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报道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精选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机报道存在的问题及优化
危机传播是社会学和大众传播学共同聚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现阶段的中国,危机事件已由偶发状态转向频发态势,危机涉及范畴由自然灾害为主,转为天灾、人祸并存。

危机事件具备极高的新闻价值,受到民众的空前关注。

因此,各媒体都力图从各个层面、各个视角以各种方式报道危机,受众也主要依赖于媒体的报道知晓新闻真相,了解危机的烈度。

危机事件的传播像一把“双刃剑”,媒体把握得当,具有消除恐慌、稳定民心的作用;媒体把握失当,会加重危机的破坏力,造成危机蔓延和民众恐慌。

面对危机,优化报道,消除消极影响,发挥积极效能,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危机报道存在的问题
(一)集体失声。

受到“报喜不报忧”、正面报道等思维惯性的影响,在一些敏感性危机事件的报道方面,有时会出现集体失声,特别是“风暴眼”现象。

如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中,在网络上已经广为传播的情况下,本地新闻媒体普遍采取回避态度,丧失了话语的主动权,使媒体的公信力受到质疑,当地政府完全陷入被动境地。

(二)信息迟滞。

我国媒体对危机报道的公开度、透明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反应速度还有很大欠缺。

一旦危机出现,媒体就应立刻跟踪报道,一刻不能延误。

(三)过度渲染。

一些媒体善于在危机中搜索最有“卖点”的要素,运用版面和画面语言等加以渲染。

有的将危机的负面效果人为夸大;有的在版面安排上“轰炸式”报道;有的在标题上极力“煽情”,文学色彩浓重。

有的直播较为惨烈的危机现场视频,过多刊发挑战人们视觉底线的悲惨图片等,给危机的亲历者和受众都带来极不舒适的心理感受。

(四)报道失衡。

有的媒体缺乏客观立场,为政府服务意识强,为民众服
务意识差,镜头对上不对下,造成报道严重失衡。

以《中国青年报》4月15日到4月30日对玉树地震的报道为例。

在128篇报道中,104篇报道都是关于国家领导人对灾区工作的指示以及关注,还有救援队伍的救援工作。

关于玉树受难者以及灾民震后生活情况的报道仅24篇,且篇幅短小。

还有的媒体关于危机的报道往往是正面内容多于负面内容,过分弱化负面影响,引发受众的抵触情绪,大大降低了新闻的可信度。

(五)新闻伤害。

有的记者为了追求轰动效果,故意把受访者的“伤口”撕裂给受众看,随意摆拍、反复采访;有的媒体对弱势群体缺乏平等之心,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感,非善意地“消费”弱势群体。

有的报道注重“博取眼球”,却忽视了对群众焦虑情绪的疏导和平复。

这些都是缺乏人文关怀的表现,丧失了职业道德底线,往往造成新闻伤害。

危机报道的优化
(一)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所包含的真实性、客观性、平衡性和社会责任等行业规范和准则,对改善我国危机报道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我国危机报道的水平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用准确及时的消息满足受众的知情权。

要对危机事件保持足够的敏感度,迅速做出反应,充分挖掘新闻价值,重点报道危机事件本事、事件的当事人、危机事件引发的政府和社会行为,并加以适当引导。

要在应对危机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如进行权威发布和危机预警等。

还要从大局出发,注重报道的“平衡”,传递政府的“声音”,以促进迅速有效地处理危机。

2.严格遵守法律及道德规范。

媒体要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做新闻的守望者和记录者,而不是参与者、主导者,勿把“权利”当做“权力”;要严格以事实为依据,掌握真实有效的原始素材;要通过合法合理的途径去获得新闻,尽量不要强制报道。

需要强制报道时,也要尊重当事人隐私和名誉;要充分考
虑伦理道德和公序良俗,不侵害他人的权益,不预设立场代替当事人做选择,不过度煽情或触及敏感话题等。

3.认真履行舆论监督职能。

新闻舆论监督是媒体的重要职责,新闻从业者也应富有责任感、正义感。

一方面,对于一些人为因素造成的危机,要敢于公布真相,不被利益所惑,不被权力所迫,不妥协,不让步。

另一方面,要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行使权利,不要把自己当做“救世主”或“审判员”,滋生“话语霸权”。

要始终确保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发挥作用,并积极寻求权威部门的合作,提高舆论监督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二)主动进行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理论表明,媒体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些事件或意见的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改变人们关注某些事件和意见时的程度。

媒体有一支具有强大的信息分析和舆论引导能力的人才队伍,具有很强的意见聚合和扩散功能。

在危机报道中合理充分地进行议程设置,往往会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1.实现舆论引导功能。

多元化的信息传播途径中,政府仍是最权威、最有力量的渠道,媒体要及时、有针对性地发布政府权威的信息,说明实际情况,回应民众疑惑、平复恐慌心理等。

要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报道重点和方向,组织相关内容的报道,并对篇幅、比例、版面设置等进行合理规划,形成舆论氛围,从而正确引导舆论走向。

2.科学地策划新闻。

媒体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属性,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对危机进行报道,充分发挥各自不同的传播优势。

要事先策划设置传播方案,策划重点、切入点、热点、思路,选取报道角度、方式和手段,组织深入采访、深度分析、背景介绍。

还要随时调整思路,不断完善策划方案,形成强势舆论场。

3.优化传播效应。

媒体在危机报道中绝不是简单的信息发布者,而应密切
关注传播效应的优劣,并根据事态发展确定下一步报道的重点。

既要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还要在不同阶段充分发挥凝聚功能、激励功能、消解功能、预警功能等,实现社会效应的最优化。

(三)坚持人文关怀。

危机报道要成为“温柔的抚摸者”,不要成为“痛苦的加剧者”,这就要求新闻记者除了做到及时、理性地报道外,更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敬畏个体生命、维护个人尊严、尊重人的权利放在第一位。

1.生命至上,而非新闻至上。

报道中既要尊重生者,还要尊重死难者;既要关注当事人的身体创伤,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创伤;既要帮助当事人进行心理重建,也要对危机相关人员进行心灵关怀。

2.更多展现人性之美,而非集中展现人性之丑。

要在负面情绪中捕捉人性中的亮点、闪光点,如善良、乐观、勇敢等,对危机中丑恶的一面也要进行正面的引导,凝聚正能量,消除负能量,散发出更多温暖的亮色。

3.注重平民视角,而非媒体视角。

要学会从普通人的角度看待新闻事件,反映最真实的情感、心理,有效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要摒弃官方视角,不隐瞒真实情况或淡化危机,不过多关注领导慰问,突出普通人、展现人情味。

4.要帮忙,而非添乱。

新闻记者要明晰“何时不要采访”、“什么人先不要采访”。

在危机现场不要干预事件进程,要做客观的记录者。

尤其在人命关天的时候,不要干扰救援、打搅救治伤员等工作。

要听从统一指挥,尤其要听取专业人员和专家的意见,不要自以为是,帮忙不成反添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