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暑假作业--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暑假作业
(13)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
一、单选题
1.该图为“中国对外开放空间扩展示意图”,对此图的理解正确的有( )
①领先从东南沿海四个经济特区起步
②逐步开放到东部沿海地带
③进一步开放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
④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上海浦东的开发是我国20世纪90年头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浦东开发的主要目的有( )
①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
②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③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飞跃
④成为中国90年头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 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实行的最大胆行动”。

这一举措是指( )
A.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B.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D.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4. 下图是1980-198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基本状况。

下列选项中能够与此关联的是( )
①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②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③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④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 1979年4月邓小平首次提出要开办“出口特区”,后于1980年3月,“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并首先在深圳实施。

这里的“特”指的是( )
A.社会制度
B.管理范围
C.经济政策
D.地理区位
6. 英国学者雷文斯坦提出了“推拉理论”来说明人口迁移现象,其含义是指“人们之所以从今地到彼地,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原居地的推力,二是迁入地的拉力”。

依据这一理论,20世纪80年头,我国掀起了向东南沿海移民的热潮,其拉力主要是( )
A.东南沿海设经济特区,领先实行对外开放
B.东南沿海受"文革"影响小,政治经济稳定
C.东南沿海领先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快
D.东南沿海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吸引大量人才
7. 到20世纪90年头初,中国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下列城市和地区开放依次与之相对应的是( )
A.大连﹣﹣上海﹣﹣长江三角洲﹣﹣温州
B.厦门﹣﹣大连﹣﹣环渤海地区﹣﹣武汉
C.深圳﹣﹣珠海﹣﹣珠江三角洲﹣﹣武汉
D.浦东﹣﹣大连﹣﹣闽东南地区﹣﹣温州
8.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是通过( )
①设立沿海开放城市
②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③设立经济特区
④开放内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②④
D.③④①②
9. 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中说:“经验了思想解放进程的中国就像一个混血儿,或许这个孩子很快就会在吸取父母——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特长之后,独立走出一条新路。


这种相识( )
A.看到了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融合
B.认为中国道路已经胜利
C.完全站在西方资本主义立场
D.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持确定看法
10. 一座城市的口号,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发展史。

有一座城市提出的口号是“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它曾在《南京条约》中开埠,1984年被列为沿海港口城市。

这座城市是( )
A.宁波
B.厦门
C.天津
D.大连
11. 1979年4月,广东省领导向中心汇报:“我们省委探讨过……向中心给权,让广东先走一步,放手干。


“先走一步”是指实行( )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
C.包产到户
D.对外开放
12.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长江三角洲属于( )
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区
C.沿海开放城市
D.沿江开放城镇
13. 1988年前后,“十万人才下海南”。

冯仑、潘石屹等6个年轻人凑足了3万块钱,在海南起先了创业,后发展壮大为国内闻名的现代化实业集团——万通集团。

万通创业主要得益于( )
A.海南特别的地理优势
B.城市国有制企业改革的推动
C.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4. 1978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习仲勋提出,要解决广东长期存在的“偷渡外逃”难题,需中心给政策,让广东“先行一步”。

这个建议得到了中心同意。

当时“先行一步”的政策是( )
A.实行市场经济
B.试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设立经济特区
D.扩大企业经营权限
二、材料题
15.“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这是从中国的近代屈辱到现代崛起的艰难历程中得出的基本结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夷货非衣食所急。

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恤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
材料二中国内地风气尚未尽开,资本又不充裕,试问舍世界各国经济互助,有何别法?互助之道无他,即合各国之利病共同,视线一样者,集一银公司,棉铁为主要……凡有一地一矿一事视为可经营者……详确其预算,等差其年度,支配其用数,程序其设施,检核其成果,而又势以同等资本,公开昭布其条件,而互输产品保公司之利,以不犯土地宗主国之权。

如是十五年小效,三十年大效,可以预言。

——摘自《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七
材料三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

它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来,加以汲取、消化、创新,向内地转移,推动科技进步;要筛选、移植国外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经营管理方式,为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摸索阅历;要把沿海生产的“洋货”向内地销售,旺盛国内市场,满意人民须要;尤为重要的是,必需面对世界,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为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多做贡献。

——《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1985年1月31日)
材料四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有上海,但那是一般化的。

浦东假如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

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

——邓小平《视察上海时的讲话》(1991年1月28日)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对外方面的主见有什么不同?各自出于何种考虑?
2.材料三与材料二的主见看似相同,但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这一本质差异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经验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4.据材料四指出20世纪90年头,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记是什么?中心作出这一重大决策的目的何在?
5.综合上述材料,就闭关、开放与国家富强的关系谈谈你的相识。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D
解析:示意图展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时间进程和空间区域的扩展。

①②③干脆可见,④是进一步综合概括。

2.答案:B
解析:
3.答案:C
解析:命题人考查的是我国的改革开放。

由关键信息“开放整个海岸”“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并结合我国对外开放布局可知,这应当是指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C项符合题意。

故正确答案为C。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图表信息精确获得实力。

图片反映的是1980-1990年的进出口贸易状况,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为2024年,不属于图表反映的内容,解除②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为B。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5.答案:C
解析:国家给予经济特区政府以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对外商投资供应较多的实惠待遇,即经济特区在经济政策方面享有多种便利条件,C项符合题意。

6.答案:A
解析:
7.答案:B
解析:
8.答案:C
解析:
9.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材料是对中国道路的确定,也是对中国的改革开放的确定,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只是吸取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两者各自的特长而非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融合,选项A不符合题意,解除;材料未体现已经胜利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解除;也站在了共产主义立场上,并非完全站在西方资本主义立场上,选项C不符合题意,解除;故本题选D。

10.答案:A
解析:
11.答案:D
解析:
12.答案:B
解析:
13.答案:C
解析:
14.答案:C
解析:
二、材料题
15.答案:1.材料一主见闭关锁国。

认为中国无需与外国通商;闭关可以阻挡外国入侵,防止内外勾结。

材料二主见在维护中国主权的条件下,主动引进外资。

为民族工业的发展,解决资本短缺问题。

2.材料二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材料三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3.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4.标记:浦东的开发与开放。

进一步发展上海和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

5.闭关锁国必定导致落后,只有实行对外开放,主动主动地参加到国际经济中去,才能实现国家富强。

解析:1.本题考查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史实,理清基本史实即可。

紧扣材料,明确材料一是古代中国,材料二是近代中国,联系所学学问,即可推断材料一是闭关锁国,材料二是引进外资。

关于“何种考虑”,紧扣材料,材料一突出阻挡外国入侵,材料二突出解决资金问题。

2.理清材料二是近代中国的对外开放,材料三是现代中国的对外开放,进而得出答案。

3.考查基本史实,明确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留意前后逻辑依次即可。

4.明确时间“90年头”,即可答出标记。

关于“目的”主要联系材料,抓住材料的核心信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绽开回答。

5.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实力,留意明确闭关锁国的消极性与对外开放的主动性,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