
教坊司伶官臧贤请求更换牙牌(乐官身份的标志),按照古代朝士所用牙牌的形制制作,又请求改铸方印,傅珪阻止不施行。
臧贤就日夜在宦官中毁谤他,希望使他辞职。
御史张羽上奏云南受灾,傅珪于是极力论说四方灾变可畏。
正德八年五月,又上报四月受灾,于是说:“春秋二百四十二年,记载灾变六十九件事。
现在从去年秋天以来,地震天鸣,冰雹降落,星宿陨坠,龙虎出现,地裂山崩,共四十二件事,而水灾旱灾没有计算在内,灾害没有比现在更厉害的了。
”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
恰逢户部尚书孙交也因正直触怒权贵,权贵于是假传圣旨令二人辞职。
两京谏官纷纷上奏章请求让他们留任。
皇帝不接受。
傅珪回乡三年,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家无积蓄,每天的供给都很困难,请求颁发月廪、岁隶,以体现优礼。
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
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
而傅珪正在此时去世,时年五十七岁。
嘉靖元年,收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谧号文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