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年高二上半年期中考试历史免费试卷完整版(天津市和平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题
中华文明勃兴并为后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奠基是在()
A.夏商西周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秦汉时期
D.春秋战国时期【答案】D
【解析】
试题春秋战国时期是由领主制向地主制过渡的时期,代表各阶层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的“百家争鸣”的局面,为后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选择题
下列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
A.道家思想最受欢迎B.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
C.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D.法家思想备受统治者推崇
【答案】D
【解析】
试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战国时代由于法家主张强化中央集权,迎合了统治者加强统治以便进行兼并战争的需要,所以法家备受统治者推崇,答案选D。

A项适合长期战争结束后的休养生息时代,B项是在汉代以后才成为正统思想,C项一直未能成为中国的主导统治思想。

选择题
下列观点言论不属于道家学派的是()
A. 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B. 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C. 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D. 认为世间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
【答案】C
【解析】
荀子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荀子是儒家代表,C项不属于道家思想,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

老子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老子认为世间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

其他三项属于道家学派的主张,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选择题
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是因为董仲舒提出了
A.“春秋大一统”思想
B.“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C.“君权神授”
D.“三纲五常”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思想迎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A符合题意;“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思想是董仲舒为了限制君权提出的,与题意不符,排除B;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与加强中央集权不符,排除CD。

故选A。

选择题
教育被儒家所垄断的标志是
A.兴办太学
B.“举贤良对策”的实行
C.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D.规定“五经“为入仕教科书
【答案】D
【解析】
“五经”成为入仕的教科书,说明儒家思想开始成为选拔人才的标准,由此标志着教育被儒家所垄断,故选D;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属于教育体系的完善,但不能体现其教育内容,无法说明教育被儒家垄断,排除AC;“举贤良对策”属于选官制度,但没有体现选官标准,也无法说明教育被儒家垄断,排除B。

故选D。

选择题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三纲五常
D.天人感应理论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学中所强调的“天理”属于社会运行的规范,即三纲五常,故选C;天体运行规则和社会发展规律不属于社会运行的规范,排除AB;天人感应理论是董仲舒提出来的,排除D。

故选C。

选择题
“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段话体现出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是
A. 提出“致良知”
B. 反对礼教
C. 反对君主专制
D. 注重实学
【答案】C
【解析】
根据“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可知黄宗羲认为君主是天下的大害,反映了他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故选C项;提出“致良知”主张的是王阳明,故排除A项;反对礼教和注重实学在黄宗羲的这段话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D项。

选择题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之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

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人文主义B.启蒙思想C.禁欲主义D.蒙昧主义
【答案】A
【解析】
根据“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可得出材料体现的是对现世幸福的追求,是人文主义的体现,A正确。

选择题
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的是
A.普罗泰戈拉B.苏格拉底C.彼特拉克D.莎士比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彼特拉克是处于新旧时代交替时期的人物,他鞭挞教廷的虚伪,大胆追求爱情和幸福,有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

这些都是早期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的特征。

在他死后不久,人类文明史上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蓬勃兴起,尊称他为“文艺复兴之父” “人文主义之父”,就是最好的证明。

因此C符合题意。

选择题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后形成的新教教派不包括
A.东正教
B.路德派
C.加尔文派
D.英国国教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东正教意味基督教的正统派,是基督教的三大流派之一,在宗教改革前就已经存在,故选A;路德派、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都是欧洲宗教改革后形成的新教派,与题意不符,排除BCD。

故选A。

选择题
下列各项不是启蒙思想共同主张的是
A.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B.努力构建更加理性口人性的社会
C.要求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D.提倡自由平等
【答案】C
【解析】
启蒙思想家们并不全是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比如伏尔泰就主张实行开明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度,所以建立民主共和制度不是他们的共同主张,故选C;启蒙思想家都反对君主专制、努力构建更加理性和人性的社会、提倡自由平等,ABD使他们思想主张的共同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选择题
启蒙学说超越了人文主义,这主要表现在()
A. 反对教权主义和蒙昧主义
B. 宣传天赋人权
C. 提倡自由平等
D. 主张建立法制社会
【答案】D
【解析】
试题启蒙运动的性质:是资产阶级以理性主义为思想武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神权的近代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提供了政治构想,因此选D。

背景
内容
影响
文艺复兴
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
主要反对教会对人的束缚
提倡“人性”,旨在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强调追求现世的幸福。

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启导了欧洲范围内的宗教改革浪潮
启蒙运动
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对世俗的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批评
提倡“理性”,旨在反对专制、教权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民主、权力平等、个人自由和法治社会。

打击了专制主义的世俗统治,启导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

选择题
马克思说.启蒙运动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

其中“理性的含义是
A.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
B.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C.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D.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可见“理性”意味着不迷信外在的权威,注重独立思考和自主判断,自由、平等、人权、民主和法治都属于理性,故A符合题意;BD 项强调君主和权威,是资产阶级革命之前的信仰,故BD不符合题意;C项是东方的传统观念,主张集体意志,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B。

选择题
与文艺复兴相比,启蒙运动在反封建斗争方面的突出特点是
A. 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神学的束缚
B. 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
C. 矛头直接指向封建专制制度
D. 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比较。

结合所学,AD是他们的共同之处,排除。

B项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排除。

启蒙运动在反封建斗争方面的突出特点是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故选C。

选择题
宋代文学现象中与市民阶层文化审美要求有密切联系的有
①词的广泛流行②话本的出现③散曲在北方的流行④风俗画的增多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词的广泛流行、话本的出现和风俗画的增多都是宋代文学艺术适应市民阶层要求的表现,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D;散曲在北方的流行是在元代,与题意不符,排除包含②的AB;C项涵盖不全,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选D。

选择题
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是
A.《农政全书》
B.《齐民要术》
C.《物种起源》
D.《汜胜之书》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齐民要术》出现于北魏,是我国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故选B;《农政全书》出现于明代,与“最早”不符,排除A;《物种起源》不是我国古代农业著作,排除C;《汜胜之书》成书于西汉末,但与“最完整、最系统”不符,排除D。

故选B。

选择题
确立了物理学相对论的著名科学家是
A.伽利略
B.牛顿
C.爱因斯坦
D.普朗克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故选C;伽利略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牛顿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普朗克提出了量子理论,他们都和相对论无关,排除ABD。

故选C。

选择题
列宁指出:“电力工业是最能代表最新技术成就,代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的一个工业部门。

”与列宁所说的电力工业无关的是()
A. 电车
B. 无线电报
C. 电子计算机
D. 电话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电力工业是最能代表最新技术成就,代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的一个工业部门”可知列宁强调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子计算机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技术,C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电车、无线电报、电话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ABD选项正确,排除。

选择题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思想文化不断涌入,形成了“西学东渐”的局面,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中国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生产力
B. 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对落后的封建文化的冲击
C. 中国人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发展资本主义
D. 中国人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抵御外国侵略
【答案】B
【解析】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代表的资产阶级的思想,“西学东渐”实质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对于封建文化思想的冲击,故B项正确;中国人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发展生产力不是本质内涵,故A 项错误;中国人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发展资本主义属于资产阶级的目标,故C项错误;中国人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抵御外国侵略属于地主阶级主张,故D项错误。

选择题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的维新变法根本措施是
A.兴民权、设议院
B.变科举,开学校
C.废君主,兴共和
D.办报刊,立学会
【答案】A
【解析】
梁启超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他提出的维新变法的根本措施是通过改良的方法变革政治制度,即兴民权、设议院,建立君主立宪制度,故选A;变科举是变法的措施,但不是根本措施,排除B;梁启超主张
实行君主立宪制,不主张废君主,排除C;办报刊、立学会是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措施,与题意不符,排除D。

故选A。

选择题
陈独秀说:“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宪,势必复辟一一孔教与共和乃相对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

”关于陈独秀的政治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A.陈独秀主张尊孔
B.陈独秀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C.陈独秀主张复辟
D.陈独秀反对尊孔赞同共和
【答案】D
【解析】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儒家思想和民主共和制度不能共存,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他的主张反对尊孔,赞同共和,故选D;陈独秀主张民主共和,反对尊孔和君主制度复辟,ABC与他的思想主张不符,排除。

故选D。

选择题
孙中山阐发的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含义是指
A.贯彻平均地权的主张
B.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
C.反对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答案】B
【解析】略
选择题
与1日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在民族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和进步,因为它倡导
A.反对帝国主义
B.自由、平等、博爱
C.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D.提出了“节制资本”的主张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最大的变化是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故选A;当时中国面临的最大的民族革命任务就是反对帝国主义,BCD项都不能体现新三民主义在民族方面的质的飞跃,排除。

故选A。

选择题
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哪次会议上确立的
A.遵义会议
B.七大
C.八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共七大上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故选B。

遵义会议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排除A;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都在中共七大以后,排除CD。

故选B。

选择题
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的著作是
A.《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B.《新民主主义论》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论十大关系》
【答案】C
【解析】
据所学内容可知,《论人民民主专政》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做了政治理论上的准备,故选C;《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著于20世纪20年代,《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抗日战争期间,都与题意时间不符,排
除AB;《论十大关系》发表于新中国成立以后,排除D。

故选C。

选择题
对毛泽东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①是对三民主义的继承与发展②是对马列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③是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的必然产物④是指毛泽东的理论观点
A.①②
B.②⑨
C.①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在民主革命任务上,毛泽东思想和三民主义是有相同之处的,体现了对三民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思想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表现,是对马列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的必然产物,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B;毛泽东思想是中共党人共同的思想结晶,是集体智慧的产物,不是单指毛泽东的理论观点,④理解错误,排除包含④的ACD。

故选B。

选择题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中国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
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这主要是由于
A.即将抗日战争的胜利
B.即将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
C.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
D.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到城市的转移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于1949年3月,此时国民党政权即将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因此毛泽东提出故中国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选B;抗日战争的胜利是1945年,排除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在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以后,排除C;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到城市的转移是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不是毛泽东提出的总任务的原因,排除D。

故选B。

选择题
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理论的重要会议是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故选A;BCD项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

故选A。

选择题
“两弹一星”不包括
A.原子弹
B.导弹
C.氢弹
D.人造地球卫星
【答案】C
【解析】
“两弹一星”指的是导弹、原子弹和人造地球卫星,不包括氢弹,故选C,排除ABD。

选择题
中国哪一项重大发明在国际上被当作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A.转基因动植物技术
B.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卫星返回技术
D.杂交水稻南优二号
【答案】D
【解析】
根据“第五大发明”、“第二次绿色革命”等信息判断可知这项发明指的是杂交水稻,故选D;我国没有发明和实行转基因动植物技术,排除A;BC与“第二次绿色革命”不符,排除。

故选D。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国时期,孟子在回答梁惠王关于强国之道时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

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材料二西汉时期,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有关治理国家方针大计的策问时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三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

不成元无此理,直待有君臣父子,却旋将道理入在里面。

——《朱子语类》卷九十五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指出孟子政治主张的核心,如何评价?
(2)依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分析儒家为什么能在西汉取得独尊的地位?
(3)依据材料三与所学的知识,指出宋代理学的突出特点。

【答案】(1)“仁政”。

儒家的“仁政”主张,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是一种较为高明的统治策略
(2)西汉武帝时期,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以“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以及“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3)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

将“天理”引入儒,并将“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主张。

【解析】
(1)据“王如施仁政于民”可知孟子政治主张的核心是施行仁政。

对此主张的评价结合所学内容可从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的角度进行总结概括。

(2)根据“《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等信息可知,儒家之所以能够在西汉取得独尊的地位,主要和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学适应了当时大一统的政治局面、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有关。

(3)根据“未有这事,先有这理”、“直待有君臣父子,却旋将道理入
在里面”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代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将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并认为“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1)从材料看,魏源对“夷”有何认识?“制夷”的含义是什么?
材料二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

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制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2)根据二曾国藩提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具体方法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主张:“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请回答:
(3)根据材料三,说明梁启超认为变法最重要的什么?比起魏源、曾国藩,梁启超在学习西方问题上有什么进步?
【答案】(1)西方国家的军事装备、军队的训练、管理方面优于中国;“制夷”就是抵抗外国的侵略。

(2)先购买,再仿造;使清政府摆脱内忧外患,维护清朝统治(3)变官制;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军事和技术,更应该学习西方的先进的教育和政治制度。

【解析】
(1)根据“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可知魏源认为西方国家的军事装备、军队的训练、管理方面优于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魏源“制夷”的含义指的是抵抗外国侵略。

(2)根据“购买外洋器物……始而演习,继而制造”可知曾国藩提出的具体方法是先购买,再仿造。

根据“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并结合所学可知曾国藩的目的是使清政府摆脱内忧外患,维护清朝统治.(3)根据“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可知梁启超认为变法最重要的是变官制。

根据“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可知比起魏源、曾国藩,梁启超在学习西方问题上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军事和技术,更应该学习西方的先进的教育和政治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这一观点的实质是什么?
材料二革命导师……并不认为自己提出的理论是已经完成了的绝对填理或“顶峰”.可以不接受实践检验;并不认为他们作出的结论不管实际情况如何都不能改变;更不要说那些根据个别情况作出的个别论断。

他们处处时时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理论、论断、指示……他们从不容许别人把池们的言论当作“圣经”来崇拜。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
(2)分析材料二和材料一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材料三目前进行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

……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全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3)材料二与材料三提出了什么思想路线?在当时有何历史意义?【答案】(1)党内个人崇拜、教条主义思想严重。

实质是坚持”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

(2)不以某一伟大的思想、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对任何理论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这是一次深刻的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解析】
(1)材料一属于“两个凡是”的内容,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反映了当时党内个人崇拜、教条主义思想严重,其实质是仍然坚持“左”倾错误路线。

(2)根据“并不认为自己提出的理论是已经完成了的绝对填理或‘顶峰’”、“他们从不容许别人把池们的言论当作‘圣经’来崇拜”等信息可知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以某一伟大的思想、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对任何理论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3)根据“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可知材料三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该思想路线的历史意义可从打破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解放思想和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