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曹县第一中学2024届十校联考最后语文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曹县第一中学2024届十校联考最后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积累
1.下列文化文学常识说法正确
..的一项是()。

A.《孟子》是“四书”之一,作者是孟子,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教育、哲学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B.铭是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如刘梦得的《陋室铭》。

C.雨果是19世纪前期的英国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主要作品有《巴黎圣母院》等。

D.书法艺术产生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记载祭祀等活动。

书法字体演变依次是隶、篆、楷、行、草。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懊悔销魂嘹亮中流砥柱
B.沧茫鞭策缥缈无精打采
C.魁梧踊跃取谛获益非浅
D.狼藉屏嶂惶恐变换多姿
3.找出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通过中央电视台的推广,让广大的观众认识了石家庄藁城。

B.为了防止学校食堂不再出现违规现象,学校领导派专人进行监督检查。

C.望着远处重叠朦胧的山峰,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感受着因为下雨而变得凉爽的天气。

D.在转基因技术还不成熟的情况下,消费者应谨慎食用转基因食品。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
...的一项是 ( )
A.《县委书记》就是“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的结晶,为报告文学这种文体的创新发展作出了贡献。

B.七百多年前,马克·波罗游历泰州,感慨“这城不很大,但各种尘世的幸福极多。


C.时至今日,为什么美国一些政客还沉浸在“天选之国”的迷思当中?还在做着“山巅之国”美梦?
D.2019年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围绕“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的主题,举办了开幕式和六场平行分论坛。

5.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___,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___________,学诗谩有惊人句。

(李清照《渔家傲》)李商隐在《无题》中表达对爱情至死不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花和尚倒拔垂杨柳”“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是《水浒传》中描写鲁达的两个经典故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中一个故事。

二、阅读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幼学,字志行,无锡人。

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确山知县。

政务惠民,积粟二千石以.备荒,垦荒田八百余顷。

给贫民牛五百余头,核黄河退地进三十余顷以赋民。

布政使刘浑成弟烂成,助妾杀妻,治如律。

行太仆卿陈耀文家人犯法,立捕治之。

汝宁知府丘度虑幼学得.祸,言于抚按①,调中牟。

秋成时,飞蝗蔽天。

幼学率民捕蝗,得千三百余石,乃不为灾。

县故土城,卑且圮。

给饥民粟,俾修筑,工成,民不知役。

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

给贫民牛种,贫妇纺具,倍于确山。

越五年,政绩茂著。

以不通权贵,当考察拾遗,掌道御史拟斥之,其子争曰:“儿自中州来,咸言中牟治行无双,今予殿②,何也?”乃已.。

迁湖州知府,甫至.,即捕杀豪恶奴。

有施敏者士族子,杨升者人奴也,横行郡中。

幼学执敏置诸狱。

淫雨连月,禾尽死。

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

御史将荐之,征其治行,推官阎世科列上三十六事,御史以闻。

诏加按察副使,仍视郡事。

幼学年已七十,其母尚在,遂以终养归。

母卒.,不复出。

天启三年,起南京光禄少卿,改太常少卿,俱不赴。

明年卒,年八十四矣。

中牟、湖州并祠祀之。

①抚按:官职名。

②殿:古代考核政绩或军功,下等称为“殿”。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
..的一项是()
A.汝宁知府丘度虑幼学得.祸/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B.乃已./是亦不可以已.乎(《鱼我所欲也》)
C.甫至.,即捕杀豪恶奴/色愈恭,礼愈至.(《送东阳马生序》)
D.母卒.,不复出/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
..的一项是()
例句:积粟二千石以.备荒
A.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B.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C.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唐雎不辱使命》)
D.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

4.文中掌道御史原本打算斥退陈幼学,后来又作罢,请说说其中的原因。

陈幼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8.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一]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三]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四]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平公曰:“善。

”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

”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平公曰:“善。

”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_____________(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________________斗.折蛇行,明灭可见_____________(4)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则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B.遂.用之遂.迷,不复得路
C.战则请.从请.从吏夜归
D.虽.席地不容间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3.把文中画线句了翻译成现代汉语。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翻译时必须译出“午”的姓名。


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

5.你怎样评价文章中的祁黄羊?
9.(三)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潍县蜀中寄舍弟第一书(节选)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复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1.对语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无所不诵是一般人达不到的。

B.《史记》除《项羽本纪》外篇篇精彩。

C.“破烂厨柜”比喻这些作品极为陈旧。

D.传奇恶曲是正人君子不屑的低俗之流。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岂非没分晓的钝汉!
3.语段用了加点字“更”表明作者在否定了_______之后,又进一步否定____________。

由此可以推知,作者的主张是_________。

10.让文明之花长开
李斌
①古人言:“风有厚薄,俗有淳浇。

”社会风俗的改易、文明风尚的养成,遵守怎样的规律,又有怎样的经验可循?
②一种新风尚犹如一颗种子,历经岁月洗礼方能枝干遒劲、苍翠挺拔。

以生态文明为例,砍树容易造林难,改变人的观念和习惯更难。

但是,风尚总会在点滴积累中慢慢变化。

从一棵松发展到百万亩林海的河北塞罕坝林场,60多年接力植树造林的山西右玉,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转变的内蒙古库布其,这些创造了生态建设奇迹的地方,同样创造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宝贵经验。

在经年累月地增绿护绿中,干部群众养成了视林木若生命的生态文明观,建立起以绿色发展为己任的生态责任意识,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行动成为装点祖国大地的一道亮丽风景。

③的确,精神的成长、文化的发展、风气的变化,相比物质文明进步而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既需要重视方式方法,也考验定力耐力。

近年来国家正全面开展创文运动,其难度最大的地方则是让习惯符合文明、让文明成为习惯。

社会文明进步是一个逐渐形成、不断发展的过程,对个人而言,这种“文明”体现在对“习惯”的约束上。

无论是保持环境卫生中要求大家不乱扔乱吐、推动垃圾分类,还是维持交通秩序时要求大家不乱闯乱停、车辆礼让行人,其实都是一个帮助市民转变生活习惯,让习惯符合文明的过程。

这个过程如果能得到良好坚持,那么就会发生质的飞跃,让文明变成一种自觉、一种习惯。

然则这个过程必定需要付出时间的代价及足够的定力与耐力。

这其中,人的能动作用尤为关键。

从蛮荒到开化,从落后到先进,在时间的催化过程里,人的主观能动性无疑是最具决定作用的酵素。

与此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善于“两手抓”,推动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齐头并进、相得益彰。

④中医有一句话,叫“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弘扬新风尚,改易旧习俗,治标与治本皆不可忽视。

比如作风建设,既离不开雷厉风行、令行禁止的整治行动,也离不开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耐心和韧劲,否则就可能功败垂成。

古人总结得好:“物暴长者必夭折,功卒成者必亟坏。

”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滴水穿石”的韧劲,“铁杵磨成针”的功夫,不断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的境界。

⑤文明风尚养成,快慢结合更有效。

绿色出行在中国社会刮起新风潮,共享单车犹如一夜春风般,数以万计地遍布中华大地。

然而当潮水褪去,堆积如山的废弃共享单车却成了新的环保问题。

让我们不禁问低碳出行的生活新风尚
在中国社会到底是昙花一现还是蔚然成风?毋庸置疑的是绿色发展方式,正成为国际社会生活新风尚。

这是应该予以肯定和赞扬的。

也应看到,“变成法易,变世风难”。

难就难在移风易俗最忌一曝十寒、三心二意,因此更要强调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我们全方位发力建设生态文明,提倡低碳环保、绿色消费、节约资源等理念,时时处处推广这种新风尚,就是为了让生态文明成为社会共识、绿色生活成为人人的生活方式。

⑥“风气之变必以渐也”。

涵养时代风尚、建设精神文明、锻造核心价值,应固本培元,激浊扬清,与时俱进。

正如马克思所说,“再没有什么比利用时间和机会更能促进我们事业的兴旺”。

切准文明风尚的快慢规律,在常和长上走心入脑、润泽灵魂,定能让文明之花长开,精神之河长清。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08月,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精神的成长、文化的发展、风气的变化有个缓慢过程,我们需要足够的定力及耐力。

B.文章开头段引用古人言,通过设问,点明文章论题,引出下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C.第②段用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论证,具体形象地阐述风尚总会在点滴积累中慢慢变化。

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先引出论题,然后分析风尚形成的重要性,最后得出结论。

2.下列与文中“文明风尚的养成”含义不相符的一项是()
A.近年来,三亚持续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加强环境整治,营造一个洁净舒适的投资营商环境,切实把文明的种子撒向全市各个角落。

B.我市采取多项措施引领市民健康生活,公园广场、专业的体育场馆等,处处可见健身者的身影,市民的健康生活方式逐渐成为新时尚。

C.近来,小到洗车、水站,大至商会、球会等服务行业,纷纷实行“会员制”,“预付消费”在我国的商业活动中已成为热门消费方式。

D.顺德城区涌现了一大批环境美、居民赞的社区街巷,居住环境整洁优美,街坊邻居之间相处融洽、互帮互助,文明和谐蔚然成风。

3.阅读下面材料,结合选文内容,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让“垃圾分类”成为社会新风尚。

2019年7月1日,随着《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实施,一场全民参与的“垃圾分类”战役在上海打响,北京、广州等超大城市迅速跟进。

垃圾分类纷繁复杂,需要每个环节都下足功夫。

与之匹配的,是“不分类、不收运,不分类、不处置”的监督机制,如果不按标准分垃圾,收运单位可以拒绝接收,这样就保障了全程分类效果的实现。

因垃圾分类改变了百姓千百年来的生活习惯,部分人员短时间难以适应。

所以,战役打响刹那,社会各界意见纷呈,支持反对之声夹杂。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南京的灵谷寺里有成片的雪柳,春暖花开远远望去一片雪白,然而你走进细看就会发现每一朵小花都是精美工巧
的艺术品,雪白的花瓣,浅绿色的花蕊,玲珑剔透,姿态万千。

贺知章看到春天的万条柳丝,惊叹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我们同样可以追问,世间万紫千红的鲜花,究竟是哪一双巧手剪裁出来的呢?
(材料二)
我们说中国是诗的国度,不纯粹是指诗歌的数量,这样说主要指以下两层意思,一是中国的一切文化艺术,无不渗透了诗的特点,比如汉字是从象形文字开始的,有声调上的抑扬起伏,即平上去入的不同。

二是从先秦到今天,我们的理论核心,真善美的原则标准是统一的,我们的美学思想,同真和善,不可分割,孔子说诗可以兴、观、群、怨,汉人诗讲究温柔敦厚,都是与真和善紧密结合的,从上述两层意思说,中国确是诗的国度。

(材料三)
陶渊明
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陶渊明是这个原则的一个典型的例证,正和他的诗一样,他的人格,最平淡也是最深厚的。

和我们一般人一样,渊明的生活中有许多矛盾和冲突,和一切伟大诗人一样,他终于达到调和静穆,他饱经忧患,极端贫穷,逼得要自己种田,他逼的要去乞食。

穷还不算,他一生很少不在病中,他的诗集满纸都是忧生之嗟,他的大半生中,国家兵戈扰攘,几无宁日,他一个穷书生,进不足以谋国,退不足以谋生,也很忧,陶渊明诗篇篇有酒,他要借酒压住心头极端的苦闷,忘去世间种种不称心的事。

但渊明由冲突达到调和,并不由于饮酒,弥补这世间缺陷的有他的极丰富的精神生活,尤其是他的极深广的同情。

渊明由任何力量不能剥夺的自由,就在“樊笼”以外,发现一个“天空任鸟飞”的宇宙。

他先是打破了现在的界限而游心于千载,发现许多可“尚友”的古人。

在诗中,他把他所敬仰的古人排起队来,向他们馨香祷祝,更可以见出他的志向。

渊明还打破了身处的小天地界限,他的世界中,人与物与我在一体同仁的状态中各自徜徉自得,如庄子所说的“鱼相与忘于江湖”。

他把自己的胸襟气韵贯注于外物,使外物的生命更活跃,情趣更丰富;同时也吸收外物的生命与情趣来扩大自己的胸襟气韵。

这种物我的回响交流,有如佛家所说的“千灯相照”,互映增辉。

所以无论是微云孤岛,时雨景风,或是南阜斜川,新苗秋菊,都到手成文,触目成趣。

他没有由苦闷而落到颓唐,也正因此。

渊明尽管胸襟高超,却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的风格,他在诗中表现最多的是对子女的慈爱。

他做了官,特别遣一个工人给儿子,以减轻他的劳作之苦。

还关照说:“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既可以见出做父母的仔细,尤可见出人道主义者的深广的同情。

渊明的伟大之处就在他有至性深情,而且不怕坦白地把它表现出来。

总之,渊明经过极端的苦闷,达到极端的和谐肃穆。

他的智慧与他的情感融成一片,酿成他的极丰富的精神生活。

他的为人和他的诗一样,都很淳朴,却都不很简单,是一个大交响曲,而不是一管一弦的清妙声响。

(节选自《诗论》,北京出版社2011年版,有删改)
1.自然景象常让中国人联想起相关的古诗句,“材料一”中作者的经历就是一例。

请你根据材料一,也写一例陶渊明的诗例与大家分享。

2.“材料三”中,陶渊明的人格体现在哪些方面?
3.“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生活与诗从未有片刻的分离。

请联系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生活与诗的关系的理解。

三、应用
12.根据“绝”的字形和意义演变过程,结合(小贴士),推测“绝”字的本义,并为下列句子中的“绝”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佛印绝.类弥勒(_________)(2)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_)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13.请根据下面的情境,完成题目。

本周由小雷所在的初三班级负责自主执勤。

小雷负责检查食堂初一窗口排队情况,突然,他看见隔壁班的小龙试图插队,引发了大家的不满……小雷拉着小龙的手向初三窗口走去。

请在省略号处补写一段“小雷”的语言、动作描写与“小龙”的神态、动作描写。

要求:(1)想象合理,符合情境。

(2)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3)字数在150~200字之间。

参考答案
一、积累
1、B
【解题分析】
试题分析:A项错误,《孟子》一书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

记录了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
游说诸侯等内容。

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B项正确。

C项错误,雨果是法国作家,不是英国作家。

D.书法字体演变依次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不是“隶、篆、楷、行、草”。

据此,答案为B。

2、A
【解题分析】
B项,沧茫——苍茫;C项,取谛——取缔,获益非浅——获益匪浅;D项,屏嶂——屏障,变换多姿——变幻多姿。

3、D
【解题分析】
A残缺主语。

去掉“通过”或“让”。

B逻辑错误。

把“不再”改为“再次”即可。

C搭配不当。

第二个分句改为“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

同时整句话要添加主语。

【题目点拨】
做好本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解句意:选项要表达什么意思,这是我们正确判断的前提和基础。

(2)理主干: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利用语法知识,分析句子成分,找到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错误。

(3)析关系:要分析句间关系。

找到逻辑混乱和语序不当等错误。

4、B
【解题分析】
B句中最后的句号应在引号外。

5、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我报路长嗟日暮(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解题分析】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

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

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

此题要注意“衡”“嗟”“暮”“蚕”等字词的书写。

6、“花和尚倒拔垂杨柳”:鲁智深在东京大相国寺管菜园子,一群泼皮无赖想要戏弄鲁智深,被鲁智深踢到粪窖,鲁智深将这群泼皮无赖收服。

鲁智深武艺高强,力大无比,倒拔垂杨柳的举动更是让这群泼皮无赖佩服得五体投地。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林冲被高俅陷害,发配沧州,途经野猪林,被陆谦收买的两名公人欲杀害林冲,一路暗中护送林冲的鲁智深大闹野猪林,制服公人,护送林冲到沧州。

【解题分析】
本题考查名著情节的概括。

《水浒传》揭露了封建朝廷的腐败和官吏的罪恶,反映了北宋时期农民生活的悲惨境况,表
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并热情歌颂了梁山好汉的反抗斗争精神。

本题根据阅读的记忆选择一个情节大致表述其内容即可。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鲁智深到大相国寺看菜园子。

菜园子附近住着二、三十个泼皮,他们常来菜园子偷菜,已换了几个看园子的人都管不了他们。

这次听说有换了个新人,便来闹事,没想到被鲁智深把两个领头的踢到粪坑里,吓得他们跪地求饶。

第二天,泼皮们买些酒菜向鲁智深赔礼。

大家正吃得高兴,听到门外大树上的乌鸦叫个不停,泼皮们说这叫声不吉利,吵的人心烦,便欲搬梯子拆掉鸟巢。

鲁智深上前把那棵树上下打量了一下说:“不用了,待我把树拔掉。

“说完,只见他脱掉外衣,用左手向下搂住树干,右手把住树的上半截,腰往上一挺,那棵树竟然连根拔起。

众泼皮惊得个个目瞪口呆,忙跪在地上拜鲁智深为师。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豹子头林冲因得罪了高俅,被刺配沧州。

陆虞候买通防送公人董超、薛霸,要于途中结果(杀害)林冲。

两公差一路上百般折磨林冲。

在野猪林,见四面无人,两公差便凶相毕露,不由分说把林冲绑在树上,说明高太尉陆虞候指使他俩陷害林冲的根由。

两人要用水火棍打死林冲。

二人正要下手,忽然听见有人大喝一声,接着跳出来个和尚,原来是鲁智深,他一直在暗中保护林冲。

鲁智深捡了禅杖,怒火冲天地朝两公差打来。

两公差惊得魂飞魄散,不敢动弹一下。

鲁智深来到林冲面前,把绳子割断,扶起林冲,一路护送林冲安全到了沧州府。

【题目点拨】
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

阅读名著要注意掌握以下内容:①作者:姓名、国籍(朝代)、主要作品、成就等。

②作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

③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

此类题中,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名著作者、主要人物及事件、作品主题的了解。

二、阅读
7、1. B
2. A
3.幼学大力推行治理荒灾的政令,救活饥民三十四万多。

4.因为他的儿子为陈幼学争辩说:“儿自中州而来,人们都说中牟县令的政绩(治理水平)和人品天下无双,如今考核给予下等,为什么呢?”形象:①执政为民;②治理有方;③执法严明;④为人孝顺。

【解题分析】
参考译文:陈幼学,字志行,无锡人,万历十七年进士。

在确山县知县任上致力于施惠百姓。

积存粟米二千石用来应对灾荒,开垦荒田八百多顷。

给贫民提供五百余头耕牛,核实曾被黄河水淹没的土地一百三十多顷分给百姓耕种。

布政使刘浑成的弟弟烂成,伙同小妾杀死妻子,陈幼学依法治罪。

代理太仆卿陈耀文的家人犯法,陈幼学立即将他逮捕治罪。

汝宁知府丘度担心幼学惹上祸端,(丘度)向巡抚请求,调幼学(到)中牟县。

秋季果实成熟时节,飞蝗蔽天。

幼学组织百姓捕捉蝗虫,捉到一千三百多石,最终没有酿成蝗灾。

县城旧有的土城,低矮并且已坍塌。

供给饥民粟米,让他们修筑城墙。

城墙修好了,百姓却没有劳役之苦。

县南的荒地长有许多茂密的野草,草根很深难以开垦。

幼学下令百姓有诉讼的,一定要交上十斤野草。

不久,野草没有了,得到肥沃的良田数百顷,都分给百姓。

县内有个大沼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